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图书馆学教育思想研究(1887-1955) 9787548614388

配送至
$ $ USD 美元

编辑推荐

研究美国图书馆学教育思想史有助于剖析图书馆学教育发展的内在机理,可以为我国图书馆学教育的未来发展提供借鉴。

作者简介

周亚,1988年生,河南商丘人。北京大学博士,武汉大学学士、硕士。华东师范大学信息管理系讲师,中国图书馆学会图书馆学基础理论专业委员会委员。研究兴趣为图书馆学史、图书情报学理论等领域,主持国家社科、上海社科课题各一项,在《中国图书馆学报》等刊物发表论文二十余篇,曾获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等奖项。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1
第一节 研究缘起与意义……………………………………… 1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述评……………………………………… 5
第三节 研究范畴、思路与方法……………………………… 50

第二章 美国图书馆学教育思想分期(1887—1955)…………… 73
第一节 杜威时期的实用主义教育思想(1887—1905)…… 73
第二节 “百家争鸣”时期教育思想的分化与补充(1898—1919)……………………………………… 79
第三节 威廉姆森时期教育的制度化思想(1919—1926)……………………………………………………… 82
第四节 “芝加哥学派”时期图书馆学科学化思想(1926—1942)……………………………………… 86
第五节 新模式重塑时期的教育思想(1940—1955)……… 92

第三章 杜威时期的实用主义教育思想………………………… 109
第一节 学徒制教育的代表人物…………………………… 109
第二节 杜威图书馆学教育思想的形成与演变…………… 114
第三节 关于图书馆人才培养方式的讨论(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 133

第四章 教育思想的分化补充与“百家争鸣”…………………… 151
第一节 图书馆学教育的专门化:早期儿童图书馆员教育思想………………………………………………… 152
第二节 对杜威的补充:欧内斯特?理查森的图书学教育思想………………………………………………… 159
第三节 图书馆学教育规范化思想:《图书馆学院委员会报告(1900)》……………………………………… 171

第五章 威廉姆森时期教育的制度化思想……………………… 184
第一节 《威廉姆森报告》产生的时代背景………………… 185
第二节 威廉姆森制度化和专业化的教育思想:___________以《威廉姆森报告》为中心………………………………… 186
第三节 《威廉姆森报告》的反响:赞扬与批评…………… 197
第四节 《威廉姆森报告》的影响:推动作用与余留问题… 203

第六章 “芝加哥学派”时期的科学化思想……………………… 223
第一节 乔治?沃克斯:以学术研究为核心的研究生教育……………………………………………………… 224
第二节 路易斯?威尔逊:面向社会的图书馆学教学与研究………………………………………………… 238
第三节 转型时期的争鸣:1930年代图书馆学科学化之争
……………………………………………………… 249

第七章 新模式重塑时期的教育思想…………………………… 275
第一节 核心课程:突破杜威模式的内容体系的重新构建………………………………………………… 276
第二节 哈里特?贺维的学制改革思想…………………… 283
第三节 谢拉的文献工作教育思想与实践………………… 293

第八章 结语……………………………………………………… 344
第一节 美国图书馆学教育思想的脉络及历史贡献(1887—1955)……………………………………… 344
第二节 对图书馆学教育发展的现实思考………………… 351
第三节 本文创获之处、不足与展望……………………… 358

附录I 美国图书馆学教育年表(1887—2018)………………… 364
附录II 美国图书馆学教育家名录……………………………… 459
附录III 缩略名与中英文全称对照表………………………… 496
参考文献…………………………………………………………… 497
博士论文索引……………………………………………………… 542
后记………………………………………………………………… 552

