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编辑推荐
《金代民族服饰的区域性研究》适合高等院校服装专业师生、服装研究人士以及行业爱好者阅读、参考。
作者简介
李艳红,1972年4月出生,黑龙江哈尔滨人,设计艺术学博士,教授。现任教于惠州学院旭日广东服装学院服装设计系。 1999年考入西北纺织工学院(现西安工程大学),攻读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2002年3月毕业并获硕士学位。2005年考入苏州大学,攻读设计艺术学专业博士研究生,2008年6月毕业并获博士学位。多年来一直从事服装设计教学与科研工作。主讲《中国服装史》、《西洋服装史》、《服饰文化概论》、《民族服饰与流行设计》、《服装流行分析》等课程。先后主持国家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项目、黑龙江省哲学社科基金项目、黑龙江省教育厅人文社科基金项目、广东省教育厅特色创新项目等多项规划项目。在中文核心、CSSCI检索期刊杂志发表多篇学术论文,并出版相关专著两部。
目录
第一章绪论001
一、金朝的建立及疆域的拓展对金代民族服饰发展的响001
二、生活环境对女真族传统服饰设计风格的影响003
三、历史与社会文化发展对金代民族服饰发展的促进作用004
(一)金代历史发展概况005
(二)金代的文化艺术006
(三)金代商业发展009
四、金代相关手工业的发展为民族服饰发展提供了条件010
第二章金代民族交流对民族服饰发展的促进012
一、与金代同时期的其他民族政权及其民族构成012
(一)辽朝012
(二)北宋013
(三)南宋013
(四)西夏013
(五)大理014
(六)高昌017
(七)黑汗和西辽018
(八)吐蕃019
二、金代各民族的发展概况019
(一)女真族的形成、扩大和分化019
(二)契丹族021
(三)奚族022
(四)室韦系诸族022
(五)渤海人022
(六)胡里改等族024
(七)汉族025
(八)蒙古和塔塔儿等026
(九)吉里迷026
三、金代女真族与各民族之间的关系027
(一)女真族和契丹族的关系027
(二)女真族和汉族028
(三)女真族和蒙古族031
(四)女真族和奚族、渤海族032
四、女真族与各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033
第三章金代服饰制度及民族服饰的发展特征041
一、金代服制及女真族服饰发展特点041
(一)创新中不失民族性的金代服饰制度041
(二)金代女真族服饰发展特点057
二、金代汉族及契丹族服饰特点087
(一)宋代服制及其影响下的汉族服饰特点087
(二)辽代服制及其影响下的契丹族服饰特点101
三、金代服制与辽、宋服制的比较分析121
(一)辽、宋、金三朝服制概述121
(二)辽、宋、金三朝服制中款式分类比较123
第四章金代民族服饰区域划分及各区域的服饰特点133
一、金代服饰区域划分133
(一)金代各民族的迁徙和分布133
(二)金代经济文化发展的区域性特点146
(三)金代民族服饰区域的划分147
二、金代各区域民族服饰的特色及发展152
(一)东北金源地区——北方民族风貌152
(二)华北燕辽地区——融入“汉风”的女真风貌174
(三)西北陕晋地区——西域民族融合风貌186
(四)齐鲁苏北地区——汉族风貌为主219
(五)金占中原地区——融入“胡风”的汉族风貌227
第五章结论251
一、金代各民族的交流促进了民族服饰的发展251
二、金代服饰制度及金代民族服饰发展的特征252
(一)金代服制在承袭中有所创新,女真族服饰在创新中不失民族性252
(二)宋代服制遵循古制、等级严明以及汉族服饰的“胡化”风貌253
(三)辽代服制的“一国两制”以及契丹族服饰的游牧风貌253
(四)辽、宋、金三个朝代服制的影响及关联性253
