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编辑推荐
《普通高等教育"十三五"规划教材:水文地质学原理》可作为农业水利工程,农业水土工程、水利水电工程、水文与水资源工程、地下水科学与工程及土木工程(岩土、道桥方向)、给水排水工程、环境工程、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等专业的大学本科入门教材,也可供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相关专业师生及工程技术人员参考使用。
作者简介
乔长录,男,汉族,1976年3月生,青海海东人,党员,研究生学历,工学博士学位,主要从事水文遥感、水文地质和水利信息化方面的教学与科研工作。近年来,主持和参加国家、省(部)级和大学课题6项,参与完成横向课题10余项,发表学术论文10篇(其中SCI检索2篇),出版教材1部、专著1部,取得专利2项、计算机软件著作权4项。
目录
前言
第1章绪论
1.1水文地质学的概念
1.2水文地质学的研究内容
1.3水文地质学的研究对象
1.4水文地质学科的分支学科
1.5水文地质学的发展历程
1.6当代水文地质学的发展特点
1.7当代水文地质学今后的研究方向
思考题
第2章地球中水的分布与循环
2.1地球中水的分布
2.1.1地球浅部层圈中水的分布
2.1.2地球深部层圈中水的分布
2.2地球中水的循环
2.2.1地质循环
2.2.2水文循环
2.3与水文循环有关的气象、水文因素
2.3.1主要气象因素
2.3.2水文因素
2.4水文循环的水量平衡
2.4.1水量平衡的概念
2.4.2通用水量平衡方程
2.4.3流域水量平衡方程
2.4.4全球水量平衡方程
2.5我国水文循环概况
思考题
第3章岩土中的空隙和水
3.1岩土中的空隙
3.1.1孔隙
3.1.2裂隙
3.1.3溶隙
3.2岩土中的水
3.2.1结合水
3.2.2重力水
3.2.3毛细水
3.2.4气态水、固体水
3.2.5矿物中的水
3.3岩土的水理性质
3.3.1容水性
3.3.2含水性
3.3.3给水性
3.3.4持水性
3.3.5透水性
3.3.6储水性
思考题
第4章地下水的赋存
4.1包气带和饱水带
4.2含水层、隔水层与弱透水层
4.3含水岩组与蓄水构造
4.3.1含水岩组
4.3.2蓄水构造
4.4地下水的分类
4.4.1包气带水
4.4.2潜水
4.4.3承压水
4.4.4潜水与承压水的相互转化
思考题
第5章地下水运动的基本规律
5.1渗流的基本概念
5.2渗流的驱动力
5.3渗流的基本定律
5.3.1线性渗透定律
5.3.2非线性渗透定律
5.4渗流的连续性方程
5.5流网
5.5.1均质各向同性介质中的流网
5.5.2层状非均质介质中的流网
5.6饱水黏性土中水的运动规律
思考题
第6章包气带水
6.1毛细现象和毛细水
6.1.1毛细现象的本质
6.1.2毛细负压及其测定方法
6.1.3毛细上升高度与悬挂毛细水
6.2土壤水势及其组成
6.3包气带水的分布与运动规律
6.3.1包气带水的垂向分布特征
6.3.2包气带水运动的基本定律
6.3.3包气带水的数量与能量的关系——土壤水分特征曲线
6.4涉及包气带水的主要领域
思考题
第7章地下水的化学成分及其演变
7.2地下水的化学特征
7.2.1主要气体成分
7.2.2主要离子成分
7.2.3环境同位素
7.2.4其他组分
73地下水中的微生物
7.4地下水的温度
7.5地下水化学成分的形成作用
7.5.1溶滤作用
7.5.2浓缩作用
7.5.3脱碳酸作用
7.5.4脱硫酸作用
7.5.5脱硝(氮)作用
7.5.6阳离子交替吸附作用
7.5.7混合作用
7.5.8人类活动对地下水化学成分的影响
7.6地下水基本成因类型及其化学特征
7.6.1溶滤水
7.6.2沉积水
7.6.3内生水
7.7地下水化学成分分析
7.7.1地下水化学分析内容
7.7.2地下水化学成分的库尔洛夫表示式
7.7.3地下水化学特征分类与图示方法
思考题
第8章地下水系统及其循环特征
8.1地下水系统
8.1.1地下水系统的概念
8.1.2地下水含水系统与流动系统的比较
8.2地下水含水系统与流动系统
8.2.1地下水含水系统
8.2.2地下水流动系统
8.3地下水补给
8.3.1大气降水补给
