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简介
李道亮,中国农业大学农业信息化技术专业教授,主要从事农业智能系统与农村信息化战略研究。现为国际信息处理联合会人工智能学会理事,国际科学与工程学会理事,中国农业工程学会理事、信息与情报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畜牧兽医学会信息技术分会副理事长,中国农学会农业现代化研究会副秘书长,北京市农业信息化学会监事长。曾获得北京市科学技术二等奖1项,天津市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项,全国农牧渔业丰收二等奖1项,茅以升青年科技奖等奖项。曾被评为2007中国农业信息化年度人物。发表论文数十篇。
目录
总报告 1
理论进展篇
第一章 农业信息化理论框架 21
第二章 “农业4.0”理论体系 35
第三章 “农业4.0”技术路线 44
第四章 “农业4.0”的六个视角 56
基础建设篇
第五章 农业农村信息化基础设施 79
第六章 农业农村信息资源建设 96
应用进展篇
第七章 农业生产信息化 109
第八章 农业经营信息化 145
第九章 农业管理信息化 161
第十章 农业信息服务 170
地方建设篇
第十一章 北京 183
第十二章 天津 192
第十三章 江苏 195
第十四章 吉林 201
第十五章 河南 205
第十六章 湖南 214
第十七章 山西 217
第十八章 云南 224
企业推进篇
第十九章 农信互联:生猪产业互联网平台——生猪产业服务全面开花 229
第二十章 农信通:用信息化推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257
第二十一章 大数据浪潮下的上农信 261
第二十二章 派得伟业:智慧乡村——助力乡村振兴战略 266
科研创新篇
第二十三章 国家农业信息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273
第二十四章 中国农业大数据与监测预警工作进展 279
第二十五章 中国农业信息化评价中心 300
发展政策篇
第二十六章 政策法规 315
专家视点篇
第二十七章 发展农业农村电子商务助力产业扶贫 319
第二十八章 以信息化加快推进小农现代化 322
第二十九章 中国农业信息技术发展回顾及展望 326
第三十章 我国“互联网+”现代农业进展与展望 338
第三十一章 农业物联网+美丽乡村 347
第三十二章 农业4.0——即将到来的智能农业时代 352
实践探索篇
第三十三章 实践探索 363
大事记篇
第三十四章 大事记 371
序言
2007年,我们主编的《中国农村信息化发展报告(2007)》,作为我国农村信息化发展的第一本蓝皮书出版;2018年,该报告已经走过了12个年头,一直忠实地记录着中国农村信息化发展的全貌。12年来,我们严格按照三个基本定位记录该年度农村信息化总体进展、发展特色和重大事件,第一个基本定位是要客观、全面、系统地记录我国农村信息化事业的年度进展;第二个基本定位是要总结实践、凝练提升、丰富和完善农村信息化的理论体系;第三个基本定位是要洞察新动向、提炼新模式、总结新观点、发现新探索、阐明新政策,以期对全国农村信息化发展有指导作用。《中国农村信息化发展报告(2018)》也秉承这三个基本定位展开。
2017年,党的十九大召开,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破解“三农”问题,以及促进农业发展、农村繁荣、农民增收的治本之策,一定要切实增强做好“三农”工作的责任感、使命感、紧迫感,使农业现代化奋起直追,使农业现代化与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同步发展,使城乡协调发展。党的十九大首次把信息化、农业现代化和乡村振兴联系在一起,为农业农村信息化指明了方向。
2017年7月8日,国务院印发《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明确提出推动人工智能与各行业融合创新,在制造、农业、物流、金融、商务、家居等重点行业和领域开展人工智能应用试点示范,推动人工智能规模化应用,全面提升产业发展智能化水平。2017年被称为中国人工智能元年,中国政府明确提出要加快推进产业智能化升级,发展智能农业。研制农业智能传感与控制系统、智能化农业装备、农机田间作业自主系统等;建立完善天、空、地一体化的智能农业信息遥感监测网络;建立典型农业大数据智能决策分析系统,开展智能农场、智能化植物工厂、智能牧场、智能渔场、智能果园、农产品加工智能车间、农产品绿色智能供应链等集成应用示范。
