森林报(全译本名家名译) 9787201114941

配送至
$ $ USD 美元

商品编号: 4206357 类别: 图书 科技 农业林业 林业
编辑推荐

姚锦镕,沈念驹译的《森林报(全译本名家名译)》是苏联科普作家维塔里·比安基的代表作,全书别出心裁地采用报纸的形式,介绍了一年四季中大森林里的各种动物和植物的生活状况。书中的文字风格多种多样,体裁丰富,有通讯、散文、小故事、小小说等。比安基按春、夏、秋、冬四季十二个月,有条理地报道了森林中的新闻和趣事。他不但将各种动物的生活表现得栩栩如生,引人入胜,而且连静止的植物,也写得格外生动。

作者简介

作者:(前苏联)维塔里·比安基 译者:姚锦镕 译者:沈念驹
姚锦镕,1937年出生于浙江青田县人,浙江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翻译家。主要翻译作品有:屠格涅夫、普希金、夏洛蒂·勃朗特等的中短篇小说,托尔金的《魔戒》第二部《双塔奇兵》、狄更斯的《巴纳比·拉奇》与《远大前程》、伯内特的《小公主》、马克·吐温的《汤姆·索亚历险记》《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柯南·道尔的《福尔摩斯探案集》、别莱利曼的《趣味物理学》和比安基的《森林报》等长篇小说。维塔里·比安基(1894—1959)是前苏联著名的儿童文学作家、动物学家。

只有熟悉大自然的人,才会热爱大自然。1894年,比安基出生在一个充满自然气息的家庭,他的父亲是俄国知名的生物学家。从小,比安基就跟随父亲上山打猎,跟家人到郊外、乡村或海边去住。在那里,父亲教会他怎样观察、积累和记录大自然的全部印象,例如怎样根据飞行的模样识别鸟儿,根据脚印识别野兽……这不仅开阔了他的视野,更使他深深地爱上了大自然。他决心用自己的笔将这幅神奇、美丽的画卷描绘出来,这便是他创作自然文学的初衷。

比安基在30余年的创作生涯中,写过大量科普作品、小说和童话,其中,《森林报》是他最杰出的代表作。除此之外,《少年哥伦布》《写在雪地上的书》《无所不知的兔子》《小老鼠比克流浪记》《大山猫历险记》等同样深受广大读者的喜爱。

1959年,比安基因脑溢血逝世。

比安基曾坦言自己创作大自然文学的出发点和归宿是传递爱,引导孩子热爱大自然,善待动物。只有这样,热爱祖国的人才能在大自然中发现大大小小的奥秘并将它们一一揭示出来,从而给予人们享用不尽的乐趣。作为前苏联大自然文学最杰出的代表,维塔里·比安基被誉为“发现森林的第一人”。

目录


NO.1 苏醒月(春一月)
一年——分12个月谱写的太阳诗章
林间纪事
都市新闻
农庄纪事
狩猎纪事
天南地北
射靶
公告
哥伦布俱乐部
NO.2 候鸟回乡月(春二月)
一年——分12个月谱写的太阳诗章
林间纪事
鸟邮快信
祝钓钓成功
林木种间大战
农庄林事
都市新闻
基特·维里坎诺夫讲述的故事
狩猎纪事
射靶
公告
哥伦布俱乐部
NO.3 歌唱舞蹈月(春三月)
一年——分12个月谱写的太阳诗章
林间纪事
林木种间大战
农庄纪事
都市新闻
狩猎纪事
射靶
公告
哥伦布俱乐部

NO.4 筑巢月(夏一月)
一年——分12个月谱写的太阳诗章
林间纪事
林木种间大战
祝钓钓成功
农庄纪事
狩猎纪事
天南地北
射靶
公告
哥伦布俱乐部
NO.5 育雏月(夏二月)
一年——分12个月谱写的太阳诗章
林间纪事
林木种间大战
农庄纪事
基特·维里坎诺夫讲述的故事
狩猎纪事
射靶
公告
哥伦布俱乐部
NO.6 成群月(夏三月)
一年——分12个月谱写的太阳诗章
林间纪事
绿色朋友
林木种间大战
农庄纪事
狩猎纪事
射靶
公告
哥伦布俱乐部

