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文学名著名译化境文库:包法利夫人 7201133373,9787201133294

配送至
$ $ USD 美元

编辑推荐

翻译界泰斗级译者阵容,世界名著不再晦涩难懂!
柳鸣九、罗新璋担纲主编,来自42位权威翻译家的诚意推荐

世界文学名家福楼拜代表作
法语翻译名家周克希经典译注
全国优秀外国文学图书奖译本全新修订

“外国文学名著名译化境文库”第一辑10本:

《红与黑》[法] 司汤达 著 罗新璋 译(“傅雷传人”罗新璋译本,被公认优秀的翻译珍品,2018年全新修订面世。讲述各个时代都在发生的小镇青年跻身上流社会的野心故事。)

《给青年诗人的信》[奥] 莱内·马利亚·里尔克 著 冯至译( 被鲁迅誉为“中国最为杰出的抒情诗人”冯至译本,完美呈现大诗人里尔克关于人生、事业和爱的智慧思考,给所有困惑的年轻人。)

《莎士比亚十四行诗》[英] 威廉·莎士比亚 著 方华文 译(著名翻译家、苏大教授方华文倾情翻译,收录莎士比亚154首流传于世的十四行诗,影响诗坛四百年的“爱情圣经”。)

《冰岛渔夫》[法] 皮埃尔·洛蒂 著 桂裕芳 译(著名翻译家、北大教授桂裕芳倾情翻译,法兰西文学院院士皮埃尔·洛蒂代表作,描写了大海的无情,普通人的不幸,作品中充满了人道主义精神。木心推荐。)

《包法利夫人》[法]福楼拜 著 周克希 译 (法语翻译家周克希经典译著,全国优秀外国文学图书奖修订版本,福楼拜代表作,通过一段幻灭的寻爱之旅,讲述婚姻和时代的双重悲剧故事。)

《罪与罚》[俄] 陀思妥耶夫斯基 著 曾思艺译(天津师范大学教授、苏俄文学研究领域颇具影响力的学者曾思艺译本,还原一份详实准确,触目惊心的犯罪心理报告,一次震撼心灵的阅读体验。)

《莫泊桑短篇小说集》[法] 居伊·德·莫泊桑 著 柳鸣九译(法语译界泰斗人物柳鸣九经典译本,“世界短篇小说之王”作品精选集,从文字令人惊叹的魅力中体会19世纪法国广大社会的人情与冷暖。)

《罗生门》[日] 芥川龙之介 著 高慧勤 译(日本文学研究会会长高慧勤译本,精选了鬼才芥川龙之介21篇代表作,以富有洞察和怜悯的笔触,打扫了人性光明与幽暗的角落。)

《老实人与天真汉》[法] 伏尔泰 著 傅雷译(中国翻译历史上标杆人物傅雷译本,用机智幽默的故事调侃残酷现实的杰作。)

《笑面人》[法] 维克多·雨果 著 李玉民 译(著名翻译家、首师大教授李玉民精准翻译,经典全译本,再现文学大师雨果对美丑、善恶的思考,是《巴黎圣母院》之后又一部浪漫主义杰作。)

作者简介

作者
福楼拜(Gustave Flaubert,1821—1880)
法国现实主义小说家、20世纪法国“新小说派”始祖。
曾入学巴黎大学法学院,中途辍学,之后专事文学创作。
主要著作有《包法利夫人》《萨朗波》《情感教育》《圣安东尼的诱惑》等。

译者
周克希
1942年出生,浙江松阳人。
法语文学翻译家。
复旦大学数学系毕业,于华东师大执教二十八年。因热爱文学,后专事文学翻译、编辑。
译有《包法利夫人》《基督山伯爵》《三剑客》等。

