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编辑推荐
《科技教育创新与新经济》由经济科学出版社出版。
作者简介
周绍森,1941年出生,江西萍乡人,教授,博士生导师,美国纽约州立大学荣誉科学博士。曾任江西科技师范大学(原江西科技师范学院南昌分院)系主任、教务处长、校长;江西省教育厅(省教委)副厅长(副主任),兼任江西广播电视大学党委书记、校长,南昌大学党委书记;第九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九届、第十届江西省人大常委、教科文卫委副主任委员。并曾受聘为中德联合研究院(江西—OAI)院长,南昌理工学院督导专员、党委书记,教育部全国高等学校设置评议委员会专家等。
自2000年担任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南昌大学中国中部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学术委员会主任,以及南昌大学长江经济带协同创新中心学术委员会常务副主任以来,主要从事管理科学与工程博士点的教学和科技创新、人力资本、新经济增长理论、现代教育经济理论等领域的研究。主持国家软科学重大招标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科技部、教育部等国家和部省级课题28项;在《新华文摘》《中国软科学》《中国高等教育》等全国核心以上期刊发表论文(第一作者)52篇;出版学术专著、大学教材等26部,获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中国图书奖等国家和部省级奖励9项。
目录
第一篇科技创新论
第一章导论——科技创新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巨大动力
一、人类科技创新历史的回顾与启迪
二、科技创新引发了产业革命和社会变革
三、科学技术全面创新与激烈竞争的2l世纪
第二章科学创新
一、科学观念创新
二、科学手段创新
三、科学理论创新
四、科学体系创新
第三章技术创新
一、技术创新
二、工艺创新
三、产品创新
四、制度创新
五、市场创新
第四章创新人才
一、创新能力
二、创新思维
三、创新教育
第五章创新体系
一、国家创新体系的提出
二、国家创新体系的构成
三、国家创新体系的“五环模型”
第二篇科教兴国论
第六章导论——科教兴国思想的演进
一、历史的对比与启迪
二、道路的曲折与探索
三、时代的呼唤与选择
第七章赶上世界先进水平的科技战略
一、世界科技竞争的态势
二、中国发展科技先要解决的问题
三、中国科技发展的战略选择
第八章面向21世纪的教育战略
一、世界各国竞相发展教育
二、中国教育振兴首先要解决的问题
三、中国教育发展的战略选择
第九章科教兴国的创新工程
一、建设中国科技创新体系
二、实施中国教育改革的发展蓝图
三、高校要赶超世界先进潮流
第三篇新经济论
第十章导论——新经济的兴起
一、“新经济”溯源
二、新增长理论引领新潮流
第十一章新经济出现的原因
一、高科技产业化——新经济产生的基础
二、经济全球化——新经济兴起的历史契机
三、政府政策引导——撬动新经济的有力杠杆
四、风险投资和兼并收购——催生新经济的孵化器
第十二章新经济的基本特征
一、知识经济——新经济发展的本质
二、信息经济——新经济构成的主体
三、网络经济——新经济运行的基础
四、创新经济——新经济发展的灵魂
第十三章我国迎接新经济的对策
一、新经济:中国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机遇
二、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创造有利于新经济成长的社会环境
三、大力发展科技教育,加快经济知识化进程
四、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升级,顺应经济全球化潮流
五、制定具有前瞻性的战略,大力发展高新科技产业
附录一周绍森教授著作目录
附录二周绍森教授论文目录
后记
文摘
版权页:
3.科学实验的特点
现代科学实验的主要特点是可控性、创造性和重复性,
(1)可控性。科学实验是在人为地控制、干预研究对象的条件下进行的,它可以突出主要因素,排除次要因素,使研究对象得到简化和纯化,可以利用实验的控制条件,使自然过程得到延缓或加速,使自然现象得到强化和再现,从而使人们在有意识地变革自然中认识自然。可控性正是科学实验与科学观察的区别之处。科学观察是在不可控的自然发生条件下进行的,只能搜集到研究对象在自然状态的信息和事实。科学实验正是克服了这种单纯观察的局限性,能更深刻、更精确、更充分地验证因果关系和必然性,更有利于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2)创造性。科学实验是以认识和改造自然为直接目的所进行的创造性的活动。这种创造性先表现在设计实验的巧妙构思上,充分体现出人类在科学技术活动中的巨大智慧和创新精神。1956年,两位美籍华人物理学家李政道、杨振宁依据科学实验提出了在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的假说。另一位美籍华人物理学家吴健雄做了一个直接验证的实验。
《科技教育创新与新经济》由经济科学出版社出版。
作者简介
