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公版·(2019)事业单位公开招聘分类考试辅导教材:考点速解技巧集萃职业能力倾向测验(D类)(适用于全国各省(区、市)事业单位公开招聘分类考试购书享有+移动自习室+核心考点轻松学+在线题库任意练+考友圈答疑解惑+视频直播免费看 详见图书封底) 9787511549365

配送至
$ $ USD 美元

编辑推荐

《中公版·2019事业单位公开招聘分类考试辅导教材:考点速解技巧集萃职业能力倾向测验(D类)》本书涵盖职测科目重要的知识点、实用的解题方法和具有代表性的经典例题。以帮助考生将核心知识和速解技巧融会贯通,最终实现解题能力的快速提升。
本书还具有小巧精致、便于携带的特点,考生可以合理安排学习内容,利用碎片化时间进行学习、记忆。
扫码关注,回复“自习室”,免费获取图书专属大礼包。

目录

第一章常识判断(1)
第一节教育学(2)
考点荟萃(2)
举一反三(10)
第二节心理学和教育心理学(11)
考点荟萃(11)
举一反三(22)
第三节国情与地理(24)
考点荟萃(24)
举一反三(26)
第四节政治(26)
考点荟萃(26)
举一反三(30)
第五节法律(30)
考点荟萃(30)
举一反三(38)
第六节经济(39)
考点荟萃(39)
举一反三(41)
第七节人文与历史(41)
考点荟萃(41)
举一反三(45)
第八节科技与生活(46)
考点荟萃(46)
举一反三(50)
第九节管理(50)
考点荟萃(50)
举一反三(52)
第二章言语理解与表达(53)
第一节选词填空(54)
考点荟萃(54)
速解锦囊(60)
举一反三(63)
第二节句子填空(65)
考点荟萃(65)
速解锦囊(65)
举一反三(66)
第三节语序排列(69)
考点荟萃(69)
速解锦囊(69)
举一反三(71)
第四节片段阅读(73)
考点荟萃(73)
速解锦囊(77)
举一反三(79)
第三章判断推理(83)
第一节定义判断(84)
考点荟萃(84)
速解锦囊(85)
举一反三(86)
第二节类比推理(90)
考点荟萃(90)
速解锦囊(93)
举一反三(94)
第三节逻辑判断(96)
考点荟萃(96)
速解锦囊(101)
举一反三(103)
第四章数量分析(109)
第一节数学运算(110)
考点荟萃(110)
速解锦囊(119)
举一反三(121)
第二节资料分析(127)
考点荟萃(127)
速解锦囊(131)
举一反三(137)
第五章策略选择(141)
第一节课堂教学组织与管理(142)
考点荟萃(142)
速解锦囊(152)
举一反三(153)
第二节人际沟通与合作类(158)
考点荟萃(158)
速解锦囊(163)
举一反三(164)

