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编辑推荐
《基于标准的教师教育新教材:教育哲学》由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
作者简介
刘良华,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教授,主要研究领域为“教育哲学”、“课程与教学改革”。著有《校本行动研究》、《校本教学研究》、《有效教学论》、《教育研究方法:专题与案例》、《叙事教育学》等。
目录
第1部分教育哲学的基本问题
第1章社会变迁与教育目的
第1节乱世与现实主义教育
第2节太平世与浪漫主义教育
第3节小康社会:走向刚柔相济的“新六艺”教育
第2章自然法与教育改革
第1节主奴之争与体育改革
第2节情理冲突与德育改革
第3节心物关系与智育改革
第3章教育哲学的方法论
第1节何谓“哲学研究法”
第2节哲学视角与哲学范畴
第3节哲学描述与哲学写作
第2部分中国教育哲学
第4章儒家的“四书五经”
第1节《诗经》的情感教育
第2节《尚书》的德主刑辅
第3节《礼记》的“礼教”
第4节《易经》的阴阳哲学
第5节《春秋》的微言大义
第6节《论语》的三成四德
第7节《孟子》的义气
第8节《大学》的三纲领八条目
第9节《中庸》的劝学
第5章墨道法的“道法自然”
第1节墨家的功利主义
第2节道家的“无为而治”
第3节法家的法势术
第6章从儒家到新儒家
第1节孟荀之争
第2节朱陆之争
第3节古今之争
第3部分西方教育哲学
第7章古希腊罗马教育哲学
第1节前苏格拉底哲学与智者哲学
第2节苏格拉底学派
第3节希腊化一罗马时代的自然法及其教育哲学
第8章西方现代知识哲学及其教育哲学
第1节经验论
第2节先验论
第3节超越论
第9章西方现代政治哲学及其教育哲学
第1节精英主义或自由主义
第2节平民主义或民主主义
第3节共和主义
后记
文摘
版权页:
智育改革主要指知识学习及其教学方式的变革。学习方式和教学方式的变革总是伴随认识论或知识论的转型。认识论的基本分歧是心物二元论以及由此派生的先验论与经验论之争。知识观的分歧在中国教育哲学领域主要呈现为心学与理学之争,而西方教育哲学领域主要呈现为经验论与先验论之争(也可称为主体主义与客体主义之争、建构主义与实体主义之争)。在心物二元论之外,整体主义及其自然法可作为认识论的第三条道路。整体主义及其自然法是一切生物尤其是动物的自然习性。
如何超越心物关系的相关争议?或者说,如何超越建构主义(或主体主义)与实体主义(或客体主义)之争?这是中西教育哲学共同面对的问题。从自然法的视角来看,有效知识获得过程总是显示为心与物(或主体与客体、建构主义与实体主义)的互动与整合。基于互动与整合的知识观可称为自然法或整体主义。自然法或整体主义虽然反对心物二元论,但并不因此而轻视心物二元论。恰恰相反,有意义的整体主义知识观总是以心物二元论作为其理论前提。若无心物二元论作为理论前提,整体主义可能只是一种含糊其辞、似是而非的懒汉哲学。而且,心物二元论往往显示为先验论。先验论者如陆九渊、笛卡尔等人往往坚持心物二元论。也因此,整体主义虽然试图超越先验论与经验论之争,却从先验论那里汲取更多的思想灵感。或者说,整体主义往往同情或偏向先验论。
《基于标准的教师教育新教材:教育哲学》由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
作者简介
刘良华,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教授,主要研究领域为“教育哲学”、“课程与教学改革”。著有《校本行动研究》、《校本教学研究》、《有效教学论》、《教育研究方法:专题与案例》、《叙事教育学》等。
目录
第1部分教育哲学的基本问题
第1章社会变迁与教育目的
第1节乱世与现实主义教育
第2节太平世与浪漫主义教育
第3节小康社会:走向刚柔相济的“新六艺”教育
第2章自然法与教育改革
第1节主奴之争与体育改革
第2节情理冲突与德育改革
第3节心物关系与智育改革
第3章教育哲学的方法论
第1节何谓“哲学研究法”
第2节哲学视角与哲学范畴
第3节哲学描述与哲学写作
第2部分中国教育哲学
第4章儒家的“四书五经”
第1节《诗经》的情感教育
第2节《尚书》的德主刑辅
第3节《礼记》的“礼教”
第4节《易经》的阴阳哲学
第5节《春秋》的微言大义
第6节《论语》的三成四德
第7节《孟子》的义气
第8节《大学》的三纲领八条目
第9节《中庸》的劝学
第5章墨道法的“道法自然”
第1节墨家的功利主义
第2节道家的“无为而治”
第3节法家的法势术
第6章从儒家到新儒家
第1节孟荀之争
第2节朱陆之争
第3节古今之争
第3部分西方教育哲学
第7章古希腊罗马教育哲学
第1节前苏格拉底哲学与智者哲学
第2节苏格拉底学派
第3节希腊化一罗马时代的自然法及其教育哲学
第8章西方现代知识哲学及其教育哲学
第1节经验论
第2节先验论
第3节超越论
第9章西方现代政治哲学及其教育哲学
第1节精英主义或自由主义
第2节平民主义或民主主义
第3节共和主义
后记
文摘
版权页:
智育改革主要指知识学习及其教学方式的变革。学习方式和教学方式的变革总是伴随认识论或知识论的转型。认识论的基本分歧是心物二元论以及由此派生的先验论与经验论之争。知识观的分歧在中国教育哲学领域主要呈现为心学与理学之争,而西方教育哲学领域主要呈现为经验论与先验论之争(也可称为主体主义与客体主义之争、建构主义与实体主义之争)。在心物二元论之外,整体主义及其自然法可作为认识论的第三条道路。整体主义及其自然法是一切生物尤其是动物的自然习性。
如何超越心物关系的相关争议?或者说,如何超越建构主义(或主体主义)与实体主义(或客体主义)之争?这是中西教育哲学共同面对的问题。从自然法的视角来看,有效知识获得过程总是显示为心与物(或主体与客体、建构主义与实体主义)的互动与整合。基于互动与整合的知识观可称为自然法或整体主义。自然法或整体主义虽然反对心物二元论,但并不因此而轻视心物二元论。恰恰相反,有意义的整体主义知识观总是以心物二元论作为其理论前提。若无心物二元论作为理论前提,整体主义可能只是一种含糊其辞、似是而非的懒汉哲学。而且,心物二元论往往显示为先验论。先验论者如陆九渊、笛卡尔等人往往坚持心物二元论。也因此,整体主义虽然试图超越先验论与经验论之争,却从先验论那里汲取更多的思想灵感。或者说,整体主义往往同情或偏向先验论。
ISBN | 756757005X,9787567570054 |
---|---|
出版社 |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
作者 | 刘良华 |
尺寸 | 1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