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简介
汪怿,教育学博士、公共管理博士后。上海社会科学院政治与公共管理研究所研究员、上海社会科学院人力资源研究中心副主任。中国人才研究会理事,人才学委员会副秘书长、常务理事,上海人才研究会理事,上海市政治学会理事,上海工程管理学会理事,河海大学、上海理工大学兼职教授。
目录
一、 理性认识: 全球科技创新中心人才生态的内涵及其特征
003
(一) 内涵理解003
1. 关于全球科技创新中心003
2. 关于生态的研究004
3. 关于人才生态的研究006
4. 关于创新生态的研究012
5. 全球科技创新中心人才生态的内涵015
(二) 全球重要意义016
二、 现状与问题: 上海建设全球科技创新中心人才生态
面临的短板018
(一) 上海建设全球科技创新中心进程中人才生态的现状
018
1. 作为创新创业主体的人才018
2. 人才创新创业的资源019
3. 人才创新创业的机制023
4. 创新创业人才发展环境026
5. 人才创新创业集聚区027
(二) 上海建设全球科技创新中心人才生态的案例研究:
张江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案例029
1. 总体情况029
2. 优化重大科技创新布局031
3. 建设创新创业人才高地034
(三) 全球科技创新中心人才生态建设的调查040
1. 被调查对象的概况040
2. 科技人才的性质040
3. 总体评价041
4. 主要问题042
(四) 上海全球科技创新中心人才生态建设的“短板”049
1. 创新创业人才自身的短板049
2. 人才创新创业资源的短板057
3. 创新创业人才发展机制的短板062
4. 创新创业文化的短板067
5. 创新创业人才发展环境的短板071
6. 创新绩效的短板076
三、 比较与借鉴: 全球科技创新中心人才生态建设的经验
借鉴079
(一) 国家战略层面的创新创业生态建设策略079
(二) 旧金山湾区创新创业人才发展生态的借鉴081
1. 创新主体多元、活跃081
2. 创新资源集聚084
3. 创新机制灵活086
4. 创新创业文化发达087
5. 宜居宜业的环境096
(三) 纽约人才生态100
1. 实施人才培养计划101
2. 吸引全球移民102
3. 可获得人才的成本效益103
4. 优化营商环境105
5. 打造新千年员工城市107
(四) 特拉维夫雅法: 以色列硅谷宜居宜业环境108
1. 自然生态环境109
2. 智能便捷的城市生活和公共服务体系110
3. 生活居住成本112
4. 完善的基础设施113
(五) 知识城市生态113
(六) 中关村创新人才生态建设的主要做法118
四、 对策研究: 推进全球科技创新中心人才生态建设的策略
思考121
(一) 创新主体122
1. 进一步明确全球科创中心建设人才需求122
2. 抓好人才引进122
3. 抓好人才培养123
4. 支持创业人才发展124
(二) 创新资源124
1. 加快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建设进程125
2. 建立以产业链为基础的创新链125
3. 聚焦众创空间,打造平台孵化人才128
4. 建立重点人才发展平台130
(三) 创新机制131
1. 探索放权、松绑的人才使用机制131
2. 完善人才创新创业激励政策132
3. 加大人才培养力度133
(四) 创新文化134
1. 重视创新文化的作用134
2. 倡导创新创业文化精神136
3. 积极提升文化创造能力137
4. 打造新型创新创业园区138
5. 培养多元融合的文化氛围138
(五) 创新环境139
1. 优化人才生活保障环境139
2. 营造有利于创新的文化和法治环境141
3. 凝聚工作合力,协同推进服务人才142
(六) 创新网络143附录:“全球科技创新中心人才生态建设”研讨观点综述144
一、 人才生态的内涵、特征145
(一) 人才生态的内涵与构成145
(二) 人才生态的类型145
(三) 人才生态的特征146
二、 全球科技创新中心人才生态建设的意义146
(一) 经济新常态的必然要求146
(二) 创新发展的必然要求147
(三) 城市发展的必然要求147
三、 全球科技创新中心人才生态建设的瓶颈问题147
(一) 观念的问题147
(二) 机制的问题148
(三) 环境的问题148
四、 国内外推进创新人才生态建设的主要做法149
(一) 硅谷及旧金山湾区域创新创业人才生态149
(二) 中关村创新创业人才生态150
五、 上海推进全球科技创新中心人才生态建设的对策
建议151
(一) 基本观念151
(二) 系统构建152
(三) 制度建设153
(四) 着力点153
参考文献156
序言
(一) 上海建设全球科技创新中心
进程中人才生态的现状
1. 作为创新创业主体的人才
一是集聚培育了一批高层次人才。截至2013年底,本市党政人才、经营管理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总量达到458.07万人,拥有两院院士165人(占全国10.60%),引进中央“千人计划”626人(占全国15%),中央“千人计划”顶尖人才3人(全国共4名),引进上海“千人计划”557人,市领军人才1070人。二是人才国际化水平明显提升。截至2014年底,在沪回国留学人才12万余人,常驻上海外国专家8.8万余人,持有效《外国人就业证》、实际在沪就业外国人7万余人。留学人才在沪创办企业4600余家,注册资金超过6.6亿美元。自2010年起,本市连续4年在“魅力中国——外籍人才眼中最具吸引力的十大城市”评选活动中名列前茅。
2. 人才创新创业的资源
