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编辑推荐
《遇见别样的风景:小学德育课堂教学启示》由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
作者简介
王莉韵,小学品德与社会特级教师,虹口区拔尖人才,教育硕士,曾获全国优秀教师、全国中小学优秀德育课教师、上海市“我喜爱的好老师”金奖。现任虹口区外国语第1小学校长兼书记。运用体验式教学所上的品德与社会课,先后获上海市中小学中青年教师教学评选一等奖、全国小学思想品德优质课奖;体验式教学课题成果获上海市青年教师教育教学研究二等奖,全国小学德育研究优秀成果评选二等奖;专著《我和导师毛蓓蕾》获得上海图书奖二等奖;承担了“上海市品德与社会德育实训基地”主持人、“虹口区王莉韵品德与社会名师基地”主持人、市级共享课程和华东师范大学开放教育学院网络课程。
关月梅,现任上海市教委教研室小学品德与社会教研员,中职德育课程教研员,中国教育学会小学德育专业委员会理事,学术委员,上海市中小学品德与社会学科德育实训基地指导教师。曾多次获得市(区)教学论文评选、教学评优一、二、三等奖;多次获得(市)区学科带头人、优秀党员、优秀园丁、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主持编制《上海市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试行稿),主编40余万字《奠基从品行开始》(上海教育出版社)。多次承担部市联合课题研究,在全国、市级各类刊物发表多篇论文。
目录
在培训中提升学科素养在实践中提高育德能力——上海市小学品德与社会学科德育实训基地工作总结
虹口区外国语第一小学王莉韵
第一篇求知,汲取道德教育之精髓
感悟德育之魅力——读黄向阳《德育原理》有感
红旗小学姚璟
《道德原理》读记之体谅教学模式浅析
庙镇小学徐冬伊
创新评价技术活化德育过程——以《放屁的新娘》一课为例
宝山区教育学院毛志峰
遇见不一般的风景
松江区教育学院马莉莉
体验换位辩论实践——观《放屁的新娘》一课有感
管弄新村小学于嫣理
心弦上最美的景致——中日道德教育活动有感
幸福四平实验小学杜诤
心与形的对撞——中日道德课教育研究有感
虹口区第三中心小学陈中蔚
第二篇乐研,探索道德教育之规律
智用课程资源夯实史地知识——小学高年级品德与社会教学的实践与研究
上海理工大学附属小学吴史英
法治教育在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中的有效融合
嘉涛路小学朱丽纳
校本德育课程实施中品德与社会学科内容统整的实践
上海小学施敏
家校联动实施生命安全教育课程
浦东新区辅读学校龚波
小学道德课问题导向学习对学习方法的指导机制
宝山区教育学院毛志峰
置疑激趣辨析释疑——在品德与社会学科中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
浦东新区教育学院附属学校赵萍
三年级品德与社会实践活动操作指南研制的思考
上海师范大学第一附属小学糜佳
浅谈如何提高品德与社会学科课外践行活动的实效性
广灵路小学徐萍
将品德与社会学科与校本教材中的社会实践内容相结合
管弄新村小学于嫣理
品德与社会课中优化评价,培养学生良好品行的实践研究
闵行区中心小学黄晓静
品德与社会过程性评价策略实施初探
广灵路小学徐萍
拥抱生活牵手幸福——在品德与社会学科中培养学生幸福感的研究与实践
松江区教育学院马莉莉
体验情感感悟生活——论品德与社会课堂巧用体验式教学
幸福四平实验小学杜诤
基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小学学科德育实践与研究
虹口区第三中心小学陈中蔚
第三篇笃行,领悟道德教育之魅力
基于UMU互动教研落实民族精神教育——宝山区小学品德与社会学科“五步一单”主题教研案例
宝山区教育学院毛志峰
创设一体化作业智用多主体评价——《我会这样吃》活动作业评价案例
上海理工大学附属小学吴史英
注重作业设计深化评价改革——以《迷人的金秋》一课为例
嘉涛路小学朱丽纳
基于课标优化评价知行统一——《出行守规则》表现性评价案例
闵行区中心小学黄晓静
在品德与社会课中巧用思辨活动提升学生能力——以《人口与资源》一课教学为例
上海师范大学第一附属小学糜佳
