
编辑推荐
本书观点新颖,内容翔实,视野开阔,可作为高校新闻学、广告学、广播电视新闻学、编辑出版学等专业的教材或参考用书,也适合新闻与传播学者、新闻从业人员以及一切有志于新闻事业的人土阅读。
目录
导言
第一章 中国古代的新闻传播
第一节 新闻传播从口头到文字
一、远古时代的口头传播
二、文字传播的出现及其初步发展
三、多种形式的传播
第二节 中国古代报纸的出现
一、中国古代报纸的起源
二、中国古代报纸的特征
第三节 中国古代报纸的发展
一、唐代的“报”与“状”
二、相当发达的宋代报纸
三、元代报纸存疑
四、明代报纸
五、清代报纸
第四节 中国古代报纸的印刷与发行
一、中国古代报纸的印刷
二、中国古代报纸的发行
第二章 中国新式报刊的产生
第一节 外报在华的出现
一、外国传教士创办的《察世俗每月统记传》等首批中文报刊
二、外国人在华创办的首批外文报刊
第二节 外报在华的扩展
一、外报在中国境内迅速发展
二、中文宗教报刊的变化与《万国公报》
三、外资中文日报的兴起和《申报》
四、外资外文报刊的发展和外国通讯社在华发稿
第三节 外报的作用和影响
一、外报和中国古代报纸的同时存在
二、外报在殖民主义、帝国主义侵华活动中的作用
三、外报在中国现代报刊发展中的地位与影响
第四节 国人办报的主张与构想
一、国人办报的主张
二、太平天国设置新闻馆的构想
第五节 国人办报的开端
一、国人对外报的利用
二、首批国人自办的报纸
三、王韬和《循环日报》
第三章 维新运动中的国人办报热潮
第一节 办报是维新派的主要活动方式之一
一、康有为倡议办报
二、早的三家维新派报刊
第二节 国人办报热潮的出现
一、维新派掀起了国人办报热潮
二、《时务报》——梁启超、汪康年的合作与争论
三、维新派的其他报刊与报人
四、“百日维新”期间的维新派报刊与报人
五、国人办报热潮的特征与意义
第三节 梁启超的报刊活动与报刊思想
一、作为报人的梁启超
二、梁启超的报刊思想
三、梁启超倡导的“新文体”
第四章 辛亥革命时期的报刊宣传
第一节 资产阶级革命派报刊的兴起
一、兴中会的革命宣传和《中国日报》的创办
二、留日学生的革命宣传活动
三、沪杭地区的革命报刊和“苏报案”
第二节 戊戌后的改良派报刊
一、《清议报》与《新民丛报》
二、改良派在海外办的报刊
三、改奥派在国内办的报刊
四、立宪运动中的保皇派报刊
第三节 《民报》与《新民丛报》的论战和革命派报刊的大发展
一、《民报》的创刊
二、《民报》与《新民丛报》的论战
三、革命派报刊在国内外的发展
第四节 清加强对报业的控制
一、迫害报刊和报人
二、制定报刊法规
三、出版官报
第五节 辛亥革命时期报刊宣传的特点和业务改进
一、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新闻思想
二、报刊宣传的特点
第五章 民国初期的新闻传播
第一节 新闻传播事业的短暂繁荣
一、民国临时政府的新闻政策
二、新闻传播事业的繁荣与政党报刊的蜂起
第二节 北洋军阀统治下的新闻传播
一、袁世凯对新闻传播的统治和反袁宣传
二、袁世凯加强对新闻传播的控制
三、军阀专制统治下的新闻传播事业
第三节 著名记者和新闻业务
一、黄远生
二、邵飘萍
三、其他著名记者
四、新闻业务的变化
第六章 五四时期的新闻传播
第一节 《新青年》与新文化运动
一、《新青年》的创办及其主编陈独秀
二、新文化运动中的《新青年》
三、李大钊揭开《新青年》宣传马克思主义的新页
第二节 五四运动前后新闻传播事业的发展
一、《每周评论》的创办及其对五四运动的宣传
二、宣传新思潮的报刊蓬勃发展
第三节 无产阶级新闻传播事业的诞生
一、《新青年》改组和《共产党》创刊
二、第一批工人报刊的创办
三、无产阶级新闻传播事业产生的历史条件及特点
