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编辑推荐
《中国传统审美意象与美术教育》由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
作者简介
秦华,博士、副教授,南京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美术教育研究所副所长,南京师范大学“青年教学十佳”。多篇文章、作品发表于《美术》《中国美术教育》《艺术名家》《艺术中国》等期刊;作品多次入选各级美术展。主编《美术教育学》《地方美术课程资源》,副主编《美术教育研究方法与论文写作》等教材,参与主持多项国级、省级课题。
目录
绪论
一、选题的背景与意义
二、国内外该领域的研究现状
三、研究方法与思路
第一章中国传统审美意象与美术教育传达解读
第一节中国传统审美意象的形成背景暨对论题中“传统”的界定
第二节中国传统审美意象与美术教育传达的理论构思
第三节“意象”的形态流变暨绘画意象与文学意象的分离
第二章中国传统审美意象美术形式分析
第一节线、运动、延续时间性与意象
第二节视觉与触觉
第三节绘画中意象形式因素在其他艺术门类中的体现
第四节中国传统审美意象与“意象美术及其教育”
第三章中国传统审美意象内容的图像学分析
第一节形式与内容的融合——“诗、书、画、印”
第二节对中国传统审美意象美术“内在的意义”的分析
第四章中国传统审美意象的美术教育价值构成、文化形成与教育反思
第一节中国传统审美意象的美术教育价值构成
第二节中国传统审美意象的文化形成
第三节中国传统审美意象的教育反思
第五章实践研究综述
第六章“学前儿童(4—7岁)”中国传统审美意象的美术教育传达
第一节研究综述
第二节教学实践与教学案例
第七章“九年制义务教育阶段”中国传统审美意象的美术教育传达
第一节“小学阶段”中国传统审美意象的美术教育传达
第二节“初中阶段”中国传统审美意象的美术教育传达
第八章“普通高中”中国传统审美意象的美术教育传达
第一节研究综述
第二节“普通高中阶段”中国传统审美意象的美术教学传达实践
第九章“高等师范院校”中国传统审美意象的美术教育传达
第一节研究综述
第二节教学实践
余论
一、研究中的问题与缺陷
二、“中国传统审美意象在美术教育中的传达”研究中的几点思考
附录1:中国传统审美意象与美术教育传达问卷(学前教育教师卷)
附录2:中国传统审美意象与美术教育传达问卷(小学教师卷)
附录3:中国传统审美意象与美术教育传达问卷(初中教师卷)
附录4:中国传统审美意象与美术教育传达问卷(初中学生卷)
附录5:中国传统审美意象与美术教育传达问卷(高中教师卷)
附录6:中国传统审美意象与美术教育传达问卷(高中学生卷)
参考文献
后记
文摘
版权页:
插图:
中国传统美术中由线而生出绘画痕迹驻留的时间性,它打破了视觉的静止的性质,时间性体现的乃是“动”的本真。西方传统美术对对象极尽刻画之功,符合了人静观对象的要求,但是视觉的另一常态是运动,人的双眼的聚焦让我们对事物运动的捕捉成为可能,西方绘画描写静止聚焦的时候,为了模仿视觉幻觉,需要将次要的事物进行弱化处理。而中国传统绘画则服从运动观物随时调整视焦,因此,中国绘画的描绘在任何一处都可以做到精致入微而无碍全篇,其细致节略依据的是观画时的情绪跌宕与表现时的物理气息。因此,西方传统绘画描写了人的静观,中国传统描写的是动观,中西视觉表现传统在此恰是一种互补。
进一步,静观则易精细,动观事则更易于获得事物的整体意象。物越趋向于具体,也就相对减少了对事物想象与联想的空间。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绪论:中国传统绘画中运动与延续时间的表达给视觉以不确定性,而增加其会意的空间,这符合中国绘画意象的获得的心理过程。正如阿恩海姆所述:“意象愈具体,它展示出的特征也就愈多,观看者也就愈不容易明确究竟它的哪一种特征是主要的。”
《中国传统审美意象与美术教育》由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
