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断鸿声里》是著名军旅作家、重庆市作家协会副主席邓高如的新作。全书共十三万余字,包含散文近百篇。分为“绿水天歌(心灵篇)”、“艺韵型哦(文艺篇)”、“大音希声(哲理篇)”、“霞满长空(风物篇)”、“乘风破浪(评说篇)”、“雁落平沙(忧思篇)”六个章节。文章内容丰富、包罗广阔,具备一种非凡的气度。作者笔意纵横、气韵生动,关注角度独特,关怀广博,富有人文情怀和社会责任,使其作品具备较高的文学艺术价值和社会价值。
作者简介
邓高如,中国人民解放军少将,2003年6月至2009年10月任重庆警备区政治部主任,重庆市作家协会荣誉副主席,重庆市散文学会顾问。
1969年12月入伍,做过战士,班长,团、师、军新闻干事,宣传股长、科长、处长,成都军区政治部新闻处处长、宣传部副部长、编研室主任、《战旗报》社长兼总编辑,四川大学客座教授等,曾被四川省委、省政府授予“优秀新闻工作者”称号。
有散文随笔集《半轮秋》《断鸿声里》,杂文集《中国人的情态》,新闻特写集《回眸》,长篇历史纪实文学《横断山梦》、《天变川康》、《秘密使命》(与王犁田合著)等著作行世。
随笔《王的福禄寿》获2014年全国报纸副刊精品一等奖;散文《呼唤》、系列散文《邓老太爷面面观》分别获1994年、1995年四川省散文一等奖;杂文《王禅问答》获全国第五届鲁迅杂文大赛三等奖;新闻特写《一个选择当“棒棒”的退役中校》获解放军第四届“长征文艺奖”;散文《儿子要过圣诞节》被高等教育出版社编入全国职业高中语文第二册教材。
目录
序言:将军本色是作家
卷首语
绿水天歌(心灵篇)
鸟鸣啾啾
砍柴、担水与做饭
家住平房
圆的魅力(外一则)
人生两条船
兵书
呼唤
电视机前
窗灯
梅花表
艺韵行哦(文艺篇)
花也灼灼果也天天
梁山灯戏
先师在上
战地奇葩
名嘴忆昔
艺术家
梅花三弄
人生如戏
剑胆琴心
大音希声(哲理篇)
重剑无锋
王的福禄寿
这个与那个
礼品与人品
离开书房读书
说话也难
答话不易
茶八话七
霞满长空(风物篇)
我在黔江观山景
巫溪的山来巫溪的水
上天街
白帝城的魅力
雀儿柳
我乃探花郎
花木品性
家乡冻桐花
桃花林内有吾村
牛儿哞哞
乘风破雾(评说篇)
从测字算命到“大师”发功
眼拙
换个说法
“三爷”误国
媒子
锣鼓听音
说态
说小人
雁落平沙(忧思篇)
云蒸波撼钓鱼城
雅人深致
一篇课文
育才杂记
一个沉重的话题
一包并不灵
远古的忠告
“战旗”远去
探子屠生
代跋:凌云健笔意纵横
序言
将军本色是作家
郭沫若写给陈毅的诗文中,有一句“将军本色是诗人”。我愿意把这句话稍作变更,亦即“将军本色是作家”,写给我的文友邓高如。
与邓高如将军相识,是他在重庆警备区担任政治部主任的时候。说来奇怪,重庆警备区的另外两位将军,也是我的朋友。一位是副司令员陈知建,相交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期。那时候我的处女作《将军决战岂止在战场》问世不久,便收到他的来信。原来他是陈赓将军的儿子。我在处女作的开篇,就写到这位共产党将领在解放战争中的洛阳大战里,是如何生擒了我的舅父,国民党将领邱行湘的。另一位是重庆警备区司令员杨冀平,他在上任不久便与我见面,说是在我的电影里当过演员。原来他是杨勇将军的儿子。我父亲黄剑夫起义投诚后,在刘伯承任院长的南京军事学院当教官,他的学员之一,便是杨勇。这件事情我写进了处女作,当处女作改编为电影《决战之后》的时候,导演李前宽找到杨冀平,要他在影片里扮演他的父亲。
与邓高如结缘,却没有这些父辈的牵连,历史的瓜葛。联系他的纽带,除了文学还是文学。早在他由成都军区战旗报社社长兼总编辑调来重庆警备区不久,就有四川的两位文人向我提到邓高如。一位是与我同为全国政协委员且同在文艺二十七组与会的魏明伦,他告诉我:“邓将军最有才华的写作是他的散文,如果说他的杂文不如我,那么他的散文我永远写不过他。不说过去,也不说将来,他现在就是一位散文大家!”另一位是百岁高龄的马识途,他回忠县老家途中,留宿重庆潘家坪,邀我共进晚餐,尚未动筷,便提及邓高如的近作《邓老太爷面面观》(收录于《半轮秋》一书),见我一脸茫然,就用命令的口吻说,一定找来读一读。翌日读毕这篇万言系列散文,顿然想起贵州作家何士光的小说《乡场上》。后者写的是肉贩子,过去把宝肋肉藏在柜台下留给乡镇干部,如今把宝肋肉卖给教儿子读书的村校老师。前者则通过《邓老太爷的文化观》《邓老太爷的价值观》《邓老太爷的消费观》以及《邓老太爷的婚恋观》四组散文,异曲同工地揭示着一个深刻的主题,那就是农村改革开放是怎样悄然兴起的,转型时期人们的思想观念又是怎样发生蜕变的。
