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编辑推荐
《中国美育思想通史(秦汉卷)》由山东人民出版社出版。
作者简介
祁海文,男,1965年生于吉林榆树。文学博士,现任山东大学文学院教授,山东大学文艺美学研究中心兼职教授,主要从事中国文学批评史、中国美学等学科的教学和科研工作。
目录
第一章概述
第一节秦汉美育思想的思想文化背景
第二节秦汉美育思想的历史分期
第三节秦汉美育思想的基本问题
第二章《吕氏春秋》的美育思想
第一节秦文化与《吕氏春秋》
第二节“生于度量,本于太一”与“声出于和,和出于适”
第三节“衷音之适”与“托于音乐以论其教”
第四节“大乐”“适音”与“养性”“全天”
第三章陆贾的美育思想
第一节“道术”论与人性论
第二节以“仁义”为核心的教化论
第三节“活情性”的修养论
第四章贾谊的美育思想
第一节“置天下于仁义礼乐”的教化论
第二节以“君主”“太子”为对象的礼乐修养论
第三节以“道德”为根基的“六艺”之美
第五章《淮南子》的美育思想
第一节社会教化论上的儒道对立
第二节人格修养论上的儒道“相绌”
第三节礼乐观的冲突与融合
第四节艺术论的美育意味
第六章董仲舒的美育思想
第一节礼乐教化与“更化”
第二节礼乐的功能与“制作”
第三节“贫仁之性”与“王化”
第四节“天地之美”与“以中和养其身”
第七章《礼记·乐记》的美育思想(上)
第一节《乐记》的作者及成书时代
第二节“本之情性”与“制之礼义”
第三节“反情以和其志”与“礼乐不可斯须去身”
第八章《礼记·乐记》的美育思想(下)
第四节“礼乐”与“治道”
第五节“礼乐”与“德音”
第六节“礼乐之说,管乎人情”
第七节《乐记》的地位与影响
第九章扬雄的美育思想
第一节“尚智”精神与美育倾向
第二节“谨其教化”的礼乐观
第三节“君子全其德”的“修性”论
第四节“弸中而彪外”说的美育蕴涵
第十章王充的美育思想
第一节“情性”与“教化”
第二节标榜“鸿儒”的人格理想
第三节“真美”论的美育精神
第四节“为世用”说的美育问题
第十一章王符的美育思想
第一节“和以养性”的元气论
第二节“务治民心”的教化论
第三节“德近于圣”的修养论
第十二章苟悦的美育思想
第一节作为“政之大经”的“法教”
第二节性有“三品”与“法教”化民
第三节“尽性”以“至圣”的“敦学”
第十三章徐斡的美育思想
第一节“治学”与“情性”修养
第二节“法象”论的美育意味
第三节“艺”的构成与美育功能
第四节“贵言”论的美育意味
参考文献
文摘
版权页:
东汉后期,社会政治混乱无序,危机四伏。皇权、外戚、宦官、士族相互之间矛盾日趋激化,儒家经学已丧失对政治、伦理秩序的影响力,大规模的士人的政治批判活动不断受到残酷压制,逐渐引发了一股强大的社会批判思潮。王符、崔寔、荀悦、仲长统等基本立足儒家立场而又不为正统经学的所限制,直接针对现实社会政治问题进行批判思考,既推动了汉代思想的发展,又启发、影响到魏晋的新哲学思潮。
王符(约85—约163),出身卑贱,但奋发自励,博通百家之言。《潜夫论》是其揭露社会危机,阐述其政治、经济、哲学思想的发愤之作。其《爱日》篇主张:“国之所以为国者,以有民也;民之所以为民者,以有谷也;谷之所以丰殖者,以有人功也;功之所以能建者,以日力也”,“力者乃民之本也,而国之基,故务省役而为民爱日”。①在社会政治上,面对乱世,王符主张礼法并用。“议者必将以为刑杀当不用,而德化可独任。此非变通者之论也,非叔世者之言也。
《中国美育思想通史(秦汉卷)》由山东人民出版社出版。
作者简介