8.3.2地表水补给
8.3.3凝结水补给
8.3.4含水层之间的补给
8.3.5地下水人工补给
8.4地下水排泄
8.4.1泉
8.4.2泄流
8.4.3蒸散
8.4.4径流排泄
8.4.5人工排泄
8.5含水层之间的补给与排泄
思考题
第9章地下水动态与均衡
9.1概述
9.2地下水动态
9.2.1地下水动态形成机制
9.2.2影响地下水动态的因素
9.2.3天然地下水动态类型
9.3地下水均衡
9.3.1均衡区与均衡期
9.3.2水均衡方程
9.3.3潜水均衡方程
9.3.4大区域地下水均衡研究中的一些问题
9.4地下水动态与均衡的关系
思考题
第10章不同含水介质中地下水
10.1孔隙水
10.1.1冲洪积扇中的孔隙水
10.1.2冲积平原中的孔隙水
10.1.3湖积物中的孔隙水
10.1.4黄土区中的孔隙水
10.2裂隙水
10.2.1裂隙水的一般特征
10.22裂隙水的类型
10.3岩溶水
10.3.1岩溶发育的基本条件及影响因素
10.3.2岩溶水系统的演变
10.3.3岩溶水的特征
10.3.4我国南北方岩溶及岩溶水的差异
思考题
参考文献
文摘
版权页:
两种水的混合也可能不产生化学反应,例如,高TDS的氯化钠型海水混入低TDS的重碳酸钙镁型地下水,便是如此。此时,混合水的TDS与化学类型取决于参与混合的两种水的成分及其混合比例。
7.5.8 人类活动对地下水化学成分的影响
人类活动对地下水化学成分的影响,虽然只是悠长地质历史的一瞬间,但已经深刻改变了地下水的化学面貌。人类活动对地下水化学成分的影响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人类生活与生产活动产生的废弃物污染地下水,而造成对地下水化学成分的影响。例如,工业生产的废气、废水与废渣以及农业上大量使用化肥农药,使天然地下水富集了原来含量很低的有害物质(酚、氰、汞、砷、铬、亚硝酸等)。
(2)人类大规模的水事活动改变了地下水形成条件,从而引起地下水化学成分发生变化。
《普通高等教育"十三五"规划教材:水文地质学原理》可作为农业水利工程,农业水土工程、水利水电工程、水文与水资源工程、地下水科学与工程及土木工程(岩土、道桥方向)、给水排水工程、环境工程、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等专业的大学本科入门教材,也可供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相关专业师生及工程技术人员参考使用。
作者简介
乔长录,男,汉族,1976年3月生,青海海东人,党员,研究生学历,工学博士学位,主要从事水文遥感、水文地质和水利信息化方面的教学与科研工作。近年来,主持和参加国家、省(部)级和大学课题6项,参与完成横向课题10余项,发表学术论文10篇(其中SCI检索2篇),出版教材1部、专著1部,取得专利2项、计算机软件著作权4项。
目录
前言
第1章绪论
1.1水文地质学的概念
1.2水文地质学的研究内容
1.3水文地质学的研究对象
1.4水文地质学科的分支学科
1.5水文地质学的发展历程
1.6当代水文地质学的发展特点
1.7当代水文地质学今后的研究方向
思考题
第2章地球中水的分布与循环
2.1地球中水的分布
2.1.1地球浅部层圈中水的分布
2.1.2地球深部层圈中水的分布
2.2地球中水的循环
2.2.1地质循环
2.2.2水文循环
2.3与水文循环有关的气象、水文因素
2.3.1主要气象因素
2.3.2水文因素
2.4水文循环的水量平衡
2.4.1水量平衡的概念
2.4.2通用水量平衡方程
2.4.3流域水量平衡方程
2.4.4全球水量平衡方程
2.5我国水文循环概况
思考题
第3章岩土中的空隙和水
3.1岩土中的空隙
3.1.1孔隙
3.1.2裂隙
3.1.3溶隙
3.2岩土中的水
3.2.1结合水
3.2.2重力水
3.2.3毛细水
3.2.4气态水、固体水
3.2.5矿物中的水
3.3岩土的水理性质
3.3.1容水性
3.3.2含水性
3.3.3给水性
3.3.4持水性
3.3.5透水性
3.3.6储水性
思考题
第4章地下水的赋存
4.1包气带和饱水带
4.2含水层、隔水层与弱透水层
4.3含水岩组与蓄水构造
4.3.1含水岩组
4.3.2蓄水构造
4.4地下水的分类