文摘

第一节教育学
考点一教育概述
1.教育的根本任务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必须把教育事业放在优先位置,深化教育改革,加快教育现代化,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推进教育公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落实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就是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具有中华文化底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和国际视野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2.教育的起源学说
3.教育的发展历程
(1)原始社会的教育
原始社会的教育具有以下特征:原始社会的教育没有阶级性;教育内容与生活需要相适应;教育活动在生产生活中进行。
(2)古代社会的教育
①中国古代的教育
西周以后形成完备的学校教育制度,并有了“国学”与“乡学”之分,教育内容为“六艺”,即礼、乐、射、御、书、数。春秋战国时期官学衰微,私学大兴,孔子的私学规模,是我国教育史上一个重要的里程碑。西汉时期在教育内容上独尊儒术。宋代以后,程朱理学成为国学,儒家经典被缩减为“四书”“五经”(“四书”为《大学》《中庸》《论语》《孟子》的合称,“五经”是《诗》《书》《礼》《易》《春秋》的合称)。明代以后科举考试固定为八股文。清朝末年废科举,开学堂。
②国外古代的教育
古代印度:宗教权威至高无上,教育控制在婆罗门教和佛教手中。
古代埃及:古代埃及设置最多的是文士(书吏)学校。“以僧为师”“以(书)吏为师”是古代埃及教育的一大特征。
古代希腊:古代雅典教育的目的是培养有文化修养和多种才能的政治家和商人,他们的学习内容主要为读、写、算、音乐、文学、政治、哲学等。斯巴达教育的目的是培养体格强壮的武士。他们的学习内容主要是赛跑、跳跃、角力、投标枪和掷铁饼,被称为“五项竞技”。
中世纪的欧洲:西方封建社会出现了两种类型的教育,即教会教育和骑士教育。教会教育的教育目的是培养教士和僧侣,教育内容是“七艺”,包括“三科”(文法、修辞、辩证法)和“四学”(算术、几何、天文、音乐)。骑士教育的教育目的是培养封建骑士,教育内容是“骑士七技”,即骑马、击剑、打猎、投枪、游泳、下棋、吟诗。
(3)近代教育的特点:教育国家化、初等教育义务化、教育的世俗化、教育的法制化。
(4)20世纪以后,教育的新特点:教育的终身化、教育的全民化、教育的民主化、教育的多元化、教育技术的现代化。
考点二教育思想汇编
(1)孔子的教育思想在《论语》中有充分的反映,他主张“有教无类”“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性相近,习相远也”“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因材施教”等。
(2)孟子的教育思想收录在《孟子》中。他主张“性善论”“明人伦”“大丈夫”。
(3)《学记》(收入《礼记》)是中国也是世界教育史上的第一部教育专著,成文大约在战国末期。《学记》提出“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课内外相结合的教学原则),提出“教学相长”“师严然后道尊”“学不躐等”“不陵节而施”(循序渐进)“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启发)等教学原则,提出“化民成俗,其必由学”“建国君民,教学为先”(教育的重要性)等。
(4)墨翟(墨子)的教育思想以“兼爱”和“非攻”为主,注重文史知识的掌握和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注重实用技术的传习。墨家认为获得知识的途径主要有“亲知”“闻知”和“说知”三种,其中“说知”是依靠推理的方法来追求理性知识。
(5)苏格拉底在教育理论上的贡献是苏格拉底教学法,亦称“产婆术”。“产婆术”是一种教师和学生共同讨论、辩论的方法,认为问答分讽刺、定义和助产术三步。。
(6)柏拉图的教育思想集中体现在他的著作《理想国》之中。他的主要思想包括“寓学习于游戏”(教育观)、培养哲学家兼政治家(教育的最高目标)、“回忆说”(学习观)等。
(7)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百科全书式的哲学家。他首次系统阐述了体育、德育、智育和谐发展的教育思想,在历史上首次提出了“教育遵循自然”的原则和自由教育(文雅教育),而且把儿童和青少年的生理作为教育实施的依据之一。
(8)古罗马的昆体良,是西方教育史上第一个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教育家。他的《雄辩术原理》(又译《论演说家的教育》《论演说家的培养》)是西方第一本教育专著,也是世界上第一部研究教学教法的著作,被誉为“欧洲古代教育理论发展最高成就”。
(9)英国的哲学家和自然科学家培根,首次把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提了出来,与其他学科并列,为教育学的独立做出了重要贡献。
(10)捷克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被誉为“教育学之父”。1632年夸美纽斯发表的《大教学论》是教育学形成一门独立学科的标志。他的主要观点可以概括为:他提出教育要遵循人的自然发展的原则。他最早提出并系统论述班级授课制以及教学的原则、方法。他提出要进行把广泛的自然知识传授给普通人的“泛智教育”。
(11)法国思想家卢梭的代表作是《爱弥儿》,提出了自然与自由教育的思想,他认为:“出自造物主之手的东西都是好的,而一到人的手里就全变坏了。”卢梭倡导自然教育和儿童本位的教育观,认为人的本性是善良的,但被现存的环境和教育给破坏了,因而教育应该是自然的,即顺应儿童的本性,运用自然的方法培养自然人。
