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编辑推荐
《中国新媒体社会责任研究报告(2017)》是华中科技大学“新媒体社会责任”课题组2017年度分析报告,由华中科技大学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同中国网络传播学会组织编撰。
作者简介
钟瑛,女,1962年3月10日出生,华中科技大学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副院长、博士生导师、教授,华中科技大学新媒体实验室主任。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本科、硕士,华中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博士,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博士后。1997年英国北伦敦大学信息传播学院访问学者,2008年美国密苏里大学新闻学院访问学者。涉猎的专业有中文、历史、信息管理、新闻传播,现在主要从事网络传播、媒体政策、传播史等领域的教学与研究工作。
余红,女,1970年8月生,湖北省武汉人。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华中科技大学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传播学系主任,院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湖北省网络文化协会会员。教育背景:英语语言文学学士,法学(社会学)硕士,新闻学(网络传播)博士。香港城市大学和美国纽约州州立大学传播系访问学者。研究方向为传播理论和方法、新媒体、性别与传播、国际传播。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规划课题、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子课题以及教育部规划课题等。
陈海,湖北睛彩视讯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武汉三网融合及数字家庭协会理事会成员,武汉市软件行业协会理事会成员,成功入选武汉市2014年度“黄鹤英才(专项)计划”。曾参与制定中国移动多媒体广播行业标准,有十余年新媒体应用软件开发运营和信息系统集成的一体化从业经验,致力于科技和文化产业融合研究与实践。芦何秋博士,华中科技大学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博士后,湖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领域为新媒体与社会、新媒体意见领袖。发表论文14篇。主持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湖北省社科基金、中国博士后基金面上资助、中国博士后基金特别资助项目各1项。
芦何秋,男,湖北武汉人,新闻学博士,湖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副教授,华中科技大学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博士后研究人员。主要研究领域为新媒体与社会、新媒体意见领袖。先后在《新闻与传播研究》、《国际新闻界》、《当代传播》、《新闻与传播评论》等刊物上发表论文10余篇。主持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中国博士后基金项目多项。
李亚玲,博士,硕士生导师。中南民族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副教授,曾赴台湾世新大学、美国威斯康星州立大学普拉特维尔分校短期访问。研究领域为新媒体研究和民族文化传播,发表学术论文多篇,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及参与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国家民委科研项目和湖北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多项。
目录
Ⅰ总报告
1新媒体社会责任实践的新形势:场景转换与治理升级(钟瑛邵晓)/001
一场景转换:新媒体履行社会责任面临新形势/002
二治理升级:新媒体国家监管呈现新动态/007
三水平分化:新媒体社会责任实践发生新走向/015
Ⅱ评价篇
2传统媒体微博社会责任及其评价(陈然刘洋)/020
3传媒与政务类微信公众号社会责任及其评价(李亚玲)/034
4视频直播网站社会责任及其评价(刘琼雷婷)/057
5我国大型商业网站社会责任及其评价(王井)/072
6我国网络募捐平台社会责任调查及其评价(李青青王鹏)/085
7民族地区政府网站社会责任及其评价——基于民族自治区省级政府网站的分析(江宇杜依依王佳玫)/097
Ⅲ专题篇
8网络视频直播的共同治理模式:基于政策网络分析的视角(刘锐姜文嘉)/110
9新媒体的政策话语生产与社会责任研究——以“一带一路”政策话语为例(曾润喜杨喜喜)/129
