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色文丛·钟叔河散文精选:一片二片三四片 9787550720060

配送至
$ $ USD 美元

编辑推荐

本作品属于“本色文丛”,是我社精心打造的一套名家散文丛书,入选者均为我国有名的学者和作家,其作品在国内均有一定影响力。本丛书为小开本精装,清新自然,有书卷气。名家散文在图书市场上很多,但像“本色文丛”这样成批量、连续成辑推出,且已形成一定规模的却不多见。“本色文丛”自问世以来,在读者中已形成一定的阅读影响力。

作者简介

钟叔河是我国著名学者、散文作家、编辑家,岳麓书社前总编辑,曾以编辑出版“走向世界丛书”闻名出版界及史学界。其曾获第三届韬奋出版奖、中国图书奖、全国首届古籍整理图书丛书奖和湖南省优秀图书特别奖。钟叔河著述等身,主要著作有《钟叔河评点曾国藩家书》、《走向世界——近代知识分子考察西方的历史》、《从东方到西方》、《念楼集》、《天窗》、《钟叔河散文》、《念楼学短》、《学其短》、《青灯集》等。

目录

题记
黄遵宪的日本杂事诗
古人的世界
从闺房走向东洋西洋
容闳与西学东渐
晚清旅西记述的价值和意义
画出骑驴傅状元
赛金花在柏林
一片二片三四片
黄鸭叫
人间要好官
“念楼学短”五篇
同时与异时
《知堂书话》序
游离堆
做挽联
润泉纪念
宝塔诗
角先生及其他
《念楼学短》合集的序记
学《诗》的经过
神鼎山
谈谈周作人
要当清官不容易
一树梨花压海棠
水浒叶子的往事
《张志浩诗集》序

