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编辑推荐
《中国美育思想通史(先秦卷)》由山东人民出版社出版。
作者简介
曾繁仁,男,1941年1月生于安徽泽县。山东大学终身教授,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山东大学文艺美学研究中心名誉主任,国家重点学科山东大学文艺学学科学术带头人,主要从事文艺美学、西方美学、生态美学等学科的教学与研究。
祁海文,男,1965年生于吉林榆树。文学博士,现任山东大学文学院教授,山东大学文艺美学研究中心兼职教授,主要从事中国文学批评史,中国美学等学科的教学和科研工作。
目录
总序
第一章概述
第一节美育思想的起源与产生
第二节先秦美育思想的形成与发展
第二章上古美育传统的形成
第一节“先王之乐”与美育传统
第二节礼乐的起源与发展
第三节“先王之乐”的嬗变
第三章西周礼乐文化与美育思想的产生
第一节“礼”的出现与“制礼作乐”
第二节人文精神的觉醒与礼乐文化的发展
第三节礼乐教化观念自觉与美育思想的产生
第四章春秋礼乐观念与美育思想
第一节“礼坏乐崩”与礼乐观念
第二节“乐教”与“诗教”观念的嬗变
第五章老子的礼乐批判与美育思想
第一节先秦诸子的礼乐论争与美育思想
第二节郭店楚简《老子》与礼乐文化
第三节老子的礼乐批判
第四节老子的美育观念
第六章孔子的美育思想
第一节儒家与礼乐教化传统
第二节孔子之教与其思想
第三节“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的美育宗旨
第四节“兴观群怨”与诗的美育功能
第五节“文质彬彬”的君子美育
第七章墨子的礼乐批判与其美育观
第一节墨子的礼乐批判
第二节“非乐”论与美育观
第三节墨子美育观之衡定
第八章郭店楚简的儒家美育思想
第一节楚简与儒家教化观念
第二节楚简的美育观
第三节楚简与儒家美育思想的发展
第九章孟子的美育思想
第一节“性善”论与礼乐观念
第二节“德教”思想的美育精神
第三节“乐教”之主旨
第四节“诗教”之倾向
第十章庄子的美育思想
第一节庄子的礼乐批判
第二节理想人格的美育精神
第三节人生修养论的审美情怀
第四节庄子与道家美育思想
第十一章荀子的美育思想
第一节“明于天人之分”与“人之性恶”的思想取向
第二节“化性起伪”的美育宗旨
第三节礼乐与“化性起伪”
第十二章商鞅、韩非的礼乐批判与其美育观
第一节法家源流与礼乐批判
第二节商鞅、韩非的美育观
第三节法家美育观之评判
参考文献
文摘
版权页:
商代可以说是“先王之乐”传统高度发达的阶段。但是,尽管商代祭祀礼仪已从乐舞中分化出来并取得独立地位,但“礼”字在甲骨文中是否出现,至今还是个疑问。这至少表明,商代与高度发达的祭祀礼仪相对应的“礼”的观念、意识还没有充分觉醒,因而,所有“事神”之事仍以“乐”为代表。另一方面,尽管由于“事神”方式的专业分化和教育内容的多样化发展,乐教的混融性的教育形态也有分化之势,但商代教育仍以“乐教”为主,而且这种乐教仍然是在相当浓厚的“尊神”的文化氛围之下进行着。因而,商代乐教也仍然没有达到充分自觉的程度。这主要是因为殷商的宗教信仰和天命观念还没有达到充分的理性化。商代祖先神崇拜与祭祀礼仪极为发达,但是,即便祖先神也并不是总能保证其下界子孙经常获得福佑。据陈梦家考证,卜辞所见的殷代先王分两大类,上甲以前的王、妣属于一大类,它们对人王和邦国有作祟的力量;而上甲以后的先公高祖,如河、王亥等则属于另一大类。它们对时王和王国来说是福佑的力量,是人王祈求丰年和雨水的对象。事实上,殷人信仰中的先公、先王可能和他们的上帝一样,是既可能降福、又可作祟的意志莫测的神灵,也和他们的上帝一样没有充分人格化。
《中国美育思想通史(先秦卷)》由山东人民出版社出版。
作者简介