自此以后,我的目光开始对准邓高如。正可谓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他的题为《圆的魅力》的散文被报纸刊用后,很快就被选入全国语文高中考试模拟试题库,并被编入了北大、川大、复旦等大学的阅读教材。而他在昆明某部队蹲点时写下的散文《儿子要过圣诞节》,竞被高等教育出版社随同鲁迅的《文学和出汗》、肖华的《革命烈士书信·序》陶铸的《崇高理想》一起编入《全国职业高中语文》第二册教材的同一单元。他来重庆后写的随笔《王的福禄寿》,在《战旗报》《重庆晚报》相继发表后,获由中国记协、中国新闻学会组织评选的2014年度“全国报纸副刊精品一等奖”。
作为文友,我与邓高如相交甚密还是在他以军旅作家的身份当选为重庆市作协副主席后。将军的气度,不言而喻;作家的风范,时有显露。让我最为感佩的,还是他那极有个性的文学主张与艺术追求。有人说,写什么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怎么写,可是他说:“写什么很重要,怎么写更重要,我已进入花甲之年,那些一般意义上的哥呀妹呀,妈呀咪呀,花呀草呀,不能入我的菜。”而他案头上的盛宴,则是另外三类题材:文艺类的、文史类的以及文心类的。对此命题,他将悉心进行深入的发掘与描写。“诗以言志,文以载道。”用他的话说,他试图在做人与作文的历练中求得统一,力争实现“以疑立题,以理解题,题文相生,文心相长”的自我感悟与大众教化的双重目的。
邓高如先前出过5本书,其中3本我看过,一本是由成都科技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新闻特写集《回眸》,一本是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杂文小品集《中国人的情态》,另一本则是由重庆出版集团出版的随笔散文集《半轮秋》。拜读之余,虽非字字入耳,句句存心,但见他确实是以军人作家的独特视觉在观察社会、解剖人生。确是言之有理,言之有情,言之有味。言浅理深,致虚守静,化瘀消瘴,息气疗身。充满精气神,挥洒正能量。
散文随笔集《断鸿声里》是邓高如的第6本大作。书名出自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之章句:“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邓高如将军酷爱宋代名将的这首词,每每吟诵,他便看到夕阳残照的赏心亭上,斯人遥望长空,目送归鸿,手拍亭栏,仰天长叹“何日捣黄龙,收取燕云州”的壮丽画面。因此,他在本书的卷首语里深情地写道,“余生也晚,烽火亦平,但忧患之心不能失,报国之志不能改,于是我把近年所写的关注社会人生的零落散文随笔编撰成集。书取名《断鸿声里》是想借助辛词意境,抒发人生感慨,驱除夕年暮气,也便沾点‘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的幸运吧!”
作为读者,我倒觉得自己是幸运的;作为文友,我更有着“近水楼台先得月”的感受。我没有当过兵,但是我写了不少将军,故而邓高如笔下的军人情怀,军人气概,总是牵动着我的神经,渗透着我的灵魂,让我感触良多,受益匪浅。他在本书的后记里说,他在位时写的文章,有点像小钢炮,打一发是一发,退位后写的文章,有点像机关枪,点射,连射,还可以扫射。是的,他手中的笔,便是他的武器,他面对的世界,便是他的战场。将军不下马,祝愿邓高如在他的征途上,永远战旗猎猎,永远军歌嘹亮!
