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编辑推荐
《中国土系志:河北卷》由科学出版社出版。
目录
丛书序一
丛书序二
丛书前言
前言
上篇 总论
第1章 区域概况 3
1.1 地理位置与行政区划 3
1.2 经济概况 3
1.3 成土因素 4
1.3.1 气候 4
1.3.2 地形地貌 6
1.3.3 成土母质 9
1.3.4 水文条件 11
1.3.5 植被 12
1.3.6 人为活动 15
1.4 土壤温度状况 16
1.4.1 温度带的划分 16
1.4.2 大气气温校正 17
1.4.3 土壤温度的计算与分区 20
1.5 土壤水分状况 21
1.5.1 基于气象的土壤水分状况的求算方法 21
1.5.2 土壤水分状况的空间分布 22
第2章 河北省土壤调查与分类简史 23
2.1 古代的土壤调查 23
2.2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的土壤调查 23
2.3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的土壤调查 24
2.4 全国第一次土壤普查 24
2.5 全国第二次土壤普查 25
2.6 我国土系调查与《中国土系志》编制 26
2.6.1 样点布设 26
2.6.2 野外土壤调查及采样 27
2.6.3 测试分析方法 28
2.6.4 土壤系统分类归属确定方法 31
第3章 成土过程与主要诊断特征 32
3.1 成土过程 32
3.1.1 土壤腐殖化过程 32
3.1.2 碳酸盐移动和淀积过程 34
3.1.3 黏化作用 35
3.1.4 铁锰氧化还原过程 37
3.1.5 盐分淋溶与累积 37
3.1.6 熟化过程 38
3.2 河北省土壤的诊断层和诊断特性 39
3.2.1 诊断层 40
3.2.2 诊断特性 45
3.3 土壤系统分类归属确定 48
3.3.1 系统分类归属确定 48
下篇 区域典型土系
第4章 有机土 59
4.1 石质半腐正常有机土 59
4.1.1 二间房系 59
第5章 人为土 61
5.1 普通铁聚水耕人为土 61
5.1.1 留守营系 61
5.2 石灰—斑纹肥熟旱耕人为土 64
5.2.1 桲椤树系 64
5.3 弱盐灌淤旱耕人为土 67
5.3.1 双树系 67
5.4 普通灌淤旱耕人为土 69
5.4.1 虸蚄口系 69
5.4.2 黄銮庄系 71
5.4.3 牛家窑系 73
第6章 盐成土 75
6.1 弱盐潮湿碱积盐成土 75
6.1.1 韩毡房系 75
6.2 海积潮湿正常盐成土 77
6.2.1 张庄子系 77
6.2.2 老王庄系 80
6.2.3 芦井系 82
6.3 结壳潮湿正常盐成土 84
6.3.1 后补龙湾系 84
6.4 弱碱潮湿正常盐成土 86
6.4.1 美义城系 86
6.4.2 下平油系 88
6.5 普通潮湿正常盐成土 91
6.5.1 平地脑包系 91
6.5.2 李肖系 93
6.5.3 周家营系 95
第7章 潜育土 98
7.1 普通有机正常潜育土 98
7.1.1 马蹄坑脚系 98
7.2 普通暗沃正常潜育土 100
7.2.1 压带系 100
7.3 纤维有机正常潜育土 102
7.3.1 神仙洞系 102
7.4 弱盐暗沃正常潜育土 104
7.4.1 南排河系 104
第8章 均腐土 106
8.1 钙积暗厚干润均腐土 106
8.1.1 边墙山系 106
8.1.2 大老虎沟系 108
8.1.3 南井沟系 110
8.2 普通暗厚干润均腐土 113
8.2.1 红松洼腰系 113
8.2.2 后保安系 115
8.2.3 御道口顶系 117
8.2.4 御道口腰系 120
8.2.5 二盘系 123
8.2.6 热水汤脚系 125
8.2.7 安定堡系 127
8.2.8 西长林后山系 130
8.2.9 子大架系 132
8.2.10 塞罕坝系 134
8.2.11 热水汤顶系 136
8.3 普通简育干润均腐土 138
8.3.1 大架子系 138
8.4 斑纹黏化湿润均腐土 140
8.4.1 芦花系 140
8.5 斑纹简育湿润均腐土 143
8.5.1 瓦窑系 143
8.5.2 架大子系 145
8.5.3 南太平系 148
第9章 淋溶土 151
9.1 饱和黏磐湿润淋溶土 151
9.1.1 窑洞系 151
9.2 普通暗沃冷凉淋溶土 154
9.2.1 胡太沟系 154
9.3 石质简育冷凉淋溶土 156
9.3.1 下桥头系 156
9.3.2 沟门口系 159
