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的小学(增订本) 9787520703857

配送至
$ $ USD 美元

商品编号: 4205937 类别: 图书 教育 初等教育
媒体推荐

教育其实并没有那么多的“高大上”,也不需要那么多的“改革”和“特色”,更不需要那么多的“荣誉”和“牌子”。教育更多的是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细小“琐事”。回望过去的小学教育,不是无聊,也不是怀旧,更不是宣泄对当下教育的不满,而是为了从传统教育中汲取营养,对当下教育进行改进,明确未来教育的方向。读读《过去的小学》,且行且思,且思且行,真的能够让我们找回已经丢失好久的教育的“灵魂”。(李吉波)

《过去的小学》追溯了我们曾经拥有的优秀的小学教育传统,但它的价值不仅仅是追溯,更为重要的是反思。小学时代是一个人启蒙、开智、塑性的黄金年代。民国的小学不仅是传承知识的场所,更是培养学生精神气质的圣地。在这里,学生的生命之花得以绚烂绽开,健全的心智开始成形,独立思考的习惯逐步养成,关怀社会的品格得以塑造……读毕该书,我更加深刻地认识到该书的现实价值——反思和重建今日小学教育的历史底本。追溯,可以帮我们看得更远。反思,可以使我们进步得更快。(王伟)

作者简介

傅国涌,历史学者,独立撰稿人,1967年生于浙江乐清,现居杭州。主要关注中国近代以来的社会转型,特别是百年中国言论史、知识分子命运史、企业家的本土传统、民国教育等。著有《叶公超传》《金庸传》《笔底波澜》《百年寻梦》《追寻失去的传统》《文人的底气》《主角与配角:辛亥革命的台前幕后》《大商人:影响中国的近代实业家们》《从龚自珍到司徒雷登》《1949年:中国知识分子的私人记录》《百年辛亥:亲历者的私人记录》《史想录》《美的相遇》等,编有《过去的小学》《过去的中学》《寻找语文之美》《追寻律师的传统》等。

目录

前言 过去的小学
上编
在福州读小学 萨孟武
武昌琐忆 赵景深
我在小学 梁实秋
终身受益的小学教育 焦菊隐
回忆新育小学 季羡林
插班南华学校 何兹全
……
海棠树下开始 赵俪生
天津私立第一小学 何炳棣
大观小学和荣隆场小学 李新
咸水沽的小学 周汝昌
上小学的日子 柏杨
我的小学 汪曾祺
关于立本小学回忆点滴 许良英
从息县到开封上小学 赵浩生
小学时代 许渊冲
我爱穆源 范用
我的母校灵山小学 周大风
心中永恒的圣地——杭师附小 袁鹰
人生识字糊涂始 庞朴
我的小学生活 陶世龙
儿时北碚琐忆 白化文
背起书包上学堂 胡伯威

下编

叶圣陶在甪直小学 商金林
初为校长 钱穆
回忆儿时的唱歌 丰子恺
生动有趣的国文课本 郭廷以
回忆我的恩师“老胴头” 楼适夷
老师为我“开小灶” 徐铸成
忆小学乡土教育 费孝通
小学校长和国文教员 金克木
我作文的第一个引路人 严文井
师恩似海 冯英子
少年时代的朱英诞 何炳棣
感念三位启蒙恩师 黄鸿森
我所受过的语文教育 徐朔方
穆源校歌 范用
难忘的一课 周大风
在我起步的时候 徐开垒
金庸主编级刊《喔喔啼》 傅国涌
从天地间找文章 王鼎钧
上小学 陈桥驿
读小学与教小学 吕实强