(12)瑞士教育家裴斯泰洛齐的教育代表作有《林哈德和葛笃德》《葛笃德怎样教育她的子女》。他的主要思想可以概括为:第一,倡导自然主义教育思想。第二,最早提出“教育心理学化”的主张。第三,提倡情感教育、爱的教育。第四,西方教育史上第一位将“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这一思想付诸实践的教育家。
(13)英国哲学家洛克的教育思想可以概括为:提出“白板说”,主张绅士教育。
(14)1806年,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的出版标志着规范教育学的建立。赫尔巴特也被誉为“现代教育学之父”。他的主要观点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
第一,首次试图把教育学建立在心理学和哲学的基础之上,奠定了科学教育学的基矗第二,他强调教师的权威作用,强调教师的中心地位,形成了传统教育教师中心、教材中心、课堂中心的三中心论。第三,提出“四阶段教学”理论,将教学过程分为明了、联想、系统和方法四个阶段。(其弟子席勒将其修改为预备、提示、联系、总结、应用五段,称“五段教学法”。)第四,他提出了教育性教学原则。第五,他提出教育的最高目的是道德和性格的完善。
(15)美国教育家杜威和他的《民主主义与教育》是20世纪初实用主义教育学的代表人物和作品。作为现代教育的人,他的主要观点可以概括为:第一,新三中心论,包括“儿童中心(学生中心)”“活动中心”“经验中心”。第二,教育的本质,包括“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经验的改造”。第三,“教育无目的论”。第四,学校即社会。第五,主张“从做中学”,提出五步探究教学法,即创设疑难情景—确定疑难所在—提出解决问题的种种假设—推断哪个假设能解决这个困难—验证这个假设。
(16)陶行知,被毛泽东称为“人民教育家”,他师从杜威,提出了“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三大主张。“生活教育”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理论核心。
(17)凯洛夫主编的《教育学》被公认为世界上第一部马克思主义的教育学著作。该书总结了苏联20世纪20~30年代教育正反两方面经验,论述了全面发展的教育目的,对我国建国初期的教育有广泛影响。
(18)苏联教育家赞可夫著有《教学与发展》,他的理论核心是“以好的教学效果使学生达到最理想的发展水平”,他提出了发展性教学理论的五条教学原则,即高难度、高速度、理论知识起主导作用、理解学习过程、使所有学生包括差生都得到一般发展的原则。
(19)美国教育家布鲁纳著有《教育过程》,他的主要观点:第一,强调学科结构,提出了结构主义教学理论,强调使学生学习一门学科的基本结构;第二,倡导发现教学法;第三,主张培养学生的直觉思维、科学兴趣和创造力。
(20)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也称《给教师的建议》、《把整个青春献给孩子》和《帕夫雷什中学》等著作中论述了其全面和谐教育思想。其著作被称为“活的教育学”。他认为“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
考点三教育与人的发展
1.个体身心发展规律
(1)个体身心发展的顺序性
个体的身心发展是一个有顺序的、持续不断的发展过程。教育者必须循序渐进,不能“揠苗助长”。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跳一跳,摘个桃”等就体现了这一规律。
(2)个体身心发展的阶段性
个体身心发展的阶段性是指个体在不同的年龄阶段表现出身心发展不同的总体特征及主要矛盾,面临着不同的发展任务。在教育教学的要求、内容和方法的选择上,教育者不能搞“一刀切”,还要注意各阶段间的衔接和过渡。
(3)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
个体身心的发展的不平衡性是指个体的身心发展不是一个匀速前进的过程,发展速度在其整个发展过程中,呈现出加速与平缓交替发展的状态。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个体在不同年龄阶段某一方面发展不均衡;另一方面,个体在不同年龄阶段不同方面发展不均衡。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要求教育教学要抓住关键期,以求在最短的时间内取得的效果。
(4)个体身心发展的互补性
个体身心发展的互补性反映个体身心发展各组成部分的相互关系,它首先指机体某一方面的机能受损甚至缺失后,可通过其他方面的超常发挥得到部分补偿。互补性也存在于心理机能与生理机能之间。教育者应结合学生实际,扬长避短,长善救失。
(5)个体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
个体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是指个体之间的身心发展以及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同方面之间,存在着发展程度和速度的不同。教育必须因材施教,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潜能和积极因素,有的放矢地选择教育途径和方法手段,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程度的发展。
ISBN9787511549365
出版社人民日报出版社
作者李永新
尺寸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