2017年2月10日重庆
后记
凌云健笔意纵横——著名军旅作家邓高如将军的文学之路
邓高如自戍边北国到走马南疆,从士兵到将军一步一个脚印走过40余年军旅历程,除荣立1个二等功、5个三等功外,还有一手潇洒自如的文章名扬军内外,留下几多故事,几多才情……
在西充、南部、盐亭三县交界处的西充县境内有个“中南场”,几公里处便是三国大学问家谯周的故乡。邓高如将军便出生在这场上。或许是因为那条奔流清澈的宝马河亘古至今绕场流过,才使得他儿时就多了几分灵性和执着。
邓高如儿时喜欢小动物。邻居暑期便送了几只小鸭让其饲养。随着小鸭长大,人们惊奇地发现,别家的小鸭都四处乱跑,唯独他饲养的小鸭竞能在口哨的召唤下从田里跑出来,前呼后拥回到鸭舍。
公社党委书记奇怪了,专程登门探访。原来,上自然课时老师讲了苏联生理学家巴甫洛夫的“条件反射论”,邓高如同学受到启示后,便在给小鸭喂食时吹响哨音反复训练:小鸭逐步形成了“哨响即食”的习惯,随之闻哨而动了。
乡里一老师二胡拉得好,因深爱此子的聪慧,有意传授之。一日,他叫住邓高如说:我出三道字谜考你,如答对了,我就教你拉二胡。随即出了第一题:“一字九横六直,天下诸侯不识,颜回去问孔子,孔子也思三日。”邓高如脱口而答:“晶”字。老师又出第二题:“人王面前一对瓜,一颗珍珠献王家,二十三天下大雨,和尚口里吐泥巴。”邓高如又答:“金玉满堂”。老师再出第三题:“二人力大顶破天,夫妻共耕半丘田,八王在我头上座,千里连土土连田。”邓高如沉思片刻后说:“‘夫妻’什么‘重’……啊,对了,就是那个繁体字——‘羲’重!”
原来,邓高如还未学过繁体字,但一抬头见墙壁上写有“社合主羲好”的标语,立即看出其中那个“羲”字,不就是由“八、王、我”三字组成吗?便立即答了上来。
一晃邓高如要上高小了,因是住读,母亲便隔三岔五来校送粮。一次母亲进校后见儿子正临窗静坐听课,在院中轻唤数声均无反应,便绕到窗前高喊一声:“高如!”正听课入神的儿子顿时跳了起来,高叫一声:“妈欸,你喊啥哟!”
此举愣住了老师,也笑倒了同学。老师为安稳课堂秩序说:“同学们不要笑哦,高如同学和他妈妈刚才的举动至少说明两个问题:一是母亲见儿心切,故而隔窗呼喊;二是儿子听课入神,故而闻声受惊。这都是应当表扬的好事呀!”
1969年珍宝岛一声炮响,“文革”中的学校也完全瘫痪,无书可读的邓高如被接兵部队看中接走,以独子投笔从戎而闻名乡里。
闷罐火车将他拉到中蒙边界。白天他趴冰卧雪,摸爬滚打;晚上站岗放哨,戌边执勤;深夜了,还常常独自一人藏到学习室看书写作。
连队干部认定,这是连里的“秀才”,应当重点培养。于是调他到连部当了通信员,一年后又让他做了文书,还送他参加师里新闻报道培训班的学习。
学习期间,他写的稿件常被报纸采用。因那时写稿不兴署真名,怕人说是名利思想作怪,于是他写的稿件就多署本单位的集体笔名:什么“巴石”(所在部队为一八八师)、“陆岩”(所属六十三军)、“彤星文”(通信连的文章)等。
一天,连队正在农场收割试种的水稻,一辆吉普车开进田间小路,一位中年军人下得车来四处打听:谁是通信连的战士邓高如?
