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编辑推荐
《孩子,你慢慢长大(小学篇)》——本书收集了46篇教育故事,作者以日常课堂、师生对话等生活片段,将对传统填鸭教育的反思、华德福教育带来的启发,重新观察整理,为教师与父母提供另一种教育想象。
名人推荐
我有一个银色的梦
吴蓓
最近几年有些私立学校,想入学的孩子实在太多,他们通过考试或者品行来挑选孩子。我想那些学习吃力或品行不端的孩子怎么办?如果有可能,我是否可以做个小小的学堂,接受被“淘汰”的孩子?
接受那些被应试教育“淘汰”的孩子,被家长不恰当的养育方式摧残的孩子,接受那些不符合现行标准的孩子。我想有个小小的学堂,让孩子的脸上露出灿烂的笑容,让他们的身体在大自然中得到舒展,让他们的双手能够为自己也为他人来劳动。
十几年前我的一位邻居在精神病院目睹小学生精神失常,十分的心疼。她深有感触地对我说,家长千万不要给孩子太多的压力,等到孩子精神崩溃,后悔来不及了。如今,孩子们的现状越来越令人担忧。华东师范大学心理学陈默教授从1999年开始,为8千多个城市家庭做过心理咨询,她说:“我发现从2004年起,孩子因为焦虑而引起的心理问题,成几何级数地在提高。”
徐凯文是北京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副主任。他在高校接触到的部分学生“有强烈的孤独感和无意义感,他们从小都是最好的学生,最乖的学生,他们也特别需要得到别人的称许,但是他们有强烈的自杀意念,不是想自杀,他们只是不知道为什么活下去,活着的价值和意义是什么?”“整个国家自杀率在大幅度下降,但是中小学自杀率却在上升。”
大学生、中学生,甚至小学生都开始自杀,肯定家庭教育、学校教育,还有这个社会、时代,都有严重的“病患”了。我想做的是在孩子年幼的时候,提供一个温馨、自然的地方,让孩子们绽放出生命之光,是人活在世上的本来具足的光明和丰盛。
几个月前我就起心动念,但现实的种种考虑,要找到一个合适的自然环境,就得远离城市,如何能够兼顾年迈体衰的父母?谁与我同行?总不能我一个人来做这件事情,可是我不开始,有谁知道?
五月初我和乔艳坤老师说起我的想法,她立即回应,她也想办这样的学堂,她愿意和我一起去尝试。我和乔老师认识有十五年了,我对她十分的敬佩。《下乡育儿》这本书里提到的乔老师就是她。
我们一起去寻找合适的场地,几经斟酌,一致认为安徽泾县黄田村是我们梦想开始的地方。日本自然农法的创始人福冈正信认为由人的欲望所创造出来的东西,所谓的现代化“说到底,它们也是毫无价值的。我确信,真正的真、善、美、快乐只有在自然中才会被发现。”黄田村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古村落,周围群山环抱,溪水长流,处处是美景。
被体制“淘汰”的孩子,不符合老师要求、家长期待的孩子,心理压力过大的孩子,热爱大自然的孩子,欢迎你们来到我们的黄田小院。也许一周,也许一月,也许一年,我们愿意成为你们生命成长过程中的同伴,愿意牵着你们的小手一起迎接日出、目送夕阳。