9.4 普通简育冷凉淋溶土 161
9.4.1 北田家窑系 161
9.4.2 后梁系 163
9.5 普通钙积干润淋溶土 165
9.5.1 行乐系 165
9.5.2 阳坡系 167
9.6 普通铁质干润淋溶土 169
9.6.1 鸿鸭屯系 169
9.6.2 山前系 171
9.7 普通简育干润淋溶土 173
9.7.1 黄峪铺系 173
9.7.2 长岭峰系 175
9.7.3 仰山系 177
9.7.4 北杖子系 180
9.7.5 洪家屯系 183
9.7.6 后东峪系 186
9.7.7 上薄荷系 188
9.8 斑纹简育湿润淋溶土 190
9.8.1 北虎系 190
9.8.2 六道河系 192
9.8.3 闫家沟系 194
9.8.4 孙老庄系 196
第10章 雏形土 198
10.1 普通暗色潮湿雏形土 198
10.1.1 端村系 198
10.1.2 红松洼顶系 200
10.1.3 富河系 202
10.1.4 马营子系 204
10.2 水耕淡色潮湿雏形土 206
10.2.1 曹家庄系 206
10.3 石灰淡色潮湿雏形土 208
10.3.1 南申庄系 208
10.3.2 南张系 210
10.3.3 徐枣林系 212
10.3.4 淑阳系 214
10.3.5 南十里铺系 217
10.3.6 西双台系 219
10.3.7 阳台系 221
10.4 普通淡色潮湿雏形土 223
10.4.1 西直沃系 223
10.4.2 文庄系 225
10.4.3 宋官屯系 227
10.4.4 大赵屯系 230
10.4.5 红草河系 233
10.4.6 王官营系 235
10.4.7 庞各庄系 237
10.4.8 罗卜沟门系 239
10.4.9 李土系 241
10.5 普通底锈干润雏形土 243
10.5.1 乔家宅系 243
10.6 普通暗沃干润雏形土 246
10.6.1 克马沟系 246
10.6.2 城子沟系 248
10.6.3 热水汤腰系 250
10.6.4 北湾系 252
10.6.5 下庙系 254
10.6.6 付杖子系 256
10.7 普通简育干润雏形土 258
10.7.1 塔儿寺系 258
10.7.2 大苇子沟系 260
10.7.3 侯营坝系 262
10.7.4 楼家窝铺系 264
10.7.5 桦林子系 266
10.7.6 鹫岭沟系 268
10.7.7 山湾子系 270
10.7.8 后小脑包系 272
10.7.9 黄杖子系 275
10.7.10 松窑岭系 277
10.7.11 滚龙沟系 280
10.7.12 西赵家窑系 282
10.7.13 茶叶沟门系 284
10.7.14 马圈系 286
10.7.15 陈家房系 288
10.7.16 胡家屯系 290
10.7.17 白岭系 292
10.7.18 碾子沟系 294
10.7.19 大蟒沟系 297
10.7.20 沟脑系 299
10.7.21 白土岭系 301
10.7.22 草碾华山系 303
10.7.23 三道河系 305
10.8 漂白暗色潮湿雏形土 307
10.8.1 木头土系 307
10.9 暗沃冷凉湿润雏形土 310
10.9.1 御道口脚系 310
10.10 斑纹冷凉湿润雏形土 313
10.10.1 李占地系 313
10.11 漂白简育湿润雏形土 315
10.11.1 南岔系 315
10.11.2 九神庙系 317
10.12 斑纹简育湿润雏形土 319
10.12.1 袁庄系 319
10.12.2 刘瓦窑系 322
10.12.3 三间房系 324
10.13 普通砂姜潮湿雏形土 326
10.13.1 定州王庄系 326
10.14 弱盐砂姜潮湿雏形土 329
10.14.1 李虎庄系 329
第11章 新成土 332
11.1 石灰干润砂质新成土 332
11.1.1 西杜系 332
11.2 普通干润砂质新成土 334
11.2.1 杨达营系 334
11.2.2 水泉沟系 336
11.3 普通湿润冲积新成土 338
11.3.1 麻家营系 338
11.3.2 熊户系 340
11.4 普通黄土正常新成土 342
11.4.1 龙耳系 342
11.5 饱和红色正常新成土 345
11.5.1 达衣岩系 345
11.5.2 卑家店系 347
11.6 普通干旱正常新成土 349
11.6.1 庙沟门子系 349
11.7 钙质干润正常新成土 351
11.7.1 北沟系 351
11.7.2 关防系 353
11.7.3 平房沟系 355
11.8 石质干润正常新成土 357
