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化学基础(第3版) 9787302509790

配送至
$ $ USD 美元

编辑推荐

本书是高等院校非化学、化工类专业“大学化学”课程的教材,也可供从事化学、化学工业、医学、生物学、材料学、环境科学、机械科学、能源科学、建筑科学和航空、航天科学等领域工作的科技人员参考。内容涉及物质形态、溶液、化学热力学基础、化学平衡、化学动力学基础、酸碱平衡与沉淀溶解平衡、氧化还原反应与电化学、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律、 分子结构与化学键理论、配位化学基础、元素化学概论和化学与现代科学等基础化学知识。在前期教学实践的基础上,第3版将原书中有关分析化学、生物化学和环境化学的相关内容进行了修订,进一步充实了化学与现代科学等相关交叉学科内容。

作者简介

作者:李强
李强,男,1963年生,清华大学化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特殊津贴和北京市第十届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获得者。多年从事材料化学领域研究和基础化学类课程教学工作,现任清华大学化学系“大学化学”和“无机与分析化学”课程负责人。

目录

第1章物质的聚集状态

1.1气体

1.1.1理想气体与实际气体

1.1.2理想气体定律

1.1.3实际气体的状态方程式

1.2液体

1.2.1液体的蒸发和蒸气压

1.2.2液体的沸腾和沸点

1.2.3气体的液化——临界现象

1.2.4相图

1.3固体

1.3.1晶体的一般特性

1.3.2晶格和晶格的分类

*1.4液晶态和等离子态

1.4.1液晶态

1.4.2等离子态

本章小结

问题与习题
第2章溶液

2.1溶液及其浓度表示法

2.1.1溶液的一般概念和分类

2.1.2溶液浓度的表示法

2.2溶解度

2.2.1气体、液体和固体在液体中的溶解

2.2.2相似相溶原理

2.3非电解质稀溶液的依数性

2.3.1蒸气压降低

2.3.2溶液的沸点升高

2.3.3溶液的凝固点降低

2.3.4溶液的渗透压与反渗透技术

本章小结

问题与习题
第3章化学热力学初步

3.1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

3.1.1化学热力学的基本概念

3.1.2热力学第一定律

3.1.3反应进度

3.1.4化学反应的能量变化

3.1.5恒容热效应的测量

3.1.6盖斯定律和化学反应热效应的计算

3.2化学反应的方向

3.2.1自发过程

3.2.2熵与热力学第二定律

3.2.3吉布斯自由能变与化学反应自发方向判据

本章小结

问题与习题
第4章化学平衡

4.1可逆反应与化学平衡

4.2平衡常数

4.2.1实验平衡常数

4.2.2标准平衡常数(K)

4.2.3多重平衡规则

4.3化学反应等温方程式

4.4化学平衡的移动

4.4.1浓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4.4.2压强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4.4.3温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4.5合成氨反应机理

本章小结

问题与习题
第5章化学动力学基础

5.1化学反应速率

5.1.1反应速率的表示方法

5.1.2反应速率的测量

5.2浓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速率方程

5.2.1反应速率方程(微分式)

5.2.2浓度与时间的关系——反应速率方程(积分式)