2017年中央1号文件《中国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推进“互联网+”现代农业行动,全面实施信息进村入户工程,开展整省推进示范。促进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加工流通企业与电商企业全面对接融合,推动线上线下互动发展;加快建立健全适应农产品电商发展的标准体系;支持农产品电商平台和乡村电商服务站点建设;推动商贸、供销、邮政、电商互联互通,加强从村到乡镇的物流体系建设,实施快递下乡工程;深入实施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鼓励地方规范发展电商产业园,聚集品牌推广、物流集散、人才培养、技术支持、质量安全等功能服务;在生产、经营、管理、服务等方面全链条、全产业、全过程布置农业信息化。
2017年1月22日,为贯彻落实“十三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纲要、全国农业现代化规划关于实施智慧农业工程的部署,提高农业信息化水平,探索建设模式,农业部(现为农业农村部,下同)从2017年起组织开展数字农业建设试点项目。基本思路是全面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充分发挥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先行先试和示范引领作用,坚持政府引导、市场主体、多元投入、多方协同的原则,推动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遥感等现代信息技术在农业中应用,在大田种植、设施园艺、畜禽养殖、水产养殖等领域开展精准作业、精准控制建设试点,探索数字农业技术集成应用解决方案和产业化模式,打造一批数字农业示范样板,加快推进农业生产智能化、经营信息化、管理数据化、服务在线化,全面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每个试点项目总投资应在3500万元以上,其中,中央预算内投资不超过3000万元,且不超过项目总投资的30%;建设单位自筹比例不低于总投资的70%,并提供出资承诺书。这是农业部首次系统全面布置农业信息化项目。
2017年1月,中国电信正式发布“中国电信NB-IoT企业标准(V1.0)”,并宣布将启动NB-IoT(窄带物联网)7省12城大规模外场试验。同时,中国联通、中国移动也均在加快NB-IoT外场测试部署和试点城市建设,窄带物联网进入新纪元。随着三大运营商对NB-IoT商用的投入,产业链的投资机会已然显现,预计设备商、芯片商、终端厂商将先后受益。中国移动也率先在江西鹰潭启动NB-IoT试点城市建设。NB-IoT技术的突破使整个物联网产业走上发展快车道,也让电信运营商发现了传统通信市场之外的“新大陆”。农业作为NB-IoT的重要领域显然也是受益者。2017年,区块链技术从概念证明试验性阶段向大规模实际应用开发阶段过渡,逐渐步入传统行业的视野。这些新技术的突破都为农业信息化提供了最新的技术支持。
基于上述分析,本书客观、全面、系统地记录了2017年我国农村信息化发展进程,本书的内容框架主要包括理论进展篇、基础建设篇、应用进展篇、地方建设篇、企业推进篇、科研创新篇、发展政策篇、专家视点篇、实践探索篇、大事记篇,共10篇34章。
理论进展篇:从信息资源、平台、通道、站点、体系、机制等方面进一步完善了农村信息化理论框架,作为农村信息化发展理论的重要内容之一,本篇重点对“农业4.0”的理论体系、运行机制、发展阶段及支持政策等内容进行了理论阐述,这也是2017年农村信息化最大的理论突破。
基础建设篇:主要从广电网、电信网、互联网三个方面系统地介绍了我国农村信息化基础建设的主要进展,以期对我国农村信息化基础建设情况有一个总体的认识。
应用进展篇:主要包括农业生产信息化(种植业、畜牧业、渔业)、农业经营信息化(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产品电子商务、农产品批发市场)、农业管理信息化(农业行业管理、农业产业管理)、农村信息服务体系建设4个部分,对我国农村信息化发展在各领域的情况进行了介绍,以期让读者对信息技术2017年在农业方面的应用进展有一个全面的了解。