三、金代民族服饰的区域性特点253
(一)金代民族服饰呈区域性特点254
(二)金代各区域的民族服饰的特点及发展256
参考文献258
一、专著258
二、论文261
后记265
序言
金代作为少数民族的政权,在我国历史上的地位极其重要,其服饰设计文化在艺术设计发展史上扮演着重要角色。金代的民族构成十分复杂,其服饰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特征:它与宋代汉民族的服饰关系密切,同时又与辽代契丹族等少数民族的服饰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金代统治了中国北部的半壁江山,其疆域辽阔,东北至今天的日本海、鄂霍次克海、外兴安岭,西北到今蒙古人民共和国,西至河套、陕西横山、甘肃东北部与西夏接壤,南以秦岭淮河与南宋为界。 金代不同地区的自然地理环境、民族构成、经济水平和政治等因素不尽相同,体现在各个区域的服饰风貌也有所不同。各个区域的服饰有其自身发展演变的规律,它们之间又存在着一定的影响关系。 当前,设计艺术领域内,关于金代服饰设计研究的成果不多。并且对于金代服饰,人们往往也没有考虑到金代不同区域的差异性问题。事实上,金代疆域内不同区域的自然地理环境和历史文化发展的差别,造成了各地区服饰设计风貌的差别。如果不考虑区域性的问题,而只是选取部分实物作为金代的典型服饰进行研究,可能略显偏颇,很难全面地揭示出金代服饰的发展及其流变规律。本研究试图从金代服饰的区域性特点出发,探究金代民族服饰在各个不同区域内的发展特点。 本研究首先分析了金代的民族构成,并初步探讨了各民族间的交流。作为少数民族政权的金代,其服饰设计艺术总体上除了保留女真族的特征之外,其服饰风格受到中原汉民族的影响很多,同时也与北方契丹等少数民族服饰有着密切的关联。 其次,重点分析了金代服饰制度及女真族、汉族、契丹族的服饰特点,同时对于辽、宋、金三朝的服制进行比较,进一步剖析金朝民族服饰发展的特征。正是各民族服饰的交流和融合共同构成了金代丰富的民族服饰文化。 最后,对金代服饰进行区域划分,并具体分析各区域民族服饰的特色。本研究从金代的统治区域特点出发,将金代服饰分为五个区域:(1)东北金源地区(2)华北燕辽地区(3)西北陕晋地区(4)齐鲁苏北地区(5)金占中原地区。结合各区域内自然环境和民族构成、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等文化方面的发展状况,分析每个区域服饰设计的特点。 金代不同区域的服饰文化随着金代几次迁都和大规模的人口迁移而存在着相互的关联。这种大规模的人口迁徙促进了民族的交融,对各区域服饰设计的发展变化带来较大影响。各个区域的服饰有各自的发展规律,同时也表现出共同的时代特色。本研究在探讨各区域服饰自身发展规律的同时,也充分考虑到各区域之间的相互影响并探讨其原因所在。 影响并决定金代服饰区域性特点的主要因素有:(1)自然地理环境。自然环境在一段历史时期是相对稳定的,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这个地区的生产、生活方式,从而影响到设计文化的发展水平,也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当地人的整体精神风貌和审美取向,因此决定了服饰设计的区域性特征。(2)民族构成。服饰文化的区域性特征是通过人的行为方式得以体现的。不同民族有着不同的民族服饰文化,如风俗习惯、宗教信仰和价值取向等都直接影响到他们的服饰行为。服饰文化的区域性主要以该区域内的主流民族文化为主要特征。金代的民族构成以女真、汉、契丹为主,同时和周边的一些民族如渤海、奚、蒙古等也发生了一定的交流和影响。(3)区域政治也是直接影响到区域服饰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如海陵王南迁前后,东北金源地区和河北燕辽地区就先后作为京师所在地, 成为政治文化发展的中心,文化的繁荣程度直接影响到该区域服饰设计的发展。 金代服饰设计文化对于同时期及后来的很多民族都产生了一定影响,有很多特质延续至今,成为当代服饰设计的借鉴元素。同时,女真族善于学习、兼容并包的精神也恰恰是我们今天不可或缺的精神。 希望本研究能够为中国北方民族设计艺术理论和历史的研究提供参考,同时也为服饰设计历史和理论的研究尽一绵薄之力。