最近读到罗大伦老师的文章《让孩子在山野间长大》,他的写道:“觉得孩子脾气暴躁,还爱生病?带他去田野玩耍吧!”有的家长问如果孩子一个人去乡下,没有家长陪同,能行吗?罗老师回答:“其实,有些家庭环境,孩子离开,对他来说,很有可能是幸福的事情呢。”原来我是坚决反对孩子寄宿,可是目睹现今孩子的遭遇,我开始认同罗老师的意见。我们也会有条件地接受需要寄宿的孩子。
我的梦想是银色的,像月亮的银色——温和、柔情、清雅、凉爽。我的梦想不是金色的,像太阳的金色——灿烂、激情、耀眼、灼热。这个世界需要阳光的热烈,也需要月光的静谧。需要金光闪烁,也需要银辉郎朗。我们有了太多的成功,高科技、高铁、高速——整个世界奔跑得越来越快,我们的身体跟上了快速的节奏,我们的灵魂在哪里?好几次,我乘坐高铁去了另一个城市,身体到达了,好像魂还在半路上,跑不了那么快。
需要有一个地方来安放我们的灵魂,它不需要喧闹的城市,不需要四处奔波,不需要嘈杂的信息,它只想静静地安住在土地上,安住在花草树木之间,安住在蔚蓝的天空下。
这样一个地方不仅仅是为了孩子,也为了我自己,以及和我有同样想法的人。乔艳坤老师认为,人活在世上要有信仰,信仰不是宗教,一个人可以不信任何宗教,但要有信仰。信仰存在着“天地之道”。她告诉我:“心中有信仰,身上有力量。”
我有一个银色的梦想,为这世上减少一个精神病人、一个自杀者、一个罪犯而奉献。“让我们不要停留在嘴上,而是行动起来。去服务,而不是去统治,去帮助而不是强制,去爱而不是伤害。”
(摘自吴蓓老师的博客:吴蓓的麦田)
媒体推荐
我惊叹于这样一个事实:树在开始的时候长得越慢,它的核心就长得越强壮!我想同样的情况也适用于人类。我们不希望孩子过早成熟.在幼儿期就催促发芽生长,就像迅速长成的木材,质地松软、易坏。我们宁愿孩子开始的时候长得慢慢的,好像在艰难地挣扎着,因此才会长得结实和完美。这样的树,即使到了老年,仍然以几乎同样的速度在伸展。
——[美]亨利·戴维·梭罗
作者简介
吴蓓 曾做大学物理教师13年,在一次接触华德福教育后,深受震撼,于是辞职赴英国深入学习,并回国实践华德福教育。2005年创办了北京第一所华德福家庭式幼儿园,2011年开始在华德福小学担任主班老师,并多次组织亲子营、夏令营、冬令营等。在北京、广东、福建、浙江、安徽等地举办过多场华德福教育的讲座,曾赴多家华德福教育机构进行指导。著有《英格兰的落叶》等,译有《解放孩子的潜能》《学校是一段旅程》等。
目录
修订版序我最愿意做一名普通的老师
第一部分国外见闻
参观华德福学校
可爱的小姑娘路易丝
什么是最好的成绩?
自己动手写课本
它飞翔在定义之上
威廉·弗沃德老师
手工课
奖励与惩罚
为什么选择华德福学校?
另类评价
享受身体运动的快乐
华德福学校怎样教外语?
参观绿田私立学校
参观弗瑞斯特公立小学
请让我慢慢长大
从生活中学习
第二部分国内实践
油菜花开放的时候
我在什邡灾区帐篷学校的手记
对孩子的爱使我的人生更加丰富
教室里的晨诵
“我要送给奶奶!”
教室里的课桌与椅子
太阳神的生日
一根跳绳
分享新闻
漫谈课堂管理
这些应该告诉孩子吗?
口语表达
童话
从“一”开始的语文教学设想
难忘的一夜
让我来唱首歌
我们都是大地的孩子
大地上的事
那些鸡、鸭、狗
我们这样过端午
给6岁以上的孩子们开会
学会感恩和敬畏
第三部分教育往事
杨勤花
差生与弱智
从一个面包说起
小鸟儿快飞出去吧
轻轻蒙上你的眼睛
一节环境教育课
“老师,我想和你们一起保护大自然!”