上海作为我国最大的经济中心城市和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现代化国际大都市,为创新人才集聚奠定了重要基础。
上海高校、科研院所集中,现有普通高等学校68所,其中教育部直属高校8所,“985工程”高校4所,“211工程”高校9所。上海现有国家重点实验室41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9家、国家工程实验室11家,集聚了上海光源、转化医学中心、蛋白质中心、肝癌科学等一批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中科院上海微系统研究所、中科院上海高等研究院等一批新型科研机构,承担了大量国家重大战略任务,如国家载人航天、探月工程、载人深潜等,一批国家项目如大飞机、北斗导航应用、核电等先后落地,一批重大创新成果如千米级二代高温超导带材、半导体照明等取得突破,产学研用结合紧密,国际学术交流广泛,对人才的吸引力、集聚度相对较高。众创空间逐步发展。目前,本市已有创业苗圃71家(累计预孵项目5300多个,49%成功注册)、市级孵化器107家(在孵企业6300多家,毕业2000多家)、加速器13个,涌现了起点创业营、苏河汇、乐波空间等一批新型众创空间,为创业生态体系丰富了服务、增添了活力。
(2) 企业创新资源
一是加强企业技术中心体系建设,推动企业技术中心成为企业创新的主要载体。到2015年底,上海已拥有宝钢集团、上汽集团、建工集团等63家国 家 级企业技术中心;建立了包括电气集团、上海医药、中航商发等496家市级企业技术中心,以及1100家区级企业技术中心。二是搭建产学研合作的平台。上海市产学研合作创新示范基地,累计达15家;本市企业联合上海交大、复旦等高校和各类科研院所,依托市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建立了200多家各类产学研合作机构,形成了项目联合攻关、共建研发机构、组建产业创新联盟、设立产学研合作创新示范基地等多种模式,积极探索适应不同产业特点的产学研用相融合的发展模式。三是启动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工作,推进新型研发机构的建设。四是上海总部经济特征明显,跨国公司地区总部、外资投资性公司和研发中心累计达1168家,这些机构有效促进了资本、人才等创新要素集聚。上海产业基础发达,在一些高端制造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走在前面,为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集聚人才提供更好的机会和平台。
汪怿,教育学博士、公共管理博士后。上海社会科学院政治与公共管理研究所研究员、上海社会科学院人力资源研究中心副主任。中国人才研究会理事,人才学委员会副秘书长、常务理事,上海人才研究会理事,上海市政治学会理事,上海工程管理学会理事,河海大学、上海理工大学兼职教授。
目录
一、 理性认识: 全球科技创新中心人才生态的内涵及其特征
003
(一) 内涵理解003
1. 关于全球科技创新中心003
2. 关于生态的研究004
3. 关于人才生态的研究006
4. 关于创新生态的研究012
5. 全球科技创新中心人才生态的内涵015
(二) 全球重要意义016
二、 现状与问题: 上海建设全球科技创新中心人才生态
面临的短板018
(一) 上海建设全球科技创新中心进程中人才生态的现状
018
1. 作为创新创业主体的人才018
2. 人才创新创业的资源019
3. 人才创新创业的机制023
4. 创新创业人才发展环境026
5. 人才创新创业集聚区027
(二) 上海建设全球科技创新中心人才生态的案例研究:
张江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案例029
1. 总体情况029
2. 优化重大科技创新布局031
3. 建设创新创业人才高地034
(三) 全球科技创新中心人才生态建设的调查040
1. 被调查对象的概况040
2. 科技人才的性质040
3. 总体评价041
4. 主要问题042
(四) 上海全球科技创新中心人才生态建设的“短板”049
1. 创新创业人才自身的短板049
2. 人才创新创业资源的短板057
3. 创新创业人才发展机制的短板062
4. 创新创业文化的短板067
5. 创新创业人才发展环境的短板071
6. 创新绩效的短板076
三、 比较与借鉴: 全球科技创新中心人才生态建设的经验
借鉴079
(一) 国家战略层面的创新创业生态建设策略079
(二) 旧金山湾区创新创业人才发展生态的借鉴081
1. 创新主体多元、活跃081
2. 创新资源集聚084
3. 创新机制灵活086
4. 创新创业文化发达087
5. 宜居宜业的环境096
(三) 纽约人才生态100
1. 实施人才培养计划101
2. 吸引全球移民102
3. 可获得人才的成本效益103
4. 优化营商环境105
5. 打造新千年员工城市107
(四) 特拉维夫雅法: 以色列硅谷宜居宜业环境108
1. 自然生态环境109
2. 智能便捷的城市生活和公共服务体系110
3. 生活居住成本112
4. 完善的基础设施113
(五) 知识城市生态113
(六) 中关村创新人才生态建设的主要做法118
四、 对策研究: 推进全球科技创新中心人才生态建设的策略
思考121
(一) 创新主体122
1. 进一步明确全球科创中心建设人才需求122
2. 抓好人才引进122
3. 抓好人才培养123
4. 支持创业人才发展124
(二) 创新资源124
1. 加快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建设进程125