4.4.1包气带水
4.4.2潜水
4.4.3承压水
4.4.4潜水与承压水的相互转化
思考题
第5章地下水运动的基本规律
5.1渗流的基本概念
5.2渗流的驱动力
5.3渗流的基本定律
5.3.1线性渗透定律
5.3.2非线性渗透定律
5.4渗流的连续性方程
5.5流网
5.5.1均质各向同性介质中的流网
5.5.2层状非均质介质中的流网
5.6饱水黏性土中水的运动规律
思考题
第6章包气带水
6.1毛细现象和毛细水
6.1.1毛细现象的本质
6.1.2毛细负压及其测定方法
6.1.3毛细上升高度与悬挂毛细水
6.2土壤水势及其组成
6.3包气带水的分布与运动规律
6.3.1包气带水的垂向分布特征
6.3.2包气带水运动的基本定律
6.3.3包气带水的数量与能量的关系——土壤水分特征曲线
6.4涉及包气带水的主要领域
思考题
第7章地下水的化学成分及其演变
7.2地下水的化学特征
7.2.1主要气体成分
7.2.2主要离子成分
7.2.3环境同位素
7.2.4其他组分
73地下水中的微生物
7.4地下水的温度
7.5地下水化学成分的形成作用
7.5.1溶滤作用
7.5.2浓缩作用
7.5.3脱碳酸作用
7.5.4脱硫酸作用
7.5.5脱硝(氮)作用
7.5.6阳离子交替吸附作用
7.5.7混合作用
7.5.8人类活动对地下水化学成分的影响
7.6地下水基本成因类型及其化学特征
7.6.1溶滤水
7.6.2沉积水
7.6.3内生水
7.7地下水化学成分分析
7.7.1地下水化学分析内容
7.7.2地下水化学成分的库尔洛夫表示式
7.7.3地下水化学特征分类与图示方法
思考题
第8章地下水系统及其循环特征
8.1地下水系统
8.1.1地下水系统的概念
8.1.2地下水含水系统与流动系统的比较
8.2地下水含水系统与流动系统
8.2.1地下水含水系统
8.2.2地下水流动系统
8.3地下水补给
8.3.1大气降水补给
8.3.2地表水补给
8.3.3凝结水补给
8.3.4含水层之间的补给
8.3.5地下水人工补给
8.4地下水排泄
8.4.1泉
8.4.2泄流
8.4.3蒸散
8.4.4径流排泄
8.4.5人工排泄
8.5含水层之间的补给与排泄
思考题
第9章地下水动态与均衡
9.1概述
9.2地下水动态
9.2.1地下水动态形成机制
9.2.2影响地下水动态的因素
9.2.3天然地下水动态类型
9.3地下水均衡
9.3.1均衡区与均衡期
9.3.2水均衡方程
9.3.3潜水均衡方程
9.3.4大区域地下水均衡研究中的一些问题
9.4地下水动态与均衡的关系
思考题
第10章不同含水介质中地下水
10.1孔隙水
10.1.1冲洪积扇中的孔隙水
10.1.2冲积平原中的孔隙水
10.1.3湖积物中的孔隙水
10.1.4黄土区中的孔隙水
10.2裂隙水
10.2.1裂隙水的一般特征
10.22裂隙水的类型
10.3岩溶水
10.3.1岩溶发育的基本条件及影响因素
10.3.2岩溶水系统的演变
10.3.3岩溶水的特征
10.3.4我国南北方岩溶及岩溶水的差异
思考题
参考文献
文摘
版权页:
两种水的混合也可能不产生化学反应,例如,高TDS的氯化钠型海水混入低TDS的重碳酸钙镁型地下水,便是如此。此时,混合水的TDS与化学类型取决于参与混合的两种水的成分及其混合比例。
7.5.8 人类活动对地下水化学成分的影响
人类活动对地下水化学成分的影响,虽然只是悠长地质历史的一瞬间,但已经深刻改变了地下水的化学面貌。人类活动对地下水化学成分的影响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人类生活与生产活动产生的废弃物污染地下水,而造成对地下水化学成分的影响。例如,工业生产的废气、废水与废渣以及农业上大量使用化肥农药,使天然地下水富集了原来含量很低的有害物质(酚、氰、汞、砷、铬、亚硝酸等)。
(2)人类大规模的水事活动改变了地下水形成条件,从而引起地下水化学成分发生变化。
ISBN | 9787517060178,7517060171 |
---|---|
出版社 | 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 |
作者 | 乔长录 |
尺寸 | 1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