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编辑推荐
《区域教育的生态行走:以服务提升为核心的教育科研实践探索》由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出版。
媒体推荐
“提升区域教育科研服务水平实践研究”课题组合力撰写《区域教育的生态行走——以服务提升为核心的教育科研实践探索》一书,是想以亲历者的视角,传递教育科研服务理念,描述“武汉开发区教育现象”。
作者简介
本书的编写力图体现客观性、针对性与前瞻性。整本书共六章,不仅建构了武汉开发区教育科研服务的理论框架,而且在编写过程中从实用性出发列举了区域内部分学校的发展案例,使读者能够通过案例进一步理解相关理论,同时也为今后的工作奠定基础。
目录
第一章武汉开发区教育白描/1
第一节时光轴上的印迹/1
第二节教育发展回眸/3
第三节一场生态行走/8
第二章教育科研服务探索/11
第一节鱼渔之选/11
第二节聚焦教育科研服务/14
第三节教育服务与教育科研服务/17
第四节区域教育科研服务相关概念的界定/21
第五节教育服务相关理论/22
第六节教育科研服务研究设想/25
第七节教育科研服务水平提升的系列探索/28
第三章教育科研服务质量差距模型/48
第一节重塑教育的质量观/48
第二节5GAP模型的启示/52
第三节教育科研服务质量差距模型的五个差距/54
第四节弥合服务质量差距的实践/55
第五节实践反思与启示/61
第六节引用建议/64
第四章武汉开发区IAGEF服务模式/66
第一节教育服务质量差距模型到IAGEF服务模式/66
第二节IAGEF服务模式的建构逻辑/67
第三节IAGEF服务模式的基本要素及特征/70
第四节IAGEF服务模式的实践/74
第五节重识鱼渔之选/78
第五章“项目+服务”式教育生态发展模式实践/82
第一节为什么设立学校内涵发展项目/82
第二节“项目+服务”式教育生态发展模式行走轨迹/85
第三节“项目+服务”式教育生态发展模式的意义/93
第六章新情境下的教育生态再建构/97
第一节新情境、新挑战/97
第二节学校内涵发展项目的升级/101
第三节IAGEF服务模式的再实践/103
第四节区域教育生态发展设想/106
附录A教育要适应并促进经济社会发展
——访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副主任、汉南区副区长李彩云/113
附录B向教育强区跨越
——访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汉南区)教育局局长余学泉/117
附录C“项目+服务”式教育生态发展模式之学校发展案例/121
案例一校本开发,谱出学校教改新乐章——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军山中心小学的课程建设/121
案例二溯适性教育之源铸特色文化之美——神龙小学“适性教育”特色文化建设之行/126
案例三推开幸福之门,让风景这边更好——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黄陵中学小班化教育教学内涵发展项目纪实/133
案例四“两主四环”提效能内涵发展见成效——开发区一中内涵发展项目“两主四环”课堂教学模式建设/138
附录D武汉开发区教育科研现状与需求调查A/142
附录E武汉开发区教育科研现状与需求调查B/145
附录F教育科研现状与需求个别访谈记录提纲/148
序言
教育发展是无法脱离环境而独立存在的。作为一个经济实体,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简称“武汉开发区”)教育的发展往往与区域经济发展紧密相连。历经20余年的发展,一批批教育人已为武汉开发区教育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在短短20余年时间里,武汉开发区经历四次托管扩容,区划范围由原来的90.7平方千米扩大到如今的489.7平方千米。每一次托管扩容,对于武汉开发区教育而言,都是一次新的机遇与挑战。通过数次教育资源重整与优化,整个区域的学校面貌更是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现在的武汉开发区教育已然摆脱了农村教育发展格局,显现出具有车城特色的城市教育表征。武汉开发区人民在充分享受经济发展带来的实惠的同时,对优质教育资源的需求日益迫切。对于武汉开发区而言,基础教育在“实现城市功能、优化招商环境、满足百姓需求”方面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
