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虫记/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配套阅读丛书 7020137903,9787570402359

配送至
$ $ USD 美元

编辑推荐

“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配套阅读丛书”是一套配合最新教材,专门为小学1-6年级学生打造的同步阅读丛书。本系列丛书根据教材中指定阅读和推荐阅读的栏目为学生选择书目,围绕“素养、发展、能力”等多个核心,精心制定阅读指导方案,引导学生高效阅读,提升语文核心素养。
法布尔著的《昆虫记》是其中一册,是一部研究昆虫的不朽著作。

作者简介

作者:(法)法布尔 编者:刘敬余 译者:秦阳

目录

我与荒石园
睿智的红蚂蚁
萤火虫的习性
蟋蟀的演奏和交配
迷人的大孔雀蛾
蜘蛛的迁徙
螳螂捕食
圣甲虫的习性
西班牙粪蜣螂的母爱
天牛和它的幼虫
大头黑步甲
粪金龟和公共卫生
隧蜂与它的食客
蝉的动人歌唱
松毛虫的窝和社会
我的读书笔记
我的读后感

序言

一个民族的阅读史,是一部民族精神和文化薪火相传的发展史。同样,一个人的精神面貌、思想深度以及未来的发展水平,也与其阅读息息相关。作为一个曾经以活字印刷推动世界文明进程的东方古国,作为一个一直以深厚的文化底蕴影响世界的新兴强国,阅读更是我们观照内在的重要方式。
“少年强则国强……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对于肩负祖国未来希望,同时处于构建世界观、人生观以及价值观的关键时期的小学生而言,阅读更是一种培养健康人格、提升思维能力的重要途径。
想让小学生读有所获,不仅要提倡广泛阅读,更要根据小学生的实际情况精心选择书目,并且要引导小学生掌握科学的阅读方法,通过阅读撷取书中的精髓,从而真正实现“开卷有益”。
基于上述认识,我们秉承着“工匠精神”,在这套“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配套阅读丛书”的策划以及编写过程中,始终坚持以下几个原则:
一、紧扣统编版教材,精心选择书目
本系列图书以统编版教材中指定阅读和推荐阅读的书目为纲,围绕“素养、发展、能力”等多个核心,积极采纳知名教育专家建议,综合考虑小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同时广泛征求长年在一线从事教学的名师意见,精心选择书目,让课堂内外的阅读教学相互交叉、渗透、融合,有效促进了课内外阅读之间的互补互利。
二、因势利导,精心讲解阅读方法
好的阅读方法,能让阅读事半功倍。本书特别设立了阅读指导方案,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精心总结适合学生的阅读方法,从而不仅让学生读有所获,而且能够让学生形成足以对一生产生良好影响的阅读习惯。
三、设置相关栏目,提升思维水平
每部经典书籍后面,都附有读书笔记和读后感以资学生借鉴模仿,在有效提升学生写作水平的同时,帮助学生把握书籍重点,明确阅读方向,进而因势利导、潜移默化地提升学生的思维水平及独立思考能力。
我们衷心希望,每一个阅读这套丛书的孩子都能学会阅读,爱上阅读,并能养成一个终身受用的良好阅读习惯,从而为自己的人生打造一个深厚的地基,建造属于自己的人生大厦!
编者

后记

《昆虫记》是法国昆虫学家法布尔的一部不朽著作。
《昆虫记》介绍了不同昆虫的习性和捕捉猎物的方法。勤劳的粪金龟、胖胖的松毛虫、漂亮的大孔雀蛾、可怕的蜘蛛,它们可称得上是这本书的主人公。其中,我对《萤火虫的习性》这一篇最感兴趣,每个动物都有自己的“杀手锏”,萤火虫的“杀手锏”是它的“麻醉药”,它外形看似柔弱,却是不折不扣的杀手。它喜欢猎杀蜗牛,把麻醉毒素轻轻地注入蜗牛体内,便能使蜗牛动弹不得,任其宰割,多么可怕呀!
《昆虫记》赞颂了动物生命的宏伟。世界上有各种各样的生命,一些微小的生命往往容易被忽略——比如昆虫。人类虽然在生物链的顶端,但是,像昆虫这样的生命,也是食物链中不可缺少的一环,它们的生命也应该得到尊重。以前,我有时为了自己的快乐伤害小昆虫们,根本不顾它们的感受,看了这本书,我才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动物的生命同样也应当得到尊重,动物不应该被任意杀害。今后,我一定不会这么做了。
《昆虫记》不仅是一部有关昆虫科学的作品,还是一部文学巨作呢!法布尔对昆虫的描述,既充满童心又富有诗意,他通过细致入微的描写,将我们带入了一个有趣的昆虫世界。
法布尔的执着精神更让我敬佩。不论是在炎炎夏日,还是在寒冷的冬天,他都在孜孜不倦地观察昆虫。法布尔观察昆虫们的习性,并且不断思考,必要时会将昆虫带到家里养,以便观察。他一生中用大量的时间观察千奇百怪的昆虫,收获颇丰。如果我们在学习上能像他一样认真、执着,一定也能收获良多。