11.8.1 石砬棚系 357
11.8.2 姜家店系 359
11.8.3 台子水系 361
11.8.4 马蹄坑顶系 363
11.8.5 闸扣系 365
11.8.6 司格庄系 367
11.8.7 义和庄系 369
11.8.8 良岗系 371
11.8.9 梁家湾系 373
11.8.10 塔黄旗系 375
11.8.11 菜地沟系 377
11.8.12 厂房子系 379
11.8.13 城外系 381
11.8.14 贾庄系 383
11.8.15 大杨树沟系 385
11.8.16 踏山系 387
11.8.17 高庙李虎系 389
11.8.18 圣寺驼系 391
11.8.19 帅家梁系 393
11.8.20 北王庄系 395
11.8.21 姬庄系 397
11.8.22 杏树园系 399
11.9 普通干润正常新成土 401
11.9.1 小拨系 401
11.10 石质湿润正常新成土 403
11.10.1 谢家堡系 403
11.10.2 羊点系 405
11.10.3 鹿尾山系 407
11.11 普通湿润正常新成土 409
11.11.1 南双洞系 409
11.11.2 影壁山系 411
参考文献
附录河北省土系与土种参比表 415
文摘
上篇 总论
第1章 区域概况
1.1 地理位置与行政区划
河北省简称“冀”,位于东经113°27′~119°50′,北纬36°05′~42°40′,南北最长距离约750km,东西最长距离约650km,总面积18.88万km2,海岸线长487km,岛岸线长178km,有132个大小岛屿。……河北省也是我国所有省份中邻省(直辖市、自治区)最多的省份之一,它内环京津,西与山西毗连,西北部、北部与内蒙古自治区接壤,东北部与辽宁省接连,东南与山东省相交,南与河南省为邻(河北省地方志编撰委员会,1993;陈贵,2008)。
河北省省会为石家庄市,现有石家庄、张家口、承德、秦皇岛、唐山、廊坊、保定、沧州、衡水、邢台、邯郸11个省辖市,39个市辖区、20个县级市、106个县、6个自治县(合计171个县级行政区划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2015)。全省各设区的市中,人口最密集的是邯郸,人口密度超过700人/km2;其次是石家庄、廊坊,人口密度均超过600人/km2;再次是邢台、唐山、沧州,人口密度均超过500人/km2;之后是保定、衡水、秦皇岛,人口密度在350人/km2 以上、500人/km2 以下;人口最稀少的是张家口和承德,张家口人口密度在100人/km2 左右;承德最低,只有85人/km2(胡启慧,2010;河北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2009;陈贵,2008)。
根据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河北省总人口7185.4万,居全国各省、市、自治区第六位。河北省是个以汉族为主体,并有多个少数民族居住的省份。除汉族外,还有满族、回族、蒙族、壮族、朝鲜族、苗族、土家族等53个少数民族,少数民族人口约占总人口数的4%。
1.2 经济概况
2015年,河北地区生产总值29 806.1亿元,其中第一产业生产总值3439.4亿元,第二产业生产总值14 386.9亿元,第三产业生产总值11 979.8亿元。人均生产总值达4.03万元(河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2016)。
河北省是农业大省,全省总土地面积18.88万km2,其中耕地占34.60%,园地占4.44%,林地占24.40%,草地占14.68%,城乡居民点用地及工矿用地占10.03%,交通用地占2.27%,水域占4.52%,其余用地占5.06%。其中耕地包括坝上高原开垦草坡、山区陡坡开垦、河谷造田、修筑梯田、盐碱荒地改造以及沙荒开发利用等措施增加的耕地。河北省是中国粮、棉、油主要的生产区之一,粮食作物主要有小麦、玉米、谷子、水稻、高粱、豆类等,经济作物主要有棉花、油料、麻类等。2015年,全省粮食播种面积9588万亩,粮食总产3363.8万t。全省夏粮播种面积3526.06万亩,总产量为1450.2万t,亩产达411.28kg,其中冬小麦播种面积为3478.3万亩,总产量为1435.0万t,亩产412.56kg。全省秋粮播种面积为6260.69万亩,总产量为1913.6万t,亩产达315.63kg,其中玉米播种面积为4872.12万亩,总产量为1670.3万t,亩产达342.84kg。全年蔬菜种植面积2035万亩,总产量8240.2万t,其中设施蔬菜播种面积1040万亩。棉花播种面积538.9万亩,总产量37.3万t。油料作物播种面积692.4万亩,总产量151.5万t(河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2016)。
