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网络舆论引导论 9787520300995

配送至
$ $ USD 美元

编辑推荐

《积极网络舆论引导论》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

作者简介

闫欢,东北师范大学传媒科学学院教授,东北师范大学媒介素养课程研究中心主任。中国社会心理学会传播心理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中国广播电影电视社会组织联合会媒介素养研究基地学术指导委员会委员,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项目评审专家,吉林电视台节目评审专家评委,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客座教授。曾获得中国广播电视新闻奖社教类二等奖,中国广播电视协会纪录片彩桥奖一等奖。主讲新闻心理学、传播学概论、媒介素养、国际传播学等课程。主要著作有《电视与未成年人心理》《媒介教育论》等。先后在《现代传播》《当代传播》《中国广播电视学刊》《中国电化教育》《情报科学》《新闻界》《新闻写作》等刊物发表论文二十余篇。研究方向为传播心理理论、媒介素养理论与实践。

目录

绪言积极网络舆论:国家与市民社会良性互动的媒介实践
一国家与市民社会良性互动的理论溯源
二公民美德的理论溯源及其对促进舆论互动的主体价值
第一章作为积极网络舆论主体的积极传播者
第一节积极受众观的历史脉络
一传播学批判学派视野中的消极受众
二传播学经验学派的积极受众观缘起
三批判视野中的积极受众
四积极受众观的发展
五受众研究的实践转向
第二节积极传播者:转型社会中的积极舆论主体
一心理学视野中的从消极个体到积极主体
二积极舆论主体的基本特征
三中国传统文化影响下的积极主体
四幸福指数拐点下的积极主体
五积极舆论主体的界定
第二章积极舆论主体的实现论媒介动机
第一节实现论与实现幸福感
一哲学与心理学视野中主体的自我实现
二积极舆论主体的实现幸福感
三积极舆论主体的实现论媒介动机测量
第二节作为积极舆论主体的大学生实现论媒介动机的实证研究
一问卷的发放与分析情况
二大学生实现幸福感水平分析
三作为积极舆论主体的大学生实现论媒介使用动机总体情况分析
四作为积极舆论主体的大学生实现论媒介使用动机的人口学变量分析
五作为积极舆论主体的大学生实现幸福感与实现论媒介使用动机的相关性分析
六大学生实现幸福感水平与实现论媒介使用动机的差异性分析
七研究启示与不足
第三章新型主流媒体的积极社会制度框架与舆论引导
第一节主流媒体舆论引导的历史脉络与现实需求
一新中国成立以来几代领导人的主流媒体舆论引导观
二网络舆论引导的现实需求
三主流媒体官方微博舆论引导中存在的问题
第二节新型主流媒体的积极社会制度媒介框架与主体舒适度指标
一主流媒体促进积极社会制度的形成及其积极影响
二主流媒体中的积极社会制度框架与积极舆论主体的舒适度指标
第三节主流媒体的积极社会制度框架的研究设计
一研究目标与内容
二研究样本的选择
三“@澎湃新闻”新闻框架的编码与测量方法
四“@澎湃新闻”积极社会制度框架的编码与测量方法
第四节“@澎湃新闻”的积极社会制度框架的数据结果分析
一主流媒体“@澎湃新闻”的新闻框架分析
二“@澎湃新闻”积极社会制度框架中的积极、消极情感
三“@澎湃新闻”积极社会制度框架分析
四小结
第五节基于积极社会制度框架的主流媒体微博的舆论引导策略
一主流媒体微博的舆论引导策略
二研究结论与不足
第四章核心价值传播对积极舆论主体的美德重构
第一节网络舆论共识中的宽容美德与怨恨情绪的唤醒、重构与博弈
一宽容美德唤醒的情境条件:价值差异比较中激活难以自解的怨恨情绪
二宽容美德社会记忆的唤醒机制:新型主流媒体的克己美德框架
