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伦理研究(第四辑) 7567565889,9787567565883

配送至
$ $ USD 美元

编辑推荐

《教育伦理研究(第四辑)》由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

作者简介

王正平,上海师范大学教授、博导;上海师范大学跨学科研究中心主任、上海师范大学学报期刊杂志社社长。

目录

编者的话
教育伦理前沿问题研究
自由之人如何长成?——教育学视角下的教育自由问题及其叙事研究(卜玉华齐姗)
转向与思考:“互联网+”时代的教师伦理发展(沈璿)
论教师幸福——基于亚里士多德幸福观(赵冰倩)
新媒体语境下大学生道德赋能探析(卢俊豪)
学校民主氛围营造——在平等理智参与中学习联合生活(鞠玉翠吴怡然)
教师尊严:教育伦理现实转化的原点(彭海霞李金和)
法治视域中教育善的实现路径(刘云林舒婷婷)
教育伦理理论研究
论教育公正(王正平)
论教育伦理学视域下的教育公正问题(糜海波)
教育的限制与儿童的自由(程亮)
简议教学伦理研究中的学生主体问题(王本陆王婵)
论教学伦理学研究的结构性缺失及其应对(汪明贾彦琪)
教师伦理困境的研究及其意义(王凯)
学校德育治理的伦理思考(刘竑波)
诚信教育的伦理审视(罗明星刘林睿)
教师道德理论研究
论教师的惩戒之善及其实现(蔡辰梅)
师德公私之辩(肖绍聪)
论德性与教师德性的特征(黎玮)
教育歧视现象的审视与反思(贾婀娜)
教师发展自律动力问题探讨(卫荣凡)
立德树人:高校教师职业道德旨归(丁慧民)
师德修养奠定教师专业发展基石(魏义华)
师德建设理论研究
师德自觉是师德建设的内生动力(张自慧)
互联网环境下我国高校教师伦理的建构(王健范佳昕)
高校教师社会服务伦理的提升(徐廷福刘惠)
当前师德培训的价值重构与实践创新(戴双翔林倩高洁)
论地方高校人才培养目标的达成——作为地方高校回归自身的一种道德辩护(黄富峰王胜利)
师德建设实践研究
高校青年教师师德建设长效机制探究(廖志诚)
厚培师德师风铸造基础教育软实力(湖南省东安县教育局)
弘扬行知精神抓好师德建设(南京晓庄学院)
传承先贤遗风打造师德品牌(北京实验学校)
实践为途理论为根特色创新不断求索(张勤江苏第二师范学院)
师生关系与师德评价研究
“以分为本”的学习评价价值观:价值分析(王中男)
论师爱素质(陈宁汪海彬)
面对00后大学生所需要的师爱(李玢)
论师生关系维系与重建的信任变量(王永明)
弑师惨剧与教师社会形象重塑(刘宏森)
从道德审判走向法治化:对大学校园师源性骚扰性侵害的审思(王珺)
港澳青年教育伦理研究
香港地区大学生国民身份认同教育思考(陈正桂)
“情绪政治”视域下的香港青年认同观(林滨夏银平)
澳门青年世代政治价值观变迁与现实考量(赵凤莲)
中外教育伦理思想研究
中西方教育伦理思想比较简论(钱焕琦)
隐藏的教育目的——关于杜威教育思想的思考(张淑妹)
中美中学德育教育实施过程比较与反思(金晓莉)
教育伦理研究综述
教育伦理、立德树人与学校德育
——全国第四届教育伦理学术研讨会综述(周治华李爽)
完善教师人格促进专业发展
——“师德评价与教师发展”高端学术研讨会综述(冯婷)

文摘

版权页:

插图:

就具体的向度而言,教育的合道德性包含教育内容和教育形式的合道德性两个方面。这种教育内容的合道德性,主要通过教育的价值追求和评判标准两个方面得以体现。因为,价值追求是教育活动的引领者,具有为教育活动指明方向的意义;而评判标准则是实现教育善的内在动力,又是教育依循一定伦理路径的外在保证。就价值指向而言,这种教育内容的合道德性主要在于对被教育者和社会的意义方面。对于被教育者的意义,尽管人们可能会有不同的解读和表述,但我们认为,最应该达成共识的乃是能为被教育者的良好发展和一生幸福打下人的价值理念和素质方面的基础。对于社会的意义,则在于努力实现和社会主导价值相一致,促进社会主导价值的有效实现,在此基础上为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提供积极的推动力量。
所谓教育形式的合道德性,集中体现为应该以合德的形式育德。进一步而言,对规律的遵从应是实现教育形式合道德性的不二路径。在教育活动中,符合善的教育必定是充分注意到被教育者的心理需求、接受规律的教育,是基于教育规律将教育者的良好动机有效转化为实际效果的教育。在这一过程中,作为教育者,应努力追求教育的合目的性和合规律性的统一,尽可能避免教育动机和实际效果的背离。当下,无论是在家庭教育还是学校教育中,都不乏教育者在爱的名义和良好动机驱使下对被教育者客观上造成伤害的例子,教育之善心、善行与善功相分离的现象也并非鲜见。这就更多地提醒我们,作为教育者,应努力提升自身的认知水平,对教育规律和目标、教育者自身、尤其是被教育者的心理诉求,包括接受规律应该有一个准确的把握,这是实现教育善不可或缺的认知基础。
ISBN7567565889,9787567565883
出版社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作者王正平
尺寸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