序言

序一
图书馆学教育思想是图书馆学理论的先声,早期图书馆学教育的课程体系是图书馆学的内容体系形成的基础。中国图书馆学建立于1920年至1923年期间,其主要标志是:一、1920年,美国人韦棣华女士(MaryElizabethWood,1861—1931)仿照美国图书馆学教育模式在武昌文华大学创办了中国第一所独立的图书馆学教育机构——文华图书科(BooneLibrarySchool)。从此中国有了专门的图书馆学教育学校。二、1921年前后,沈祖荣、胡庆生、戴志骞、徐燮元、杜定友、洪有丰等一批接受美国图书馆学教育的留学生毕业后纷纷回国,在国内学术界兴起图书馆学宣传、教育、研究活动。三、1923年,杨昭胐的《图书馆学》一书由商务印书馆分上、下册正式出版。该书是中国第一部以“图书馆学”为书名的著作,内容多取外国之成法糅合贯通而成,实开中国图书馆学通论之先河。(引自拙著《图书馆学是什么》第142页)可以说,中国图书馆学主要是受美国影响而建立起来的,在民国时期的发展过程中,也以美国图书馆学为主要效仿对象,而美国图书馆学教育体系及其内容也成了中国图书馆学教育的体系以及基本内容。所以研究美国图书馆学教育思想,不仅有助于廓清图书馆学理论的源头,丰富西方图书馆学史的研究成果,也有助于了解中国图书馆学早期思想及内容体系的形成与发展,为开展比较图书馆学研究提供一些参照。
周亚在2014年秋季赴美交流学习,行前半年里和我商谈定下这个博士论文题目,并顺利地通过了开题报告。在美国交流学习的一年时间里,他查阅了伊利诺伊大学图书馆、纽约公共图书馆等多所大学、公共图书馆的书刊资料和档案文件,废寝忘食,孜孜不倦,受到美方指导教师以及图书馆服务人员的赞扬。他潜心写出来的博士论文《美国图书馆学教育思想研究(1887—1955)》,字数超过了20万字,引证文献丰富,章节结构紧凑,观点明确扼要,文献著录详细,得到了评审专家、答辩委员的好评,在答辩中获得了顺利通过,还被评选为北京大学优秀博士论文。
这篇论文根据美国图书馆学教育实践的发展历程与重要事件,将1887到1955年美国图书馆学教育思想发展过程划分为五个阶段,然后对每一阶段教育思想的概况、代表人物与观点及其影响进行总结与提炼。作者根据大量史料,还原出了美国图书馆学教育的发展路径: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图书馆学教育从温莎、普尔等人推重的学徒培养方式,向1887年杜威创办第一所图书馆学校后的建立系统教学学院教育方式转变;20世纪20年代《威廉姆森报告》公布之后,图书馆学教育进入了制度化、规范化、体系化的发展阶段;芝加哥大学图书馆学院(GLS)成立之后,图书馆学教育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走向了科学化和专业化,“芝加哥学派”重视读者研究、重视科学方法、重视培养科学精神的教育特色在美国影响甚大;20世纪四五十年代,面向具体学科领域的专业图书馆员的培养教育,以及50年代以后兴起的文献工作教育,又促使图书馆学教育向纵深化方向发展。
在通读论文的过程中,我觉得周亚提出的许多见解很有新意。如作者在详细梳理了1887年哥大图书馆学院成立前后杜威教育思想形成与演变的脉络之后,认为杜威的教育思想并非一成不变,他也曾有意识地提升图书馆学教育的学术性,并不是彻底的实用主义。这一发现纠正了学界普遍认为杜威是实用主义图书馆学的看法,促醒我们要全面地看待杜威其人及其所处的图书馆事业环境,客观地评价相关图书馆学家的教育思想及其贡献。再如,周亚能做到史论结合,在史实考述的基础上,经过对史实的解读,认为美国图书馆学教育思想发展的历史是图书馆学教育被人文性、科学性、技术性三种力量不断推动并在三者间取得平衡的过程,以及美国图书馆学教育思想与图书馆实践和社会发展存在着动态的互动关系,这样的结论颇有深度。此外,基于历史研究的基础,他还提出了可以用图书馆学基础理论研究来促进图书馆学课程体系建设。这些结论与建议,应该说对于当下的中国图书馆学教育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当然论文的不足之处也是明显的。其一,论文缺乏从课程体系、具体课程等角度来分析美国图书馆学教育思想的流变,虽然文中谈及20世纪五十年代前后美国图书馆学教育界对核心课程的讨论,但从整体上看仍显不足。其二,图书馆学教育与美国高等教育的整体发展密不可分,而图书馆事业又与社会、文化、经济等紧密相连,但本文研究仍局限在图书馆事业的视野之内,较少在美国教育史、文化史等视域之下探讨图书馆学教育思想与宏观背景之间的关系。其三,虽然作者力求从教育思想的层面探讨美国图书馆学教育史,但文中有些部分讨论的问题仍主要是教育措施等实践层面的内容,对思想与理论层面的剖析不太充分。这些不足的存在和论文研究写作的时间较短有关联,即作者很难在一年多的时间对美国的教育、社会深入了解到一定的程度。不过我还是认为这些不足是应该指出来的。
这篇博士论文是中国大陆第一部研究美国图书馆学教育史的著作,它的出版面世标志着作者完成了求学到治学过程的转换,预示着作者正在踏上一个漫长的学术生涯之旅。基于对周亚的了解,我相信他能够将自己浓厚的学术兴趣转化为积极的研究动力,在自己未来的学术研究中继续以求,不断进取。拥挤在学术殿堂内的人们是各式各样的,引导他们到这里来的动机也不尽相同。我希望周亚能够“淡泊明志”“为学术而学术”。每个学者的人生道路都浸透着自己的个性,每个学者也都应该经常进行这样的反诘:自己的路应该怎样走?让这句反诘成为我和周亚共同的勉励之语吧。