No.7 候鸟辞乡月(秋一月)
一年——分12个月谱写的太阳诗章
林间纪事
都市新闻
林木种间大战
农庄纪事
基特·维里坎诺夫讲述的故事
狩猎纪事
天南地北
射靶
公告
哥伦布俱乐部
No.8 仓满粮足月(秋二月)
一年——分12个月谱写的太阳诗章
林间纪事
农庄纪事
都市新闻
狩猎纪事
射靶
公告
哥伦布俱乐部
No.9 冬季客至月(秋三月)
一年——分12个月谱写的太阳诗章
林间纪事
农庄纪事
都市新闻
狩猎纪事
射靶
公告
哥伦布俱乐部

No.10 小道初白月(冬一月)
一年——分12个月谱写的太阳诗章
林间纪事
农庄纪事
都市新闻
基特·维里坎诺夫讲述的故事
狩猎纪事
天南地北
射靶
公告
哥伦布俱乐部
No.11 啼饥号寒月(冬二月)
一年——分12个月谱写的太阳诗章
林间纪事
都市新闻
祝钓钓成功
狩猎纪事
射靶
公告
哥伦布俱乐部
No.12 熬待春归月(冬三月)
一年——分12个月谱写的太阳诗章
都市新闻
狩猎纪事
射靶
哥伦布俱乐部
射靶
打靶场答案
“火眼金睛”称号竞赛答案
基特·维里坎诺夫讲述的故事答案

序言

本书作者维塔里·比安基是前苏联著名儿童文学作家,1894年2月11日生于彼得堡一个生物学家的家庭。他从小受家庭的熏陶,对大自然的奥秘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有一种探索其奥秘的强烈愿望,后来报考并升入彼得堡大学物理数学系,学习自然专业,与家庭的影响是有关的。
他在科学考察、旅行、狩猎及与护林员、老猎人的交往中留心观察和研究自然界的各种生物,积累了丰富的素材,使之后的文学创作有了坚实的基础,使他笔下的生灵栩栩如生,形象逼真动人。1928年问世的《森林报》是他正式走上文学创作道路的标志。1959年6月10日,比安基在列宁格勒逝世,享年65岁。他的创作除了《森林报》,还有作品集《森林中的真事和传说》(1957),《中短篇小说集》(1959),《短篇小说和童话集》(1960)。
比安基的创作以小读者为对象,旨在以生动的故事和写实的叙述,向少年儿童传授科学知识,激发其探索大自然奥秘的兴趣,并从小培养起儿童热爱大自然,关注并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森林报》虽然问世于1928年(此说据1962年俄文版《简明文学百科全书》,与本书《致读者》所说1927年不符,立此存照),但在此后的几十年里一再重版(至1961年已出到第十版),究其原因,就是它以独特的视角和独特的表现手法宣扬“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主题,具有恒久不衰的生命力。如果说作家在中短篇小说中描写的主要是动物故事及与动物相关的人的故事,那么《森林报》则向读者全面展示了自然界的大千世界,举凡天地水陆所有的生灵都有涉及。不仅如此,他还对当时前苏联全国各地山川形胜和自然环境有生动的描述,使小读者在轻松愉快、饶有趣味的阅读中潜移默化地产生对祖国的情感。
《森林报》的俄文原名直译应是《森林年报》,由于20世纪五六十年代该书已按《森林报》的译名流传,故本书仍沿用这个译名。俄文原版在每一新版问世时都对上一版有所修订,内容或增或减,但基本栏目保持不变,所增减者仅止原栏目内的篇目或新增栏目。如此看来谓其“年报”自有道理。从目前我国新出版的几个不同版本的中译本看,由于所据原著版本有别,中译本的内容也小有不同。当时序进入21世纪,经济的发展、科技的进步使人类对大自然过度的索取受到大自然越强烈的报复时,“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命题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严峻地摆在作为万物灵长的人类面前。希望《森林报》又一个中译本的问世,能对中国未来的一代早早地树立起热爱自然、关注环境的理念产生有益的影响。
除了《森林报》,本书还收入了比安基的14个描写动物的中短篇小说。如果说《森林报》通过对森林中大千世界的描述表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主题,让小读者在饶有兴味的阅读中汲取生物学、物候学、自然地理等领域的大量知识,那么收入本书的14篇动物故事主要是通过艺术形象来表现同一主题。与一般枯燥乏味的说教不同,作者要表现的主题都深藏在他塑造的艺术形象和构建的动人情节中。读者被吸引的首先是故事扣人心弦的情节和令人动容的一个个栩栩如生的艺术形象,无论善恶,一概通过鲜活的艺术形象层层展示。这正是比安基动物小说的成功之处和历久不衰的原因所在。
在本书译文中,有必要对有些关涉俄罗斯文化而为当今青少年所陌生的东西有所交代,这就是译者在译本中加了许多注的原因。译者希望自己的善意并非多此一举。俄文原著中也有极少的注释,译者在翻译时如觉得有必要向中国读者交代,就据实译出,并注明“原书作者注”字样。但凡译者自己的注释,则不再说明。本书的翻译系由两人合作完成。其中《森林报》的第1期至第6期由姚锦镕翻译,第7期至第12期、与每期末尾的竞赛题配套的答案由沈念驹翻译。
本书涉及动植物的知识相当广博,以译者的浅陋,在翻译过程中遇到的困难是很多的,有时可能超过文学经典翻译中所遇的困难,需要查阅许多工具书和资料。即使这样,仍然可能会出现译者力所不逮的问题。对此,谨祈同行和方家批评指正。
沈念驹
2010年初夏于杭州西溪陋室