5.3温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

5.4浓度和温度对反应速率影响的解释

5.4.1碰撞理论

5.4.2过渡态理论

5.5催化剂对反应速率的影响

本章小结

问题与习题
第6章酸碱平衡和沉淀溶解平衡

6.1酸碱平衡

6.1.1酸碱理论

6.1.2水的离解平衡与pH标度

6.1.3弱酸、弱碱的离解平衡

*6.1.4盐的水解平衡

6.1.5缓冲溶液

6.1.6配离子的离解平衡

6.2沉淀溶解平衡

6.2.1溶度积常数

6.2.2溶解度与溶度积的关系

6.2.3溶度积规则

本章小结

问题与习题

第7章氧化还原反应与电化学

7.1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配平

7.1.1氧化数

7.1.2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的配平

7.2原电池与电极电势

7.2.1原电池

7.2.2电极电势

7.3影响电极电势的因素——Nernst公式

7.3.1浓度或分压对电池电动势的影响

7.3.2浓度或分压对电极电势的影响

7.3.3生成沉淀或生成配离子对电极电势的影响

7.4电极电势的应用

7.4.1判断氧化还原反应进行的方向

7.4.2判断氧化剂和还原剂的相对强弱

7.4.3判断氧化还原反应进行的程度

7.4.4E pH图

素电势图及其应用

*7.5电化学技术的应用

7.5.1腐蚀与防护

7.5.2电解

7.5.3化学电源

*7.6极化与超电势

本章小结

问题与习题
第8章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律

8.1原子核外电子运动的特点

8.1.1玻尔模型

8.1.2微观粒子的运动特点——波粒二象性

8.2单电子原子(离子)体系中电子运动的描述

8.2.1薛定谔方程

8.2.2薛定谔方程的解

8.2.34个量子数的概念与物理意义

8.3波函数和电子云

8.3.1波函数

8.3.2电子云

8.4核外电子排布

8.4.1多电子原子中电子运动的描述和近似能级图

8.4.2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

素周期律

8.5.1原子的电子层结构和元素周期表

素性质的周期性

本章小结

问题与习题
第9章分子结构与化学键理论

9.1离子键

9.2共价键理论

9.2.1经典路易斯理论

9.2.2现代价键理论

9.3杂化轨道理论

9.3.1杂化轨道理论基本要点

9.3.2杂化轨道类型

9.4价层电子对互斥理论

9.4.1价层电子对互斥理论基本要点

9.4.2VSEPR理论判断分子或离子的几何构型

9.4.3预测分子结构的实例

9.5分子轨道理论

9.5.1分子轨道理论基本要点

9.5.2原子轨道线性组合3原则

9.5.3分子轨道能级图

*9.6金属键理论

9.7分子间作用力

9.7.1分子的极性

9.7.2分子间作用力

9.7.3氢键

本章小结

问题与习题
第10章配位化学基础

10.1配合物的基本特征

10.1.1配合物及其命名

10.1.2配合物的异构现象

10.2配合物的化学键理论

10.2.1价键理论

10.2.2晶体场理论简介

*10.3非经典配合物分子

10.3.1夹心配合物

10.3.2小分子配合物

10.3.3簇状配合物

10.3.4冠醚配合物

10.3.5球烯(C60家族)的配合物

10.3.6超分子

10.4配合物的应用

10.4.1在分析分离中的应用

10.4.2在冶金中的应用

10.4.3在电镀中的应用

10.4.4在石油化工及配位催化中的应用

10.4.5在生物与医学方面的应用

本章小结

问题与习题
第11章元素化学概论

11.1s区元素

11.1.1s区元素的性质

11.1.2s区元素化合物的性质

11.2p区元素

11.2.1p区元素的氧化还原性

11.2.2p区元素的氧化物和含氧酸

11.3d区及ds区元素

11.3.1d区及ds区元素的性质

11.3.2部分d区及ds区元素化合物的性质

*11.4f区元素

11.4.1镧系元素

11.4.2锕系元素

本章小结

问题与习题
第12章化学与现代科学

12.1化学与材料科学

12.1.1固体物质的结构

12.1.2典型材料的组分、结构与性能的关系

12.2化学与能源科学

12.2.1廉价能源的“收集器”——太阳能电池

12.2.2清洁能源的希望——燃料电池

12.2.3电能的“高效存储器”——锂离子二次电池

12.3化学与信息科学

12.3.1半导体加工的“钥匙”——光刻胶

12.3.2叹为观止的“折射率设计和工程”——光导纤维

本章小结

问题与习题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标准热力学数据(298.15K)

附录2一些有机物的标准摩尔燃烧热(298.15K)

附录3标准摩尔键能(298.15K)

附录4一些溶剂的Kb和Kf

附录5一些化学反应的活化能

附录6弱酸弱碱的离解常数

附录7配离子不稳定常数的负对数值

附录8溶度积常数Ksp(298.15K)