在“十二五”期间(2011—2015年),武汉开发区在“生产、生活、生态”发展理念指导下的“产城一体化”规划下,亟须完成区域自身的城市转型。对武汉开发区教育人而言,谋求教育转型,责无旁贷。作为武汉开发区教育人,我们深知教育之于民生的社会责任与使命。因此,在“十二五”期间,武汉开发区教育局在理性反思的基础上,以提升区域教育科研服务水平为突破口,申报立项了武汉市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重点课题“提升区域教育科研服务水平实践研究”。在武汉开发区教育局局长余学泉的带领下,课题组通过三年的研究实践,研制了区级教育科研机构建设标准,确立了区域教育科研服务理念,建构了武汉开发区教育科研服务质量差距模型,并通过搭建教育科研服务平台、实行课题例行研讨制度等途径强化了教育科研服务的效度,探索了适合区域教育科研发展的IAGEF(I指investigation,调查;A指analysis,分析;G指guide,指导;E指evaluation,评价;F指feedback,反馈)模式,并通过武汉开发区学校内涵发展项目激活学校自主发展潜能,有效提升了区域教育发展软实力。武汉开发区教育科研发展呈后来居上之势。
对我们而言,能作为课题组成员亲身参与“提升区域教育科研服务水平实践研究”这一课题的研究,是一种幸运。在我们看来,教育的问题,究其根本,是人的问题。教育活动是一种人为的和为人的社会实践活动,本质上就是人类自身的一种再生产活动或人类的自我建构性活动。作为区域教育管理者,我们于区域教育发展而言,其功能不仅仅止于管理,而应高于管理。
“提升区域教育科研服务水平实践研究”课题组合力撰写《区域教育的生态行走——以服务提升为核心的教育科研实践探索》一书,是想以亲历者的视角,传递教育科研服务理念,描述“武汉开发区教育现象”。
本书的编写力图体现客观性、针对性与前瞻性。整本书共六章,不仅建构了武汉开发区教育科研服务的理论框架,而且在编写过程中从实用性出发列举了区域内部分学校的发展案例,使读者能够通过案例进一步理解相关理论,同时也为今后的工作奠定基础。
前言区域教育的生态行走——以服务提升为核心的教育科研实践探索第yi章,主要以白描手法,向读者讲述武汉开发区教育的发展历程。武汉开发区教育的发展历程是一部奋斗史,其点滴成长离不开列位教育开创者、领航者与实践者的付出。客观地呈现武汉开发区教育发展的历程,既能让读者更好地了解开发区的过去、现在与未来,也能让每一位武汉开发区教育人清楚其教育的原貌,并从这部奋斗史中汲取能量、蓄力前行。
第二章是第三、四、五章的总起章节,在这一章节以大量笔墨阐明“科研兴教、科研立校”这一选择,并系统阐述在区域教育科研服务水平提升实践过程中的行动路径及具体举措。第三、四两章,则详细阐述了武汉开发区教育科研服务质量差距模型及教育科研IAGEF服务模式的建构过程。第五章,以武汉开发区学校内涵发展项目为切入口,通过案例呈现了“项目+服务”的运行机制及实践形态。这样的呈现方式,有利于读者全面立体地了解武汉开发区教育科研实践探索的历程。
第六章,结合武汉开发区与汉南区两区教育深度融合的大背景,介绍了武汉开发区(汉南区)目前已在进行中的教育生态再建构举措与新思考,并在理性分析现实情境的基础上,对开发区教育的未来进行了展望。
无论是“提升区域教育科研服务水平实践研究”这一课题研究的推进,还是《区域教育的生态行走——以服务提升为核心的教育科研实践探索》一书的编写,都倾注了课题组成员的心血。在此,我们分别将名单罗列如下:课题组组长,余学泉;副组长,高中斯;主要成员,戴斌林、王春桥、吴显品、彭志祥、刘华贵、张之见、王素培、付国屏、陈必元、韩瑾、张卫波、叶丹、王顺芳。
正是因为一批批武汉开发区教育开拓者、领航者与实践者的辛勤付出,成就了武汉开发区教育的今天。与此同时,作为课题组成员的我们,也深感幸运。我们能在武汉开发区教育蓄力崛起之日,沉下心来,从教育软环境打造做起,着眼于教育科研服务,并通过一系列研究与实践,推动区域教育走向内涵发展之路,备感使命光荣,责任重大。
教育是一种使命、一种责任。教育活动是一种人为的和为人的社会实践活动,教育生态环境的建构显得尤为重要。作为教育管理者,我们用三年时间,将服务根植于区域教育的土壤,看着它在武汉开发区这片土地上生根、发芽、拔节、吐蕊,再多的辛苦都是值得的。
教育是一份事业、一种信仰。武汉开发区教育的发展,离不开区域内每一位教育人的付出,更离不开时刻心系开发区教育发展的热心人与有心人的持续关注与支持。在谋求教育发展的过程中,我们不仅需要扬起头迎着曙光前行,同样需要俯下身来倾听。教育无小事,尊重过去与迎接未来同样重要!在我们心中,教育因服务而美好,服务因教育而不断完善!