文摘

一年——分12个月谱写的太阳诗章
4月——积雪消融了14月还没有苏醒过来,刮起了风,暖和的天气将如期到来。等着瞧吧,那将是什么景象!
这个月里,涓涓细流从山上淌下来,欢快的鱼儿跃出水面。春天把大地从雪下解放出来,又承担起另一个使命:让水摆脱冰层的桎梏,争得了自由之身。条条融雪汇成的溪流悄悄投奔大河,河水上涨,挣脱冰的羁绊。春水潺潺,在谷地里泛滥开来。
土地饮饱了春水,喝足了温暖的雨水,披上绿装,上面点缀着朵朵色彩斑斓、娇艳的雪花。但森林还没有绿意,静待着春天的赐予。但树木中的浆液已悄悄流动,枝干竞相吐露嫩芽,地上和凌空的枝条上花朵纷纷开放。
候鸟万里大迁徙
鸟儿从越冬地如滚滚波涛,成群结队飞向故地,秩序井然,迁徙队伍先后有序。
今年候鸟飞回到我们这儿,飞行的路线和队列的排序一如从前,几千年、几万年、几十万年始终如一。
最先启程的是去年秋天最后离开我们的那些鸟,而最后出发的便是去秋最先离开的那批。晚来的是那些毛羽绚丽多彩的鸟儿。它们要等到草飞叶绿的时候才姗姗飞来。因为在光秃秃的大地和树木上,它们特别显眼,所以这时候还难以躲避猛禽、猛兽的侵害。
有一条鸟儿从海上过来的路线恰好从我们的城市和列宁格列州上空经过。这条空中路线被称之为“波罗的海航线”。
“波罗的海航线”一端紧靠阴沉沉的北冰洋,另一端隐没在百花盛开、阳光灿烂、天气炎热的国度。一眼望不到边的海鸟和近岸鸟,各有各的阵列,各有各的次序,成员多得数不胜数,从空中浩浩荡荡飞过,它们沿非洲海岸,经地中海,过比利牛斯半岛沿岸,越比斯开湾,再过一个个海峡、北海和波罗的海飞到了这里。
迁徙途中,它们克服了千难万险,度过千灾百难。有时候,这些带翅膀的异乡客前有重重浓雾阻挡,它们会无助地陷入湿气浓厚的迷魂阵中,分不清天南地北,难免一头撞到尖利的悬崖峭壁上,落得粉身碎骨的悲惨下场。
海上的风暴会折断它们的羽毛和翅膀,吹得它们远离海岸,孤苦无依。
突如其来的寒流使海水结冰,鸟儿也因饥寒交迫而丧生。
千千万万的飞鸟成了鹰、隼、鹞这些贪婪猛禽的囊中之物。
这个季节,在万里海上大征途上,聚集了大量的猛禽,它们享受一顿顿丰美而唾手可得的大餐。
更有成千上万只候鸟死于猎人的枪口之下。(本期《森林报》就刊登一个有关在列宁格勒近郊捕猎野鸭的故事。)
但什么也挡不住一大群密密麻麻的漂泊者前进的脚步,它们穿越重重迷雾,排除千难万阻,飞回故乡,飞回自己的巢穴。
但我们这里并非所有的候鸟都在非洲越冬,然后按“波罗的海航线”飞行的。飞到我们这儿的也有来自印度候鸟,扁嘴瓣蹼鹬越冬的地方更远,远在美洲。它们急匆匆地飞过整个亚洲才到得了我们这儿。从越冬地到自己在阿尔汉格尔斯克郊外的巢穴足有15000千米的路程,前后花去两个月的时间。
P41-42
ISBN9787201114941
出版社天津人民出版社
作者维塔里·比安基
尺寸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