邓高如写这类散文是用“心”去写的。他许多时候是像科学家写论文一样,总要经过调查实证后才敢动笔。他说,他试图在“做人”与“做文”的历练中求得统一,力争实现“以疑立题,以理解题。题文相生,文心相长”的自我教育与大众教化的双重效果。
有了这个动力,邓高如近年间创作的散文如一支支飞碟横空突起,绚丽多彩。那些谈艺人、谈艺风、谈艺术的散文,如《戏剧启示录》《先师在上》等,总在昭示一个真理:民族的艺术最高雅,质朴的艺术最高贵,编剧的地位最高端;他通过引经据典谈社会、军事、教育等各领域的散文,如《重剑无锋》《云蒸波撼钓鱼城》等,又总是把民主法治、生命崇高、教育至上、民生权益等重大现实而敏感的问题,解析得清澈见底,发人深省;还有那些描写社会风尚、道德情操、人生意义的散文,如《砍柴担水与做饭》《雅人深致》《家住平房》等,简直就是特制的心灵鸡汤,味鲜而意关,言简而理深,示一隅而反三焉。尤其是那篇《王的福禄寿》,他并未义正词严地论腐败危害,挖社会根源,而是从致虚守静、息气养身的角度去谈淡泊致远、简朴求生的深层意义,真是字字入耳,句句存心,让人在“温补”中校正人生。难怪一举获得2014年“全国报纸副刊精品一等奖”。
“瘐信文章老更成,凌云健笔意纵横。”
我们祝愿邓高如将军老当益壮。其文更加遒劲酣畅,其学更加博大深广,其志更加奋发昂扬1
2017年1月重庆
文摘
鸟鸣啾啾
人能语,鸟善鸣,阿狗阿猫皆通情。这便构成了人类与自然界亲密接触与交流的基础。
据南朝梁代皇侃《论语义疏》等典籍载:春秋时鲁国人公冶长从小失怙,母子相依为命。为解决生计问题,便经常上山打柴,久而久之听懂了鸟语。一日,一鹞鹰飞到他房前,高声唱道:“公冶长,公冶长,南山有只虎咬羊。拉回来,你吃肉,我吃肠。”
公冶长依言行事,上得南山,果然得了那只肥羊。只可惜,他吃了羊肉,却忘了鸟语,将羊肠埋在了地里,鸟儿未能吃上,一气之下便设计让他吃了官司,挨了板子。这事让公冶长懂得了信义多么重要,从此发愤读书,努力做人,后来成了孔门七十二贤人之一。
言归正传,此乃寓言尔。古人早已得知,对于鸟语,人们只能知其大略,不能详解其意。故《诗经》里才有“伐木丁丁,鸟鸣嘤嘤……嘤其鸣矣,求其友声”的写意性诗句;才有“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的朦胧类诗篇。
于是,一个看似闲淡却不可忽视的话题也就摆在了我们面前。
有人问毕加索:“你的画怎么看不懂啊?”毕加索幽默地反问道:“你听过鸟叫吗?”人答:“听过。”毕又问:“好听吗?”人答:“好听。”毕再问:“听得懂吗?”对方嗫嚅而答:“听不懂。”毕笑道:“听不懂,不要紧,只要觉得好听就行。”
毕加索的一句玩笑话,确实点醒了艺术审美的一个重要命题:什么是美?我们如何审美?
什么是美?教科书里最为权威的解释是:美是能够使人们感到愉悦的一切事物,它包括客观存在和主观感受。当然,这里无论是“客观存在”还是“主观感受”,两者最后都变成了人们精神层面的感知与收获,因而,美对于不同的个体便有不同的认知,这就是审美的差异性、不确定性。尤其是当美升华为一种艺术形式的时候,她所具有的客观“含真量”就大打折扣了。比如,夸张是一门艺术,往往就十分荒谬,有时可以说是“离题万里”。可这“离题万里”的荒谬中,却蕴含着强烈的美感。魏巍在《谁是最可爱的人》一文里,把一名“高高个儿、微黑脸膛”的志愿军战士描写为“像秋天田野里一株红高粱”,这多么夸张、离谱,可经这一艺术手法渲染后的战士,又多么美好可爱!我们在阅读这些文字时,美也就油然而生了!
但是问题又来了。我们不都是人文学者,不都是美学专家,我们在接受美的同时,却未必知道美在哪里。就像我们只知道鸡汤、羊杂味道鲜美却并不一定懂得美味产生的原因,可这毫不影响我们大口大口地享用一样。于是美学就极其简单地告诉我们:只要我们感到美在眼前,美在心里,进而能让我们在美中享受,在美中休息,在美中产生生命的热能、生活的动力、情操的升华、创造的勇气、工作的乐趣等等,这种美,我们就大胆地接受。
当然,正如前言,由于美的主观感受微妙多元,美的客观构成复杂多维,美的认同标准变化多端,我们往往在选择美的时候就显得很无助,很盲从,甚至极容易走进几个常见的审美误区:
其一,以鄙夷的目光对待美质的异义。人上一百,形形色色。由于生存环境、文化背景、命运遭遇、脾气秉性的不同,人们在认定美丑时,总还存在着不小的差异。比如,你认为毕氏《拿烟斗的男孩》《玛雅和玩偶》等画作好上了天。我则认为它“卡通味”太重,写意性太强,颜色又涂得太浓,简直好像是用地球仪上的几个板块拼凑而成的,比起同时代“画贯中西”的徐悲鸿先生的作品,差距太远。
你认为公园里花红柳绿,鸟唱虫鸣甚好,正是读书学习的良辰美景,即便南宫别院、岳麓书房,也未必能与之相比。可我则认为现在这类地方,既无遮拦,又人声嘈杂,还有大嫂大妈载歌载舞,丝竹乱耳,别说读书,简直就让人待不下去。P5-7
《断鸿声里》是著名军旅作家、重庆市作家协会副主席邓高如的新作。全书共十三万余字,包含散文近百篇。分为“绿水天歌(心灵篇)”、“艺韵型哦(文艺篇)”、“大音希声(哲理篇)”、“霞满长空(风物篇)”、“乘风破浪(评说篇)”、“雁落平沙(忧思篇)”六个章节。文章内容丰富、包罗广阔,具备一种非凡的气度。作者笔意纵横、气韵生动,关注角度独特,关怀广博,富有人文情怀和社会责任,使其作品具备较高的文学艺术价值和社会价值。
作者简介
邓高如,中国人民解放军少将,2003年6月至2009年10月任重庆警备区政治部主任,重庆市作家协会荣誉副主席,重庆市散文学会顾问。
1969年12月入伍,做过战士,班长,团、师、军新闻干事,宣传股长、科长、处长,成都军区政治部新闻处处长、宣传部副部长、编研室主任、《战旗报》社长兼总编辑,四川大学客座教授等,曾被四川省委、省政府授予“优秀新闻工作者”称号。
有散文随笔集《半轮秋》《断鸿声里》,杂文集《中国人的情态》,新闻特写集《回眸》,长篇历史纪实文学《横断山梦》、《天变川康》、《秘密使命》(与王犁田合著)等著作行世。
随笔《王的福禄寿》获2014年全国报纸副刊精品一等奖;散文《呼唤》、系列散文《邓老太爷面面观》分别获1994年、1995年四川省散文一等奖;杂文《王禅问答》获全国第五届鲁迅杂文大赛三等奖;新闻特写《一个选择当“棒棒”的退役中校》获解放军第四届“长征文艺奖”;散文《儿子要过圣诞节》被高等教育出版社编入全国职业高中语文第二册教材。
目录
序言:将军本色是作家
卷首语
绿水天歌(心灵篇)
鸟鸣啾啾
砍柴、担水与做饭
家住平房
圆的魅力(外一则)
人生两条船
兵书
呼唤
电视机前
窗灯
梅花表
艺韵行哦(文艺篇)
花也灼灼果也天天
梁山灯戏
先师在上
战地奇葩
名嘴忆昔
艺术家
梅花三弄
人生如戏
剑胆琴心
大音希声(哲理篇)
重剑无锋
王的福禄寿
这个与那个
礼品与人品
离开书房读书
说话也难
答话不易
茶八话七
霞满长空(风物篇)
我在黔江观山景
巫溪的山来巫溪的水
上天街
白帝城的魅力
雀儿柳
我乃探花郎
花木品性
家乡冻桐花
桃花林内有吾村
牛儿哞哞
乘风破雾(评说篇)
从测字算命到“大师”发功
眼拙
换个说法
“三爷”误国
媒子
锣鼓听音
说态
说小人
雁落平沙(忧思篇)
云蒸波撼钓鱼城
雅人深致
一篇课文
育才杂记
一个沉重的话题
一包并不灵
远古的忠告
“战旗”远去
探子屠生
代跋:凌云健笔意纵横
序言
将军本色是作家
郭沫若写给陈毅的诗文中,有一句“将军本色是诗人”。我愿意把这句话稍作变更,亦即“将军本色是作家”,写给我的文友邓高如。
与邓高如将军相识,是他在重庆警备区担任政治部主任的时候。说来奇怪,重庆警备区的另外两位将军,也是我的朋友。一位是副司令员陈知建,相交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期。那时候我的处女作《将军决战岂止在战场》问世不久,便收到他的来信。原来他是陈赓将军的儿子。我在处女作的开篇,就写到这位共产党将领在解放战争中的洛阳大战里,是如何生擒了我的舅父,国民党将领邱行湘的。另一位是重庆警备区司令员杨冀平,他在上任不久便与我见面,说是在我的电影里当过演员。原来他是杨勇将军的儿子。我父亲黄剑夫起义投诚后,在刘伯承任院长的南京军事学院当教官,他的学员之一,便是杨勇。这件事情我写进了处女作,当处女作改编为电影《决战之后》的时候,导演李前宽找到杨冀平,要他在影片里扮演他的父亲。