在此,对本书所有编者、武汉开发区所有教育工作者及一直关心支持开发区教育发展的每一位同志致以由衷的谢意与敬意,你们是武汉开发区教育发展的重要同行者、实践者与支持者!
ziu后,由于水平有限,本书在编写过程中难免存在不足,敬请各位读者批评指正!
文摘
版权页:
插图:
每一所学校,因发展轨迹不同,在教育理念、校园文化、师资水平、生源及课堂教学等方面均会存在一定的差距。与其他学校存在一定的差距并不是意味着这个学校就一无是处。每一所学校,总会有一些闪光点。学校内涵发展项目设立的意义之一,就在于引导学校挖掘自身发展中的闪光点。这一过程不是由几个校级领导拍脑袋就能定的,这个过程需要专家的引领和全体教师的参与。从学校的办学情境、优劣势分析、校园文化到未来发展定位,都需要与全体教师群策群力,达成共识。在此基础上所形成的内涵发展项目,才能切合实情,根植基层,在全校推动时,才有可能真正调动全体教师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学校内涵发展项目设立的本意是谋求发展,既然求发展,首先要做的是做好自己,超越自己。一所学校,只有做到了超越自己,才有可能实现学校发展的大跨越。
《区域教育的生态行走:以服务提升为核心的教育科研实践探索》由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出版。
媒体推荐
“提升区域教育科研服务水平实践研究”课题组合力撰写《区域教育的生态行走——以服务提升为核心的教育科研实践探索》一书,是想以亲历者的视角,传递教育科研服务理念,描述“武汉开发区教育现象”。
作者简介
本书的编写力图体现客观性、针对性与前瞻性。整本书共六章,不仅建构了武汉开发区教育科研服务的理论框架,而且在编写过程中从实用性出发列举了区域内部分学校的发展案例,使读者能够通过案例进一步理解相关理论,同时也为今后的工作奠定基础。
目录
第一章武汉开发区教育白描/1
第一节时光轴上的印迹/1
第二节教育发展回眸/3
第三节一场生态行走/8
第二章教育科研服务探索/11
第一节鱼渔之选/11
第二节聚焦教育科研服务/14
第三节教育服务与教育科研服务/17
第四节区域教育科研服务相关概念的界定/21
第五节教育服务相关理论/22
第六节教育科研服务研究设想/25
第七节教育科研服务水平提升的系列探索/28
第三章教育科研服务质量差距模型/48
第一节重塑教育的质量观/48
第二节5GAP模型的启示/52
第三节教育科研服务质量差距模型的五个差距/54
第四节弥合服务质量差距的实践/55
第五节实践反思与启示/61
第六节引用建议/64
第四章武汉开发区IAGEF服务模式/66
第一节教育服务质量差距模型到IAGEF服务模式/66
第二节IAGEF服务模式的建构逻辑/67
第三节IAGEF服务模式的基本要素及特征/70
第四节IAGEF服务模式的实践/74
第五节重识鱼渔之选/78
第五章“项目+服务”式教育生态发展模式实践/82
第一节为什么设立学校内涵发展项目/82
第二节“项目+服务”式教育生态发展模式行走轨迹/85
第三节“项目+服务”式教育生态发展模式的意义/93
第六章新情境下的教育生态再建构/97
第一节新情境、新挑战/97
第二节学校内涵发展项目的升级/101
第三节IAGEF服务模式的再实践/103
第四节区域教育生态发展设想/106
附录A教育要适应并促进经济社会发展
——访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副主任、汉南区副区长李彩云/113
附录B向教育强区跨越
——访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汉南区)教育局局长余学泉/117
附录C“项目+服务”式教育生态发展模式之学校发展案例/121
案例一校本开发,谱出学校教改新乐章——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军山中心小学的课程建设/121