地方建设篇:选择农村信息化建设成绩突出、特色突出、代表性强的北京、天津、江苏、吉林、河南、湖南、山西、云南8个省、直辖市,基于这8个省级农业信息化部门在2017年公开发表的文献资料,总结整理了这些地方在2017年农村信息化建设发展情况、创新模式及主要成效,以期为全国各地开展农村信息化建设提供借鉴。
企业推进篇:企业是应用和创新的主体,一大批企业积极推进物联网、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在生产、经营、管理及服务等领域的应用和创新,促进了农村信息化的健康稳定快速发展。介绍了农村信息化贡献突出、工作扎实、积极性高的农信互联、农信通、上农信、派得伟业等企业在推进农业农村信息化方面所做的探索。
科研创新篇:科研单位为农业现代化和新农村建设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以国家农业信息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信息研究所、中国农业大学(中国农业信息化评价中心、北京市农业物联网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为代表,介绍了科研创新单位的概况、机构设置及其在2017年的主要工作和科研成果。
发展政策篇:随着“互联网+”的提出和国家对农业农村信息化建设的重视,各部委出台了很多促进农业农村信息化建设的政策法规,介绍了2017年主要的政策法规。
专家视点篇:阐述了2017年农业部领导及国内知名农村信息化专家对农业信息化和我国农业农村信息化发展现状的认识,重点介绍了如何准确把握农业信息化发展面临的形势和任务,进而认清农业信息化发展存在的问题和困难,扎实推进农业信息化的各项工作。
实践探索篇:介绍了农业部努力推进“互联网+”现代农业、农村大数据、信息进村入户工作、农民手机应用技能培训工作、农村电子商务和农业物联网试验示范等实践工作,进一步完善农副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等方面取得的积极成效。
大事记篇:简单梳理了2017年我国农村信息化建设的重大事件,以期读者对我国举办的农村信息化活动有一个了解。
《中国农村信息化发展报告》的编写是一个庞大的、需要各位同行共同参与的繁重工作,热切盼望各位同行加入报告的编写中来,群策群力。让我们联起手来,共同推进我们所热爱的农业农村信息化事业,为通过信息技术推动现代农业发展、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培养和造福社会主义新农民而共同努力。
本书实际上凝聚了很多农村信息化领域科研人员的智慧和见解,首先要感谢我的导师中国农业大学傅泽田教授,他多年来在系统思维、科研教学、为人处世的教诲和指导让我受益良多。感谢国家农村信息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赵春江院士、上海交通大学刘成良教授、浙江大学何勇教授和中国农科院许世卫研究员,他们多年来兄长般的关心与支持使我和我的团队不断进步。感谢国家农村信息化指导组王安耕、梅方权、汪懋华、孙九林等老专家对我的关爱和一贯的支持,也感谢王文生、王儒敬、刘桂才等专家在历次农业农村信息化建设工作中给予的支持和帮助。感谢农业部余欣荣副部长、屈冬玉副部长、张合成总经济师,市场与经济信息司唐珂司长、陈萍副司长、宋丹阳副司长、王平副司长、信息化推进处王松处长、监测统计处宋代强处长、综合处邓飞副处长,政策法规司郭永田副司长,农产品加工局休闲农业处赵英杰处长,农业部管理干部学院张兴旺书记,信息中心王小兵主任、杜维成副主任、张国副主任、韩福军处长,以及全国水产技术推广总站李可心副站长、朱泽闻处长,在农业部物联网区域试验示范工程、农业信息化评价、信息进村入户工程、农业部公益性行业专项等农业信息化工作与项目实施过程中给予的指导和帮助。
同时,本书研究和出版得到了农业部“三电合一”项目和农业信息化评价课题的支持,在这里表示特别感谢。
本书由李道亮提出总体框架,具体分工如下:前言(李道亮),总报告(李道亮、刘利永、张彦军),理论进展篇(李道亮、刘利永、张彦军),基础建设篇(王玉斌、周国民),应用进展篇(杨信廷、陈立平、周国民、熊本海、陈英义、王玉斌、尹国伟、
