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新闻观念变迁与两岸传媒交流前瞻 9787510853760

配送至
$ $ USD 美元

编辑推荐

台湾传媒业在其所处的独特的政治、经济与文化生态中形成了别样的变迁历程。简而言之,威权时代传媒利用“新闻自由”观念进行抗争,而“解严”之后,新闻传媒则沦为各党派政治角力的工具,同时商业资本日益介入新闻媒体行业,形成了传媒集团,相当程度上侵害了公民的媒体接近权。当然不断提高的台湾民众媒体素养一定程度上也起到了对新闻媒体的监督作用。在把握台湾传媒业态之后,本书关注两岸传媒业交流与合作先行先试问题,创造性提出了“海峡传媒特区”构想,认为可以通过“厦金传媒特区”“平潭传媒特区”的实验试点,进而打造“闽台传媒特区”,并最终促成两岸传媒人联手共同打造华人国际话语权这一崇高目标。

作者简介

谢清果,哲学博士,历史学博士后(传播史方向),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协同创新中心研究员,厦门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美国北卡罗莱纳大学夏洛特分校访问学者(2014—2015),厦门大学传播研究所所长,华夏文明传播研究中心主任,福建省传播学会副秘书长,世界老子学会副会长,《中华文化与传播研究》主编,已在《现代传播》《国际新闻界》等刊物发表论文100余篇,出版出版《两岸关系与新闻宣传研究》《华夏文明与传播学本土化研究》《<道德经>与当代传媒文化》等著作18部,主持国家、省部级各类课题10余项,入选“福建省高校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

目录

代序
绪论
一、研究缘起
二、研究意义
三、文献综述
四、研究方法
上篇政党角力下台湾新闻自由的嬗变与迷思
第一章新闻自由的价值论述与界定标准
第一节新闻自由的价值论述
第二节新闻自由的界定标准
第二章威权时代台湾新闻自由的嬗变与动因
第一节硬性威权时代的台湾新闻自由(1949—1972)
第二节软性威权暨党外运动时期的新闻自由(1972—1987)
第三章”解严”后台湾新闻自由的进步与迷茫
第一节多党纷争时期台湾新闻自由意识井喷与媒体争夺(1988—2000)
第二节政党轮替后台湾新闻自由实践:蓝绿对决凸显与传媒“第四权力”沦丧(2000—2012)
第四章台湾新闻自由在政党角力中的工具作用
第一节媒体是培养政党认同的重要场域
第二节执政党打压新闻自由的本能
第三节在野党争取新闻自由的动机
第五章政党角力对台湾新闻自由的正负效应
第一节政党竞争对新闻自由的正面效应
第二节政党竞争对新闻自由的负面效应
余论:后续研究的思考
中篇民众监督视角下的台湾新闻自由
第六章新闻自由与民众监督发展历程分析
第一节民众权利:西方新闻自由的进路
第二节中国大陆新闻自由的衍化
第七章台湾地区媒体新闻自由的历史、现实与困境分析
第一节威权统治时期的台湾新闻自由
第二节解严之后的台湾新闻自由
第三节政党轮替后的台湾新闻自由
第八章台湾地区新闻自由与台湾民众监督的互动
第一节台湾新闻自由的困境分析
第二节台湾新闻自由与民众监督的博弈及其效果初探
第三节“动新闻”引发新闻自由、社会责任与民众监督热议
第九章台湾地区新闻自由实践对大陆媒体的启示与思考
第一节构建新闻自由健全发展的良性互动机制
第二节建构一个自由而负责任的新闻界
余论后续研究展望
附录
台湾民众对台湾媒体新闻自由的认知调研问卷
台湾民众对台湾媒体新闻自由的认知调研问卷分析报告
下篇两岸传媒业先行先试的理论前瞻与实践反思
第十章海西传媒先行先试的SWOT分析
第一节海西传媒先行先试的优势
第二节海西传媒先行先试的劣势
第三节海西传媒先行先试的机会
第四节海西传媒先行先试的威胁
第十一章“海峡两岸传媒特区”:破解两岸传媒交流障碍的“利剑”
第一节“海峡两岸传媒特区”建构的前提基础与必要性
第二节建构“海峡两岸传媒特区”的阶段性构想
第三节建设“海峡两岸闽台传媒特区”的基本思路
第十二章构建“厦金传媒特区”的前瞻性思考
第一节“厦金传媒特区”构想的提出
第二节“厦金传媒特区”构建的良好基础
第三节“厦金传媒特区”构建的问题
第三节“厦金传媒特区”构建的运作策略
第十三章平潭传媒特区建构的时代呼唤、现实困境与理性前瞻
第一节经济特区、文化特区到传媒特区的观念演进
第二节平潭传媒特区的功能取向
第三节平潭传媒特区建构的现实困境解析
第四节平潭传媒特区建构的理性前瞻
第十四章《平潭日报》消息来源与议题建构
第一节文献回顾
第二节研究方法
第三节研究结果与分析
第四节讨论:两岸的“平潭”与平潭的“平潭”
第十五章谢长廷“登陆”事件新闻文本的事实建构
第一节研究方法
第二节研究发现
第三节结论与建议
附录
台湾传媒产业集团化对新闻报道之影响——以《中国时报》为例
马英九执政以来台湾报纸“两会”报道研究(2009—2013)
参考文献
后记

序言



定位历史 开拓未来
——论“习马会”的意义和两岸关系发展方向

2015年11月7日下午3时,两岸领导人习近平、马英九在新加坡香格里拉大酒店会面,这是1949年以来两岸领导人首次会面,是两岸关系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大事,更是1949年以来海峡两岸交流史上的又一个里程碑式的突破,显得尤为来之不易。须知两岸关系每一分的进步与发展都离不开深埋在历史中无数仁人志士的点滴努力,正如地面上的枝繁叶茂离不开深埋其下的根结交错一样。“习马会”上,当两岸领导人的手终于握在一起的那一刻,代表着的是历史与现在的互动,也是历史与未来的对话。