河北省的地形条件为发展林业产业提供了有力保障。河北省森林资源分布不均衡,主要分布在北部和西部山区,用材树种主要有云杉、油松、柏树和华北落叶松等。河北省干鲜果树具有悠久的栽培历史,干果种类主要有板栗、核桃、柿子和红枣等,鲜果种类主要有梨、苹果、红果、杏、桃和葡萄等。全省森林面积439.53万hm2,林木蓄积量13 082.23万m3,森林覆盖率为23.41%(国家统计局环境保护部,2016)。
河北省是畜牧业大省,畜禽饲养量位居全国前列。2015年,全年肉类产量462万t,禽蛋产量373.6万t,奶类产量481万t。河北省水产业是其重要的农业生产活动之一。2015年,全省水产品总量达到129.3万t,渔业总产值达到198.7亿元(河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2016)。
2015年,全省公路总里程达18.5万km,其中高速公路通车总里程达6333.5km,普通干线公路达18 000km,公路网密度达98.3km/100km2 (河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2016)。
1.3 成土因素
1.3.1 气候
河北省气候的突出特点是季风现象显著。冬季时,在蒙古高压控制下,上空盛行西北方向的气流,特点是风速大而干冷,为时持久。夏季时,印度低压笼罩我国大陆,气压降至最低,夏季风频频入境。气候具体表现为:冬日寒冷、少雪、多风;春日干燥、风沙盛行;夏日炎热、多雨;秋日晴朗,冷暖适中(苏剑勤,1996)。
1)日照
光照充足,年日照时数为2~3100h。与其他省份相比,仅次于青藏高原和新疆一带,比西南、华南、长江中下游、黄河中下游和东北广大地区都高。从地区分布看,长城以北大部分地区和渤海沿岸为两个稳定的多日照区,年日照时数为2800~3100h;燕山、太行山山麓及其附近平原是少日照区,年日照时数不足2700h。四季日照百分率除夏季50%~60%外,其他季节为60%~70%,对作物生长十分有利。从辐射看,3~6月份太阳辐射较强,日均总辐射量达2093J/cm2 以上,这对小麦生长极为有利。7~8月份虽然辐射较少但热量充足,对作物生长影响不大。9~10月份辐射量又有增加,对于有机物质积累有利。
2)温度
冬夏温差大。北部高原御道口1月份及7月份平均气温分别为?21.1℃及17.4℃,两者相差38.5℃。
南北温差悬殊,以御道口及邯郸为例,两地年平均气温分别为?0.3℃及13.6℃,温差为13.9℃;1月份平均温差更大,达19.3℃;7月份温差小些,达9.4℃。由于南北温差大,热量资源差异悬殊,大致以长城为界,北部属中温带,南部属暖温带。
昼夜温差大,有利于提高农产品的品质。大部分地区平均昼夜温差>10℃,坝上及山区最大,为13~16℃;沿海地区为10~11℃。白天气温较高,有利于同化过程的进行;夜间温度低,使得植物因呼吸而消耗的有机物质减少。这种大的昼夜温差对于植物有机物质和糖分的积累极其有利。因此,河北省的农作物生长成熟较快,品质优良。
3)降水
年均降水量为371~819mm,年均降水量的空间分布不均匀,总趋势是东南部多于西北部,沿海多、内陆少,山区多、平原少,山地的迎风坡多、背风坡少(图1-1)。全省有两个少雨区,一个为冀北高原,是河北省最干旱的地区,年均降水量不足mm;另一个为新乐、栾城、宁晋一带,年均降水量不足500mm。全省有两个多雨中心,一个为燕山南麓,年均降水量达到700~819mm;另一个为紫荆关、涞水一带,年均降水量在600mm 以上(唐金江,2009)。全省年内降水时间分配也不均匀,降水变率大,强度也大,以夏季降水量最多,为234~561mm,占全省年降水总量的65%~75%,一些地区夏季降水往往集中于几次暴雨;冬季受蒙古干冷高压控制,降水稀少,为6~17mm,仅占全年降水量的1%~3%;秋季稍多于春季,春季降水量为48~91mm,占全年降水量的10%~14%,秋季各地降水量为59~124mm,占全年降水量的13%~22%。河北省是全国降水变率最大的地区之一,多雨年和少雨年的降水量有时相差15~20倍,一般也有4~5倍,致使境内经常出现旱涝灾害(唐金江,2009)。
《中国土系志:河北卷》由科学出版社出版。
目录
丛书序一