李道亮,中国农业大学农业信息化技术专业教授,主要从事农业智能系统与农村信息化战略研究。现为国际信息处理联合会人工智能学会理事,国际科学与工程学会理事,中国农业工程学会理事、信息与情报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畜牧兽医学会信息技术分会副理事长,中国农学会农业现代化研究会副秘书长,北京市农业信息化学会监事长。曾获得北京市科学技术二等奖1项,天津市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项,全国农牧渔业丰收二等奖1项,茅以升青年科技奖等奖项。曾被评为2007中国农业信息化年度人物。发表论文数十篇。
目录
总报告 1
理论进展篇
第一章 农业信息化理论框架 21
第二章 “农业4.0”理论体系 35
第三章 “农业4.0”技术路线 44
第四章 “农业4.0”的六个视角 56
基础建设篇
第五章 农业农村信息化基础设施 79
第六章 农业农村信息资源建设 96
应用进展篇
第七章 农业生产信息化 109
第八章 农业经营信息化 145
第九章 农业管理信息化 161
第十章 农业信息服务 170
地方建设篇
第十一章 北京 183
第十二章 天津 192
第十三章 江苏 195
第十四章 吉林 201
第十五章 河南 205
第十六章 湖南 214
第十七章 山西 217
第十八章 云南 224
企业推进篇
第十九章 农信互联:生猪产业互联网平台——生猪产业服务全面开花 229
第二十章 农信通:用信息化推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257
第二十一章 大数据浪潮下的上农信 261
第二十二章 派得伟业:智慧乡村——助力乡村振兴战略 266
科研创新篇
第二十三章 国家农业信息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273
第二十四章 中国农业大数据与监测预警工作进展 279
第二十五章 中国农业信息化评价中心 300
发展政策篇
第二十六章 政策法规 315
专家视点篇
第二十七章 发展农业农村电子商务助力产业扶贫 319
第二十八章 以信息化加快推进小农现代化 322
第二十九章 中国农业信息技术发展回顾及展望 326
第三十章 我国“互联网+”现代农业进展与展望 338
第三十一章 农业物联网+美丽乡村 347
第三十二章 农业4.0——即将到来的智能农业时代 352
实践探索篇
第三十三章 实践探索 363
大事记篇
第三十四章 大事记 371
序言
2007年,我们主编的《中国农村信息化发展报告(2007)》,作为我国农村信息化发展的第一本蓝皮书出版;2018年,该报告已经走过了12个年头,一直忠实地记录着中国农村信息化发展的全貌。12年来,我们严格按照三个基本定位记录该年度农村信息化总体进展、发展特色和重大事件,第一个基本定位是要客观、全面、系统地记录我国农村信息化事业的年度进展;第二个基本定位是要总结实践、凝练提升、丰富和完善农村信息化的理论体系;第三个基本定位是要洞察新动向、提炼新模式、总结新观点、发现新探索、阐明新政策,以期对全国农村信息化发展有指导作用。《中国农村信息化发展报告(2018)》也秉承这三个基本定位展开。
2017年,党的十九大召开,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破解“三农”问题,以及促进农业发展、农村繁荣、农民增收的治本之策,一定要切实增强做好“三农”工作的责任感、使命感、紧迫感,使农业现代化奋起直追,使农业现代化与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同步发展,使城乡协调发展。党的十九大首次把信息化、农业现代化和乡村振兴联系在一起,为农业农村信息化指明了方向。
2017年7月8日,国务院印发《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明确提出推动人工智能与各行业融合创新,在制造、农业、物流、金融、商务、家居等重点行业和领域开展人工智能应用试点示范,推动人工智能规模化应用,全面提升产业发展智能化水平。2017年被称为中国人工智能元年,中国政府明确提出要加快推进产业智能化升级,发展智能农业。研制农业智能传感与控制系统、智能化农业装备、农机田间作业自主系统等;建立完善天、空、地一体化的智能农业信息遥感监测网络;建立典型农业大数据智能决策分析系统,开展智能农场、智能化植物工厂、智能牧场、智能渔场、智能果园、农产品加工智能车间、农产品绿色智能供应链等集成应用示范。