祁海文,男,1965年生于吉林榆树。文学博士,现任山东大学文学院教授,山东大学文艺美学研究中心兼职教授,主要从事中国文学批评史、中国美学等学科的教学和科研工作。
目录
第一章概述
第一节秦汉美育思想的思想文化背景
第二节秦汉美育思想的历史分期
第三节秦汉美育思想的基本问题
第二章《吕氏春秋》的美育思想
第一节秦文化与《吕氏春秋》
第二节“生于度量,本于太一”与“声出于和,和出于适”
第三节“衷音之适”与“托于音乐以论其教”
第四节“大乐”“适音”与“养性”“全天”
第三章陆贾的美育思想
第一节“道术”论与人性论
第二节以“仁义”为核心的教化论
第三节“活情性”的修养论
第四章贾谊的美育思想
第一节“置天下于仁义礼乐”的教化论
第二节以“君主”“太子”为对象的礼乐修养论
第三节以“道德”为根基的“六艺”之美
第五章《淮南子》的美育思想
第一节社会教化论上的儒道对立
第二节人格修养论上的儒道“相绌”
第三节礼乐观的冲突与融合
第四节艺术论的美育意味
第六章董仲舒的美育思想
第一节礼乐教化与“更化”
第二节礼乐的功能与“制作”
第三节“贫仁之性”与“王化”
第四节“天地之美”与“以中和养其身”
第七章《礼记·乐记》的美育思想(上)
第一节《乐记》的作者及成书时代
第二节“本之情性”与“制之礼义”
第三节“反情以和其志”与“礼乐不可斯须去身”
第八章《礼记·乐记》的美育思想(下)
第四节“礼乐”与“治道”
第五节“礼乐”与“德音”
第六节“礼乐之说,管乎人情”
第七节《乐记》的地位与影响
第九章扬雄的美育思想
第一节“尚智”精神与美育倾向
第二节“谨其教化”的礼乐观
第三节“君子全其德”的“修性”论
第四节“弸中而彪外”说的美育蕴涵
第十章王充的美育思想
第一节“情性”与“教化”
第二节标榜“鸿儒”的人格理想
第三节“真美”论的美育精神
第四节“为世用”说的美育问题
第十一章王符的美育思想
第一节“和以养性”的元气论
第二节“务治民心”的教化论
第三节“德近于圣”的修养论
第十二章苟悦的美育思想
第一节作为“政之大经”的“法教”
第二节性有“三品”与“法教”化民
第三节“尽性”以“至圣”的“敦学”
第十三章徐斡的美育思想
第一节“治学”与“情性”修养
第二节“法象”论的美育意味
第三节“艺”的构成与美育功能
第四节“贵言”论的美育意味
参考文献
文摘
版权页:
东汉后期,社会政治混乱无序,危机四伏。皇权、外戚、宦官、士族相互之间矛盾日趋激化,儒家经学已丧失对政治、伦理秩序的影响力,大规模的士人的政治批判活动不断受到残酷压制,逐渐引发了一股强大的社会批判思潮。王符、崔寔、荀悦、仲长统等基本立足儒家立场而又不为正统经学的所限制,直接针对现实社会政治问题进行批判思考,既推动了汉代思想的发展,又启发、影响到魏晋的新哲学思潮。
王符(约85—约163),出身卑贱,但奋发自励,博通百家之言。《潜夫论》是其揭露社会危机,阐述其政治、经济、哲学思想的发愤之作。其《爱日》篇主张:“国之所以为国者,以有民也;民之所以为民者,以有谷也;谷之所以丰殖者,以有人功也;功之所以能建者,以日力也”,“力者乃民之本也,而国之基,故务省役而为民爱日”。①在社会政治上,面对乱世,王符主张礼法并用。“议者必将以为刑杀当不用,而德化可独任。此非变通者之论也,非叔世者之言也。
ISBN | 9787209104913 |
---|---|
出版社 | 山东人民出版社 |
作者 | 祁海文 |
尺寸 | 1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