序言

总序:学者散文漫议
◎柳鸣九
“本色文丛”现已出版三辑,共二十四种书,在不远的将来,将出齐五辑共四十种书。作为一个散文随笔文化项目,已经达到了一定的规模,也大致上形成了自己的特色:一是以“有作家文笔的学者”与“有学者底蕴的作家”为邀约对象,而由于我个人的局限性,似乎又以“有作家文笔的学者”为数更多;二是力图弘扬知性散文、文化散文、学识散文,这几者似乎可统称为“学者散文”。
前一个特点,完全可以成立,不在话下,你们邀哪些人相聚,以文会友,这是你们自家的事,你们完全可以采取任何的称呼,只要言之有据即可。何况,看起来的确似乎是那么回事。
但关于第二个特点,提出“学者散文”这个概念本身就是易于带来若干复杂性的问题,要说明清楚本就不容易,要论证确切更为麻烦,而且说不定还会有若干纠缠需要澄清。所有这些,就不是你们自己的事,而是大家关心的事了。
在这里,首先就有一个定义与正名的问题:究竟何谓“学者散文”?在局外人看来,从最简单化的字面上的含义来说,“学者散文”大概就是学者写的散文吧,而不是生活中被称为“作家”的那些爬格子者、敲键盘者所写的散文。
然而实际上,在散文这个广大无垠的疆土上活动着的人,主要还是被称为作家的这一个写作群体,而不是学者。再一个明显的实际情况就是,在当代中国散文的疆域里,铺天盖地、遍野开花的毕竟是作家这一个写作者群体所写的散文。
那么,把涓涓细流的“学者散文”汇入这个主流,统称为散文不就得了嘛,何必另立旗号?难道你还奢望喧宾夺主不成?进一步说,既然提出了“学者散文”之谓,那么,写作者主流群体所写的散文究竟又叫什么散文呢?虽然在中外古典文学史中,甚至在20世纪前50年的中国文学界中,写散文的作家,大多数都同时兼为学者、学问家,或至少具有学者、学问家的素质与底蕴。只是在近半个多世纪以来的中国文学界中,同一个人身上作家身份与学者身份互相剥离,作家技艺与学者底蕴不同在、不共存的这种倾向才越来越明显。我们注意到这种现实,我们尊重这种现实,那么,且把近半个多世纪以来由纯粹的作家(即非复合型的写作者)创作的遍地开花的散文作品,称为“艺术散文”,可乎?
似乎这样还说得过去,因为,纯粹意义上的作家,都是致力于创作的,而创作的核心就是一个“艺”字。因此,纯粹意义上的作家,就是以艺术创作为业的人,而不是以“学”为业的人,把他们的散文称为艺术散文,既是一种应该,也是一种尊重。
话不妨说回去,在我的概念中,“学者散文”一词其实是从写作者的素质与条件这个意义而言的。“素质与条件”,简而言之,就是具有学养底蕴、学识功底。凡是具有这种特点、条件的人,所写出的具有知性价值、文化品位与学识功底的散文,皆可称“学者散文”。并非强调写作者具有什么样的身份,在什么领域中活动,从事哪个职业行当,供职于哪个部门……
以上说的都是外围性的问题,对于外围性的问题,事情再复杂,似乎还是说得清楚的,但要往问题的内核再深入一步,对学者散文做进一步的说明,似乎就比较难了。具体来说,究竟何为“学者散文”?“学者散文”究竟具有什么特点?持着什么文化态度?表现出什么风格姿态?敝人既然闯入了这个文艺白虎堂,而且受托张罗“本色文丛”这个门面,那也就只好硬着头皮,提供若干思索,以就教于文坛名士才俊、鸿儒大家了。
说到为文构章,我想起了卞之琳先生的一句精彩评语,那时我刚调进外文所,作为他的助手,我有机会听到卞公对文章进行评议时的高论妙语。有一次他谈到一位年轻笔者的时候,用幽默调侃的语言评价说:“他很善于表达,可惜没什么可表达的。”说话风趣……
就感受认知的质量与水平而言,“言之有物”,是要言出真知灼见、独特见解,而非人云亦云、套话假话连篇。“言之有物”,是要言出耐回味、有嚼头、有智慧灵光一闪、有思想火光一亮的“硬货”,经久隽永的“硬货”;
就精神内涵而言,“言之有物”,要言之有正气,言之有大气,言之有底气,言之有骨气。总的来说,言之有精、气、神;
最后,“言之有物”,还要言得有章法、文采、情趣、风度……你是在写文章,而文章毕竟是要耐读的“千古事”!
以上就是我对“言之有物”的具体理解,也是我对学者散文的存在实质、存在形态的理念。
我们所力挺的散文,是“言之有物”的散文,是朴实自然、真实贴切、素面朝天、真情实感、本色人格、思想隽永、见识卓绝的散文。
我们之所以要力挺这样一种散文,并非为了标新立异、另立旗号,而是因为在当今遍地开花的散文中,艳丽的、娇美的东西已经不少了;轻松的、欢快的、飘浮的东西已经不少了;完美的、理想的东西已经不少了……“凡是存在的,必然是合理的”,请不要误会,我不是讲这些东西要不得,我完全尊重所有这些的存在权,我只是说“多了一点”。在我看来,这些东西少一点是无伤大雅、无损胜景、无碍热闹欢腾的。
然而相对来说,我们更需要明智的认知与坚持的定力,而这种生活态度,这种人格力量,只可能来自真实、自然、朴素、扎实、真挚、诚意、见识、学养、隽永、深刻、力度、广博、卓绝、独特、知性、学识等精神素质,而这些精神素质,正是学者散文所心仪的,所乐于承载的。
2016年9月20日完稿