周绍森,1941年出生,江西萍乡人,教授,博士生导师,美国纽约州立大学荣誉科学博士。曾任江西科技师范大学(原江西科技师范学院南昌分院)系主任、教务处长、校长;江西省教育厅(省教委)副厅长(副主任),兼任江西广播电视大学党委书记、校长,南昌大学党委书记;第九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九届、第十届江西省人大常委、教科文卫委副主任委员。并曾受聘为中德联合研究院(江西—OAI)院长,南昌理工学院督导专员、党委书记,教育部全国高等学校设置评议委员会专家等。
自2000年担任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南昌大学中国中部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学术委员会主任,以及南昌大学长江经济带协同创新中心学术委员会常务副主任以来,主要从事管理科学与工程博士点的教学和科技创新、人力资本、新经济增长理论、现代教育经济理论等领域的研究。主持国家软科学重大招标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科技部、教育部等国家和部省级课题28项;在《新华文摘》《中国软科学》《中国高等教育》等全国核心以上期刊发表论文(第一作者)52篇;出版学术专著、大学教材等26部,获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中国图书奖等国家和部省级奖励9项。
目录
第一篇科技创新论
第一章导论——科技创新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巨大动力
一、人类科技创新历史的回顾与启迪
二、科技创新引发了产业革命和社会变革
三、科学技术全面创新与激烈竞争的2l世纪
第二章科学创新
一、科学观念创新
二、科学手段创新
三、科学理论创新
四、科学体系创新
第三章技术创新
一、技术创新
二、工艺创新
三、产品创新
四、制度创新
五、市场创新
第四章创新人才
一、创新能力
二、创新思维
三、创新教育
第五章创新体系
一、国家创新体系的提出
二、国家创新体系的构成
三、国家创新体系的“五环模型”
第二篇科教兴国论
第六章导论——科教兴国思想的演进
一、历史的对比与启迪
二、道路的曲折与探索
三、时代的呼唤与选择
第七章赶上世界先进水平的科技战略
一、世界科技竞争的态势
二、中国发展科技先要解决的问题
三、中国科技发展的战略选择
第八章面向21世纪的教育战略
一、世界各国竞相发展教育
二、中国教育振兴首先要解决的问题
三、中国教育发展的战略选择
第九章科教兴国的创新工程
一、建设中国科技创新体系
二、实施中国教育改革的发展蓝图
三、高校要赶超世界先进潮流
第三篇新经济论
第十章导论——新经济的兴起
一、“新经济”溯源
二、新增长理论引领新潮流
第十一章新经济出现的原因
一、高科技产业化——新经济产生的基础
二、经济全球化——新经济兴起的历史契机
三、政府政策引导——撬动新经济的有力杠杆
四、风险投资和兼并收购——催生新经济的孵化器
第十二章新经济的基本特征
一、知识经济——新经济发展的本质
二、信息经济——新经济构成的主体
三、网络经济——新经济运行的基础
四、创新经济——新经济发展的灵魂
第十三章我国迎接新经济的对策
一、新经济:中国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机遇
二、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创造有利于新经济成长的社会环境
三、大力发展科技教育,加快经济知识化进程
四、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升级,顺应经济全球化潮流
五、制定具有前瞻性的战略,大力发展高新科技产业
附录一周绍森教授著作目录
附录二周绍森教授论文目录
后记
文摘
版权页:
3.科学实验的特点
现代科学实验的主要特点是可控性、创造性和重复性,
(1)可控性。科学实验是在人为地控制、干预研究对象的条件下进行的,它可以突出主要因素,排除次要因素,使研究对象得到简化和纯化,可以利用实验的控制条件,使自然过程得到延缓或加速,使自然现象得到强化和再现,从而使人们在有意识地变革自然中认识自然。可控性正是科学实验与科学观察的区别之处。科学观察是在不可控的自然发生条件下进行的,只能搜集到研究对象在自然状态的信息和事实。科学实验正是克服了这种单纯观察的局限性,能更深刻、更精确、更充分地验证因果关系和必然性,更有利于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2)创造性。科学实验是以认识和改造自然为直接目的所进行的创造性的活动。这种创造性先表现在设计实验的巧妙构思上,充分体现出人类在科学技术活动中的巨大智慧和创新精神。1956年,两位美籍华人物理学家李政道、杨振宁依据科学实验提出了在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的假说。另一位美籍华人物理学家吴健雄做了一个直接验证的实验。
ISBN | 9787514185379 |
---|---|
出版社 | 经济科学出版社 |
作者 | 周绍森 |
尺寸 | 1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