文摘

2006 年春天,我编的《过去的中学》第一版由长江文艺出版社出版后,引起了一些关注,有人辗转通过朋友找到我,希望我也能编一本《过去的小学》。当时我的回答是,根据我接触的材料,还成不了书。(几年后我才知道他叫林日正,还是苍南一所小学的老师,后来他的主要工作是编《温州教育》杂志。)但正是他的这个建议使我平时读书多留了个心,经过五年,到2011 年,我发现手头积累的材料差不多能编一本书了,其中还包括了许良英先生和周大风先生的未刊稿。《过去的小学》第一版于2012 年5 月出版,转眼已是六年前的事了,市面上也早买不到书了。
我感慨的不仅是时光的流转,现代教育在中国的产生、发展,曲曲折折,这一两年,我在完成《新学记——中国现代教育起源讲话》的过程中,接触到更多的史料,再看看现实的小学教育,尤其有许多说不出来的痛感。
现在《过去的小学》将由东方出版社出修订版,对于初版的编目略有增删,结构也有调整,原来作为“后记”的长文则变成了前言,并有所删节。这是一本“摆事实”的书,“讲道理”是多么苍白无力,事实本身已胜过一切雄辩。《过去的小学》汇集的这些文字,将晚清到民国年间小学老师和小学生们的记忆呈现出来,这些零零散散的记忆提供的当然不是一幅完整的画面,却是他们在那个时代亲历过的实实在在的小学教育。我相信许多读者和我一样,渴望从这些事实中获取新的资源,不只是看见过去,也是寻找新的可能。教育就是给人带来更多可能性的。
我又想起我的“教育相遇论”,一个人在人生的起步阶段,在小学、中学时有怎样的相遇,遇到什么样的书,遇到什么样的老师,对于他一生将会有怎样的影响啊!甚至校园里的那些树木、花草,老师的某一堂课、某一句话,都有可能在少年的心中播下奇异的种子。
1925 年生于山东兰陵的王鼎钧在故乡的小学遇到敬佩的“大老师”璞荆石老师,教他文笔一定要简洁,要他们除去文艺抒情腔,从天地间找文章。正是这位“大老师”给这些小学生引进了荷马、安徒生、希腊神话和《阿Q 正传》,引进了许地山,因他在讲《阿Q 正传》时,偶然赞叹“这样精炼的白话文,应该背诵,值得背诵”,几天之后,竟然有好几个学生能把几万字的小说从头到尾背下来,他们也背诵了荷马史诗的《奥德赛》……想想今天小学中鼓励孩子读的都是些低幼读物,而不是经典作品,真不可同日而语。
当满头白发的散文家王鼎钧在大洋彼岸回首往事时,“大老师”的形象依然那么丰满,他所说的话仿佛还有回音。这就是教育的神奇力量,它可以穿过时间,也可以跨越空间。我想起胡适常常说的那句话:“要怎么收获,先那么栽。”
1923 年出生在浙江绍兴的陈桥驿有一个举人的爷爷,从小教他念线装书,“子曰诗云”奠定了他最初的基础,他在小学五年级时,又因爷爷的关系获得绍兴县立图书馆的借书权,他在那里读到了《胡适文存》,其中的《吾我篇》《尔汝篇》让他感到惊异,他拿给爷爷看,爷爷看了以后对他说:“这就是做学问。”他生平第一次听到了“做学问”这个词汇。
未来的历史地理学家就是从小学时代出发的。对教育有着深刻理解的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说,思维方式的革命只能从自由中爆发。什么是教育?他如此回答:“所谓教育,不过是人对人的主体间灵肉交流活动(尤其是老一代对年轻一代),包括知识内容的传授、生命内涵的领悟、意志行为的规范,并通过文化传递功能,将文化遗产教给年轻一代,使他们自由地生成,并启迪其自由天性。”小学、中学就是一个人“自由天性”展开的关键阶段,在此期间,他们遇到的一切都有可能影响他们“自由地生成”。通过《过去的小学》的许多篇目,我们可以看到,那些将在各自领域展开翅膀的人,他们在少年时代是如何“自由地生成”的。这都是佳美的故事,不仅属于过去。
ISBN9787520703857
出版社人民东方出版传媒有限公司
作者傅国涌
尺寸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