曾繁仁,男,1941年1月生于安徽泽县。山东大学终身教授,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山东大学文艺美学研究中心名誉主任,国家重点学科山东大学文艺学学科学术带头人,主要从事文艺美学、西方美学、生态美学等学科的教学与研究。
祁海文,男,1965年生于吉林榆树。文学博士,现任山东大学文学院教授,山东大学文艺美学研究中心兼职教授,主要从事中国文学批评史,中国美学等学科的教学和科研工作。
目录
总序
第一章概述
第一节美育思想的起源与产生
第二节先秦美育思想的形成与发展
第二章上古美育传统的形成
第一节“先王之乐”与美育传统
第二节礼乐的起源与发展
第三节“先王之乐”的嬗变
第三章西周礼乐文化与美育思想的产生
第一节“礼”的出现与“制礼作乐”
第二节人文精神的觉醒与礼乐文化的发展
第三节礼乐教化观念自觉与美育思想的产生
第四章春秋礼乐观念与美育思想
第一节“礼坏乐崩”与礼乐观念
第二节“乐教”与“诗教”观念的嬗变
第五章老子的礼乐批判与美育思想
第一节先秦诸子的礼乐论争与美育思想
第二节郭店楚简《老子》与礼乐文化
第三节老子的礼乐批判
第四节老子的美育观念
第六章孔子的美育思想
第一节儒家与礼乐教化传统
第二节孔子之教与其思想
第三节“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的美育宗旨
第四节“兴观群怨”与诗的美育功能
第五节“文质彬彬”的君子美育
第七章墨子的礼乐批判与其美育观
第一节墨子的礼乐批判
第二节“非乐”论与美育观
第三节墨子美育观之衡定
第八章郭店楚简的儒家美育思想
第一节楚简与儒家教化观念
第二节楚简的美育观
第三节楚简与儒家美育思想的发展
第九章孟子的美育思想
第一节“性善”论与礼乐观念
第二节“德教”思想的美育精神
第三节“乐教”之主旨
第四节“诗教”之倾向
第十章庄子的美育思想
第一节庄子的礼乐批判
第二节理想人格的美育精神
第三节人生修养论的审美情怀
第四节庄子与道家美育思想
第十一章荀子的美育思想
第一节“明于天人之分”与“人之性恶”的思想取向
第二节“化性起伪”的美育宗旨
第三节礼乐与“化性起伪”
第十二章商鞅、韩非的礼乐批判与其美育观
第一节法家源流与礼乐批判
第二节商鞅、韩非的美育观
第三节法家美育观之评判
参考文献
文摘
版权页:
商代可以说是“先王之乐”传统高度发达的阶段。但是,尽管商代祭祀礼仪已从乐舞中分化出来并取得独立地位,但“礼”字在甲骨文中是否出现,至今还是个疑问。这至少表明,商代与高度发达的祭祀礼仪相对应的“礼”的观念、意识还没有充分觉醒,因而,所有“事神”之事仍以“乐”为代表。另一方面,尽管由于“事神”方式的专业分化和教育内容的多样化发展,乐教的混融性的教育形态也有分化之势,但商代教育仍以“乐教”为主,而且这种乐教仍然是在相当浓厚的“尊神”的文化氛围之下进行着。因而,商代乐教也仍然没有达到充分自觉的程度。这主要是因为殷商的宗教信仰和天命观念还没有达到充分的理性化。商代祖先神崇拜与祭祀礼仪极为发达,但是,即便祖先神也并不是总能保证其下界子孙经常获得福佑。据陈梦家考证,卜辞所见的殷代先王分两大类,上甲以前的王、妣属于一大类,它们对人王和邦国有作祟的力量;而上甲以后的先公高祖,如河、王亥等则属于另一大类。它们对时王和王国来说是福佑的力量,是人王祈求丰年和雨水的对象。事实上,殷人信仰中的先公、先王可能和他们的上帝一样,是既可能降福、又可作祟的意志莫测的神灵,也和他们的上帝一样没有充分人格化。
ISBN | 9787209104906 |
---|---|
出版社 | 山东人民出版社 |
作者 | 祁海文 |
尺寸 | 1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