文摘

这伙抢到了战利品的强盗,远征路途的远近取决于附近有没有黑蚂蚁。如果走上十几步路,或者五十步路能碰到黑蚂蚁的巢穴,它们就会停下来。可是如果没碰到,它们可以走一百步路,甚至更多。有一次我就看见红蚂蚁攀越荒石园四米高的围墙,远征到荒石园之外远远的麦田处。走什么路,对这支所向披靡的队伍来说都是无所谓的。草丛、枯叶堆、乱石堆、不毛之地、砌石建筑,它们都可以穿过。它们在道路的性质这方面并没有特殊的偏好。
去时候的路是不确定的,但是回来的路却是确定不变的——必须原路返回。无论去时的那条路是多么曲折,要经过多少障碍,就算那是最难走的,回来时也必须重新面对。捕猎的偶然性使红蚂蚁常常要身不由己地选择非常复杂的路线。现在它们带着战利品回来了,依然是去的时候怎么走,回来就怎么走。就算再辛苦,再危险,它们的路线也是绝对不会改变的。
假如它们穿过的是厚厚的枯叶堆,那么这条路对它们来说就是一条随时会失足掉下去的、布满深渊的魔障。一旦掉下去,就要从谷底爬上来,爬到摇摇晃晃不稳固的枯枝桥上,等走出迷宫,大部分红蚂蚁都会累得筋疲力尽。那又有什么关系?困难还是要克服的。即使负重增加了,它们依然要穿过这迷宫。要是它们能发现旁边有一条好路——十分平坦,离原来那条路几乎一步都不到,那就能减轻不少的疲劳。可是它们根本没有发现这条仅仅偏离了一点的路。
有一天,我把池塘里的两栖动物换成了金鱼。第二天,红蚂蚁们出去抢劫,恰好沿着池塘的护栏内侧,排成一个长队前进。没想到北风劲吹,从侧面向蚁队猛刮,把几排的“士兵”都吹到水里去了。金鱼连忙游过来,张开贪婪的大嘴把落水者都吃掉了。这是一条充满艰辛的道路,蚂蚁们还没过天堑呢,就牺牲了不少。我想,它们回来的时候该换一条别的路走了吧。可事情不是这样的,衔着蚁蛹的队伍还是走上了这致命的悬崖,金鱼便得到了天上掉下来的双倍食物——红蚂蚁,以及它们嘴里衔着的猎物。红蚂蚁们宁愿被大量地消灭,也不肯选择一条新的道路。
红蚂蚁们一路远征,左兜右转,走相同的道路,一定是因为如果不这样就很难找到家,所以红蚂蚁去时走哪条路,回来时还是要选择哪条路。只要它们不想迷路,就不能随随便便挑一条路走,它们必须走原来的那条路才能回家去。毛虫从窝里爬出来,爬到另一根树枝上寻找那些更对胃口的树叶时,在行走的路上织了丝线,毛虫是顺着这条线返回窝中的。这条丝线是它们回家的线索,是只要出远门就可能找不到回家的路的昆虫所能使用的最原始的方法。我们对靠原始方法回家的毛虫的了解,可比对那些靠特殊感官定位的石蜂等昆虫的了解要多得多。
但是同属于膜翅目昆虫的红蚂蚁回家的方法却很有限,你看,它们只能按照原路返回。难道它们也是在模仿毛虫吗?它们的身上没有能够吐丝的器官,所以路上不会留下指路的丝。那么它们是通过散发某种气味,比如蚁酸味,再通过嗅觉来给自己指路的吗?大多数人都同意这种说法。
如果说红蚂蚁是通过嗅觉来认路的,而这嗅觉器官就存在于动个不停的触角中,我不太赞同。首先,我不相信触角上会有嗅觉器官,理由已经说明过了。另外,我也希望借助实验来证明,红蚂蚁并不是靠嗅觉来指引方向的。P14-15
ISBN7020137903,9787570402359
出版社北京教育出版社
作者法布尔
尺寸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