丛书序二
丛书前言
前言
上篇 总论
第1章 区域概况 3
1.1 地理位置与行政区划 3
1.2 经济概况 3
1.3 成土因素 4
1.3.1 气候 4
1.3.2 地形地貌 6
1.3.3 成土母质 9
1.3.4 水文条件 11
1.3.5 植被 12
1.3.6 人为活动 15
1.4 土壤温度状况 16
1.4.1 温度带的划分 16
1.4.2 大气气温校正 17
1.4.3 土壤温度的计算与分区 20
1.5 土壤水分状况 21
1.5.1 基于气象的土壤水分状况的求算方法 21
1.5.2 土壤水分状况的空间分布 22
第2章 河北省土壤调查与分类简史 23
2.1 古代的土壤调查 23
2.2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的土壤调查 23
2.3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的土壤调查 24
2.4 全国第一次土壤普查 24
2.5 全国第二次土壤普查 25
2.6 我国土系调查与《中国土系志》编制 26
2.6.1 样点布设 26
2.6.2 野外土壤调查及采样 27
2.6.3 测试分析方法 28
2.6.4 土壤系统分类归属确定方法 31
第3章 成土过程与主要诊断特征 32
3.1 成土过程 32
3.1.1 土壤腐殖化过程 32
3.1.2 碳酸盐移动和淀积过程 34
3.1.3 黏化作用 35
3.1.4 铁锰氧化还原过程 37
3.1.5 盐分淋溶与累积 37
3.1.6 熟化过程 38
3.2 河北省土壤的诊断层和诊断特性 39
3.2.1 诊断层 40
3.2.2 诊断特性 45
3.3 土壤系统分类归属确定 48
3.3.1 系统分类归属确定 48
下篇 区域典型土系
第4章 有机土 59
4.1 石质半腐正常有机土 59
4.1.1 二间房系 59
第5章 人为土 61
5.1 普通铁聚水耕人为土 61
5.1.1 留守营系 61
5.2 石灰—斑纹肥熟旱耕人为土 64
5.2.1 桲椤树系 64
5.3 弱盐灌淤旱耕人为土 67
5.3.1 双树系 67
5.4 普通灌淤旱耕人为土 69
5.4.1 虸蚄口系 69
5.4.2 黄銮庄系 71
5.4.3 牛家窑系 73
第6章 盐成土 75
6.1 弱盐潮湿碱积盐成土 75
6.1.1 韩毡房系 75
6.2 海积潮湿正常盐成土 77
6.2.1 张庄子系 77
6.2.2 老王庄系 80
6.2.3 芦井系 82
6.3 结壳潮湿正常盐成土 84
6.3.1 后补龙湾系 84
6.4 弱碱潮湿正常盐成土 86
6.4.1 美义城系 86
6.4.2 下平油系 88
6.5 普通潮湿正常盐成土 91
6.5.1 平地脑包系 91
6.5.2 李肖系 93
6.5.3 周家营系 95
第7章 潜育土 98
7.1 普通有机正常潜育土 98
7.1.1 马蹄坑脚系 98
7.2 普通暗沃正常潜育土 100
7.2.1 压带系 100
7.3 纤维有机正常潜育土 102
7.3.1 神仙洞系 102
7.4 弱盐暗沃正常潜育土 104
7.4.1 南排河系 104
第8章 均腐土 106
8.1 钙积暗厚干润均腐土 106
8.1.1 边墙山系 106
8.1.2 大老虎沟系 108
8.1.3 南井沟系 110
8.2 普通暗厚干润均腐土 113
8.2.1 红松洼腰系 113
8.2.2 后保安系 115
8.2.3 御道口顶系 117
8.2.4 御道口腰系 120
8.2.5 二盘系 123
8.2.6 热水汤脚系 125
8.2.7 安定堡系 127
8.2.8 西长林后山系 130
8.2.9 子大架系 132
8.2.10 塞罕坝系 134
8.2.11 热水汤顶系 136
8.3 普通简育干润均腐土 138
8.3.1 大架子系 138
8.4 斑纹黏化湿润均腐土 140
8.4.1 芦花系 140
8.5 斑纹简育湿润均腐土 143
8.5.1 瓦窑系 143
8.5.2 架大子系 145
8.5.3 南太平系 148
第9章 淋溶土 151
9.1 饱和黏磐湿润淋溶土 151
9.1.1 窑洞系 151
9.2 普通暗沃冷凉淋溶土 154
9.2.1 胡太沟系 154
9.3 石质简育冷凉淋溶土 156
9.3.1 下桥头系 156
9.3.2 沟门口系 159
9.4 普通简育冷凉淋溶土 161
9.4.1 北田家窑系 161
9.4.2 后梁系 163
9.5 普通钙积干润淋溶土 165
9.5.1 行乐系 165