10微信公众号公益动员的组织规范与社会责任——基于对“罗一笑事件”的社会资本分析(邓秀军刘静)/146
11新媒体环境下公众对虚假新闻的认知调查研究(牛静吴婧)/157
12热点事件中媒体新闻客户端的报道框架与责任分析(余秀才童石石)/174
13区域性微博意见领袖社会责任的实证研究——以武汉地区为例(芦何秋张依)/190
14地方新闻客户端的媒体社会责任——基于上游“重庆”和ZAKER“广州”的比较(贺建平庄学勋黄琪)/201
Ⅳ案例篇
15社交网络中中美战略传播比较研究——以“习特会”为例(李卫东沙传宇)/225
16社交媒体中雾霾伪信息:扩散、纠正与个体责任(吴世文侯彤童聂迪)/248
17社会热点事件微博传播中新媒体责任的缺失与完善——以“丽江打人”事件为例(徐明华朱晓豫)/259
18社会冲突视阈下的网络重大突发事件及其应对——以八达岭公园老虎咬人事件为例(张梅兰朱子鹏)/271
19新媒体环境下“互联网+公益”的发展探析(于婷婷魏蓝天)/290
20谁该为抑郁症负责?——健康传播视域下社交媒体对抑郁症的建构与归因(马旭)/304
21展演还是从众——受众理论视阈下对抗跟帖产生研究(张雯余红)/322
22新媒体的情感动员与社会责任——以于欢杀人案为例(晏慧思)/342
Abstract/356
Contents/358
文摘
版权页:
插图:
社会资本作为一种与政治资本和经济资本对应并存的资本形态,在公共话语空间对社会主体的社会交往及其效果有着决定性的影响。公益动员作为典型的共意动员,较其他社会动员少了许多的对抗性和冲突感,有更多的人情味和说服力。基于社交媒体特有的内容自制和关系主导媒体特性,社交媒体的公益动员的信息传播路径和效果受到动员信息发布者所拥有的社会资本的影响。一方面,动员信息发布者的社会资本影响着公益动员信息的生产、发布和传播;另一方面,公益动员信息的传播又在同时建构着动员信息发布者的社会资本。
要实现社交媒体公益动员的目标,动员信息发布者的社会身份和动员行为决定着动员过程中的信任增值。要想动员对象能够接受动员主体的观念、口号和诉求,信息发布者必须是一个社交媒体平台有着较强信任度和影响力的用户。信任度由社交媒体平台所呈现的动员信息发布者长期的公益活动参与行为累积,影响力则由动员信息发布者的社会身份和粉丝数量决定。另外,明确的动员目标和积极的信息回馈能够建构充分的组织资本。动员目标是公益动员活动的方向和落脚点,成功的公益动员都有精确的动员对象设定并有良好互动回馈效果。公益动员活动必须明确特定的地域空间和性别角色,地域和性别不一定是物质意义的某个地方或某类人,但必须是一个有着具体人口学特征的社群。只有明确了动员对象的社群属性,社交媒体的公益动员信息才能准确有效地发布和传播,实现公益动员的目的。
《中国新媒体社会责任研究报告(2017)》是华中科技大学“新媒体社会责任”课题组2017年度分析报告,由华中科技大学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同中国网络传播学会组织编撰。
作者简介
钟瑛,女,1962年3月10日出生,华中科技大学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副院长、博士生导师、教授,华中科技大学新媒体实验室主任。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本科、硕士,华中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博士,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博士后。1997年英国北伦敦大学信息传播学院访问学者,2008年美国密苏里大学新闻学院访问学者。涉猎的专业有中文、历史、信息管理、新闻传播,现在主要从事网络传播、媒体政策、传播史等领域的教学与研究工作。
余红,女,1970年8月生,湖北省武汉人。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华中科技大学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传播学系主任,院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湖北省网络文化协会会员。教育背景:英语语言文学学士,法学(社会学)硕士,新闻学(网络传播)博士。香港城市大学和美国纽约州州立大学传播系访问学者。研究方向为传播理论和方法、新媒体、性别与传播、国际传播。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规划课题、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子课题以及教育部规划课题等。
陈海,湖北睛彩视讯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武汉三网融合及数字家庭协会理事会成员,武汉市软件行业协会理事会成员,成功入选武汉市2014年度“黄鹤英才(专项)计划”。曾参与制定中国移动多媒体广播行业标准,有十余年新媒体应用软件开发运营和信息系统集成的一体化从业经验,致力于科技和文化产业融合研究与实践。芦何秋博士,华中科技大学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博士后,湖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领域为新媒体与社会、新媒体意见领袖。发表论文14篇。主持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湖北省社科基金、中国博士后基金面上资助、中国博士后基金特别资助项目各1项。