序言
2007年7月我离开幼儿园后,经常有外地幼儿园的老师邀请我去做讲座或进行指导。几年下来,我已访问过三十多个实践华德福教育理念的家庭园。四处的走访和观园,让我接触到不少热心的家长和幼儿园的老师。我没有精力做到对每一个园都有求必应,但我可以通过写作,把看到的一些现象、自己的一些感想和思考呈献出来,供大家参考。
虽然从事幼儿教育多年,但我几乎没有当过带班老师。在办幼儿园的两年时间里,我作为助理老师,主要带新生或比较具有挑战性的孩子。
2011年我和其他机构合作办起了夏令营和秋令营,亲自带领一群4岁至12岁年龄不等的孩子进行活动,这让我认识到幼儿阶段教育的重要性。孩子的成长具有不可逆性,早期教育一旦出错了,后期很难弥补。比如一开始家长并不管制孩子吃垃圾食品或大鱼大肉,也不对其看电视和玩电脑的时间加以控制,等到孩子长成胖墩儿或者开始迷恋电子产品时,再要往回纠正就很难了。有个5岁的小男孩,非常着迷于玩平板电脑。他父亲刚开始没太在意,后来意识到情况比较严重,便开始严格规定每天只能玩五分钟。孩子在这五分钟之内却格外紧张,以至于每次都会尿裤子。
类似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这使我有一种迫切感,要尽我所能地告诉家长,应如何看待孩子,如何保护孩子的身心健康。经常有读者告诉我,他们是看了我的书才知道华德福教育的,还说我的书如何影响了他们。我分享的观点和做法不一定适合每一个孩子,但希望能促使家长去思考并选择有益于自己孩子的方式。
此次出版,我按主题将之前的书稿拆分成两本,一本专讲幼儿教育,一本着力于小学教育,但两本书都增添了许多新的内容。我本来想对内容做些删减,可是重读的时候,不知该删去哪些部分为好,干脆交由编辑去决定了。回想当初写作的时候,自己多是如实道来,平铺直叙,力图真实呈现。
还需要说明的是,初版时书名为《请让我慢慢长大》;此次出版,接受编辑的建议改为《孩子,你慢慢长大》。这样的书名更能体现此书人笔的视角。
我最愿意做一名普通的老师,整天和一群孩子在一起,就像老母鸡守护着一群小鸡。2013年9月,我做了小学一年级的老师,班上有二十多个精力旺盛的孩子,给我的生命注入了活力。
曾经在网上看过一篇文章,说一个人临终前最为后悔的一件事就是,没有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我做了自己想做的事情,人生就没有遗憾了。
吴蓓
2017年4月11日
文摘
一根跳绳
在各类体育用品中,跳绳的价格可能是便宜的。“5?12”四川大地震一周后,我到达什邡,上午带帐篷里的孩子做了半天的活动。中午我去买了跳绳,一根。下午,我就把孩子们分为两队,每队一根跳绳,队员依次边跳绳边向10米外的终点线跑去,跑到终点后再边跳边跑回来。我没有说要看哪队跑得快,或哪队能得第一,但孩子们一旦跑起来,就想比旁边的人跑得快一些,并很自然地为自己的队友加油。原先那种灾后的茫然、恐惧和苦痛,在跳绳的时刻,消失得无影无踪,孩子们的脸上洋溢着灿烂的微笑。他们本该就是欢乐的。
这跳绳的灵感来自2003年我在英国华德福学校观摩的体育课。当时我很惊讶,两根跳绳就能让孩子玩得这么开心。在什邡我住了12天,看到很多好心人捐赠各种儿童食物、图书、书包、文具用品、衣服等,几乎没有人想到孩子需要体育用品,更没有人想到钱的一根跳绳可以给孩子带来无穷的乐趣。
华德福的老师们说跳绳是他们手中的“法宝”,有着多种用途:不仅是体育课上用于强身健体,还可以用来学习语文和算术。
我在一所打工子弟学校也做了尝试。我找来一根长长的跳绳,让两个人握紧绳子两端甩绳,其他孩子一个个跳过去。这个学校的体育室就有跳绳,我原以为这些学生个个都会跳,没有想到这种最常见的跳法,他们竟然从来没有玩过。12个一至三年级的孩子,没有一个会的。看到个别男同学笨拙的动作,我和其他孩子乐得哈哈大笑,他们倒毫不在意,只是一门心思地想跳过去。
我还记得第一次让他们跳绳,就是学习6的倍数:每个孩子跳完六下离开。第一个孩子跳时,我们一起数1、2、3、4、5、6,换一个孩子跳时,我们继续数7、8、9、10、11、12。……有时我乘机问一声:“12是6的多少倍?”或者问:“这是第五个同学跳了,要数到几?”学过乘法的孩子会很快说出来:30。用同样的方法可以学2至15的倍数,当然也可以直接背乘法口诀,比如学习4的乘法口诀时,每个孩子可以边跳边背。老师可以发挥想象,让孩子玩出各种花样。比如每个人跳三下,前两个数在心里默数,到3或3的倍数时说出来。
小学低年级的孩子还很好动,让他们老老实实坐在教室里听课,学习数数或倍数,仅仅动用了他们的大脑,时间一久,他们很容易烦躁。而用跳绳学算术,就能把孩子对运动的热爱和枯燥的算术结合起来,把算术学习变成游戏,令之乐在其中。按照华德福的说法,这是把算术学到身体里去了。
用跳绳学古诗也是一个“绝招”,比如古诗《绝句》:
两个黄鹂鸣翠柳,
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
门泊东吴万里船。
孩子边跳边朗诵,古诗的节奏和他们身体运动的节奏合为一体,奇妙无比。有人认为经典诵读对孩子的益处怎么强调也不过分,但应以什么样的方式将之给予21世纪的孩子呢?能否用跳绳的方式背《三字经》?