案例二溯适性教育之源铸特色文化之美——神龙小学“适性教育”特色文化建设之行/126
案例三推开幸福之门,让风景这边更好——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黄陵中学小班化教育教学内涵发展项目纪实/133
案例四“两主四环”提效能内涵发展见成效——开发区一中内涵发展项目“两主四环”课堂教学模式建设/138
附录D武汉开发区教育科研现状与需求调查A/142
附录E武汉开发区教育科研现状与需求调查B/145
附录F教育科研现状与需求个别访谈记录提纲/148
序言
教育发展是无法脱离环境而独立存在的。作为一个经济实体,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简称“武汉开发区”)教育的发展往往与区域经济发展紧密相连。历经20余年的发展,一批批教育人已为武汉开发区教育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在短短20余年时间里,武汉开发区经历四次托管扩容,区划范围由原来的90.7平方千米扩大到如今的489.7平方千米。每一次托管扩容,对于武汉开发区教育而言,都是一次新的机遇与挑战。通过数次教育资源重整与优化,整个区域的学校面貌更是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现在的武汉开发区教育已然摆脱了农村教育发展格局,显现出具有车城特色的城市教育表征。武汉开发区人民在充分享受经济发展带来的实惠的同时,对优质教育资源的需求日益迫切。对于武汉开发区而言,基础教育在“实现城市功能、优化招商环境、满足百姓需求”方面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
在“十二五”期间(2011—2015年),武汉开发区在“生产、生活、生态”发展理念指导下的“产城一体化”规划下,亟须完成区域自身的城市转型。对武汉开发区教育人而言,谋求教育转型,责无旁贷。作为武汉开发区教育人,我们深知教育之于民生的社会责任与使命。因此,在“十二五”期间,武汉开发区教育局在理性反思的基础上,以提升区域教育科研服务水平为突破口,申报立项了武汉市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重点课题“提升区域教育科研服务水平实践研究”。在武汉开发区教育局局长余学泉的带领下,课题组通过三年的研究实践,研制了区级教育科研机构建设标准,确立了区域教育科研服务理念,建构了武汉开发区教育科研服务质量差距模型,并通过搭建教育科研服务平台、实行课题例行研讨制度等途径强化了教育科研服务的效度,探索了适合区域教育科研发展的IAGEF(I指investigation,调查;A指analysis,分析;G指guide,指导;E指evaluation,评价;F指feedback,反馈)模式,并通过武汉开发区学校内涵发展项目激活学校自主发展潜能,有效提升了区域教育发展软实力。武汉开发区教育科研发展呈后来居上之势。
对我们而言,能作为课题组成员亲身参与“提升区域教育科研服务水平实践研究”这一课题的研究,是一种幸运。在我们看来,教育的问题,究其根本,是人的问题。教育活动是一种人为的和为人的社会实践活动,本质上就是人类自身的一种再生产活动或人类的自我建构性活动。作为区域教育管理者,我们于区域教育发展而言,其功能不仅仅止于管理,而应高于管理。
“提升区域教育科研服务水平实践研究”课题组合力撰写《区域教育的生态行走——以服务提升为核心的教育科研实践探索》一书,是想以亲历者的视角,传递教育科研服务理念,描述“武汉开发区教育现象”。
本书的编写力图体现客观性、针对性与前瞻性。整本书共六章,不仅建构了武汉开发区教育科研服务的理论框架,而且在编写过程中从实用性出发列举了区域内部分学校的发展案例,使读者能够通过案例进一步理解相关理论,同时也为今后的工作奠定基础。