文摘
版权页:
插图:
裙,本为中原传统的服装款式,自北朝隋唐以来,契丹族在长期同中原汉族人民的交往过程中,逐渐接受了这种样式。最早穿裙的契丹人应该是贵族妇女。契丹建国后,裙就成为契丹妇女的常服。契丹族的裙分为棉裙和单裙两种。裙的款式带有明显的唐代特点——长裙、下摆宽大。在辽宁省叶茂台内蒙古自治区豪贝营等契丹族墓葬中,都发现有女裙的实物。其中,豪贝营契丹墓葬中,女尸穿着的是一件绢质四幅裥裙,裙长约在118~120厘米之间,幅宽238厘米。此外,在很多契丹绘画和雕塑等资料中,也发现有契丹族女裙,样式主要有百褶裙、绣花长裙、筒裙、斜纹短裙等。妇女所穿的裙子多以黑紫色面料,上面绣着全枝花,前拂地,后长而曳地尺余。由于气候寒冷,无论寒暑,她们都要系棉裙。
(3)冠帽手足服
契丹人的冠帽主要有金冠、毡冠(帽)、皮冠(帽)、帛冠(帽)和巾帻等样式。冠帽的制作材料上也能够显示出佩戴者的等级身份。契丹人的手足服包括手套、鞋、靴、袜等包裹手足部的服饰。
①金冠
金冠是契丹社会最高规格的礼冠,在国家重大祭祀典礼或喜庆仪式中,契丹族君臣都要佩戴金冠。据《辽史·礼志》记载:“大祀,皇帝服金文金冠”,“贺生皇子仪:其曰,奉先帝御容,设正殿,皇帝御八角殿升坐。声警毕,北南宣徽使殿阶上左右立,北南臣僚金冠盛服,合班人。……贺祥瑞仪:声警,北南臣僚金冠盛服,合班立。”
《金代民族服饰的区域性研究》适合高等院校服装专业师生、服装研究人士以及行业爱好者阅读、参考。
作者简介
李艳红,1972年4月出生,黑龙江哈尔滨人,设计艺术学博士,教授。现任教于惠州学院旭日广东服装学院服装设计系。 1999年考入西北纺织工学院(现西安工程大学),攻读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2002年3月毕业并获硕士学位。2005年考入苏州大学,攻读设计艺术学专业博士研究生,2008年6月毕业并获博士学位。多年来一直从事服装设计教学与科研工作。主讲《中国服装史》、《西洋服装史》、《服饰文化概论》、《民族服饰与流行设计》、《服装流行分析》等课程。先后主持国家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项目、黑龙江省哲学社科基金项目、黑龙江省教育厅人文社科基金项目、广东省教育厅特色创新项目等多项规划项目。在中文核心、CSSCI检索期刊杂志发表多篇学术论文,并出版相关专著两部。
目录
第一章绪论001
一、金朝的建立及疆域的拓展对金代民族服饰发展的响001
二、生活环境对女真族传统服饰设计风格的影响003
三、历史与社会文化发展对金代民族服饰发展的促进作用004
(一)金代历史发展概况005
(二)金代的文化艺术006
(三)金代商业发展009
四、金代相关手工业的发展为民族服饰发展提供了条件010
第二章金代民族交流对民族服饰发展的促进012
一、与金代同时期的其他民族政权及其民族构成012
(一)辽朝012
(二)北宋013
(三)南宋013
(四)西夏013
(五)大理014
(六)高昌017
(七)黑汗和西辽018
(八)吐蕃019
二、金代各民族的发展概况019
(一)女真族的形成、扩大和分化019
(二)契丹族021
(三)奚族022
(四)室韦系诸族022
(五)渤海人022
(六)胡里改等族024
(七)汉族025
(八)蒙古和塔塔儿等026
(九)吉里迷026