与邓高如结缘,却没有这些父辈的牵连,历史的瓜葛。联系他的纽带,除了文学还是文学。早在他由成都军区战旗报社社长兼总编辑调来重庆警备区不久,就有四川的两位文人向我提到邓高如。一位是与我同为全国政协委员且同在文艺二十七组与会的魏明伦,他告诉我:“邓将军最有才华的写作是他的散文,如果说他的杂文不如我,那么他的散文我永远写不过他。不说过去,也不说将来,他现在就是一位散文大家!”另一位是百岁高龄的马识途,他回忠县老家途中,留宿重庆潘家坪,邀我共进晚餐,尚未动筷,便提及邓高如的近作《邓老太爷面面观》(收录于《半轮秋》一书),见我一脸茫然,就用命令的口吻说,一定找来读一读。翌日读毕这篇万言系列散文,顿然想起贵州作家何士光的小说《乡场上》。后者写的是肉贩子,过去把宝肋肉藏在柜台下留给乡镇干部,如今把宝肋肉卖给教儿子读书的村校老师。前者则通过《邓老太爷的文化观》《邓老太爷的价值观》《邓老太爷的消费观》以及《邓老太爷的婚恋观》四组散文,异曲同工地揭示着一个深刻的主题,那就是农村改革开放是怎样悄然兴起的,转型时期人们的思想观念又是怎样发生蜕变的。
自此以后,我的目光开始对准邓高如。正可谓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他的题为《圆的魅力》的散文被报纸刊用后,很快就被选入全国语文高中考试模拟试题库,并被编入了北大、川大、复旦等大学的阅读教材。而他在昆明某部队蹲点时写下的散文《儿子要过圣诞节》,竞被高等教育出版社随同鲁迅的《文学和出汗》、肖华的《革命烈士书信·序》陶铸的《崇高理想》一起编入《全国职业高中语文》第二册教材的同一单元。他来重庆后写的随笔《王的福禄寿》,在《战旗报》《重庆晚报》相继发表后,获由中国记协、中国新闻学会组织评选的2014年度“全国报纸副刊精品一等奖”。
作为文友,我与邓高如相交甚密还是在他以军旅作家的身份当选为重庆市作协副主席后。将军的气度,不言而喻;作家的风范,时有显露。让我最为感佩的,还是他那极有个性的文学主张与艺术追求。有人说,写什么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怎么写,可是他说:“写什么很重要,怎么写更重要,我已进入花甲之年,那些一般意义上的哥呀妹呀,妈呀咪呀,花呀草呀,不能入我的菜。”而他案头上的盛宴,则是另外三类题材:文艺类的、文史类的以及文心类的。对此命题,他将悉心进行深入的发掘与描写。“诗以言志,文以载道。”用他的话说,他试图在做人与作文的历练中求得统一,力争实现“以疑立题,以理解题,题文相生,文心相长”的自我感悟与大众教化的双重目的。
邓高如先前出过5本书,其中3本我看过,一本是由成都科技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新闻特写集《回眸》,一本是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杂文小品集《中国人的情态》,另一本则是由重庆出版集团出版的随笔散文集《半轮秋》。拜读之余,虽非字字入耳,句句存心,但见他确实是以军人作家的独特视觉在观察社会、解剖人生。确是言之有理,言之有情,言之有味。言浅理深,致虚守静,化瘀消瘴,息气疗身。充满精气神,挥洒正能量。
散文随笔集《断鸿声里》是邓高如的第6本大作。书名出自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之章句:“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邓高如将军酷爱宋代名将的这首词,每每吟诵,他便看到夕阳残照的赏心亭上,斯人遥望长空,目送归鸿,手拍亭栏,仰天长叹“何日捣黄龙,收取燕云州”的壮丽画面。因此,他在本书的卷首语里深情地写道,“余生也晚,烽火亦平,但忧患之心不能失,报国之志不能改,于是我把近年所写的关注社会人生的零落散文随笔编撰成集。书取名《断鸿声里》是想借助辛词意境,抒发人生感慨,驱除夕年暮气,也便沾点‘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的幸运吧!”
作为读者,我倒觉得自己是幸运的;作为文友,我更有着“近水楼台先得月”的感受。我没有当过兵,但是我写了不少将军,故而邓高如笔下的军人情怀,军人气概,总是牵动着我的神经,渗透着我的灵魂,让我感触良多,受益匪浅。他在本书的后记里说,他在位时写的文章,有点像小钢炮,打一发是一发,退位后写的文章,有点像机关枪,点射,连射,还可以扫射。是的,他手中的笔,便是他的武器,他面对的世界,便是他的战场。将军不下马,祝愿邓高如在他的征途上,永远战旗猎猎,永远军歌嘹亮!