附录9标准电极电势(298.15K)

附录10原子共价半径r

附录素的第一电离能I1

附录素周期表
习题答案

序言

光阴荏苒,《现代化学基础》自1989年第1版和2008年第2版面世以来,获得了校内外师生的高度认可。特别是第2版发行后的近十年中,读者针对本书内容和使用中的切身体会,给编者反馈了许多非常宝贵的建议和意见,在此对大家的热情支持表示衷心的感谢。
为更好地适应高等学校大学化学和普通化学的教学改革工作,在不断总结自身教学实践体会的基础上,编者通过广泛收集读者的反馈意见,经过反复研讨,决定对原有版本中大家比较关心的相关问题进行进一步完善和规范梳理。
修订后的第3版基本保留了第2版中设立的化学反应规律、物质结构和化学应用三个有机部分。同时,在巩固前述版本基本构架的基础上,重点对晶体结构、热力学基本概念、原子结构和化学键等部分内容进行了强化。并参照IUPAC倡议的相关规则,对量纲和部分物理量的描述作了进一步规范。参考近年来国内高等学校对大学化学和普通化学课程教学大纲和教学目标的具体要求,综合考虑专业涉及面和教学时长,本次修订删除了第2版中原单独设立的第12章化学分析和仪器分析简介,第13章生命元素与生物化学基础和第14章环境化学基础等章节,其相关内容以不同方式体现在修订后的其他章节中。
修订后的《现代化学基础》第3版的篇幅精简到12章,内容涵盖物质形态与结构、溶液性质、化学热力学基础、化学平衡原理、化学动力学基础、经典化学的四大平衡、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律、分子结构与化学键、配位化学基础和元素化学概论等现代化学知识的主线,同时保留并强化了化学与现代科学的章节,以更好地展现化学与现代科学三大支柱学科——材料科学、能源科学和信息科学的学科交叉知识,帮助读者了解化学在自然科学发展中的历史地位和在国家现代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本书可作为高等学校非化学、化工类本科生大学化学和普通化学的主干教材,标注“*”内容为本书的知识拓展部分,可供高校教师、研究生、高年级本科生和广大科研人员选读参考。
虽然本书经编者多次审校和修改,但由于水平有限,书中缺点和错误仍在所难免,敬请读者批评指正。
本书的出版得到了清华大学出版社的大力支持,出版社为本书的如期出版和发行推广,做了大量深入细致的工作,在此深表谢意!

编者2018年6月于清华园……

文摘

第1章物质的聚集状态

自然界中常见的物质聚集状态除了气态、液态和固态外,还有液晶态和等离子态。物质处于什么样的状态与外界的温度、压强等条件有
关。
1.1气体
气体的基本特性是它的无限膨胀性和无限掺混性。不管容器的大小以及气体量的多少,气体
都能充满整个容器,而且不同气体能以任意的比例互相混合。此
外,气体的体积随体系的温度和压强的改变而改变,因此研究温度和压强对气体的影响是十
分重要的。
1.1.1理想气体与实际气体
如果我们把气体中的分子看成是几何上的一个点,它只有位置而无体积,同时假定气体分
子间没有相互作用力,那么这样的气体称为理想气体。事实上,一切气体分子本身都占有一
定的体积,而且分子间存在相互作用力,所以理想气体只不过是一种抽象,是实际气体的一
种极限情况。研究理想气体是为了把问题简化,在对理想气体认识的基础上,有时进行必要的
修正即可用于实际气体。因此理想气体的概念对于我们研究实际气体是十分有用的。
当气体的体积很大(压强很小),而且大大超过气体分子本身的体积时,分子本身的体积可以忽略不计; 当气体分子与分子之间的距离较大时,分子与分子之间的相互吸引力与气体分子本身的能量相比,亦可忽略不计。因此,这种情况下的实际气体可看成为理想气体。经验告诉我们,低压、高温下的实际气体的性质非常接近于理想气体。
ISBN9787302509790
出版社清华大学出版社
作者李强
尺寸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