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闻传播研究(2016)(下册) 9787565720543

配送至
$ $ USD 美元

编辑推荐

《中国新闻传播研究(2016)(下册)》由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出版。

目录

媒介前沿
科幻电影视域下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的融合想象——以科幻电影《地心引力》为例
移动互联环境下新闻直播业态的重构
“再现”和“延伸”——媒介进化论视角下的虚拟现实
传媒教育
本体化与全球化:中国新闻传播国际教育尝试
理论与实务
跨文化传播视域:中国形象的建构与传播
东南亚华文传媒业极化现象探析
控烟公益广告的健康传播研究:现状、问题与应对
“想象共同体”的媒介构筑:电视与少数民族国家认同
论网络社会管理中的技术近用——从地方政府网络社会协同管理的创新经验谈起
史前图像的媒介特性——媒介形态视野下的岩画研究
论拉美媒体新闻报道呈现的中国国家形象——以APEC期间拉美三国的涉华报道为例
文化与批判
2016年中国媒介盘点
地铁中国、媒介空间与公共理性的涵化
跨文化传播中的“文化中心主义”障碍及其超越
政治效能感与舆论形成、传播及引导——对贵州瓮安事件、厦门PX事件、郭美美事件的案例分析
理念与视点
网络视听发展的新风向标:创新·融合·安全——第四届中国网络视听大会综述
探索新型主流媒体:云平台、移动政务与融合新闻——湖北广电“长江云”媒体融合访谈录
品鉴
新标杆:电视纪录片《大西山》的成功因素分析

文摘

版权页:

莱文森认为,技术发展的趋势是越来越像人,技术在模仿、复制人体的感知模式和认知模式。他在博士论文《人类历程回放》中提出,一切媒介的性能终将越来越人性化,即媒介促进传播,使传播越来越像人类“自然”加工信息的方式,也就是像媒介出现之前人类加工信息的方式。这与弗洛伊德在解释人类技术发展动力时的观点颇有相似之处——弗洛伊德认为信息传播的速度就是在模仿人类思考的速度,电子技术和光化学都是在试图“扮演”人类的记忆和猜想,试图让人类可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与任何人联系。麦克卢汉也提出,正如广播可以冲击视觉、照片可以冲击听觉,每一种新的影响都要改变各种感知的比率。而今天我们追求的是一种“控制心理和社会观点中感知比率的变化或者完全避免这些变化”的手段。 人类追求避免原始感官模式发生变化的手段,自然而然技术就需要模仿人性。
在前技术时代,人类通过感官与环境进行最直接的互动,感知比率处于平衡状态,但是人感受到的环境范围仅限于身体所在的周围。文字、电话、广播、电视分别对我们的不同感官进行了延伸,但当我们过度依赖某种感官的时候,也就相对弱化了其他感官在这个过程中的参与,打破了人在体验外部世界时的感官平衡。比如,文字和电视作为视觉媒介,使得我们在做传播活动时过度依赖视觉,而广播和电话又使得我们偏向依赖听觉。互联网作为旧媒介的聚合地,集视、听、思于一体,但是却把人束缚在了电脑桌前。移动互联网以及智能手机的发展进一步解放了人的身体,使得人类可以随时随地通过移动终端进行跨时空的传播。
ISBN9787565720543
出版社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作者高晓虹
尺寸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