2017年2月10日重庆
后记
凌云健笔意纵横——著名军旅作家邓高如将军的文学之路
邓高如自戍边北国到走马南疆,从士兵到将军一步一个脚印走过40余年军旅历程,除荣立1个二等功、5个三等功外,还有一手潇洒自如的文章名扬军内外,留下几多故事,几多才情……
在西充、南部、盐亭三县交界处的西充县境内有个“中南场”,几公里处便是三国大学问家谯周的故乡。邓高如将军便出生在这场上。或许是因为那条奔流清澈的宝马河亘古至今绕场流过,才使得他儿时就多了几分灵性和执着。
邓高如儿时喜欢小动物。邻居暑期便送了几只小鸭让其饲养。随着小鸭长大,人们惊奇地发现,别家的小鸭都四处乱跑,唯独他饲养的小鸭竞能在口哨的召唤下从田里跑出来,前呼后拥回到鸭舍。
公社党委书记奇怪了,专程登门探访。原来,上自然课时老师讲了苏联生理学家巴甫洛夫的“条件反射论”,邓高如同学受到启示后,便在给小鸭喂食时吹响哨音反复训练:小鸭逐步形成了“哨响即食”的习惯,随之闻哨而动了。
乡里一老师二胡拉得好,因深爱此子的聪慧,有意传授之。一日,他叫住邓高如说:我出三道字谜考你,如答对了,我就教你拉二胡。随即出了第一题:“一字九横六直,天下诸侯不识,颜回去问孔子,孔子也思三日。”邓高如脱口而答:“晶”字。老师又出第二题:“人王面前一对瓜,一颗珍珠献王家,二十三天下大雨,和尚口里吐泥巴。”邓高如又答:“金玉满堂”。老师再出第三题:“二人力大顶破天,夫妻共耕半丘田,八王在我头上座,千里连土土连田。”邓高如沉思片刻后说:“‘夫妻’什么‘重’……啊,对了,就是那个繁体字——‘羲’重!”
原来,邓高如还未学过繁体字,但一抬头见墙壁上写有“社合主羲好”的标语,立即看出其中那个“羲”字,不就是由“八、王、我”三字组成吗?便立即答了上来。
一晃邓高如要上高小了,因是住读,母亲便隔三岔五来校送粮。一次母亲进校后见儿子正临窗静坐听课,在院中轻唤数声均无反应,便绕到窗前高喊一声:“高如!”正听课入神的儿子顿时跳了起来,高叫一声:“妈欸,你喊啥哟!”
此举愣住了老师,也笑倒了同学。老师为安稳课堂秩序说:“同学们不要笑哦,高如同学和他妈妈刚才的举动至少说明两个问题:一是母亲见儿心切,故而隔窗呼喊;二是儿子听课入神,故而闻声受惊。这都是应当表扬的好事呀!”
1969年珍宝岛一声炮响,“文革”中的学校也完全瘫痪,无书可读的邓高如被接兵部队看中接走,以独子投笔从戎而闻名乡里。
闷罐火车将他拉到中蒙边界。白天他趴冰卧雪,摸爬滚打;晚上站岗放哨,戌边执勤;深夜了,还常常独自一人藏到学习室看书写作。
连队干部认定,这是连里的“秀才”,应当重点培养。于是调他到连部当了通信员,一年后又让他做了文书,还送他参加师里新闻报道培训班的学习。
学习期间,他写的稿件常被报纸采用。因那时写稿不兴署真名,怕人说是名利思想作怪,于是他写的稿件就多署本单位的集体笔名:什么“巴石”(所在部队为一八八师)、“陆岩”(所属六十三军)、“彤星文”(通信连的文章)等。
一天,连队正在农场收割试种的水稻,一辆吉普车开进田间小路,一位中年军人下得车来四处打听:谁是通信连的战士邓高如?