直面生活矛盾解决真实问题——观摩《对立,还是沟通》一课带来的启示
浦东新区教育学院附属学校赵萍
以《巍巍都城——北京》为例浅谈“三化”教学模式
广灵路小学徐萍
基于课例研究有效开展品德与社会校本研修
上海小学施敏
在体验中学习在学习中体验——《绿色的呼唤》教学案例
浦东新区辅读学校龚波
科技改变生活——《神奇的“加工厂”》课例
红旗小学姚璟
学生自主读地图方法与能力培养——《海峡两岸骨肉亲》教学案例
庙镇小学徐冬伊
小组互助合作探究——小学品德与社会学科教学案例
幸福四平实验小学杜诤
出行守规则
松江区教育学院马莉莉
反思对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师课堂教学策略运用能力提升的作用——以《跨越国界的援救》教学为例
虹口区第三中心小学陈中蔚
后记
文摘
版权页:
作为一名教育实践者,“既然德育是可教的,那该怎么教?也就是德育的手段和方法是什么?”这是值得我们关注和思考的。
回忆我们的教育经历,相信很多教师都遇到过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所面临的困境,都发出过这样的感慨:“现在的学生真是越来越难教了!”学生对说教型、灌输型德育的抵触成为德育工作的最大障碍。现在的学生接触的外部世界千奇百怪,外界对学生心灵的诱惑和影响也多,如果仍然用主观生硬的说服教育,即便学生能够在教师的威严下暂时“屈服”,但其内心并没有认同,并没有起到教育的效果,仅仅是学生的行为受到了约束,完全是被动的结果,达不到育人的目的。
中国有句古话叫“教学相长”,意为教师在传达给学生很多理念的同时,自身也在改变。黄向阳博士的《德育原理》里也指出:“教育人是一种发展自我完善自我的方式。通过教育学生,不断总结教育经验,才能不断提高自己的教育水平。”
一、人格魅力,最有效的德育手段
在《现代汉语词典》中,“魅力”解释为很能吸引人的力量。文章有魅力,别人就愿意多读;人有魅力,别人就愿意与之交往;教师有魅力,学生就喜欢多亲近,聆听其教诲。正所谓“安其学,而亲其师,乐其友而信其道”。
《遇见别样的风景:小学德育课堂教学启示》由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
作者简介
王莉韵,小学品德与社会特级教师,虹口区拔尖人才,教育硕士,曾获全国优秀教师、全国中小学优秀德育课教师、上海市“我喜爱的好老师”金奖。现任虹口区外国语第1小学校长兼书记。运用体验式教学所上的品德与社会课,先后获上海市中小学中青年教师教学评选一等奖、全国小学思想品德优质课奖;体验式教学课题成果获上海市青年教师教育教学研究二等奖,全国小学德育研究优秀成果评选二等奖;专著《我和导师毛蓓蕾》获得上海图书奖二等奖;承担了“上海市品德与社会德育实训基地”主持人、“虹口区王莉韵品德与社会名师基地”主持人、市级共享课程和华东师范大学开放教育学院网络课程。
关月梅,现任上海市教委教研室小学品德与社会教研员,中职德育课程教研员,中国教育学会小学德育专业委员会理事,学术委员,上海市中小学品德与社会学科德育实训基地指导教师。曾多次获得市(区)教学论文评选、教学评优一、二、三等奖;多次获得(市)区学科带头人、优秀党员、优秀园丁、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主持编制《上海市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试行稿),主编40余万字《奠基从品行开始》(上海教育出版社)。多次承担部市联合课题研究,在全国、市级各类刊物发表多篇论文。
目录
在培训中提升学科素养在实践中提高育德能力——上海市小学品德与社会学科德育实训基地工作总结
虹口区外国语第一小学王莉韵
第一篇求知,汲取道德教育之精髓
感悟德育之魅力——读黄向阳《德育原理》有感
红旗小学姚璟
《道德原理》读记之体谅教学模式浅析
庙镇小学徐冬伊
创新评价技术活化德育过程——以《放屁的新娘》一课为例
宝山区教育学院毛志峰
遇见不一般的风景
松江区教育学院马莉莉
体验换位辩论实践——观《放屁的新娘》一课有感
管弄新村小学于嫣理
心弦上最美的景致——中日道德教育活动有感
幸福四平实验小学杜诤
心与形的对撞——中日道德课教育研究有感
虹口区第三中心小学陈中蔚
第二篇乐研,探索道德教育之规律