文摘

这些“当路诸公”,也就是明治维新的核心领导人物,大都是到欧美留学、考察归来的青年和壮年,如岩仓具视、大久保利通等当时只有四十来岁,木户孝允、山县有朋等只有三十来岁,伊藤博文刚刚三十岁,年纪都和中国的康有为、梁启超、黄遵宪“锐意改革”时差不多。井上清特别指出过这一点,他说:
(日本的明治维新)对于外国文化,……是由知
识分子通过书本来学习的。直到现在为止,这仍是
日本吸收外国文化的主要的甚至是唯一的方法。
(井上清:《日本历史》)
黄遵宪第一个把明治维新时期日本人学西方的情况和经验教训介绍到中国。后来的事实证明,这在中国近代史上发生了很大的影响。
人言廿世纪,无复容帝制
一八八二年从日本到美国后,黄遵宪进一步接触了资产阶级的政治主张和政治制度,渐渐开始形成了关于“变法”、
“民权”的政治思想。当时民主革命之说开始盛行,黄遵宪
“初闻颇奇怪,既而取卢梭、孟德斯鸠之说读之,心志为之一变,知太平世必在民主”(见《新民丛报》)。当然,在很长一个时期内,他的“太平世”还只是一个模糊的远景。由于历史和时代的局限,他总是怀疑人民独立自治的能力,“仍欲奉主权以开民智,分官权以保民生”,也就是想要学日本那 样,奉一位“明治天皇”来实行自上而下的“变法”。
在美国,黄遵宪对资产阶级民主较之君主专制制度的优越性,以及资产阶级民主自由的局限性和虚伪性这两个方面,都有了从感性到理性的认识。 一八八四年美国选举总统,他写了一首长诗叙述这件事情。诗中首先肯定了美国资产阶级革命取得的一些成果:
红黄黑白种,一律平等视。人人得自由,万物成遂利。
民智益发扬,国富乃倍蓰。泱泱大国风,闻乐叹观止。即以总统选举来说,也“究竟所举贤,无愧大宝位”。但是,选举的黑幕重重,丑态百出,例如两党互相进行人身攻击:
彼党讦此党,党魁乃下流;少作无赖贼,曾闻盗人牛;
又闻挟某妓,好作狭邪游;聚赌叶子戏,巧术妙窃钩:
面目如鬼蜮,衣冠如沐猴;隐匿数不尽,汝众能知不?不由得使他慨叹:“至公反成私,大利亦生弊”,“倘能无党争,尚想太平世。”这些认识进一步加深了他的君主立宪主张。但平心而论,这种对外国事物有批判、有分析,既不全盘肯定也不全盘否定的态度,在当时毕竟是难能可贵的。
作为一位外交官,黄遵宪尽忠职守,做了不少事情。比如,刚到旧金山时,得知当地政府为了排华,以住处“不卫生”为借口,逮捕了数千名华人。他立即要求到关押处看望,见到那里十分污秽拥挤,便严词质问美方:“这里的卫生,难道比华人住处好吗?”当地政府只好将关押的华人全部释放。他痛苦地直抒自己的胸臆:“呜呼民何辜,值此国运剥”;“有国不养民,譬为丛驱雀”。就这样,他从外交工作的实践中,同样得出了自己国家确实需要变革的结论。
回国以后,黄遵宪将《日本国志》定稿付诸刊行,然后于一八九。年随薛福成赴英任参赞,“游欧洲,历南洋,又四五年”。在这段时间中,他认为英国的君主立宪政体最宜中国仿效,主张中国“上自朝廷,下至府县,咸设民选议院,为出政之所”;但同时也仍然主张向日本学习,因为“日本已开议院矣,进步之速,为古今万国所未有”。他在伦敦将《日本杂事诗》订成定本,随后又到新加坡担任了几年总领事,一直到甲午中日开战后才回国。
甲午之战,变法维新的日本,打败了顽固守旧的清朝,对中国人是一次极大的震动,黄遵宪的书立即受到了人们普遍重视。袁昶对黄氏说:“你的书如果早一点让大家看到,价值可以抵得二万万两银子(指向日赔款二万万两)。”黄遵宪自己的思想,这时起了一个飞跃。他看到李鸿章等人竭力经营的北洋海陆军全军覆没,写下了《东沟行》、《悲平壤》、《哀旅顺》、《哭威海》、《马关纪事》、《降将军歌》等许多首爱国诗篇,歌颂“躬蹈烈火沉重渊”的邓世昌等抗日英雄,痛斥了“手书降表黄龙笺”的叶志超一流败类;指出:“有器无人终委敌”,光有坚船利炮并不能免予败亡。第二年,他就参加了文廷式、康有为在京师发起的“强学会”,以实际行动投入了中国的维新运动。《日本杂事诗》和《日本国志》,都曾经特别提到报纸鼓吹文明开化的作用。黄遵宪自己筹款在上海创办《时务报》,请梁启超担任主笔,成为维新派的重要喉舌。这时候,年轻的光绪皇帝下决心学明治天皇,希望找到自己的伊藤博文、木户孝允,于光绪二十二年九月下旨召见黄遵宪。光绪问黄遵宪:“泰西政治,何以胜中国?”黄遵宪答:“泰西之强,悉由变法。臣在伦敦,闻父老言,百年以前,尚不如中华。”光绪乍听颇感惊讶,随即点头表示理解:第二年(也就是戊戌前一年)便派黄遵宪到湖南,先任长宝盐法道,后署按察使(臬台),和巡抚陈宝箴一道试行新政……
P11-14
ISBN9787550720060
出版社海天出版社
作者钟叔河
尺寸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