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电网与能源网融合技术 7111594894,9787111594895

配送至
$ $ USD 美元

商品编号: 4210029 类别: 图书 科技 电工技术 电器
编辑推荐

本书从电力行业、其他能源行业和互联网行业等不同视角,给出智能电网2.0,互联能源网和互联网+能源网三种融合模式的场景分析。
结合我国的能源系统的发展现状,展望与解读我国未来智能电网与能源网融合的形态演变及关键发展技术。
内容源自中国工程院重大咨询项目研究成果,由能源领域众多专家学者联合编写完成。

作者简介

李立涅,中国工程院院土,华南理工大学电力学院名誉院长、教授、博土生导师。我国著名电网技术专家、直流输电专家,参加和组织建设了我国第一条330kV交流输电工程、第一条500kV交流输电工程、第一条±500kV直流输电工程、我国第一条也是世界上第一条±800kV直流输电工程,为推动我国电网技术发展,尤其是直流输电技术从中国创造到中国引领做出重要贡献。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1项(2017年,第一完成人)、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30余项;获得第十一届光华工程科技奖(2016年)、第五届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2O12年);发表学术论文180余篇,合作出版专著1部,授权专利30余项。郭剑波,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教授级高级工程师,电力系统分析与控制专家。长期从事电力系统分析与控制研究,在电网规划、提高电网安全稳定水平和输电能力及风电并网安全等方面成绩显著。先后参加了三峡输电等电网规划研究,主持了2O世纪90年代开展的全,国互联电网(2020~2050年)规划系列研究;主持研制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可控串补装置和特高压串补装置,带领团队开发了跨大区交直流协调控制系统,提高了电网安全稳定水平和输电能力;组织建成了“国家能源大型风电并网系统研发(实验)中心”,为行业提供了公共研发实验平台,提高了风电并网安全水平。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饶宏,直流输电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南方电网公司首席技术专家、中国电机工程学会直流输电与电力电子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兼秘书长、CIGRE B4中国国家委员。长期从事直流输电技术研究、系统设计和运行技术与应用,主持设计建成了世界首个±800kV云广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世界首个多端柔性直流输电南澳柔直工程和高电压大容量柔性直流背靠背联网工程等直流输电工程,研发交直流并联大电网运行关键技术,为推动我国直流输电快速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部级一等奖3项等奖励。获2016年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等荣誉。