智用课程资源夯实史地知识——小学高年级品德与社会教学的实践与研究
上海理工大学附属小学吴史英
法治教育在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中的有效融合
嘉涛路小学朱丽纳
校本德育课程实施中品德与社会学科内容统整的实践
上海小学施敏
家校联动实施生命安全教育课程
浦东新区辅读学校龚波
小学道德课问题导向学习对学习方法的指导机制
宝山区教育学院毛志峰
置疑激趣辨析释疑——在品德与社会学科中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
浦东新区教育学院附属学校赵萍
三年级品德与社会实践活动操作指南研制的思考
上海师范大学第一附属小学糜佳
浅谈如何提高品德与社会学科课外践行活动的实效性
广灵路小学徐萍
将品德与社会学科与校本教材中的社会实践内容相结合
管弄新村小学于嫣理
品德与社会课中优化评价,培养学生良好品行的实践研究
闵行区中心小学黄晓静
品德与社会过程性评价策略实施初探
广灵路小学徐萍
拥抱生活牵手幸福——在品德与社会学科中培养学生幸福感的研究与实践
松江区教育学院马莉莉
体验情感感悟生活——论品德与社会课堂巧用体验式教学
幸福四平实验小学杜诤
基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小学学科德育实践与研究
虹口区第三中心小学陈中蔚
第三篇笃行,领悟道德教育之魅力
基于UMU互动教研落实民族精神教育——宝山区小学品德与社会学科“五步一单”主题教研案例
宝山区教育学院毛志峰
创设一体化作业智用多主体评价——《我会这样吃》活动作业评价案例
上海理工大学附属小学吴史英
注重作业设计深化评价改革——以《迷人的金秋》一课为例
嘉涛路小学朱丽纳
基于课标优化评价知行统一——《出行守规则》表现性评价案例
闵行区中心小学黄晓静
在品德与社会课中巧用思辨活动提升学生能力——以《人口与资源》一课教学为例
上海师范大学第一附属小学糜佳
直面生活矛盾解决真实问题——观摩《对立,还是沟通》一课带来的启示
浦东新区教育学院附属学校赵萍
以《巍巍都城——北京》为例浅谈“三化”教学模式
广灵路小学徐萍
基于课例研究有效开展品德与社会校本研修
上海小学施敏
在体验中学习在学习中体验——《绿色的呼唤》教学案例
浦东新区辅读学校龚波
科技改变生活——《神奇的“加工厂”》课例
红旗小学姚璟
学生自主读地图方法与能力培养——《海峡两岸骨肉亲》教学案例
庙镇小学徐冬伊
小组互助合作探究——小学品德与社会学科教学案例
幸福四平实验小学杜诤
出行守规则
松江区教育学院马莉莉
反思对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师课堂教学策略运用能力提升的作用——以《跨越国界的援救》教学为例
虹口区第三中心小学陈中蔚
后记
文摘
版权页:
作为一名教育实践者,“既然德育是可教的,那该怎么教?也就是德育的手段和方法是什么?”这是值得我们关注和思考的。
回忆我们的教育经历,相信很多教师都遇到过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所面临的困境,都发出过这样的感慨:“现在的学生真是越来越难教了!”学生对说教型、灌输型德育的抵触成为德育工作的最大障碍。现在的学生接触的外部世界千奇百怪,外界对学生心灵的诱惑和影响也多,如果仍然用主观生硬的说服教育,即便学生能够在教师的威严下暂时“屈服”,但其内心并没有认同,并没有起到教育的效果,仅仅是学生的行为受到了约束,完全是被动的结果,达不到育人的目的。
中国有句古话叫“教学相长”,意为教师在传达给学生很多理念的同时,自身也在改变。黄向阳博士的《德育原理》里也指出:“教育人是一种发展自我完善自我的方式。通过教育学生,不断总结教育经验,才能不断提高自己的教育水平。”
一、人格魅力,最有效的德育手段
在《现代汉语词典》中,“魅力”解释为很能吸引人的力量。文章有魅力,别人就愿意多读;人有魅力,别人就愿意与之交往;教师有魅力,学生就喜欢多亲近,聆听其教诲。正所谓“安其学,而亲其师,乐其友而信其道”。
ISBN | 9787544421 |
---|---|
出版社 | 上海教育出版社 |
作者 | 王莉韵 |
尺寸 | 1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