三实现论媒介动机下舆论主体宽容美德的自觉重构及其与怨恨情绪的博弈
四结语
第二节突发公共事件传播中敬畏情绪的社会记忆重构
一敬畏情绪的社会记忆传统及其在中国的重构价值
二突发事件传播中敬畏情绪社会记忆的唤醒与重构
三突发事件传播误区与敬畏情绪社会记忆的重构
第三节唤醒与认同:虚构媒介中感恩特质的社会记忆重构
一“感恩”特质及其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社会记忆传承
二虚构媒介中的亲恩记忆框架的唤醒与认同
三夫妇、姐妹之恩的社会记忆唤起与当下认同
第五章网络群体性事件中舆论主体的积极人格及其有序参与
第一节网络群体性事件中积极舆论主体的积极人格
一积极舆论主体的积极人格
二积极舆论主体积极人格的具体特征
第二节网络群体性事件中舆论主体的有序参与
一网络群体性事件的历史发展及其主要特征
二公民参与的国内外研究及其概念界定
三网络群体性事件中的公民参与和公民有序参与
第三节网络群体性事件中舆论主体积极人格及其有序参与的关系实证
一网络群体性事件中舆论主体的积极人格特质再现
二积极舆论主体的积极人格与其有序参与的关系
三重视积极舆论主体的积极人格发展与有序参与
第六章微博舆论场中积极舆论主体的积极情绪体验
第一节微博的舆论场属性特征
一舆论场的定义及特征
二微博舆论场的基本特征:公共性与私人性并存
第二节积极舆论主体的积极情绪体验
一积极情绪体验的概念及功能
二微博舆论与舆论主体的积极情绪体验
第三节雅安地震事件中积极舆论主体的积极情绪体验
一积极舆论主体的“希望”情绪体验———地震相关信息迅疾发布
二积极舆论主体的“激励”与“感激”情绪体验———微博救援开展
三积极舆论主体的“爱”情绪体验———微公益活动
四积极舆论主体的积极情绪对微博舆论场的影响
五积极舆论主体的积极情绪体验的策略
六小结
4积极网络舆论引导论
第七章有意义媒介内容对积极舆论主体品味信念的提升效应
第一节传播效果研究的积极转向与品味信念发展梳理
一传播研究消极取向的历史梳理
二积极视角的传播研究转向
三“有意义媒介内容”的提出
四“品味”的辞源及多学科研究现状
第二节有意义媒介对积极舆论主体品味信念提升效应的研究设计
一研究方法简述
二研究工具
三研究对象
四实际操作
第三节有意义媒介对舆论主体品味信念的提升结果
一舆论主体品味信念的整体状态
二品味信念的人口统计变量分析
三实验结果分析
第四节有意义媒介内容对舆论主体品味信念的提升策略
一有意义媒介内容对舆论主体品味信念的提升
二对舆论主体品味信念提升的策略性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文摘

版权页:

插图:

由此可见,男生和女生基于实现论幸福感的媒介使用动机水平排序基本一致,仅在第二位和第三位的潜能感知与自我发现存在差异,居于首位的媒介使用动机均是人格展现,与总体情况一致。其中,女生5个维度的动机平均分均高于总体水平,男生5个维度的动机平均分均低于总体水平,女生的媒介使用动机水平高于男生。
(二)大学生实现论媒介使用动机在年级维度上的差异分析
本节研究依托“基于实现论幸福感的媒介使用动机调查问卷”的结果,结合人口学变量中的年级变量进行分析。本节研究中将年级变量界定的范围扩大,定义为“本科生”和“研究生”,现分别计算243份问卷中各年级在5项心理维度的平均得分,形成被试基于实现论幸福感的媒介使用动机各年级平均分,如图2—4所示。
结合图2—4的数据,以年级变量为基准,将基于实现论幸福感的媒介使用动机各年级的平均分按照降序排列,形成表2—7。
ISBN9787520300995
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作者闫欢
尺寸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