目录

前言
第1章绪论
1.1能源转型面临的挑战
1.1.1能源结构亟待转型
1.1.2新能源消纳面临瓶颈
1.1.3能源利用效率亟待提升
1.1.4能源系统独立运行的局限性问题
1.2能源技术取得的突破
1.2.1新能源成本的快速降低
1.2.2能源领域新材料取得的新突破
1.2.3互联网技术在能源领域的应用优势
1.3智能电网与能源网融合的优越性
1.3.1推动能源供给革命,提高新能源消纳能力
1.3.2推动能源消费革命,提高能源综合利用效率
1.3.3推动能源体制革命,提供市场化所需技术支撑
1.4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2章智能电网与能源网的融合模式
2.1国内外发展现状
2.2融合模式的三种形态
2.2.1视角A:智能电网2.0
2.2.2视角B:互联能源网
2.2.3视角C:“互联网+”能源网
2.2.4融合模式的异同
2.3融合模式的支撑技术
2.3.1材料装备技术
2.3.2信息通信技术
2.4融合模式的典型场景
2.4.1广域互联能源网
2.4.2区域与用户级智能能源网
2.4.3“互联网+”智慧能源
2.5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3章新材料新装备支撑技术
3.1提升电能传输效率的新型材料与装备
3.1.1超导材料与装备
3.1.2新型导电材料
3.1.3特高压设备绝缘防护
3.2促进可再生能源消纳的新型储能材料与装备
3.2.1储能技术的基本类型
3.2.2储能材料与装置的技术发展方向
3.3未来先进电工装备的新型电工磁性材料
3.3.1电工磁性材料的基本类型
3.3.2电工磁性材料的技术发展方向
3.4未来电力电子化能源系统的新型半导体材料和器件
3.4.1宽禁带半导体材料的基本类型
3.4.2宽禁带半导体材料与器件的技术发展方向
3.5推进能源系统发展的智能(功能)材料
3.5.1非线性绝缘材料
3.5.2自愈合绝缘材料
3.6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4章信息通信支撑技术
4.1促进透明电网的信息感知技术
4.1.1芯片级传感技术
4.1.2芯片化保护控制技术
4.1.3光纤传感网络技术
4.1.4泛在网络技术
4.1.5感知信息技术的发展方向
4.2适应分布式处理的信息处理技术
4.2.1云计算技术
4.2.2大数据应用技术
4.2.3高性能计算技术
4.2.4信息处理技术的发展方向
4.3面向智能决策的信息交互技术
4.3.1人工智能技术
4.3.2虚拟现实技术(VR)
4.3.3物联网技术
4.3.4移动互联网技术
4.3.5信息交互技术的发展方向
4.4保障能源系统可靠性的信息安全技术
4.4.1云计算信息安全技术
4.4.2物联网信息安全技术
4.4.3能源工业控制系统安全技术
4.4.4信息安全技术的发展方向
4.5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5章广域互联能源网
5.1电力发展趋势
5.1.1电力需求预测
5.1.2电力供应预测
5.1.3可再生能源发电预测
5.1.4电力流和输电需求预测
5.2广域互联能源网的形态特征
5.3广域互联能源网的技术需求
5.3.1远距离输电能力提升的技术需求
5.3.2大电网安全稳定运行的技术需求
5.3.3大规模可再生能源集中消纳的技术需求
5.4远距离输电能力提升的技术发展方向
5.4.1特高压交流输电技术
5.4.2特高压直流输电技术
5.5大电网安全稳定运行的技术发展方向
5.5.1基于运行轨迹的电力系统稳定分析与控制
5.5.2新一代特高压交直流仿真平台
5.5.3交直流大电网系统保护技术
5.5.4气象及能源大数据综合利用
5.6大规模可再生能源集中消纳的技术发展方向
5.6.1柔性直流输电技术
5.6.2大容量储能技术
5.6.3适应大规模可再生能源接入的大电网调度技术
5.7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6章区域与用户级智能能源网
6.1现状及发展趋势
6.2智能能源网的形态特征
6.3区域与用户级智能能源网的技术需求
6.3.1多能流耦合的关键支撑技术与设备
6.3.2多能流耦合的规划设计技术
6.3.3高比例可再生能源就地消纳的技术需求
6.3.4终端能源利用效率提升的技术需求
6.4多能流耦合的技术发展方向
6.4.1电-气耦合技术
6.4.2电-热耦合技术
6.4.3电-氢耦合技术
6.4.4互联信息保障技术
6.5多能流耦合规划设计技术的发展方向
6.6高比例可再生能源就地消纳的技术发展方向
6.6.1可再生能源发电功率预测技术
6.6.2主动配电网(能量管理)技术
6.6.3直流配电网与直流微网技术
6.6.4分布式储能技术
6.7终端能源利用效率提升的技术发展方向
6.7.1需求侧综合管理技术
6.7.2智能能源网运行优化技术
6.8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7章“互联网+”智慧能源
7.1现状及发展趋势
7.2“互联网+”智慧能源的形态特征
7.3“互联网+”智慧能源的技术需求
7.3.1能源生产智慧化的技术需求
7.3.2能源网络智慧化的技术需求
7.3.3能源消费智慧化的技术需求
7.4能源生产智慧化的技术发展方向
7.4.1基于互联网的能源生产信息公共服务网络
7.4.2基于大数据的生产调度智能化
7.4.3支持可再生能源消纳和分布式能源接入能源网络
7.4.4多能流生产协同的分析控制技术
7.4.5虚拟发电厂技术
7.5能源网络智慧化的技术发展方向
7.5.1透明电网/能源网
7.5.2泛在信息能源网
7.5.3基于互联网的能量管理技术
7.6能源消费智慧化的技术发展方向
7.6.1基于互联网的能源交易
7.6.2基于互联网的用能设施的推广
7.6.3基于互联网的能源领域商业新模式
7.7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8章我国智能电网与能源网融合的
ISBN7111594894,9787111594895
出版社机械工业出版社
作者李立浧
尺寸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