第四节 新闻传播的重大改革
一、提倡自由平等地讨论问题
二、政论传统的恢复与发展
三、倡导白话文,使用新式标点
四、在国内外广开新闻来源
五、报纸副刊的革新
六、新闻教育和新闻学研究的开端
七、五四时期的报刊广告发展
第七章 中国共产党成立和大革命时期的新闻传播
第一节 中国共产党的报刊
一、中共中央机关报刊
二、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的刊物
三、工人报刊
四、中共早期报刊的特点
第二节 国共合作后的新闻传播
一、统一战线报刊的活跃
二、共产党、共青团报刊初步形成网络
三、工农群众运动中的报刊
四、五卅运动中的新闻斗争
五、军队报刊的出现
第三节 北洋军阀统治地区的新闻传播
一、北洋军阀对新闻传播事业的控制与大报的动向
二、中国广播的诞生与通讯社的发展
三、报纸副刊的变化
四,邵飘萍、林白水遇害
五、新闻教育和新闻学研究的进展
第四节 北伐战争中的革命报刊
一、革命报刊对于北伐战争的宣传
二、国民党右派对革命报刊的抵制
三、从“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到“七一五”反革命政变期间的革命报刊
第八章 十年内战时期的新闻传播
第一节 国民党统治区的新闻传播
一、国民党新闻传播网的建立
二、共产党地下报刊的创办
三、左翼文化运动中的报刊和鲁迅的报刊活动
第二节 革命根据地的新闻传播
一、中央革命根据地的新闻传播事业
二、其他革命根据地创办的报刊
三、军队报刊
四、革命根据地新闻传播事业的特点与意义
第三节 抗日救亡运动中的新闻传播
一、共产党的新闻传播事业积极宣传抗日救亡
二、国统区新闻界的变化
三、邹韬奋的报刊活动
四、范长江、斯诺、史沫特莱等人的西北采访活动
第四节 新闻学研究及新闻教育的发展
一、新闻学研究
二、新闻教育事业
……
第九章 抗日战争时期的新闻事业
第十章 人民解放战争时期的新闻事业
第十一章 基本完成社会主义改造时期的新闻事业
第十二章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的新闻事业
第十三章 “文化大革命”时期的新闻事业
第十四章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新闻事业
第十五章 1949年以来台湾、香港、澳门的新闻事业
第十六章 中国少数民族新闻传播事业的兴起、发展与繁荣
第1版后记
第2版后记
文摘
版权页:
第四节 清加强对报业的控制
一、迫害报刊和报人
对现代报刊,从它在中国出现之日起,清王朝就持反对态度。当中国人自办报刊成为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时,清王朝采取各种手段加强对报刊的控制。辛亥革命时期,清王朝对报刊、报人实行了残酷的迫害,据不完全统计,从1899年到1911年,至少有53家报刊被查禁,还有的受到暂时停刊、警告和其他处分;有两位报人被杀、17人被、100多人被传讯、拘捕、警告、押回原籍或流放边疆。
而在被查禁的50多家报刊中,除《苏报》、《京话日报》、《大江报》、《楚报》等几个重大报案还有形式上的法律程序外,其余都是当权者以意为法、妄加罪名而被查封的。广州《天民报》的发刊词用“卢梭魂”的笔名撰写,第二天即被查封,发行人被判刑一年;武汉《湖北日报》刊登了一幅湖广总督陈夔龙的漫画,陈看后说了声“讨厌得很”,该报就被查封。天津《北方日报》在广告中宣布“以监督,向导国民为天职”,创刊当日即被查封。其他被加以“冒渎乘舆”、“妄议朝政”之类的罪名而查禁的报刊,比比皆是。