王子舟
2018年3月2日元宵节于五道口

文摘

第三章
从1887年杜威在哥大设立图书馆经营学院到1905年杜威淡出图书馆界,美国经历了图书馆学教育从无到有、图书馆人员培养从学徒制教育到正规教育的“破茧”之旅。在此期间,杜威设计了正式的图书馆学教育的构想,并将其变为现实。一个新生事物的产生往往要经受固有环境的审视甚至批评,图书馆学院教育也是如此。在1887到1905年的杜威时代,学徒教育、学院教育、图书馆人才培养方式等论题成为该阶段图书馆学教育界关注的核心问题。对于这些问题,贾斯丁?温莎、威廉?普尔、杜威、玛丽?普拉默、威廉?弗莱彻、赫伯特?普特南等都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其中,杜威是这一时期的核心人物,其实用为主的教育思想在图书馆学教育中占据主导地位,成为该时期的主要特征。
第一节 学徒制教育的代表人物
一、学徒教育的特点
在杜威以前,学徒制是培养图书馆人才的重要途径。据玛丽?普拉默总结,这种教育模式培养图书馆员的具体方法有:1.将准图书馆员“放逐”到整个图书馆某一工作中,让其面对可能产生的种种困难并设法解决问题,从而积累经验。笔者将这种方法称为“自力更生式”;2.图书馆派遣图书馆员到大型图书馆,学习其管理方法,并将大馆的经验用于自己所在的图书馆,并逐渐加以调整使其适应本馆工作。笔者将这种方法称为“依葫芦画瓢式”;3.在大型图书馆里,在优秀馆员的教授下学习编目原则或者其他工作。笔者称之为“领头羊式”。以上方法常常结合起来使用。这种学徒教育的对象不仅面向尚无图书馆经验的准图书馆员们,而且包括已经从事图书馆工作但需要提高和学习的馆员们。可见,学徒教育并未明确区分职前教育与在职继续教育。在正式的图书馆学教育机构建立之前,这种传习图书馆知识的传统培养方式显得尤为重要。
二、温莎、普尔、钱伯林的学徒教育思想
贾斯丁?温莎、威廉?普尔、梅伦?钱伯林等都是这种学徒教育方式的积极拥护者与实践者。波士顿图书馆、芝加哥公共图书馆、波士顿公共图书馆、哈佛大学图书馆,以及圣路易斯、密尔沃基等地的图书馆,都成为学徒教育的重要实践地。
贾斯丁? 温莎是一位学者型馆长,曾任波士顿公共图书馆(1868—1877)和哈佛大学图书馆馆长(1877—1897)、ALA 首任主席(1876—1885)和《图书馆杂志》副主编。[4]在温莎看来,有经验的图书馆员和好的图书馆有责任为本馆和他馆图书馆员的教育提供帮助,“我们没有目录学和图书馆教育学校……每一个积累了相当经验的图书馆都能够对另一个图书馆提供无法估量的指导”。温莎的图书馆员学徒教育的程序大致包括:首先要获得有关图书馆工作的现有出版物,例如美国教育部新出的文献;向标杆图书馆索取它们的管理规则与报告;花时间仔细学习这些文献资料;当学徒对图书馆及其管理有所了解之后,需要他们开始思考现有文献和大馆经验与自己所在馆或者将要任职的图书馆的契合度,考虑是否适用;在上述这些工作之后,如果仍有疑问和不解,可以向有经验的老馆员请教;衡量不同人的观点、不同图书馆管理方案之后,选择中意的方案;在做出选择之后,需要对别馆经验与方法进行修改和研究,直到它们最终适合自己与自己所在的图书馆。