2. 建立以产业链为基础的创新链125
3. 聚焦众创空间,打造平台孵化人才128
4. 建立重点人才发展平台130
(三) 创新机制131
1. 探索放权、松绑的人才使用机制131
2. 完善人才创新创业激励政策132
3. 加大人才培养力度133
(四) 创新文化134
1. 重视创新文化的作用134
2. 倡导创新创业文化精神136
3. 积极提升文化创造能力137
4. 打造新型创新创业园区138
5. 培养多元融合的文化氛围138
(五) 创新环境139
1. 优化人才生活保障环境139
2. 营造有利于创新的文化和法治环境141
3. 凝聚工作合力,协同推进服务人才142
(六) 创新网络143附录:“全球科技创新中心人才生态建设”研讨观点综述144
一、 人才生态的内涵、特征145
(一) 人才生态的内涵与构成145
(二) 人才生态的类型145
(三) 人才生态的特征146
二、 全球科技创新中心人才生态建设的意义146
(一) 经济新常态的必然要求146
(二) 创新发展的必然要求147
(三) 城市发展的必然要求147
三、 全球科技创新中心人才生态建设的瓶颈问题147
(一) 观念的问题147
(二) 机制的问题148
(三) 环境的问题148
四、 国内外推进创新人才生态建设的主要做法149
(一) 硅谷及旧金山湾区域创新创业人才生态149
(二) 中关村创新创业人才生态150
五、 上海推进全球科技创新中心人才生态建设的对策
建议151
(一) 基本观念151
(二) 系统构建152
(三) 制度建设153
(四) 着力点153
参考文献156
序言
(一) 上海建设全球科技创新中心
进程中人才生态的现状
1. 作为创新创业主体的人才
一是集聚培育了一批高层次人才。截至2013年底,本市党政人才、经营管理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总量达到458.07万人,拥有两院院士165人(占全国10.60%),引进中央“千人计划”626人(占全国15%),中央“千人计划”顶尖人才3人(全国共4名),引进上海“千人计划”557人,市领军人才1070人。二是人才国际化水平明显提升。截至2014年底,在沪回国留学人才12万余人,常驻上海外国专家8.8万余人,持有效《外国人就业证》、实际在沪就业外国人7万余人。留学人才在沪创办企业4600余家,注册资金超过6.6亿美元。自2010年起,本市连续4年在“魅力中国——外籍人才眼中最具吸引力的十大城市”评选活动中名列前茅。
2. 人才创新创业的资源
上海作为我国最大的经济中心城市和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现代化国际大都市,为创新人才集聚奠定了重要基础。
上海高校、科研院所集中,现有普通高等学校68所,其中教育部直属高校8所,“985工程”高校4所,“211工程”高校9所。上海现有国家重点实验室41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9家、国家工程实验室11家,集聚了上海光源、转化医学中心、蛋白质中心、肝癌科学等一批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中科院上海微系统研究所、中科院上海高等研究院等一批新型科研机构,承担了大量国家重大战略任务,如国家载人航天、探月工程、载人深潜等,一批国家项目如大飞机、北斗导航应用、核电等先后落地,一批重大创新成果如千米级二代高温超导带材、半导体照明等取得突破,产学研用结合紧密,国际学术交流广泛,对人才的吸引力、集聚度相对较高。众创空间逐步发展。目前,本市已有创业苗圃71家(累计预孵项目5300多个,49%成功注册)、市级孵化器107家(在孵企业6300多家,毕业2000多家)、加速器13个,涌现了起点创业营、苏河汇、乐波空间等一批新型众创空间,为创业生态体系丰富了服务、增添了活力。
(2) 企业创新资源
一是加强企业技术中心体系建设,推动企业技术中心成为企业创新的主要载体。到2015年底,上海已拥有宝钢集团、上汽集团、建工集团等63家国 家 级企业技术中心;建立了包括电气集团、上海医药、中航商发等496家市级企业技术中心,以及1100家区级企业技术中心。二是搭建产学研合作的平台。上海市产学研合作创新示范基地,累计达15家;本市企业联合上海交大、复旦等高校和各类科研院所,依托市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建立了200多家各类产学研合作机构,形成了项目联合攻关、共建研发机构、组建产业创新联盟、设立产学研合作创新示范基地等多种模式,积极探索适应不同产业特点的产学研用相融合的发展模式。三是启动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工作,推进新型研发机构的建设。四是上海总部经济特征明显,跨国公司地区总部、外资投资性公司和研发中心累计达1168家,这些机构有效促进了资本、人才等创新要素集聚。上海产业基础发达,在一些高端制造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走在前面,为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集聚人才提供更好的机会和平台。
ISBN | 9787552024067,7552024062 |
---|---|
出版社 | 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
作者 | 汪怿 |
尺寸 | 1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