封建统治者对报人的迫害是非常野蛮残忍的。1903年秋,记者沈荩因为报道了中俄密约的消息而遭清廷,被判斩立决。由于当时正值慈禧的“万寿庆典”,不宜公开,遂改为“立毙杖下”。沈荩被打二百余棍,“血肉飞裂,犹未至死”,后只好用绳“勒之而死”。消息传出,舆论大哗。就连一些支持清的外报也认为是“20世纪不应有”的“野蛮种族之所为”。《重庆日报》创办人卞小吾撰文抨击慈禧和揭露贪官污吏的劣迹,后惨死狱中。死后验尸,发现其“头、目、腹各部刀伤七十有三”。
此外,还广事株连。报纸一旦被控,不仅发行人、主编人锒铛入狱,连投资者、赞助者、撰稿者也往往获罪。《晋阳日报》被查封后,主编王用宾、记者蒋虎臣,被者有十余人,其中有的是只投过稿的教师和学生。檀香山《自由新报》、仰光《光华日报》被禁止入口后,其华侨股东在国内的资产被没收。曼谷《华暹日报》被禁后,其股东马兴顺回国探亲时捕,“备受虐待,得病逝世”。
清还与帝国主义内外勾结,。一种情况是中国报刊刊登了不利于帝国主义的消息或言论,外国驻华使馆遂串通清查禁或处罚;另一种情况是在租界出版的报刊刊登了不利于清王朝的消息或言论,清就照会租界当局对报纸、报人进行惩处,的“苏报案”就是如此;第三种情况是清串通外国对华侨报刊加以查禁或限制,在东京出版的《鹃声》、《四川》、《云南》等杂志就是被日本应清的要求而查禁的。此外,港英当局还应清的要求,颁布过《禁止报纸刊登煽惑友邦作乱之文字专律》,明文规定在香港出版的报纸、书籍“能令全国人心作乱者,本港为邦交起见,得而取缔”。
清的倒行逆施,理所当然地遭到新闻界的抵制和反抗。除公开抗议外,新闻界还采取多种策略和办法来同清对抗:有的报纸托庇于租界,或聘用洋人为发行人;有的报纸用化名去注册,有的报刊采用伪装封面进行递送,以逃脱邮政、海关的检查;有的在报纸版面上开“天窗”等。
本书观点新颖,内容翔实,视野开阔,可作为高校新闻学、广告学、广播电视新闻学、编辑出版学等专业的教材或参考用书,也适合新闻与传播学者、新闻从业人员以及一切有志于新闻事业的人土阅读。
目录
导言
第一章 中国古代的新闻传播
第一节 新闻传播从口头到文字
一、远古时代的口头传播
二、文字传播的出现及其初步发展
三、多种形式的传播
第二节 中国古代报纸的出现
一、中国古代报纸的起源
二、中国古代报纸的特征
第三节 中国古代报纸的发展
一、唐代的“报”与“状”
二、相当发达的宋代报纸
三、元代报纸存疑
四、明代报纸
五、清代报纸
第四节 中国古代报纸的印刷与发行
一、中国古代报纸的印刷
二、中国古代报纸的发行
第二章 中国新式报刊的产生
第一节 外报在华的出现
一、外国传教士创办的《察世俗每月统记传》等首批中文报刊
二、外国人在华创办的首批外文报刊
第二节 外报在华的扩展
一、外报在中国境内迅速发展
二、中文宗教报刊的变化与《万国公报》
三、外资中文日报的兴起和《申报》
四、外资外文报刊的发展和外国通讯社在华发稿
第三节 外报的作用和影响
一、外报和中国古代报纸的同时存在
二、外报在殖民主义、帝国主义侵华活动中的作用
三、外报在中国现代报刊发展中的地位与影响
第四节 国人办报的主张与构想
一、国人办报的主张
二、太平天国设置新闻馆的构想
第五节 国人办报的开端
一、国人对外报的利用
二、首批国人自办的报纸
三、王韬和《循环日报》
第三章 维新运动中的国人办报热潮
第一节 办报是维新派的主要活动方式之一
一、康有为倡议办报
二、早的三家维新派报刊
第二节 国人办报热潮的出现
一、维新派掀起了国人办报热潮
二、《时务报》——梁启超、汪康年的合作与争论
三、维新派的其他报刊与报人
四、“百日维新”期间的维新派报刊与报人
五、国人办报热潮的特征与意义
第三节 梁启超的报刊活动与报刊思想
一、作为报人的梁启超
二、梁启超的报刊思想
三、梁启超倡导的“新文体”
第四章 辛亥革命时期的报刊宣传