每到周末班,我都带上跳绳,两个半小时的周末活动,内容基本上就是跳绳。孩子们好像怎么玩也玩不够,对我来说也很省事。
冬至那天,北京刮起了七八级大风,气温突然降到零摄氏度。我们周末班按照原先的计划一起包饺子。孩子们先吃完饺子后,有人提出要跳绳,可是根本无法在户外活动。一个一年级的男孩自告奋勇说:“我把桌椅挪开,我们在教室里跳。”我想课桌椅这么沉重,教室里挤满了桌椅,谅他也腾不出多大的地方,便随口答应后就去厨房吃饺子了。过了一会儿,他跑来找我:“吴老师,我把椅子、桌子搬开了。我们可以跳绳了。”我不忍回绝:“吴老师还在吃饭,等吃完带你们跳绳。”他走了,过一会儿又来了,短短一顿饭的时间,这个男孩叫了我四次。最后,我匆匆把饭碗放下,回到教室,在狭窄的空间里,和一位家长挥舞跳绳,让孩子们过把跳绳的瘾。
用一根跳绳就俘获了孩子的心,我心满意足。同时,我又觉得有些悲哀,这么便宜、简单的体育用品,为什么不能让孩子们随便玩呢?但愿我见到的只是个别现象。
《孩子,你慢慢长大(小学篇)》——本书收集了46篇教育故事,作者以日常课堂、师生对话等生活片段,将对传统填鸭教育的反思、华德福教育带来的启发,重新观察整理,为教师与父母提供另一种教育想象。
名人推荐
我有一个银色的梦
吴蓓
最近几年有些私立学校,想入学的孩子实在太多,他们通过考试或者品行来挑选孩子。我想那些学习吃力或品行不端的孩子怎么办?如果有可能,我是否可以做个小小的学堂,接受被“淘汰”的孩子?
接受那些被应试教育“淘汰”的孩子,被家长不恰当的养育方式摧残的孩子,接受那些不符合现行标准的孩子。我想有个小小的学堂,让孩子的脸上露出灿烂的笑容,让他们的身体在大自然中得到舒展,让他们的双手能够为自己也为他人来劳动。
十几年前我的一位邻居在精神病院目睹小学生精神失常,十分的心疼。她深有感触地对我说,家长千万不要给孩子太多的压力,等到孩子精神崩溃,后悔来不及了。如今,孩子们的现状越来越令人担忧。华东师范大学心理学陈默教授从1999年开始,为8千多个城市家庭做过心理咨询,她说:“我发现从2004年起,孩子因为焦虑而引起的心理问题,成几何级数地在提高。”
徐凯文是北京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副主任。他在高校接触到的部分学生“有强烈的孤独感和无意义感,他们从小都是最好的学生,最乖的学生,他们也特别需要得到别人的称许,但是他们有强烈的自杀意念,不是想自杀,他们只是不知道为什么活下去,活着的价值和意义是什么?”“整个国家自杀率在大幅度下降,但是中小学自杀率却在上升。”
大学生、中学生,甚至小学生都开始自杀,肯定家庭教育、学校教育,还有这个社会、时代,都有严重的“病患”了。我想做的是在孩子年幼的时候,提供一个温馨、自然的地方,让孩子们绽放出生命之光,是人活在世上的本来具足的光明和丰盛。
几个月前我就起心动念,但现实的种种考虑,要找到一个合适的自然环境,就得远离城市,如何能够兼顾年迈体衰的父母?谁与我同行?总不能我一个人来做这件事情,可是我不开始,有谁知道?