三、金代女真族与各民族之间的关系027
(一)女真族和契丹族的关系027
(二)女真族和汉族028
(三)女真族和蒙古族031
(四)女真族和奚族、渤海族032
四、女真族与各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033
第三章金代服饰制度及民族服饰的发展特征041
一、金代服制及女真族服饰发展特点041
(一)创新中不失民族性的金代服饰制度041
(二)金代女真族服饰发展特点057
二、金代汉族及契丹族服饰特点087
(一)宋代服制及其影响下的汉族服饰特点087
(二)辽代服制及其影响下的契丹族服饰特点101
三、金代服制与辽、宋服制的比较分析121
(一)辽、宋、金三朝服制概述121
(二)辽、宋、金三朝服制中款式分类比较123
第四章金代民族服饰区域划分及各区域的服饰特点133
一、金代服饰区域划分133
(一)金代各民族的迁徙和分布133
(二)金代经济文化发展的区域性特点146
(三)金代民族服饰区域的划分147
二、金代各区域民族服饰的特色及发展152
(一)东北金源地区——北方民族风貌152
(二)华北燕辽地区——融入“汉风”的女真风貌174
(三)西北陕晋地区——西域民族融合风貌186
(四)齐鲁苏北地区——汉族风貌为主219
(五)金占中原地区——融入“胡风”的汉族风貌227
第五章结论251
一、金代各民族的交流促进了民族服饰的发展251
二、金代服饰制度及金代民族服饰发展的特征252
(一)金代服制在承袭中有所创新,女真族服饰在创新中不失民族性252
(二)宋代服制遵循古制、等级严明以及汉族服饰的“胡化”风貌253
(三)辽代服制的“一国两制”以及契丹族服饰的游牧风貌253
(四)辽、宋、金三个朝代服制的影响及关联性253
三、金代民族服饰的区域性特点253
(一)金代民族服饰呈区域性特点254
(二)金代各区域的民族服饰的特点及发展256
参考文献258
一、专著258
二、论文261
后记265
序言
金代作为少数民族的政权,在我国历史上的地位极其重要,其服饰设计文化在艺术设计发展史上扮演着重要角色。金代的民族构成十分复杂,其服饰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特征:它与宋代汉民族的服饰关系密切,同时又与辽代契丹族等少数民族的服饰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金代统治了中国北部的半壁江山,其疆域辽阔,东北至今天的日本海、鄂霍次克海、外兴安岭,西北到今蒙古人民共和国,西至河套、陕西横山、甘肃东北部与西夏接壤,南以秦岭淮河与南宋为界。 金代不同地区的自然地理环境、民族构成、经济水平和政治等因素不尽相同,体现在各个区域的服饰风貌也有所不同。各个区域的服饰有其自身发展演变的规律,它们之间又存在着一定的影响关系。 当前,设计艺术领域内,关于金代服饰设计研究的成果不多。并且对于金代服饰,人们往往也没有考虑到金代不同区域的差异性问题。事实上,金代疆域内不同区域的自然地理环境和历史文化发展的差别,造成了各地区服饰设计风貌的差别。如果不考虑区域性的问题,而只是选取部分实物作为金代的典型服饰进行研究,可能略显偏颇,很难全面地揭示出金代服饰的发展及其流变规律。本研究试图从金代服饰的区域性特点出发,探究金代民族服饰在各个不同区域内的发展特点。 本研究首先分析了金代的民族构成,并初步探讨了各民族间的交流。作为少数民族政权的金代,其服饰设计艺术总体上除了保留女真族的特征之外,其服饰风格受到中原汉民族的影响很多,同时也与北方契丹等少数民族服饰有着密切的关联。 其次,重点分析了金代服饰制度及女真族、汉族、契丹族的服饰特点,同时对于辽、宋、金三朝的服制进行比较,进一步剖析金朝民族服饰发展的特征。正是各民族服饰的交流和融合共同构成了金代丰富的民族服饰文化。 最后,对金代服饰进行区域划分,并具体分析各区域民族服饰的特色。