9.5.2 阳坡系 167
9.6 普通铁质干润淋溶土 169
9.6.1 鸿鸭屯系 169
9.6.2 山前系 171
9.7 普通简育干润淋溶土 173
9.7.1 黄峪铺系 173
9.7.2 长岭峰系 175
9.7.3 仰山系 177
9.7.4 北杖子系 180
9.7.5 洪家屯系 183
9.7.6 后东峪系 186
9.7.7 上薄荷系 188
9.8 斑纹简育湿润淋溶土 190
9.8.1 北虎系 190
9.8.2 六道河系 192
9.8.3 闫家沟系 194
9.8.4 孙老庄系 196
第10章 雏形土 198
10.1 普通暗色潮湿雏形土 198
10.1.1 端村系 198
10.1.2 红松洼顶系 200
10.1.3 富河系 202
10.1.4 马营子系 204
10.2 水耕淡色潮湿雏形土 206
10.2.1 曹家庄系 206
10.3 石灰淡色潮湿雏形土 208
10.3.1 南申庄系 208
10.3.2 南张系 210
10.3.3 徐枣林系 212
10.3.4 淑阳系 214
10.3.5 南十里铺系 217
10.3.6 西双台系 219
10.3.7 阳台系 221
10.4 普通淡色潮湿雏形土 223
10.4.1 西直沃系 223
10.4.2 文庄系 225
10.4.3 宋官屯系 227
10.4.4 大赵屯系 230
10.4.5 红草河系 233
10.4.6 王官营系 235
10.4.7 庞各庄系 237
10.4.8 罗卜沟门系 239
10.4.9 李土系 241
10.5 普通底锈干润雏形土 243
10.5.1 乔家宅系 243
10.6 普通暗沃干润雏形土 246
10.6.1 克马沟系 246
10.6.2 城子沟系 248
10.6.3 热水汤腰系 250
10.6.4 北湾系 252
10.6.5 下庙系 254
10.6.6 付杖子系 256
10.7 普通简育干润雏形土 258
10.7.1 塔儿寺系 258
10.7.2 大苇子沟系 260
10.7.3 侯营坝系 262
10.7.4 楼家窝铺系 264
10.7.5 桦林子系 266
10.7.6 鹫岭沟系 268
10.7.7 山湾子系 270
10.7.8 后小脑包系 272
10.7.9 黄杖子系 275
10.7.10 松窑岭系 277
10.7.11 滚龙沟系 280
10.7.12 西赵家窑系 282
10.7.13 茶叶沟门系 284
10.7.14 马圈系 286
10.7.15 陈家房系 288
10.7.16 胡家屯系 290
10.7.17 白岭系 292
10.7.18 碾子沟系 294
10.7.19 大蟒沟系 297
10.7.20 沟脑系 299
10.7.21 白土岭系 301
10.7.22 草碾华山系 303
10.7.23 三道河系 305
10.8 漂白暗色潮湿雏形土 307
10.8.1 木头土系 307
10.9 暗沃冷凉湿润雏形土 310
10.9.1 御道口脚系 310
10.10 斑纹冷凉湿润雏形土 313
10.10.1 李占地系 313
10.11 漂白简育湿润雏形土 315
10.11.1 南岔系 315
10.11.2 九神庙系 317
10.12 斑纹简育湿润雏形土 319
10.12.1 袁庄系 319
10.12.2 刘瓦窑系 322
10.12.3 三间房系 324
10.13 普通砂姜潮湿雏形土 326
10.13.1 定州王庄系 326
10.14 弱盐砂姜潮湿雏形土 329
10.14.1 李虎庄系 329
第11章 新成土 332
11.1 石灰干润砂质新成土 332
11.1.1 西杜系 332
11.2 普通干润砂质新成土 334
11.2.1 杨达营系 334
11.2.2 水泉沟系 336
11.3 普通湿润冲积新成土 338
11.3.1 麻家营系 338
11.3.2 熊户系 340
11.4 普通黄土正常新成土 342
11.4.1 龙耳系 342
11.5 饱和红色正常新成土 345
11.5.1 达衣岩系 345
11.5.2 卑家店系 347
11.6 普通干旱正常新成土 349
11.6.1 庙沟门子系 349
11.7 钙质干润正常新成土 351
11.7.1 北沟系 351
11.7.2 关防系 353
11.7.3 平房沟系 355
11.8 石质干润正常新成土 357
11.8.1 石砬棚系 357
11.8.2 姜家店系 359
11.8.3 台子水系 361
11.8.4 马蹄坑顶系 363
11.8.5 闸扣系 365
11.8.6 司格庄系 367