作者简介
秦华,博士、副教授,南京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美术教育研究所副所长,南京师范大学“青年教学十佳”。多篇文章、作品发表于《美术》《中国美术教育》《艺术名家》《艺术中国》等期刊;作品多次入选各级美术展。主编《美术教育学》《地方美术课程资源》,副主编《美术教育研究方法与论文写作》等教材,参与主持多项国级、省级课题。
目录
绪论
一、选题的背景与意义
二、国内外该领域的研究现状
三、研究方法与思路
第一章中国传统审美意象与美术教育传达解读
第一节中国传统审美意象的形成背景暨对论题中“传统”的界定
第二节中国传统审美意象与美术教育传达的理论构思
第三节“意象”的形态流变暨绘画意象与文学意象的分离
第二章中国传统审美意象美术形式分析
第一节线、运动、延续时间性与意象
第二节视觉与触觉
第三节绘画中意象形式因素在其他艺术门类中的体现
第四节中国传统审美意象与“意象美术及其教育”
第三章中国传统审美意象内容的图像学分析
第一节形式与内容的融合——“诗、书、画、印”
第二节对中国传统审美意象美术“内在的意义”的分析
第四章中国传统审美意象的美术教育价值构成、文化形成与教育反思
第一节中国传统审美意象的美术教育价值构成
第二节中国传统审美意象的文化形成
第三节中国传统审美意象的教育反思
第五章实践研究综述
第六章“学前儿童(4—7岁)”中国传统审美意象的美术教育传达
第一节研究综述
第二节教学实践与教学案例
第七章“九年制义务教育阶段”中国传统审美意象的美术教育传达
第一节“小学阶段”中国传统审美意象的美术教育传达
第二节“初中阶段”中国传统审美意象的美术教育传达
第八章“普通高中”中国传统审美意象的美术教育传达
第一节研究综述
第二节“普通高中阶段”中国传统审美意象的美术教学传达实践
第九章“高等师范院校”中国传统审美意象的美术教育传达
第一节研究综述
第二节教学实践
余论
一、研究中的问题与缺陷
二、“中国传统审美意象在美术教育中的传达”研究中的几点思考
附录1:中国传统审美意象与美术教育传达问卷(学前教育教师卷)
附录2:中国传统审美意象与美术教育传达问卷(小学教师卷)
附录3:中国传统审美意象与美术教育传达问卷(初中教师卷)
附录4:中国传统审美意象与美术教育传达问卷(初中学生卷)
附录5:中国传统审美意象与美术教育传达问卷(高中教师卷)
附录6:中国传统审美意象与美术教育传达问卷(高中学生卷)
参考文献
后记
文摘
版权页:
插图:
中国传统美术中由线而生出绘画痕迹驻留的时间性,它打破了视觉的静止的性质,时间性体现的乃是“动”的本真。西方传统美术对对象极尽刻画之功,符合了人静观对象的要求,但是视觉的另一常态是运动,人的双眼的聚焦让我们对事物运动的捕捉成为可能,西方绘画描写静止聚焦的时候,为了模仿视觉幻觉,需要将次要的事物进行弱化处理。而中国传统绘画则服从运动观物随时调整视焦,因此,中国绘画的描绘在任何一处都可以做到精致入微而无碍全篇,其细致节略依据的是观画时的情绪跌宕与表现时的物理气息。因此,西方传统绘画描写了人的静观,中国传统描写的是动观,中西视觉表现传统在此恰是一种互补。
进一步,静观则易精细,动观事则更易于获得事物的整体意象。物越趋向于具体,也就相对减少了对事物想象与联想的空间。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绪论:中国传统绘画中运动与延续时间的表达给视觉以不确定性,而增加其会意的空间,这符合中国绘画意象的获得的心理过程。正如阿恩海姆所述:“意象愈具体,它展示出的特征也就愈多,观看者也就愈不容易明确究竟它的哪一种特征是主要的。”
ISBN | 9787562172956 |
---|---|
出版社 | 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
作者 | 秦华 |
尺寸 | 1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