第一节 资产阶级革命派报刊的兴起
一、兴中会的革命宣传和《中国日报》的创办
二、留日学生的革命宣传活动
三、沪杭地区的革命报刊和“苏报案”
第二节 戊戌后的改良派报刊
一、《清议报》与《新民丛报》
二、改良派在海外办的报刊
三、改奥派在国内办的报刊
四、立宪运动中的保皇派报刊
第三节 《民报》与《新民丛报》的论战和革命派报刊的大发展
一、《民报》的创刊
二、《民报》与《新民丛报》的论战
三、革命派报刊在国内外的发展
第四节 清加强对报业的控制
一、迫害报刊和报人
二、制定报刊法规
三、出版官报
第五节 辛亥革命时期报刊宣传的特点和业务改进
一、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新闻思想
二、报刊宣传的特点
第五章 民国初期的新闻传播
第一节 新闻传播事业的短暂繁荣
一、民国临时政府的新闻政策
二、新闻传播事业的繁荣与政党报刊的蜂起
第二节 北洋军阀统治下的新闻传播
一、袁世凯对新闻传播的统治和反袁宣传
二、袁世凯加强对新闻传播的控制
三、军阀专制统治下的新闻传播事业
第三节 著名记者和新闻业务
一、黄远生
二、邵飘萍
三、其他著名记者
四、新闻业务的变化
第六章 五四时期的新闻传播
第一节 《新青年》与新文化运动
一、《新青年》的创办及其主编陈独秀
二、新文化运动中的《新青年》
三、李大钊揭开《新青年》宣传马克思主义的新页
第二节 五四运动前后新闻传播事业的发展
一、《每周评论》的创办及其对五四运动的宣传
二、宣传新思潮的报刊蓬勃发展
第三节 无产阶级新闻传播事业的诞生
一、《新青年》改组和《共产党》创刊
二、第一批工人报刊的创办
三、无产阶级新闻传播事业产生的历史条件及特点
第四节 新闻传播的重大改革
一、提倡自由平等地讨论问题
二、政论传统的恢复与发展
三、倡导白话文,使用新式标点
四、在国内外广开新闻来源
五、报纸副刊的革新
六、新闻教育和新闻学研究的开端
七、五四时期的报刊广告发展
第七章 中国共产党成立和大革命时期的新闻传播
第一节 中国共产党的报刊
一、中共中央机关报刊
二、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的刊物
三、工人报刊
四、中共早期报刊的特点
第二节 国共合作后的新闻传播
一、统一战线报刊的活跃
二、共产党、共青团报刊初步形成网络
三、工农群众运动中的报刊
四、五卅运动中的新闻斗争
五、军队报刊的出现
第三节 北洋军阀统治地区的新闻传播
一、北洋军阀对新闻传播事业的控制与大报的动向
二、中国广播的诞生与通讯社的发展
三、报纸副刊的变化
四,邵飘萍、林白水遇害
五、新闻教育和新闻学研究的进展
第四节 北伐战争中的革命报刊
一、革命报刊对于北伐战争的宣传
二、国民党右派对革命报刊的抵制
三、从“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到“七一五”反革命政变期间的革命报刊
第八章 十年内战时期的新闻传播
第一节 国民党统治区的新闻传播
一、国民党新闻传播网的建立
二、共产党地下报刊的创办
三、左翼文化运动中的报刊和鲁迅的报刊活动
第二节 革命根据地的新闻传播
一、中央革命根据地的新闻传播事业
二、其他革命根据地创办的报刊
三、军队报刊
四、革命根据地新闻传播事业的特点与意义
第三节 抗日救亡运动中的新闻传播
一、共产党的新闻传播事业积极宣传抗日救亡
二、国统区新闻界的变化
三、邹韬奋的报刊活动
四、范长江、斯诺、史沫特莱等人的西北采访活动
第四节 新闻学研究及新闻教育的发展
一、新闻学研究
二、新闻教育事业
……
第九章 抗日战争时期的新闻事业
第十章 人民解放战争时期的新闻事业
第十一章 基本完成社会主义改造时期的新闻事业
