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粤港澳地区戏曲团体经营模式及戏曲演出市场》由中国戏剧出版社出版。
作者简介
陈京松,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国家一级编剧,曾在高校任教,讲授外国文学、文学概论等课程。在广东省艺术研究所,从事戏剧理论研究、戏剧创作辅导工作。参与创作大型话剧、粤剧、汉剧、雷剧等近二十部,曾获全国“五个一工程”奖、文化部文华奖和广东省艺术节优秀编剧奖。大型话剧《十三行商人》和《南越王》分别入选国家舞台艺术精品三十强。创作或参与创作电视连续剧、电视动画片、电视政论片多部,在中央电视台和广东电视台播出、获奖。
张晋琼,国家一级编剧;武汉大学文学硕士;现任广东省艺术研究所艺术研究中心主任。参与或独立承担、省级研究课题5项;参与编写并担任主编或副主编的专著5本(均已出版)。在《中国戏剧》《戏剧文学》《中国京剧》《理论与创作》《中国文化报》等核心报刊杂志共发表艺术理论、艺术评论、艺术随笔等百余篇作品。
目录
粤港澳地区戏曲团体经营模式及戏曲演出市场课题最终成果简介
专家组鉴定意见
引论戏剧商品及艺术市场的理论框架
一、艺术向商品过渡和戏剧市场的形成
二、价值规律在艺术市场中的普遍性与特殊性
1.价值规律在艺术生产中的一般性
2.艺术个性对戏剧价格的影响
3.艺术市场中的竞争
三、戏曲商品的物质外壳及其生产、流通与消费
1.戏曲商品的物质外壳与流通方式
2.戏曲生产过程的复杂性
3.戏曲商品的“复制”
4.演员在戏曲生产中的突出地位
5.戏曲的重复消费率
6.戏曲商品生产中的资金投入
7.戏曲商品的消费群体
8.戏曲除审美之外的使用价值
四、艺术成为商品进入艺术市场的必然性
上篇粤港澳地区戏曲团体经营模式
第一章国有戏曲团体的体制与经营模式
一、1949年至1978年的国营剧团
1.国营剧团的建立
2.国营剧团的人员构成及政府对国营剧团的管理
3.国营剧团的四种体制
二、1978年后国有剧团的四种基本模式
1.地方政府全额拨款
2.政府差额拨款,完成演出任务后,发超场奖
3.政府差额拨款,其余部分自力更生
4.个人承包的国有剧团
三、目前有关部门对剧团的政策及剧团改革的趋向
第二章1978年之前民营剧团的经营模式
一、1949年之前民营戏班的经营管理
1.具有资本主义性质的公司制
2.戏班与观众的“中介机构”——八和会馆
3.封建制度下的管理模式——潮剧戏班的童伶制
二、1949年至1966年的民营戏班的经营方式
1.班主班(即资方班)
2.大包细
3.兄弟班
4.劳资合作
5.民主班
6.解放初期粤剧组织机构概况
7.潮剧戏班的管理形式
三、政府对民营戏班的管理
第三章1978年后广东民营职业剧团的兴起
一、民营职业剧团的兴起的国内政治、经济条件
二、民营职业剧团的经营方式
1.广东省民营职业剧团的投资者
2.广东省民营剧团的类型
3.广东民营剧团的经营方式
三、促进民营职业剧团的发展
(一)民营剧团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演艺人员匮乏,演员流动性大,剧团稳定性差
2.市场营销手段落后,演出经纪人队伍不规范
3.剧团创新意识弱,受众面窄,资金缺乏保障
(二)民营剧团不完善的主要原因
1.民营剧团大多数先天“发育不良”,有着许多通病
2.民营剧团在自身经营管理上目的不明确,定位不准确
3.“门户”观念严重
4.政府在对民营剧团的发展管理上缺乏总体发展战略,没有把民营剧团当作一个产业来发展,缺乏针对性的扶持和指导
(三)如何使民营剧团健康发展
1.加大政府引导与扶持力度
2.拓宽渠道加强专业指导
3.加强队伍管理与监督
第四章港澳政府对民营戏曲团体的扶持
一、香港地区民营戏曲团体
(一)香港地区民营戏曲团体的组织形式
1.清代至20世纪50年代香港粤剧童班
2.民国之后的职业戏班
3.业余剧社
(二)香港民间剧团的资金来源
(三)香港地区政府对剧团的扶持方式
1.资金支持
2.场地支持