一、两岸关系由和平发展向合作共赢的新常态构建

习近平执政以来,两岸关系稳步发展,在经贸、文化、社会等层面上的互动与人员往来日益密切,2014年两岸贸易额更是达到了1983亿美元,再创历史新高。本次水到渠成的“习马会”正是这种民间关系不断深化后对改善两岸政治互信关系所提出的必然要求。虽然本次会上不签协议、不发声明,但有理由相信,在“九二共识”基础上的两岸领导人直接会面,很可能在今后成为一种常态。其实,不签书面协议而实质上却“签”了管控两岸危机,增强政治互信的“心灵协议”;不发声明,却正是以实际行动表达了两岸人民都渴望以和平方式解决两岸问题的相向而行的决心与意志。

“习马会”上,习近平在致辞中说道:“两岸关系66年的发展历程表明,不管两岸同胞经历多少风雨,有过多长时间的隔绝,没有任何力量能把我们分开。因为我们是打断骨头连着筋的同胞兄弟,是血浓于水的一家人。”家人之间的相互信任与扶持是理所应当和毋庸置疑的,而在互信的基础上家人合力谋求家族发展与共有荣誉感的获得必将是更进一步的追求。当前,积极鼓励台湾地区参与祖国大陆所倡建和引导的“一带一路”战略和“亚投行”,反映出的就是中国人俗话说的“打虎亲兄弟,上阵父子兵”,不仅将为两岸经济合作构筑新平台、增添新活力,也将有助于解决两岸经贸关系发展进程中的一些深层次问题,为两岸经济合作和亚太区域经济合作相衔接提供可行途径。

正如习近平在2015年5月4日会见中国国民党主席朱立伦时所指出的那样:深化两岸利益融合,共创两岸互利双赢,增进两岸同胞福祉,是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宗旨。两岸关系的发展,出发点就是为了实现两岸中国民众的共同利益,两岸人民走过了既往历史,走进了相互正视、重视的新时期,随着相互之间了解与认同的不断增进,两岸民众尤其是青年人渴望交流、渴望友谊、渴望中华民族共同的灿烂未来。正是因为有这样来自两岸民众的共同渴望与呼唤,才注定了两岸的对立和一切“台独”的错误思想不过是历史的非常态,而和平与合作共赢才是未来可期的两岸关系“新常态”。

文摘

版权页:

(二)两岸共同科学发展电子游戏产业,提升彼此两岸民众互动的融入度

新世纪以来,电子游戏被誉为第九艺术,通过强大的交互性和展现力为游戏玩家提供了一个又一个目眩神迷的幻想世界,受到全世界年轻人的喜爱。一切人造物都蕴含文化,电子游戏也不例外,但由于技术与投入的不足,两岸电子游戏市场上都充斥有以西方文明、文化和价值观为基石制作的作品,颇有几分文化入侵的汹涌之势。但其实在早些年间,台湾地区电子游戏公司曾制作《仙剑奇侠传》和《轩辕剑》这样的成功作品,在两岸年轻玩家群体中收获了众多的拥趸和赞誉,甚至被改编成影视作品同样成绩不俗。电子游戏作为一种优秀的文化载体,能够从多方面多角度地展现华夏之美,华章美服、礼乐诗书尽在其中,能以两岸年轻人毫不抵触的方式传播同文同种的华夏文明与中华意识,值得党和政府加大对国产原创游戏的扶持力度与投入,通过不断打击盗版市场帮助国人树立版权意识。

作为电子游戏的一种全新形态,电子竞技赛事正在全球兴起,祖国大陆也成为不少竞技赛事的举办地,吸引了不少台湾地区选手积极参与。举一个最近的例子,2015年11月16日在上海举行的《风暴英雄》“2015黄金风暴联赛”第二赛季就吸引了一支来自台湾地区的电子竞技队伍参赛,就如同一个篮球巨星姚明就能够带动无数中国球迷收看NBA比赛一样,这支台湾地区战队的参赛吸引了许许多多的岛内年轻人观看这一项在祖国大陆举办的电子竞技赛事,在赛事直播频道和TWITCH这样的国际网络直播平台上,都能看到两岸年轻玩家之间的热情对话和交流,对电子竞技的共同喜好让他们自发地跨越海峡的区隔形成了“圈子”,构建了共同的语义空间。自2003年国家体育总局将电子竞技列为正式的体育竞赛项目至今,国内电子竞技赛事的组织与发展仍然处于相对较初级的阶段,无法发挥出其应有的作用,不得不说是有些遗憾的,希冀今后能见到更多电子竞技的赛事,邀请更多的台湾地区选手参赛,促进两岸年轻人的交流。

两岸同胞血浓于水,想尽一切办法增进两岸文化认同和理解是促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一个重要层面。如同习近平在“习马会”上所说的那样:“只要是有利于增进两岸同胞的亲情和福祉的事,只要是有利于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事,只要是有利于维护中华民族整体利益的事,我们都应该努力去做。”面对上文所提及的网络文学与电子游戏,国人应以一种更开放的态度接纳和发展一度曾被污名化的上述两个发展方向,因为它们也是当今时代传播中华历史与文化的有力手段。两岸同胞一家亲,根植于我们共同的血脉和精神,扎根于我们共同的历史和文化。在“九二共识”之上,通过一个个具体的文化产品与其背后共有语义空间的构建,形成“两岸一家亲”的话语体系,才是未来两岸关系发展的必由之路所在。
ISBN9787510853760
出版社九州出版社
作者谢清果
尺寸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