目录

第一部 001
第二部 069
第三部 243
译书札记 376

后记

这部篇幅并不算大的小说,我译了整整两年。译文一改再改,几易其稿。每日里,我安安生生地坐在桌前,看上去似乎悠闲得很。其实,脑子在紧张地转动、思索、搜寻,在等待从茫茫中隐隐显现的感觉、意象、语词或句式,性急慌忙地逮住它们,迫不及待地记录下来。每个词、每个句子、每个段落,都像是一次格斗乃至一场战役。卫生间近在咫尺,但不到“万不得已”,我不会从写字桌前立起身来。我唯恐思绪一旦打断,会难以再续,我担心那些感觉和意象,会倏尔离我而去。
有的词很简单,感觉却未必简单。比如,福楼拜写到爱玛被罗多尔夫抛弃后,大病一场。养病期间,每天下午坐在窗前凝神发呆,“其时,菜市场顶篷上的积雪,把一抹反光射进屋里,白晃晃的,immobile”最后那个词,有译成“雅静”的(“一片雅静的白光”),也有译成“茫茫’,的(“一片茫茫的白光”),但在我看来,那样的译法,似都仅与光线的状态有关,而与爱玛的心态无涉。在我的感觉中,那是一种“以外写内”(即以外在的动作、状态来描写人物的心理)的手法,所以我把immobile译作“凝然不动”。这是我对光线的感觉,也是我对爱玛心态的感觉。
感觉不同,用词的色彩自会不同。《包法利夫人》中写到elles'enflammait a I'idee de cette taille si robuste et si elegante,我没有译作“她淫心荡漾,按捺不住地想到另一个男子”,我觉得那种译法的强烈贬义色彩,是原文所没有的(按照福楼拜的创作原则,他也不会那么写)。依据我所感觉到的作者的意思,我把这个句子译作“她心里像烧着团火,如饥似渴地思念着……”。
评论家称福楼拜的文字有音乐性,甚至可以在钢琴上弹奏出来。这样说也许只是形容,但他的文体之讲究、用词之妥帖、语句之富有节奏感,在阅读原文时确实是可以感觉到的。
这种节奏感,有时是比较外在的,例如第二部中,神甫侃侃而谈:“我知道,确实存在好作品和好作者,可是,男男女女混杂相处,待在一个装饰极尽奢靡、令人心荡神驰的场所,再加上渎神的装扮,浓重的脂粉,摇曳的烛影,娇滴滴的声腔,到头来自然就会滋生某种放纵的意识……",其中“渎神的装扮,浓重的脂粉,摇曳的烛影,娇滴滴的声腔”,有的译本译作“打扮得妖形怪状,搽粉抹胭脂,点着灯,嗲声嗲气”,或者“穿着奇装异服,涂脂抹粉,在灯光照耀下,说话软绵绵的”,似乎就力度不够,没有原文ces d~guisemeD_tspaiens,ce fard,ces flambeaux,ces nambeaux,ces voix effeminees的铿锵意味,而这种意味,与此时神甫的亢奋状态是吻合的。
译者的视角,应该就是作者的视角,否则感觉也难以到位。爱玛和罗多尔夫一起骑马返回永镇,罗多尔夫在她身后欣赏她的背影。原文写道:Elle etait charmante,a cheval!有译本译作: “她骑在马上很漂亮。”意思没什么错,但作者是从罗多尔夫的视角来写的,所以译成“她骑在马上,那模样可真迷人!”也许才更贴近这个惯于玩弄女性的风月场老手的口吻(尽管他只是这么想,并没有说出声来)。
感觉,有时不可避免地带有译者的个人色彩。第一部第八章末尾的一段文字,拙译为: “渐渐的,容貌在记忆中模糊了,四组舞的情景淡忘了,制服,府邸,不再那么清晰可见了,细节已不复可辨,怅惘却留在了心间。”之所以译成“细节已不复可辨,怅惘却留在了心间”,是因为在我想来,倘若(假定!)福楼拜是中国人,他不会说“一些细节淡忘了”,也不会说“若干细节失散了”,他会说“细节已不复可辨”。这个假定,这种译法,当然是主观色彩颇浓的。
翻译时面对多义词,踌躇犹豫费思量,是每个译者都会遇到的情况。第一部第九章中描写夏尔在乡间行医时examinait des cuvettes,retroussait bien du linge sale。在词典上,cuvette有盆、脸盆、盥洗盆、抽水马桶等释义,linge有被单、衬衣、内衣等释义。于是这段文字,有译作“检查洗脸盆,撩起肮脏的被单”的,也有译作“检查抽水马桶,卷起病人肮脏的衣衫”的。
我想,夏尔是医生,他在出诊时,检查的大概不是洗脸盆或抽水马桶(那时有这东西了吗?这是一个问题),而是留有排泄物的便盆。而他听诊时所做的动作,似乎也并非掀开被单或卷起衣衫,而是撩起病人的内衣。所以我的译文是“检查便盆,撩起脏兮兮的内衣”。人物的身份,帮助我选择了词义。
药房老板奥梅是个自我感觉极好、特别喜欢卖弄的家伙。第二部第十三章中他在昏厥过去的爱玛床前夸夸其谈。作者写道:
“‘不光人类有这种异常现象,’药剂师接着往下说, ‘就连动物也有类似情形。这不,您想必也知道nepeta cataria,就是俗称的猫儿草,有刺激猫科动物性欲的奇特效果……’”
其中nepeta cataria是拉丁文学名,译文照原文中那样保留下来,但加了脚注:“荆芥的学名”。倘若不保留拉丁文,也可以译作“有一种花草,学名荆芥,俗名猫儿草”,或者“荆芥俗名叫猫儿草”,等等。但就我的感觉而言,那样一来,奥梅卖弄学问的意味似乎就少了几分。
“刺激猫科动物性欲的奇特效果”,也有译作“对猫科动物,具有强烈春药的效果”或“对猫科动物会产生强烈的春药作用”的。没错,春药就是刺激性欲的药,但前者是个俗称,后者则有专业术语的意味。在译文中让奥梅说出“春药”这两个字,似乎有违他爱用的“专业人士”口吻。
小说的翻译,是没有定本的。每个严肃的译者,都在作出自己的努力。我希望读者在这个译本中,也能看出我作的一份努力。
周克希