本研究从金代的统治区域特点出发,将金代服饰分为五个区域:(1)东北金源地区(2)华北燕辽地区(3)西北陕晋地区(4)齐鲁苏北地区(5)金占中原地区。结合各区域内自然环境和民族构成、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等文化方面的发展状况,分析每个区域服饰设计的特点。 金代不同区域的服饰文化随着金代几次迁都和大规模的人口迁移而存在着相互的关联。这种大规模的人口迁徙促进了民族的交融,对各区域服饰设计的发展变化带来较大影响。各个区域的服饰有各自的发展规律,同时也表现出共同的时代特色。本研究在探讨各区域服饰自身发展规律的同时,也充分考虑到各区域之间的相互影响并探讨其原因所在。 影响并决定金代服饰区域性特点的主要因素有:(1)自然地理环境。自然环境在一段历史时期是相对稳定的,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这个地区的生产、生活方式,从而影响到设计文化的发展水平,也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当地人的整体精神风貌和审美取向,因此决定了服饰设计的区域性特征。(2)民族构成。服饰文化的区域性特征是通过人的行为方式得以体现的。不同民族有着不同的民族服饰文化,如风俗习惯、宗教信仰和价值取向等都直接影响到他们的服饰行为。服饰文化的区域性主要以该区域内的主流民族文化为主要特征。金代的民族构成以女真、汉、契丹为主,同时和周边的一些民族如渤海、奚、蒙古等也发生了一定的交流和影响。(3)区域政治也是直接影响到区域服饰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如海陵王南迁前后,东北金源地区和河北燕辽地区就先后作为京师所在地, 成为政治文化发展的中心,文化的繁荣程度直接影响到该区域服饰设计的发展。 金代服饰设计文化对于同时期及后来的很多民族都产生了一定影响,有很多特质延续至今,成为当代服饰设计的借鉴元素。同时,女真族善于学习、兼容并包的精神也恰恰是我们今天不可或缺的精神。 希望本研究能够为中国北方民族设计艺术理论和历史的研究提供参考,同时也为服饰设计历史和理论的研究尽一绵薄之力。
文摘
版权页:
插图:
裙,本为中原传统的服装款式,自北朝隋唐以来,契丹族在长期同中原汉族人民的交往过程中,逐渐接受了这种样式。最早穿裙的契丹人应该是贵族妇女。契丹建国后,裙就成为契丹妇女的常服。契丹族的裙分为棉裙和单裙两种。裙的款式带有明显的唐代特点——长裙、下摆宽大。在辽宁省叶茂台内蒙古自治区豪贝营等契丹族墓葬中,都发现有女裙的实物。其中,豪贝营契丹墓葬中,女尸穿着的是一件绢质四幅裥裙,裙长约在118~120厘米之间,幅宽238厘米。此外,在很多契丹绘画和雕塑等资料中,也发现有契丹族女裙,样式主要有百褶裙、绣花长裙、筒裙、斜纹短裙等。妇女所穿的裙子多以黑紫色面料,上面绣着全枝花,前拂地,后长而曳地尺余。由于气候寒冷,无论寒暑,她们都要系棉裙。
(3)冠帽手足服
契丹人的冠帽主要有金冠、毡冠(帽)、皮冠(帽)、帛冠(帽)和巾帻等样式。冠帽的制作材料上也能够显示出佩戴者的等级身份。契丹人的手足服包括手套、鞋、靴、袜等包裹手足部的服饰。
①金冠
金冠是契丹社会最高规格的礼冠,在国家重大祭祀典礼或喜庆仪式中,契丹族君臣都要佩戴金冠。据《辽史·礼志》记载:“大祀,皇帝服金文金冠”,“贺生皇子仪:其曰,奉先帝御容,设正殿,皇帝御八角殿升坐。声警毕,北南宣徽使殿阶上左右立,北南臣僚金冠盛服,合班人。……贺祥瑞仪:声警,北南臣僚金冠盛服,合班立。”
ISBN | 7518038730,9787518038732 |
---|---|
出版社 | 中国纺织出版社 |
作者 | 李艳红 |
尺寸 | 1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