11.8.7 义和庄系 369
11.8.8 良岗系 371
11.8.9 梁家湾系 373
11.8.10 塔黄旗系 375
11.8.11 菜地沟系 377
11.8.12 厂房子系 379
11.8.13 城外系 381
11.8.14 贾庄系 383
11.8.15 大杨树沟系 385
11.8.16 踏山系 387
11.8.17 高庙李虎系 389
11.8.18 圣寺驼系 391
11.8.19 帅家梁系 393
11.8.20 北王庄系 395
11.8.21 姬庄系 397
11.8.22 杏树园系 399
11.9 普通干润正常新成土 401
11.9.1 小拨系 401
11.10 石质湿润正常新成土 403
11.10.1 谢家堡系 403
11.10.2 羊点系 405
11.10.3 鹿尾山系 407
11.11 普通湿润正常新成土 409
11.11.1 南双洞系 409
11.11.2 影壁山系 411
参考文献
附录河北省土系与土种参比表 415
文摘
上篇 总论
第1章 区域概况
1.1 地理位置与行政区划
河北省简称“冀”,位于东经113°27′~119°50′,北纬36°05′~42°40′,南北最长距离约750km,东西最长距离约650km,总面积18.88万km2,海岸线长487km,岛岸线长178km,有132个大小岛屿。……河北省也是我国所有省份中邻省(直辖市、自治区)最多的省份之一,它内环京津,西与山西毗连,西北部、北部与内蒙古自治区接壤,东北部与辽宁省接连,东南与山东省相交,南与河南省为邻(河北省地方志编撰委员会,1993;陈贵,2008)。
河北省省会为石家庄市,现有石家庄、张家口、承德、秦皇岛、唐山、廊坊、保定、沧州、衡水、邢台、邯郸11个省辖市,39个市辖区、20个县级市、106个县、6个自治县(合计171个县级行政区划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2015)。全省各设区的市中,人口最密集的是邯郸,人口密度超过700人/km2;其次是石家庄、廊坊,人口密度均超过600人/km2;再次是邢台、唐山、沧州,人口密度均超过500人/km2;之后是保定、衡水、秦皇岛,人口密度在350人/km2 以上、500人/km2 以下;人口最稀少的是张家口和承德,张家口人口密度在100人/km2 左右;承德最低,只有85人/km2(胡启慧,2010;河北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2009;陈贵,2008)。
根据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河北省总人口7185.4万,居全国各省、市、自治区第六位。河北省是个以汉族为主体,并有多个少数民族居住的省份。除汉族外,还有满族、回族、蒙族、壮族、朝鲜族、苗族、土家族等53个少数民族,少数民族人口约占总人口数的4%。
1.2 经济概况
2015年,河北地区生产总值29 806.1亿元,其中第一产业生产总值3439.4亿元,第二产业生产总值14 386.9亿元,第三产业生产总值11 979.8亿元。人均生产总值达4.03万元(河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2016)。
河北省是农业大省,全省总土地面积18.88万km2,其中耕地占34.60%,园地占4.44%,林地占24.40%,草地占14.68%,城乡居民点用地及工矿用地占10.03%,交通用地占2.27%,水域占4.52%,其余用地占5.06%。其中耕地包括坝上高原开垦草坡、山区陡坡开垦、河谷造田、修筑梯田、盐碱荒地改造以及沙荒开发利用等措施增加的耕地。河北省是中国粮、棉、油主要的生产区之一,粮食作物主要有小麦、玉米、谷子、水稻、高粱、豆类等,经济作物主要有棉花、油料、麻类等。2015年,全省粮食播种面积9588万亩,粮食总产3363.8万t。全省夏粮播种面积3526.06万亩,总产量为1450.2万t,亩产达411.28kg,其中冬小麦播种面积为3478.3万亩,总产量为1435.0万t,亩产412.56kg。全省秋粮播种面积为6260.69万亩,总产量为1913.6万t,亩产达315.63kg,其中玉米播种面积为4872.12万亩,总产量为1670.3万t,亩产达342.84kg。全年蔬菜种植面积2035万亩,总产量8240.2万t,其中设施蔬菜播种面积1040万亩。棉花播种面积538.9万亩,总产量37.3万t。油料作物播种面积692.4万亩,总产量151.5万t(河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2016)。