3.人才培养
二、澳门地区戏曲演出活动
(一)神功戏演出活动
1.概况
2.经费来源
(二)业余戏曲社团
1.概况
2.经济来源
(三)人才培训
第五章各种经营模式的比较研究
一、衡量戏曲团体经营模式优劣的标准
1.社会效益
2.娱乐功能
3.经济效益
二、非国有制戏曲团体各种经营模式的优劣
1.带有资本主义性质的公司制经营
2.演员自主经营
3.农村民营剧团的经营
三、国有团体经营体制的弊端
1.国有戏曲团体的非营业性经济收入
2.国有戏曲团体体制改革落后于时代的变革
3.国有戏曲团体缺少市场压力
四、国有剧团可以借鉴粤港民营职业剧团某些经营手段
1.带有现代艺术生产方式特点的民营戏剧生产市场
2.面向观众的剧目生产
3.崭露头角的制作人制
4.灵活的用人制度
五、西方的艺术团体经营模式对我们的启示
……
下篇粤港澳戏曲演出市场
文摘
版权页:
艺术商品的质量问题比物质商品复杂得多。一方面,艺术商品有着双重的质量标准,即除了艺术标准之外,还有衡量一般物质商品的技术质量标准。技术质量是物质生产水平决定的。比如文学书刊的纸张、印刷,音像制品的磁带、光盘的录制效果,电影的胶片、高技术的特技摄影,以及演出场地的灯光、音响、布景、观众席的物质条件等。另一方面,衡量艺术商品质量的艺术标准不像技术质量那样,有很明确的客观尺度。虽然也有一种理论上的艺术质量标准,但具体运用起来,往往会陷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怪圈。而且,这种标准只是在艺术批评中被为数不多的专门以艺术作品为研究对象的艺术批评家们运用。真正起作用的艺术“标准”是一般的消费者们缺少科学性和理论色彩的主观好恶。一些专家们认为艺术价值很高的高雅艺术作品,如果得不到一般的消费者的垂青,就会因为消费者太少而“供过于求”,难以售出。这样,高雅艺术的生产者虽然取得了艺术上的成功,但在市场中却会败走麦城,受到经济上的损失。
《粤港澳地区戏曲团体经营模式及戏曲演出市场》由中国戏剧出版社出版。
作者简介
陈京松,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国家一级编剧,曾在高校任教,讲授外国文学、文学概论等课程。在广东省艺术研究所,从事戏剧理论研究、戏剧创作辅导工作。参与创作大型话剧、粤剧、汉剧、雷剧等近二十部,曾获全国“五个一工程”奖、文化部文华奖和广东省艺术节优秀编剧奖。大型话剧《十三行商人》和《南越王》分别入选国家舞台艺术精品三十强。创作或参与创作电视连续剧、电视动画片、电视政论片多部,在中央电视台和广东电视台播出、获奖。
张晋琼,国家一级编剧;武汉大学文学硕士;现任广东省艺术研究所艺术研究中心主任。参与或独立承担、省级研究课题5项;参与编写并担任主编或副主编的专著5本(均已出版)。在《中国戏剧》《戏剧文学》《中国京剧》《理论与创作》《中国文化报》等核心报刊杂志共发表艺术理论、艺术评论、艺术随笔等百余篇作品。
目录
粤港澳地区戏曲团体经营模式及戏曲演出市场课题最终成果简介
专家组鉴定意见
引论戏剧商品及艺术市场的理论框架
一、艺术向商品过渡和戏剧市场的形成
二、价值规律在艺术市场中的普遍性与特殊性
1.价值规律在艺术生产中的一般性
2.艺术个性对戏剧价格的影响
3.艺术市场中的竞争
三、戏曲商品的物质外壳及其生产、流通与消费
1.戏曲商品的物质外壳与流通方式
2.戏曲生产过程的复杂性
3.戏曲商品的“复制”
4.演员在戏曲生产中的突出地位
5.戏曲的重复消费率
6.戏曲商品生产中的资金投入
7.戏曲商品的消费群体
8.戏曲除审美之外的使用价值
四、艺术成为商品进入艺术市场的必然性
上篇粤港澳地区戏曲团体经营模式
第一章国有戏曲团体的体制与经营模式
一、1949年至1978年的国营剧团
1.国营剧团的建立
2.国营剧团的人员构成及政府对国营剧团的管理
3.国营剧团的四种体制
二、1978年后国有剧团的四种基本模式
1.地方政府全额拨款
2.政府差额拨款,完成演出任务后,发超场奖
3.政府差额拨款,其余部分自力更生
4.个人承包的国有剧团