邓高如写这类散文是用“心”去写的。他许多时候是像科学家写论文一样,总要经过调查实证后才敢动笔。他说,他试图在“做人”与“做文”的历练中求得统一,力争实现“以疑立题,以理解题。题文相生,文心相长”的自我教育与大众教化的双重效果。
有了这个动力,邓高如近年间创作的散文如一支支飞碟横空突起,绚丽多彩。那些谈艺人、谈艺风、谈艺术的散文,如《戏剧启示录》《先师在上》等,总在昭示一个真理:民族的艺术最高雅,质朴的艺术最高贵,编剧的地位最高端;他通过引经据典谈社会、军事、教育等各领域的散文,如《重剑无锋》《云蒸波撼钓鱼城》等,又总是把民主法治、生命崇高、教育至上、民生权益等重大现实而敏感的问题,解析得清澈见底,发人深省;还有那些描写社会风尚、道德情操、人生意义的散文,如《砍柴担水与做饭》《雅人深致》《家住平房》等,简直就是特制的心灵鸡汤,味鲜而意关,言简而理深,示一隅而反三焉。尤其是那篇《王的福禄寿》,他并未义正词严地论腐败危害,挖社会根源,而是从致虚守静、息气养身的角度去谈淡泊致远、简朴求生的深层意义,真是字字入耳,句句存心,让人在“温补”中校正人生。难怪一举获得2014年“全国报纸副刊精品一等奖”。
“瘐信文章老更成,凌云健笔意纵横。”
我们祝愿邓高如将军老当益壮。其文更加遒劲酣畅,其学更加博大深广,其志更加奋发昂扬1
2017年1月重庆
文摘
鸟鸣啾啾
人能语,鸟善鸣,阿狗阿猫皆通情。这便构成了人类与自然界亲密接触与交流的基础。
据南朝梁代皇侃《论语义疏》等典籍载:春秋时鲁国人公冶长从小失怙,母子相依为命。为解决生计问题,便经常上山打柴,久而久之听懂了鸟语。一日,一鹞鹰飞到他房前,高声唱道:“公冶长,公冶长,南山有只虎咬羊。拉回来,你吃肉,我吃肠。”
公冶长依言行事,上得南山,果然得了那只肥羊。只可惜,他吃了羊肉,却忘了鸟语,将羊肠埋在了地里,鸟儿未能吃上,一气之下便设计让他吃了官司,挨了板子。这事让公冶长懂得了信义多么重要,从此发愤读书,努力做人,后来成了孔门七十二贤人之一。
言归正传,此乃寓言尔。古人早已得知,对于鸟语,人们只能知其大略,不能详解其意。故《诗经》里才有“伐木丁丁,鸟鸣嘤嘤……嘤其鸣矣,求其友声”的写意性诗句;才有“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的朦胧类诗篇。
于是,一个看似闲淡却不可忽视的话题也就摆在了我们面前。
有人问毕加索:“你的画怎么看不懂啊?”毕加索幽默地反问道:“你听过鸟叫吗?”人答:“听过。”毕又问:“好听吗?”人答:“好听。”毕再问:“听得懂吗?”对方嗫嚅而答:“听不懂。”毕笑道:“听不懂,不要紧,只要觉得好听就行。”
毕加索的一句玩笑话,确实点醒了艺术审美的一个重要命题:什么是美?我们如何审美?
什么是美?教科书里最为权威的解释是:美是能够使人们感到愉悦的一切事物,它包括客观存在和主观感受。当然,这里无论是“客观存在”还是“主观感受”,两者最后都变成了人们精神层面的感知与收获,因而,美对于不同的个体便有不同的认知,这就是审美的差异性、不确定性。尤其是当美升华为一种艺术形式的时候,她所具有的客观“含真量”就大打折扣了。比如,夸张是一门艺术,往往就十分荒谬,有时可以说是“离题万里”。可这“离题万里”的荒谬中,却蕴含着强烈的美感。魏巍在《谁是最可爱的人》一文里,把一名“高高个儿、微黑脸膛”的志愿军战士描写为“像秋天田野里一株红高粱”,这多么夸张、离谱,可经这一艺术手法渲染后的战士,又多么美好可爱!我们在阅读这些文字时,美也就油然而生了!
但是问题又来了。我们不都是人文学者,不都是美学专家,我们在接受美的同时,却未必知道美在哪里。就像我们只知道鸡汤、羊杂味道鲜美却并不一定懂得美味产生的原因,可这毫不影响我们大口大口地享用一样。于是美学就极其简单地告诉我们:只要我们感到美在眼前,美在心里,进而能让我们在美中享受,在美中休息,在美中产生生命的热能、生活的动力、情操的升华、创造的勇气、工作的乐趣等等,这种美,我们就大胆地接受。
当然,正如前言,由于美的主观感受微妙多元,美的客观构成复杂多维,美的认同标准变化多端,我们往往在选择美的时候就显得很无助,很盲从,甚至极容易走进几个常见的审美误区:
其一,以鄙夷的目光对待美质的异义。人上一百,形形色色。由于生存环境、文化背景、命运遭遇、脾气秉性的不同,人们在认定美丑时,总还存在着不小的差异。比如,你认为毕氏《拿烟斗的男孩》《玛雅和玩偶》等画作好上了天。我则认为它“卡通味”太重,写意性太强,颜色又涂得太浓,简直好像是用地球仪上的几个板块拼凑而成的,比起同时代“画贯中西”的徐悲鸿先生的作品,差距太远。
你认为公园里花红柳绿,鸟唱虫鸣甚好,正是读书学习的良辰美景,即便南宫别院、岳麓书房,也未必能与之相比。可我则认为现在这类地方,既无遮拦,又人声嘈杂,还有大嫂大妈载歌载舞,丝竹乱耳,别说读书,简直就让人待不下去。P5-7
ISBN | 756218903X,9787562189039 |
---|---|
出版社 | 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有限公司 |
作者 | 邓高如 |
尺寸 | 1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