河北省的地形条件为发展林业产业提供了有力保障。河北省森林资源分布不均衡,主要分布在北部和西部山区,用材树种主要有云杉、油松、柏树和华北落叶松等。河北省干鲜果树具有悠久的栽培历史,干果种类主要有板栗、核桃、柿子和红枣等,鲜果种类主要有梨、苹果、红果、杏、桃和葡萄等。全省森林面积439.53万hm2,林木蓄积量13 082.23万m3,森林覆盖率为23.41%(国家统计局环境保护部,2016)。
河北省是畜牧业大省,畜禽饲养量位居全国前列。2015年,全年肉类产量462万t,禽蛋产量373.6万t,奶类产量481万t。河北省水产业是其重要的农业生产活动之一。2015年,全省水产品总量达到129.3万t,渔业总产值达到198.7亿元(河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2016)。
2015年,全省公路总里程达18.5万km,其中高速公路通车总里程达6333.5km,普通干线公路达18 000km,公路网密度达98.3km/100km2 (河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2016)。
1.3 成土因素
1.3.1 气候
河北省气候的突出特点是季风现象显著。冬季时,在蒙古高压控制下,上空盛行西北方向的气流,特点是风速大而干冷,为时持久。夏季时,印度低压笼罩我国大陆,气压降至最低,夏季风频频入境。气候具体表现为:冬日寒冷、少雪、多风;春日干燥、风沙盛行;夏日炎热、多雨;秋日晴朗,冷暖适中(苏剑勤,1996)。
1)日照
光照充足,年日照时数为2~3100h。与其他省份相比,仅次于青藏高原和新疆一带,比西南、华南、长江中下游、黄河中下游和东北广大地区都高。从地区分布看,长城以北大部分地区和渤海沿岸为两个稳定的多日照区,年日照时数为2800~3100h;燕山、太行山山麓及其附近平原是少日照区,年日照时数不足2700h。四季日照百分率除夏季50%~60%外,其他季节为60%~70%,对作物生长十分有利。从辐射看,3~6月份太阳辐射较强,日均总辐射量达2093J/cm2 以上,这对小麦生长极为有利。7~8月份虽然辐射较少但热量充足,对作物生长影响不大。9~10月份辐射量又有增加,对于有机物质积累有利。
2)温度
冬夏温差大。北部高原御道口1月份及7月份平均气温分别为?21.1℃及17.4℃,两者相差38.5℃。
南北温差悬殊,以御道口及邯郸为例,两地年平均气温分别为?0.3℃及13.6℃,温差为13.9℃;1月份平均温差更大,达19.3℃;7月份温差小些,达9.4℃。由于南北温差大,热量资源差异悬殊,大致以长城为界,北部属中温带,南部属暖温带。
昼夜温差大,有利于提高农产品的品质。大部分地区平均昼夜温差>10℃,坝上及山区最大,为13~16℃;沿海地区为10~11℃。白天气温较高,有利于同化过程的进行;夜间温度低,使得植物因呼吸而消耗的有机物质减少。这种大的昼夜温差对于植物有机物质和糖分的积累极其有利。因此,河北省的农作物生长成熟较快,品质优良。
3)降水
年均降水量为371~819mm,年均降水量的空间分布不均匀,总趋势是东南部多于西北部,沿海多、内陆少,山区多、平原少,山地的迎风坡多、背风坡少(图1-1)。全省有两个少雨区,一个为冀北高原,是河北省最干旱的地区,年均降水量不足mm;另一个为新乐、栾城、宁晋一带,年均降水量不足500mm。全省有两个多雨中心,一个为燕山南麓,年均降水量达到700~819mm;另一个为紫荆关、涞水一带,年均降水量在600mm 以上(唐金江,2009)。全省年内降水时间分配也不均匀,降水变率大,强度也大,以夏季降水量最多,为234~561mm,占全省年降水总量的65%~75%,一些地区夏季降水往往集中于几次暴雨;冬季受蒙古干冷高压控制,降水稀少,为6~17mm,仅占全年降水量的1%~3%;秋季稍多于春季,春季降水量为48~91mm,占全年降水量的10%~14%,秋季各地降水量为59~124mm,占全年降水量的13%~22%。河北省是全国降水变率最大的地区之一,多雨年和少雨年的降水量有时相差15~20倍,一般也有4~5倍,致使境内经常出现旱涝灾害(唐金江,2009)。
ISBN | 9787030543158 |
---|---|
出版社 | 科学出版社 |
作者 | 龙怀玉 |
尺寸 | 1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