芦何秋,男,湖北武汉人,新闻学博士,湖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副教授,华中科技大学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博士后研究人员。主要研究领域为新媒体与社会、新媒体意见领袖。先后在《新闻与传播研究》、《国际新闻界》、《当代传播》、《新闻与传播评论》等刊物上发表论文10余篇。主持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中国博士后基金项目多项。
李亚玲,博士,硕士生导师。中南民族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副教授,曾赴台湾世新大学、美国威斯康星州立大学普拉特维尔分校短期访问。研究领域为新媒体研究和民族文化传播,发表学术论文多篇,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及参与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国家民委科研项目和湖北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多项。
目录
Ⅰ总报告
1新媒体社会责任实践的新形势:场景转换与治理升级(钟瑛邵晓)/001
一场景转换:新媒体履行社会责任面临新形势/002
二治理升级:新媒体国家监管呈现新动态/007
三水平分化:新媒体社会责任实践发生新走向/015
Ⅱ评价篇
2传统媒体微博社会责任及其评价(陈然刘洋)/020
3传媒与政务类微信公众号社会责任及其评价(李亚玲)/034
4视频直播网站社会责任及其评价(刘琼雷婷)/057
5我国大型商业网站社会责任及其评价(王井)/072
6我国网络募捐平台社会责任调查及其评价(李青青王鹏)/085
7民族地区政府网站社会责任及其评价——基于民族自治区省级政府网站的分析(江宇杜依依王佳玫)/097
Ⅲ专题篇
8网络视频直播的共同治理模式:基于政策网络分析的视角(刘锐姜文嘉)/110
9新媒体的政策话语生产与社会责任研究——以“一带一路”政策话语为例(曾润喜杨喜喜)/129
10微信公众号公益动员的组织规范与社会责任——基于对“罗一笑事件”的社会资本分析(邓秀军刘静)/146
11新媒体环境下公众对虚假新闻的认知调查研究(牛静吴婧)/157
12热点事件中媒体新闻客户端的报道框架与责任分析(余秀才童石石)/174
13区域性微博意见领袖社会责任的实证研究——以武汉地区为例(芦何秋张依)/190
14地方新闻客户端的媒体社会责任——基于上游“重庆”和ZAKER“广州”的比较(贺建平庄学勋黄琪)/201
Ⅳ案例篇
15社交网络中中美战略传播比较研究——以“习特会”为例(李卫东沙传宇)/225
16社交媒体中雾霾伪信息:扩散、纠正与个体责任(吴世文侯彤童聂迪)/248
17社会热点事件微博传播中新媒体责任的缺失与完善——以“丽江打人”事件为例(徐明华朱晓豫)/259
18社会冲突视阈下的网络重大突发事件及其应对——以八达岭公园老虎咬人事件为例(张梅兰朱子鹏)/271
19新媒体环境下“互联网+公益”的发展探析(于婷婷魏蓝天)/290
20谁该为抑郁症负责?——健康传播视域下社交媒体对抑郁症的建构与归因(马旭)/304
21展演还是从众——受众理论视阈下对抗跟帖产生研究(张雯余红)/322
22新媒体的情感动员与社会责任——以于欢杀人案为例(晏慧思)/342
Abstract/356
Contents/358
文摘
版权页:
插图:
社会资本作为一种与政治资本和经济资本对应并存的资本形态,在公共话语空间对社会主体的社会交往及其效果有着决定性的影响。公益动员作为典型的共意动员,较其他社会动员少了许多的对抗性和冲突感,有更多的人情味和说服力。基于社交媒体特有的内容自制和关系主导媒体特性,社交媒体的公益动员的信息传播路径和效果受到动员信息发布者所拥有的社会资本的影响。一方面,动员信息发布者的社会资本影响着公益动员信息的生产、发布和传播;另一方面,公益动员信息的传播又在同时建构着动员信息发布者的社会资本。
要实现社交媒体公益动员的目标,动员信息发布者的社会身份和动员行为决定着动员过程中的信任增值。要想动员对象能够接受动员主体的观念、口号和诉求,信息发布者必须是一个社交媒体平台有着较强信任度和影响力的用户。信任度由社交媒体平台所呈现的动员信息发布者长期的公益活动参与行为累积,影响力则由动员信息发布者的社会身份和粉丝数量决定。另外,明确的动员目标和积极的信息回馈能够建构充分的组织资本。动员目标是公益动员活动的方向和落脚点,成功的公益动员都有精确的动员对象设定并有良好互动回馈效果。公益动员活动必须明确特定的地域空间和性别角色,地域和性别不一定是物质意义的某个地方或某类人,但必须是一个有着具体人口学特征的社群。只有明确了动员对象的社群属性,社交媒体的公益动员信息才能准确有效地发布和传播,实现公益动员的目的。
ISBN | 9787520116329 |
---|---|
出版社 |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
作者 | 钟瑛 |
尺寸 | 1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