五月初我和乔艳坤老师说起我的想法,她立即回应,她也想办这样的学堂,她愿意和我一起去尝试。我和乔老师认识有十五年了,我对她十分的敬佩。《下乡育儿》这本书里提到的乔老师就是她。
我们一起去寻找合适的场地,几经斟酌,一致认为安徽泾县黄田村是我们梦想开始的地方。日本自然农法的创始人福冈正信认为由人的欲望所创造出来的东西,所谓的现代化“说到底,它们也是毫无价值的。我确信,真正的真、善、美、快乐只有在自然中才会被发现。”黄田村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古村落,周围群山环抱,溪水长流,处处是美景。
被体制“淘汰”的孩子,不符合老师要求、家长期待的孩子,心理压力过大的孩子,热爱大自然的孩子,欢迎你们来到我们的黄田小院。也许一周,也许一月,也许一年,我们愿意成为你们生命成长过程中的同伴,愿意牵着你们的小手一起迎接日出、目送夕阳。
最近读到罗大伦老师的文章《让孩子在山野间长大》,他的写道:“觉得孩子脾气暴躁,还爱生病?带他去田野玩耍吧!”有的家长问如果孩子一个人去乡下,没有家长陪同,能行吗?罗老师回答:“其实,有些家庭环境,孩子离开,对他来说,很有可能是幸福的事情呢。”原来我是坚决反对孩子寄宿,可是目睹现今孩子的遭遇,我开始认同罗老师的意见。我们也会有条件地接受需要寄宿的孩子。
我的梦想是银色的,像月亮的银色——温和、柔情、清雅、凉爽。我的梦想不是金色的,像太阳的金色——灿烂、激情、耀眼、灼热。这个世界需要阳光的热烈,也需要月光的静谧。需要金光闪烁,也需要银辉郎朗。我们有了太多的成功,高科技、高铁、高速——整个世界奔跑得越来越快,我们的身体跟上了快速的节奏,我们的灵魂在哪里?好几次,我乘坐高铁去了另一个城市,身体到达了,好像魂还在半路上,跑不了那么快。
需要有一个地方来安放我们的灵魂,它不需要喧闹的城市,不需要四处奔波,不需要嘈杂的信息,它只想静静地安住在土地上,安住在花草树木之间,安住在蔚蓝的天空下。
这样一个地方不仅仅是为了孩子,也为了我自己,以及和我有同样想法的人。乔艳坤老师认为,人活在世上要有信仰,信仰不是宗教,一个人可以不信任何宗教,但要有信仰。信仰存在着“天地之道”。她告诉我:“心中有信仰,身上有力量。”
我有一个银色的梦想,为这世上减少一个精神病人、一个自杀者、一个罪犯而奉献。“让我们不要停留在嘴上,而是行动起来。去服务,而不是去统治,去帮助而不是强制,去爱而不是伤害。”
(摘自吴蓓老师的博客:吴蓓的麦田)
媒体推荐
我惊叹于这样一个事实:树在开始的时候长得越慢,它的核心就长得越强壮!我想同样的情况也适用于人类。我们不希望孩子过早成熟.在幼儿期就催促发芽生长,就像迅速长成的木材,质地松软、易坏。我们宁愿孩子开始的时候长得慢慢的,好像在艰难地挣扎着,因此才会长得结实和完美。这样的树,即使到了老年,仍然以几乎同样的速度在伸展。
——[美]亨利·戴维·梭罗
作者简介
吴蓓 曾做大学物理教师13年,在一次接触华德福教育后,深受震撼,于是辞职赴英国深入学习,并回国实践华德福教育。2005年创办了北京第一所华德福家庭式幼儿园,2011年开始在华德福小学担任主班老师,并多次组织亲子营、夏令营、冬令营等。在北京、广东、福建、浙江、安徽等地举办过多场华德福教育的讲座,曾赴多家华德福教育机构进行指导。著有《英格兰的落叶》等,译有《解放孩子的潜能》《学校是一段旅程》等。
目录
修订版序我最愿意做一名普通的老师
第一部分国外见闻
参观华德福学校
可爱的小姑娘路易丝
什么是最好的成绩?