文摘

第一章
我们在自修室上课,校长进来了,后面跟着个没穿制服的新生,还有个校工端着张大课桌。打瞌睡的同学惊醒过来,全班起立,仿佛刚才大家都只顾用功似的。
校长做个手势让我们坐下,然后转身对学监低声说:
“罗杰先生,这孩子交给您了,他上五年级。要是功课、操行都不错的话,就让他转到高班,按年龄他该进高班了。”
那新生缩在门后墙旮旯那儿,几乎谁都看不到。这乡下孩子约莫十五岁光景,个子比我们大家都高。头发齐额剪平,像个乡村教堂唱诗班的孩子,看上去挺懂事,神情却很窘迫。肩膀不算宽,可是那件钉着黑纽扣的绿呢上衣大概袖笼太小,裹得紧绷绷的,袖口还露出一截红彤彤的手腕,想必平日里是裸露惯的。浅黄色的长裤用背带吊得高高的,穿蓝袜子的小腿肚露了出来。脚上那双皮鞋挺结实,敲了好些鞋钉,但擦得不亮。
大家开始背书。他竖起耳朵听,专心得像在教堂里听讲道,既不敢架起腿来,也不敢把胳膊肘支在课桌上。到两点钟,下课铃响了,他还不起来跟我们一起排队,学监不得不提醒他一声。
我们有个习惯,一进教室,就把帽子扔在地上,好腾出手来,而且帽子非得一进门就扔,从凳子底下穿过,一直飞到墙脚,扬起一片灰尘。这叫派头。
可是这做法,新生不知是没注意到,还是不敢照做,直到祈祷完毕,他仍把帽子放在并拢的膝盖上。这顶帽子是个杂拌儿,有点像毛皮高筒帽,有点像波兰骑兵帽,又有点像圆筒帽、獭皮帽或棉便帽,反正看上去挺寒碜,那副讳莫如深的丑样儿,活像一张表情让人莫名其妙的傻瓜脸。帽子里面有撑条撑着,胖鼓鼓的像个椭球,底下先是三箍轮缘形饰边,而后交替镶拼着丝绒和兔皮的菱形方块,中间用红道隔开,再往上就是口袋似的帽筒,顶上是块多边形的硬板纸,上面 绣着图案复杂的饰带,然后从帽顶垂下一条极细极细的长绳,下端荡着一个金线编成的小十字架。帽子倒是新的,帽檐闪着光。
“你站起来。”老师说。他站起来,帽子掉了下去。全班都笑起来。他弯身去捡帽子。邻座同学用胳膊肘一捅,帽子又掉了下去,他又俯身捡起来。“就别管你那顶头盔了吧。”老师说。他是个挺风趣的人。同学们哄堂大笑,弄得这可怜的孩子狼狈不堪,不知那顶帽子是捏在手里好,还是撂在地上或戴在头上好。他重新坐下,帽子放在双膝上。
“站起来,”老师说,“把你的名字告诉我。”新生嘟嘟囔囔说了个名字,谁也没听清。“再说一遍。”
还是那几个含混不清的音节,淹没在了全班的喧哗声中。“大声点儿!”老师喊道,“大声点儿!”
新生横下心,拼命张大嘴巴,使足全身劲儿,像大老远喊人似的喊出这几个字:夏波瓦砾。
ISBN7201133373,9787201133294
出版社天津人民出版社
作者福楼拜
尺寸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