2017年中央1号文件《中国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推进“互联网+”现代农业行动,全面实施信息进村入户工程,开展整省推进示范。促进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加工流通企业与电商企业全面对接融合,推动线上线下互动发展;加快建立健全适应农产品电商发展的标准体系;支持农产品电商平台和乡村电商服务站点建设;推动商贸、供销、邮政、电商互联互通,加强从村到乡镇的物流体系建设,实施快递下乡工程;深入实施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鼓励地方规范发展电商产业园,聚集品牌推广、物流集散、人才培养、技术支持、质量安全等功能服务;在生产、经营、管理、服务等方面全链条、全产业、全过程布置农业信息化。
2017年1月22日,为贯彻落实“十三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纲要、全国农业现代化规划关于实施智慧农业工程的部署,提高农业信息化水平,探索建设模式,农业部(现为农业农村部,下同)从2017年起组织开展数字农业建设试点项目。基本思路是全面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充分发挥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先行先试和示范引领作用,坚持政府引导、市场主体、多元投入、多方协同的原则,推动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遥感等现代信息技术在农业中应用,在大田种植、设施园艺、畜禽养殖、水产养殖等领域开展精准作业、精准控制建设试点,探索数字农业技术集成应用解决方案和产业化模式,打造一批数字农业示范样板,加快推进农业生产智能化、经营信息化、管理数据化、服务在线化,全面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每个试点项目总投资应在3500万元以上,其中,中央预算内投资不超过3000万元,且不超过项目总投资的30%;建设单位自筹比例不低于总投资的70%,并提供出资承诺书。这是农业部首次系统全面布置农业信息化项目。
2017年1月,中国电信正式发布“中国电信NB-IoT企业标准(V1.0)”,并宣布将启动NB-IoT(窄带物联网)7省12城大规模外场试验。同时,中国联通、中国移动也均在加快NB-IoT外场测试部署和试点城市建设,窄带物联网进入新纪元。随着三大运营商对NB-IoT商用的投入,产业链的投资机会已然显现,预计设备商、芯片商、终端厂商将先后受益。中国移动也率先在江西鹰潭启动NB-IoT试点城市建设。NB-IoT技术的突破使整个物联网产业走上发展快车道,也让电信运营商发现了传统通信市场之外的“新大陆”。农业作为NB-IoT的重要领域显然也是受益者。2017年,区块链技术从概念证明试验性阶段向大规模实际应用开发阶段过渡,逐渐步入传统行业的视野。这些新技术的突破都为农业信息化提供了最新的技术支持。
基于上述分析,本书客观、全面、系统地记录了2017年我国农村信息化发展进程,本书的内容框架主要包括理论进展篇、基础建设篇、应用进展篇、地方建设篇、企业推进篇、科研创新篇、发展政策篇、专家视点篇、实践探索篇、大事记篇,共10篇34章。
理论进展篇:从信息资源、平台、通道、站点、体系、机制等方面进一步完善了农村信息化理论框架,作为农村信息化发展理论的重要内容之一,本篇重点对“农业4.0”的理论体系、运行机制、发展阶段及支持政策等内容进行了理论阐述,这也是2017年农村信息化最大的理论突破。
基础建设篇:主要从广电网、电信网、互联网三个方面系统地介绍了我国农村信息化基础建设的主要进展,以期对我国农村信息化基础建设情况有一个总体的认识。
应用进展篇:主要包括农业生产信息化(种植业、畜牧业、渔业)、农业经营信息化(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产品电子商务、农产品批发市场)、农业管理信息化(农业行业管理、农业产业管理)、农村信息服务体系建设4个部分,对我国农村信息化发展在各领域的情况进行了介绍,以期让读者对信息技术2017年在农业方面的应用进展有一个全面的了解。