自己动手写课本
它飞翔在定义之上
威廉·弗沃德老师
手工课
奖励与惩罚
为什么选择华德福学校?
另类评价
享受身体运动的快乐
华德福学校怎样教外语?
参观绿田私立学校
参观弗瑞斯特公立小学
请让我慢慢长大
从生活中学习
第二部分国内实践
油菜花开放的时候
我在什邡灾区帐篷学校的手记
对孩子的爱使我的人生更加丰富
教室里的晨诵
“我要送给奶奶!”
教室里的课桌与椅子
太阳神的生日
一根跳绳
分享新闻
漫谈课堂管理
这些应该告诉孩子吗?
口语表达
童话
从“一”开始的语文教学设想
难忘的一夜
让我来唱首歌
我们都是大地的孩子
大地上的事
那些鸡、鸭、狗
我们这样过端午
给6岁以上的孩子们开会
学会感恩和敬畏
第三部分教育往事
杨勤花
差生与弱智
从一个面包说起
小鸟儿快飞出去吧
轻轻蒙上你的眼睛
一节环境教育课
“老师,我想和你们一起保护大自然!”
序言
2007年7月我离开幼儿园后,经常有外地幼儿园的老师邀请我去做讲座或进行指导。几年下来,我已访问过三十多个实践华德福教育理念的家庭园。四处的走访和观园,让我接触到不少热心的家长和幼儿园的老师。我没有精力做到对每一个园都有求必应,但我可以通过写作,把看到的一些现象、自己的一些感想和思考呈献出来,供大家参考。
虽然从事幼儿教育多年,但我几乎没有当过带班老师。在办幼儿园的两年时间里,我作为助理老师,主要带新生或比较具有挑战性的孩子。
2011年我和其他机构合作办起了夏令营和秋令营,亲自带领一群4岁至12岁年龄不等的孩子进行活动,这让我认识到幼儿阶段教育的重要性。孩子的成长具有不可逆性,早期教育一旦出错了,后期很难弥补。比如一开始家长并不管制孩子吃垃圾食品或大鱼大肉,也不对其看电视和玩电脑的时间加以控制,等到孩子长成胖墩儿或者开始迷恋电子产品时,再要往回纠正就很难了。有个5岁的小男孩,非常着迷于玩平板电脑。他父亲刚开始没太在意,后来意识到情况比较严重,便开始严格规定每天只能玩五分钟。孩子在这五分钟之内却格外紧张,以至于每次都会尿裤子。
类似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这使我有一种迫切感,要尽我所能地告诉家长,应如何看待孩子,如何保护孩子的身心健康。经常有读者告诉我,他们是看了我的书才知道华德福教育的,还说我的书如何影响了他们。我分享的观点和做法不一定适合每一个孩子,但希望能促使家长去思考并选择有益于自己孩子的方式。
此次出版,我按主题将之前的书稿拆分成两本,一本专讲幼儿教育,一本着力于小学教育,但两本书都增添了许多新的内容。我本来想对内容做些删减,可是重读的时候,不知该删去哪些部分为好,干脆交由编辑去决定了。回想当初写作的时候,自己多是如实道来,平铺直叙,力图真实呈现。
还需要说明的是,初版时书名为《请让我慢慢长大》;此次出版,接受编辑的建议改为《孩子,你慢慢长大》。这样的书名更能体现此书人笔的视角。
我最愿意做一名普通的老师,整天和一群孩子在一起,就像老母鸡守护着一群小鸡。2013年9月,我做了小学一年级的老师,班上有二十多个精力旺盛的孩子,给我的生命注入了活力。
曾经在网上看过一篇文章,说一个人临终前最为后悔的一件事就是,没有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我做了自己想做的事情,人生就没有遗憾了。
吴蓓
2017年4月11日
文摘
一根跳绳
在各类体育用品中,跳绳的价格可能是便宜的。“5?12”四川大地震一周后,我到达什邡,上午带帐篷里的孩子做了半天的活动。中午我去买了跳绳,一根。下午,我就把孩子们分为两队,每队一根跳绳,队员依次边跳绳边向10米外的终点线跑去,跑到终点后再边跳边跑回来。我没有说要看哪队跑得快,或哪队能得第一,但孩子们一旦跑起来,就想比旁边的人跑得快一些,并很自然地为自己的队友加油。原先那种灾后的茫然、恐惧和苦痛,在跳绳的时刻,消失得无影无踪,孩子们的脸上洋溢着灿烂的微笑。他们本该就是欢乐的。