温莎提出的这套学徒教育的程序,主要是通过了解现有图书馆相关文献、他馆管理经验、他人的图书馆工作经验而习得图书馆知识,基本可归于笔者上文所说的“依葫芦画瓢法”。
威廉?普尔先后任波士顿商业图书馆(1852—1856)、波士顿图书馆(1856—1869)、辛辛那提公共图书馆(1869—1873)、芝加哥公共图书馆(1873—1887)、纽百瑞图书馆(1887—1894)馆长、《图书馆杂志》副主编与ALA 主席(1885—1887)。[7]普尔是“美国图书馆员中的长老级人物”,是现代图书馆运动的重要推动者之一,致力于“将图书馆职业提升为一种学术职业”。
1848年,普尔在耶鲁大学求学时,曾担任联合兄弟会图书馆助理,并开始编纂在图书馆界具有广泛影响的《普尔期刊文献索引》。普尔学生时代任图书馆助理及其早期图书馆训练的经历,必然影响到他对采用学徒教育培养图书馆员的态度。1883年,当ALA水牛城大会商议杜威提出的图书馆学院计划时,普尔虽然表示不想对杜威的计划“泼冷水”,不过,他仍然表达了对于图书馆学徒教育的偏好:
在芝加哥(公共图书馆),我们已经将一些图书馆助理培养成了技术娴熟的编目员,他们丝毫不逊于我国任何其他的图书馆员。实际上,我一直持有这种观点,那就是图书馆实际工作、再加上以前在学校里受到的良好教育,是培养优秀图书馆员的正确方式……还有什么能比一个管理有序的图书馆更适合作为培养馆员的图书馆学校呢?
普尔之所以如此断言,有其理由所在:一方面,他认为图书馆知识无法单纯通过讲课的方式传授,而只能建立在图书馆工作的基础上,“一定的图书馆工作对于学徒理解口头教学乃至我们职业的专门术语来说非常必要”;另一方面,普尔对杜威的计划表示担忧,在他看来,杜威当时的计划似乎还只是纸上谈兵,缺乏实际可行性。普尔认为学院教育可能会在师资方面遇到困难:“那些能干的图书馆员,谁又有时间去讲课呢?”不过,需要指出的是,普尔虽然偏向于学徒教育模式,并对杜威提出了批评,但是,从其1883年水牛城会议上的发言来看,他对于学院教育仍抱有期待,只是这种期待需要杜威以完善的计划和切实的行动来向其证明:“从(哥大图书馆学院)目前的框架来看,也只是说说而已,还停留在空想的阶段……当杜威成功将其变为现实并培养一些图书馆员之后,图书馆协会将会第一个宣传
杜威的方法并将之推广给公众。”
ISBN9787548614388
出版社学林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
作者周亚
尺寸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