地方建设篇:选择农村信息化建设成绩突出、特色突出、代表性强的北京、天津、江苏、吉林、河南、湖南、山西、云南8个省、直辖市,基于这8个省级农业信息化部门在2017年公开发表的文献资料,总结整理了这些地方在2017年农村信息化建设发展情况、创新模式及主要成效,以期为全国各地开展农村信息化建设提供借鉴。
企业推进篇:企业是应用和创新的主体,一大批企业积极推进物联网、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在生产、经营、管理及服务等领域的应用和创新,促进了农村信息化的健康稳定快速发展。介绍了农村信息化贡献突出、工作扎实、积极性高的农信互联、农信通、上农信、派得伟业等企业在推进农业农村信息化方面所做的探索。
科研创新篇:科研单位为农业现代化和新农村建设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以国家农业信息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信息研究所、中国农业大学(中国农业信息化评价中心、北京市农业物联网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为代表,介绍了科研创新单位的概况、机构设置及其在2017年的主要工作和科研成果。
发展政策篇:随着“互联网+”的提出和国家对农业农村信息化建设的重视,各部委出台了很多促进农业农村信息化建设的政策法规,介绍了2017年主要的政策法规。
专家视点篇:阐述了2017年农业部领导及国内知名农村信息化专家对农业信息化和我国农业农村信息化发展现状的认识,重点介绍了如何准确把握农业信息化发展面临的形势和任务,进而认清农业信息化发展存在的问题和困难,扎实推进农业信息化的各项工作。
实践探索篇:介绍了农业部努力推进“互联网+”现代农业、农村大数据、信息进村入户工作、农民手机应用技能培训工作、农村电子商务和农业物联网试验示范等实践工作,进一步完善农副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等方面取得的积极成效。
大事记篇:简单梳理了2017年我国农村信息化建设的重大事件,以期读者对我国举办的农村信息化活动有一个了解。
《中国农村信息化发展报告》的编写是一个庞大的、需要各位同行共同参与的繁重工作,热切盼望各位同行加入报告的编写中来,群策群力。让我们联起手来,共同推进我们所热爱的农业农村信息化事业,为通过信息技术推动现代农业发展、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培养和造福社会主义新农民而共同努力。
本书实际上凝聚了很多农村信息化领域科研人员的智慧和见解,首先要感谢我的导师中国农业大学傅泽田教授,他多年来在系统思维、科研教学、为人处世的教诲和指导让我受益良多。感谢国家农村信息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赵春江院士、上海交通大学刘成良教授、浙江大学何勇教授和中国农科院许世卫研究员,他们多年来兄长般的关心与支持使我和我的团队不断进步。感谢国家农村信息化指导组王安耕、梅方权、汪懋华、孙九林等老专家对我的关爱和一贯的支持,也感谢王文生、王儒敬、刘桂才等专家在历次农业农村信息化建设工作中给予的支持和帮助。感谢农业部余欣荣副部长、屈冬玉副部长、张合成总经济师,市场与经济信息司唐珂司长、陈萍副司长、宋丹阳副司长、王平副司长、信息化推进处王松处长、监测统计处宋代强处长、综合处邓飞副处长,政策法规司郭永田副司长,农产品加工局休闲农业处赵英杰处长,农业部管理干部学院张兴旺书记,信息中心王小兵主任、杜维成副主任、张国副主任、韩福军处长,以及全国水产技术推广总站李可心副站长、朱泽闻处长,在农业部物联网区域试验示范工程、农业信息化评价、信息进村入户工程、农业部公益性行业专项等农业信息化工作与项目实施过程中给予的指导和帮助。
同时,本书研究和出版得到了农业部“三电合一”项目和农业信息化评价课题的支持,在这里表示特别感谢。
本书由李道亮提出总体框架,具体分工如下:前言(李道亮),总报告(李道亮、刘利永、张彦军),理论进展篇(李道亮、刘利永、张彦军),基础建设篇(王玉斌、周国民),应用进展篇(杨信廷、陈立平、周国民、熊本海、陈英义、王玉斌、尹国伟、
ISBN | 9787121355295 |
---|---|
出版社 | 电子工业出版社 |
作者 | 李道亮 |
尺寸 | 1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