第十二章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的新闻事业
第十三章 “文化大革命”时期的新闻事业
第十四章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新闻事业
第十五章 1949年以来台湾、香港、澳门的新闻事业
第十六章 中国少数民族新闻传播事业的兴起、发展与繁荣
第1版后记
第2版后记
文摘
版权页:
第四节 清加强对报业的控制
一、迫害报刊和报人
对现代报刊,从它在中国出现之日起,清王朝就持反对态度。当中国人自办报刊成为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时,清王朝采取各种手段加强对报刊的控制。辛亥革命时期,清王朝对报刊、报人实行了残酷的迫害,据不完全统计,从1899年到1911年,至少有53家报刊被查禁,还有的受到暂时停刊、警告和其他处分;有两位报人被杀、17人被、100多人被传讯、拘捕、警告、押回原籍或流放边疆。
而在被查禁的50多家报刊中,除《苏报》、《京话日报》、《大江报》、《楚报》等几个重大报案还有形式上的法律程序外,其余都是当权者以意为法、妄加罪名而被查封的。广州《天民报》的发刊词用“卢梭魂”的笔名撰写,第二天即被查封,发行人被判刑一年;武汉《湖北日报》刊登了一幅湖广总督陈夔龙的漫画,陈看后说了声“讨厌得很”,该报就被查封。天津《北方日报》在广告中宣布“以监督,向导国民为天职”,创刊当日即被查封。其他被加以“冒渎乘舆”、“妄议朝政”之类的罪名而查禁的报刊,比比皆是。
封建统治者对报人的迫害是非常野蛮残忍的。1903年秋,记者沈荩因为报道了中俄密约的消息而遭清廷,被判斩立决。由于当时正值慈禧的“万寿庆典”,不宜公开,遂改为“立毙杖下”。沈荩被打二百余棍,“血肉飞裂,犹未至死”,后只好用绳“勒之而死”。消息传出,舆论大哗。就连一些支持清的外报也认为是“20世纪不应有”的“野蛮种族之所为”。《重庆日报》创办人卞小吾撰文抨击慈禧和揭露贪官污吏的劣迹,后惨死狱中。死后验尸,发现其“头、目、腹各部刀伤七十有三”。
此外,还广事株连。报纸一旦被控,不仅发行人、主编人锒铛入狱,连投资者、赞助者、撰稿者也往往获罪。《晋阳日报》被查封后,主编王用宾、记者蒋虎臣,被者有十余人,其中有的是只投过稿的教师和学生。檀香山《自由新报》、仰光《光华日报》被禁止入口后,其华侨股东在国内的资产被没收。曼谷《华暹日报》被禁后,其股东马兴顺回国探亲时捕,“备受虐待,得病逝世”。
清还与帝国主义内外勾结,。一种情况是中国报刊刊登了不利于帝国主义的消息或言论,外国驻华使馆遂串通清查禁或处罚;另一种情况是在租界出版的报刊刊登了不利于清王朝的消息或言论,清就照会租界当局对报纸、报人进行惩处,的“苏报案”就是如此;第三种情况是清串通外国对华侨报刊加以查禁或限制,在东京出版的《鹃声》、《四川》、《云南》等杂志就是被日本应清的要求而查禁的。此外,港英当局还应清的要求,颁布过《禁止报纸刊登煽惑友邦作乱之文字专律》,明文规定在香港出版的报纸、书籍“能令全国人心作乱者,本港为邦交起见,得而取缔”。
清的倒行逆施,理所当然地遭到新闻界的抵制和反抗。除公开抗议外,新闻界还采取多种策略和办法来同清对抗:有的报纸托庇于租界,或聘用洋人为发行人;有的报纸用化名去注册,有的报刊采用伪装封面进行递送,以逃脱邮政、海关的检查;有的在报纸版面上开“天窗”等。
ISBN | 9787040224856 |
---|---|
出版社 | 高等教育出版社 |
作者 | 丁淦林 |
尺寸 | 1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