这跳绳的灵感来自2003年我在英国华德福学校观摩的体育课。当时我很惊讶,两根跳绳就能让孩子玩得这么开心。在什邡我住了12天,看到很多好心人捐赠各种儿童食物、图书、书包、文具用品、衣服等,几乎没有人想到孩子需要体育用品,更没有人想到钱的一根跳绳可以给孩子带来无穷的乐趣。
华德福的老师们说跳绳是他们手中的“法宝”,有着多种用途:不仅是体育课上用于强身健体,还可以用来学习语文和算术。
我在一所打工子弟学校也做了尝试。我找来一根长长的跳绳,让两个人握紧绳子两端甩绳,其他孩子一个个跳过去。这个学校的体育室就有跳绳,我原以为这些学生个个都会跳,没有想到这种最常见的跳法,他们竟然从来没有玩过。12个一至三年级的孩子,没有一个会的。看到个别男同学笨拙的动作,我和其他孩子乐得哈哈大笑,他们倒毫不在意,只是一门心思地想跳过去。
我还记得第一次让他们跳绳,就是学习6的倍数:每个孩子跳完六下离开。第一个孩子跳时,我们一起数1、2、3、4、5、6,换一个孩子跳时,我们继续数7、8、9、10、11、12。……有时我乘机问一声:“12是6的多少倍?”或者问:“这是第五个同学跳了,要数到几?”学过乘法的孩子会很快说出来:30。用同样的方法可以学2至15的倍数,当然也可以直接背乘法口诀,比如学习4的乘法口诀时,每个孩子可以边跳边背。老师可以发挥想象,让孩子玩出各种花样。比如每个人跳三下,前两个数在心里默数,到3或3的倍数时说出来。
小学低年级的孩子还很好动,让他们老老实实坐在教室里听课,学习数数或倍数,仅仅动用了他们的大脑,时间一久,他们很容易烦躁。而用跳绳学算术,就能把孩子对运动的热爱和枯燥的算术结合起来,把算术学习变成游戏,令之乐在其中。按照华德福的说法,这是把算术学到身体里去了。
用跳绳学古诗也是一个“绝招”,比如古诗《绝句》:
两个黄鹂鸣翠柳,
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
门泊东吴万里船。
孩子边跳边朗诵,古诗的节奏和他们身体运动的节奏合为一体,奇妙无比。有人认为经典诵读对孩子的益处怎么强调也不过分,但应以什么样的方式将之给予21世纪的孩子呢?能否用跳绳的方式背《三字经》?
每到周末班,我都带上跳绳,两个半小时的周末活动,内容基本上就是跳绳。孩子们好像怎么玩也玩不够,对我来说也很省事。
冬至那天,北京刮起了七八级大风,气温突然降到零摄氏度。我们周末班按照原先的计划一起包饺子。孩子们先吃完饺子后,有人提出要跳绳,可是根本无法在户外活动。一个一年级的男孩自告奋勇说:“我把桌椅挪开,我们在教室里跳。”我想课桌椅这么沉重,教室里挤满了桌椅,谅他也腾不出多大的地方,便随口答应后就去厨房吃饺子了。过了一会儿,他跑来找我:“吴老师,我把椅子、桌子搬开了。我们可以跳绳了。”我不忍回绝:“吴老师还在吃饭,等吃完带你们跳绳。”他走了,过一会儿又来了,短短一顿饭的时间,这个男孩叫了我四次。最后,我匆匆把饭碗放下,回到教室,在狭窄的空间里,和一位家长挥舞跳绳,让孩子们过把跳绳的瘾。
用一根跳绳就俘获了孩子的心,我心满意足。同时,我又觉得有些悲哀,这么便宜、简单的体育用品,为什么不能让孩子们随便玩呢?但愿我见到的只是个别现象。
ISBN | 9787108060143,7108060140 |
---|---|
出版社 |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
作者 | 吴蓓 |
尺寸 | 3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