前言区域教育的生态行走——以服务提升为核心的教育科研实践探索第yi章,主要以白描手法,向读者讲述武汉开发区教育的发展历程。武汉开发区教育的发展历程是一部奋斗史,其点滴成长离不开列位教育开创者、领航者与实践者的付出。客观地呈现武汉开发区教育发展的历程,既能让读者更好地了解开发区的过去、现在与未来,也能让每一位武汉开发区教育人清楚其教育的原貌,并从这部奋斗史中汲取能量、蓄力前行。
第二章是第三、四、五章的总起章节,在这一章节以大量笔墨阐明“科研兴教、科研立校”这一选择,并系统阐述在区域教育科研服务水平提升实践过程中的行动路径及具体举措。第三、四两章,则详细阐述了武汉开发区教育科研服务质量差距模型及教育科研IAGEF服务模式的建构过程。第五章,以武汉开发区学校内涵发展项目为切入口,通过案例呈现了“项目+服务”的运行机制及实践形态。这样的呈现方式,有利于读者全面立体地了解武汉开发区教育科研实践探索的历程。
第六章,结合武汉开发区与汉南区两区教育深度融合的大背景,介绍了武汉开发区(汉南区)目前已在进行中的教育生态再建构举措与新思考,并在理性分析现实情境的基础上,对开发区教育的未来进行了展望。
无论是“提升区域教育科研服务水平实践研究”这一课题研究的推进,还是《区域教育的生态行走——以服务提升为核心的教育科研实践探索》一书的编写,都倾注了课题组成员的心血。在此,我们分别将名单罗列如下:课题组组长,余学泉;副组长,高中斯;主要成员,戴斌林、王春桥、吴显品、彭志祥、刘华贵、张之见、王素培、付国屏、陈必元、韩瑾、张卫波、叶丹、王顺芳。
正是因为一批批武汉开发区教育开拓者、领航者与实践者的辛勤付出,成就了武汉开发区教育的今天。与此同时,作为课题组成员的我们,也深感幸运。我们能在武汉开发区教育蓄力崛起之日,沉下心来,从教育软环境打造做起,着眼于教育科研服务,并通过一系列研究与实践,推动区域教育走向内涵发展之路,备感使命光荣,责任重大。
教育是一种使命、一种责任。教育活动是一种人为的和为人的社会实践活动,教育生态环境的建构显得尤为重要。作为教育管理者,我们用三年时间,将服务根植于区域教育的土壤,看着它在武汉开发区这片土地上生根、发芽、拔节、吐蕊,再多的辛苦都是值得的。
教育是一份事业、一种信仰。武汉开发区教育的发展,离不开区域内每一位教育人的付出,更离不开时刻心系开发区教育发展的热心人与有心人的持续关注与支持。在谋求教育发展的过程中,我们不仅需要扬起头迎着曙光前行,同样需要俯下身来倾听。教育无小事,尊重过去与迎接未来同样重要!在我们心中,教育因服务而美好,服务因教育而不断完善!
在此,对本书所有编者、武汉开发区所有教育工作者及一直关心支持开发区教育发展的每一位同志致以由衷的谢意与敬意,你们是武汉开发区教育发展的重要同行者、实践者与支持者!
ziu后,由于水平有限,本书在编写过程中难免存在不足,敬请各位读者批评指正!
文摘
版权页:
插图:
每一所学校,因发展轨迹不同,在教育理念、校园文化、师资水平、生源及课堂教学等方面均会存在一定的差距。与其他学校存在一定的差距并不是意味着这个学校就一无是处。每一所学校,总会有一些闪光点。学校内涵发展项目设立的意义之一,就在于引导学校挖掘自身发展中的闪光点。这一过程不是由几个校级领导拍脑袋就能定的,这个过程需要专家的引领和全体教师的参与。从学校的办学情境、优劣势分析、校园文化到未来发展定位,都需要与全体教师群策群力,达成共识。在此基础上所形成的内涵发展项目,才能切合实情,根植基层,在全校推动时,才有可能真正调动全体教师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学校内涵发展项目设立的本意是谋求发展,既然求发展,首先要做的是做好自己,超越自己。一所学校,只有做到了超越自己,才有可能实现学校发展的大跨越。
ISBN | 7568034453,9787568034456 |
---|---|
出版社 | 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
作者 | 余学泉 |
尺寸 | 1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