三、目前有关部门对剧团的政策及剧团改革的趋向
第二章1978年之前民营剧团的经营模式
一、1949年之前民营戏班的经营管理
1.具有资本主义性质的公司制
2.戏班与观众的“中介机构”——八和会馆
3.封建制度下的管理模式——潮剧戏班的童伶制
二、1949年至1966年的民营戏班的经营方式
1.班主班(即资方班)
2.大包细
3.兄弟班
4.劳资合作
5.民主班
6.解放初期粤剧组织机构概况
7.潮剧戏班的管理形式
三、政府对民营戏班的管理
第三章1978年后广东民营职业剧团的兴起
一、民营职业剧团的兴起的国内政治、经济条件
二、民营职业剧团的经营方式
1.广东省民营职业剧团的投资者
2.广东省民营剧团的类型
3.广东民营剧团的经营方式
三、促进民营职业剧团的发展
(一)民营剧团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演艺人员匮乏,演员流动性大,剧团稳定性差
2.市场营销手段落后,演出经纪人队伍不规范
3.剧团创新意识弱,受众面窄,资金缺乏保障
(二)民营剧团不完善的主要原因
1.民营剧团大多数先天“发育不良”,有着许多通病
2.民营剧团在自身经营管理上目的不明确,定位不准确
3.“门户”观念严重
4.政府在对民营剧团的发展管理上缺乏总体发展战略,没有把民营剧团当作一个产业来发展,缺乏针对性的扶持和指导
(三)如何使民营剧团健康发展
1.加大政府引导与扶持力度
2.拓宽渠道加强专业指导
3.加强队伍管理与监督
第四章港澳政府对民营戏曲团体的扶持
一、香港地区民营戏曲团体
(一)香港地区民营戏曲团体的组织形式
1.清代至20世纪50年代香港粤剧童班
2.民国之后的职业戏班
3.业余剧社
(二)香港民间剧团的资金来源
(三)香港地区政府对剧团的扶持方式
1.资金支持
2.场地支持
3.人才培养
二、澳门地区戏曲演出活动
(一)神功戏演出活动
1.概况
2.经费来源
(二)业余戏曲社团
1.概况
2.经济来源
(三)人才培训
第五章各种经营模式的比较研究
一、衡量戏曲团体经营模式优劣的标准
1.社会效益
2.娱乐功能
3.经济效益
二、非国有制戏曲团体各种经营模式的优劣
1.带有资本主义性质的公司制经营
2.演员自主经营
3.农村民营剧团的经营
三、国有团体经营体制的弊端
1.国有戏曲团体的非营业性经济收入
2.国有戏曲团体体制改革落后于时代的变革
3.国有戏曲团体缺少市场压力
四、国有剧团可以借鉴粤港民营职业剧团某些经营手段
1.带有现代艺术生产方式特点的民营戏剧生产市场
2.面向观众的剧目生产
3.崭露头角的制作人制
4.灵活的用人制度
五、西方的艺术团体经营模式对我们的启示
……
下篇粤港澳戏曲演出市场
文摘
版权页:
艺术商品的质量问题比物质商品复杂得多。一方面,艺术商品有着双重的质量标准,即除了艺术标准之外,还有衡量一般物质商品的技术质量标准。技术质量是物质生产水平决定的。比如文学书刊的纸张、印刷,音像制品的磁带、光盘的录制效果,电影的胶片、高技术的特技摄影,以及演出场地的灯光、音响、布景、观众席的物质条件等。另一方面,衡量艺术商品质量的艺术标准不像技术质量那样,有很明确的客观尺度。虽然也有一种理论上的艺术质量标准,但具体运用起来,往往会陷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怪圈。而且,这种标准只是在艺术批评中被为数不多的专门以艺术作品为研究对象的艺术批评家们运用。真正起作用的艺术“标准”是一般的消费者们缺少科学性和理论色彩的主观好恶。一些专家们认为艺术价值很高的高雅艺术作品,如果得不到一般的消费者的垂青,就会因为消费者太少而“供过于求”,难以售出。这样,高雅艺术的生产者虽然取得了艺术上的成功,但在市场中却会败走麦城,受到经济上的损失。
ISBN | 9787104044758 |
---|---|
出版社 | 中国戏剧出版社 |
作者 | 陈京松 |
尺寸 | 3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