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入选教育部推荐中小学生基础阅读书目
★著名翻译家胡愈之经典译本
★揭开文字和书诞生的秘密,读书之前,先读《书的故事》!
作者简介
伊林(1895—1953),苏联科普作家、儿童文学作家、工程师。其代表作《十万个为什么》堪称科普作品典范,著有《几点钟》《黑白》《大自然的文字》《山与人》等世界闻名的科普作品,对中国现代科普事业的发展影响巨大。
胡愈之(1896—1986),浙江上虞人,著名社会活动家,是集记者、编辑、作家、翻译家、出版家于一身的革命学者。
目录
上篇
第一章活的书3
第二章备忘录10
第三章东西说话16
第四章画图的文字19
第五章谜的文字30
第六章文字搬家41
下篇
第一章永久的书57
第二章带子书66
第三章蜡的书76
第四章皮的书81
第五章胜利的纸91
第六章书的命运104
附录我们的汉字,我们的书
第一章汉字的诞生113
第二章汉字的书写129
第三章汉字的艺术149
译者后记160
后记
一九三六年初夏,在印度洋船上颇为纳闷,就把伊林的《书的故事》从Ilo venly的法文译本译成汉文,打算带回给小侄女序同,当做一件恩物。到了上海以后,才知道这一本小书,在国内已有了两种译本。我这一个译稿,自然更没有出版的必要了。
后来,偶然的机会,看到董纯才先生的译本,和我的译本,竞有许多不同的地方。这才又把张允和先生的另一译本买来比较。原来董张两先生都是根据英译本重译的,和我所根据的法译本,内容颇有出入。其中最重要的是英译本不见了那原书最后一章最末几段文字,另外却又在上篇第三章后面,加上了一个故事,是嘲笑黑人的愚蠢的。当初我就怀疑法文本翻译不忠实,就请张仲实先生用俄文原本核对,才知道法文译本是比较忠实的,英译本却把原作增删了许多地方。
这一些书本来是给孩子读的,我不明白英译本的译者,为什么不加声明,添上了一段牛头不对马嘴的故事,故意要给英美的儿童,造成一种蔑视有色人种的成见。而且英译本故意截去原书的尾巴,也不明白到底是为了什么。
因此,为求忠实介绍苏联的青年读物起见,我就决定把这个译本重新印刷出版。并且请张仲实先生依照俄文本,加以校订,除了对俄文本中对于中国文字了解的一些错误加以删改外。自信和伊林的原作已没有多少出入。
伊林说得不错:“一本书都不是偶然的,因为书的生活断不能和人的生活分离。”从翻译上看来,也是如此。
译者
一九三六年十一月七日 上海
文摘
*章 活的书
世界上开头*本书,是什么样子的呢?
是印刷的还是手抄的呢?是用纸做成的,还是用旁的东西做成的呢?如果现在还存在着这样一本书,那么在哪一家图书馆里才找得到呢?
据说从前有过一个好事的人,他想在全世界每家图书馆里,去找寻这*本书。他整年整月钻在上了年纪的黄烂的、虫蚀的旧书堆里过日子。他的衣服和鞋子上面,堆满了厚厚的一层灰尘,不知道的人,还当他是刚从沙漠里长途旅行了回来。临了,他是从一家图书馆书架子前面一条长梯子上面跌下来死了。但是就算他能再活上一百岁也休想达到他的原来目的。因为世界上开头*本书,在他出世以前几千年,早就变成泥土,埋没在地底下了。
这世界上*本书,一点不像现在我们所有的书。这*本书是有手有脚的。它并不放在书架子上面。它能说话,也能唱歌。总之,这是一本活的书:这就是人。
原来在那时候,人们还不懂得读书写字。在那时既没有书,也没有纸,更没有墨和笔。那时候,一切先代的故事、法律和信仰,并不是保藏在书架子上面,而是从人们的记忆中遗留下来的。
人们死了,故事还是存留着,从父亲传到儿子,一代一代地流传下去。可是从一只耳朵传到另一只耳朵,历史就会变了些样子。一部分是忘掉了,一部分是后来穿插了进去。时间把历史磨光,正像河水磨光两岸的石块儿一样。譬如一个勇敢的战士的传说,后来就附会成一个巨人的故事:这巨人不怕箭,不怕枪,能够像狼一般地在林中跑,像鹰一般地在天上飞。
在我们这个时代,僻远的地方,还有些老头子、老婆子,爱讲一些故事,这些故事,在一切写下的书本里,都不曾留下影踪。这些故事一般就叫作传说或神话。
在很久以前,希腊人有一个习惯,爱唱《伊利亚特》(Iliade)和《奥德赛》(Odyssey)这两首诗歌。这诗歌说的是希腊人和特洛伊人战争的故事。这样地,人们一径听着唱这故事,直到了几世纪之后,才用文字写下来。
唱这些诗歌的人,希腊人就称作“阿德”(Aede)。每逢宴会的时候,阿德是*受人欢迎的。
希腊歌者阿德首先是靠住一根圆柱坐着,头上挂着他的竖琴。宴会快要完毕的时候,大盘的肉都吃空了,满篮的面包也光了。人们取出双柄的金杯子,放在桌上。客人们重新坐好位子,等待着音乐的演奏。
这时候,阿德才一手捧着竖琴,一手弹着琴弦,开始唱长篇的故事,又是狡猾的攸里西斯(Ulysse)啊,又是骁勇善战的阿奚里(Achille)啊。
阿德的歌是很悦耳的。可是总没有我们的书那样便当。因为现在我们只要花上几毛钱,就能买到一本《伊利亚特》,而且可以放在袋子里。这书不会要求什么。它既不要吃,又不要喝,从不会害病,更不会死亡,那是多么方便啊!
因此我想起一个故事来了,关于活图书馆的故事。
从前在罗马有过一个有钱的商人,叫作伊台里厄斯(Itellius)。说起他的财富,多得几乎叫人难以相信。他有一所挺大的住宅,可以容得下罗马全城的居民。每天他吃饭的时候,一定有三百个客人在一起。这三百个客人,一个个都是从*有声望*有才学的罗马公民中挑选出来的。
他吃饭的台子,也不止一张。他有三十张吃饭的台子。每一张台子都铺上了金线绣成的讲究的台毯。
他用了*精致的食品款待客人。在那时候,有一个风气,就是款待客人,除了讲究的食品之外,还要有*高雅*愉快的谈话。
但是伊台里厄斯所缺少的,就只是教育。他不大懂得读书,所以那些乐意接受他邀请的客人,暗中都在笑话他。
因此他在席上几乎没法子和客人谈些高雅的话儿。有时勉强谈了一些话,他就看出来,客人都在尽力忍着笑在听他。
这事情使他很难受。可是他生性太懒了,不能埋头在书本上下功夫,他也没有刻苦用功的习惯。伊台里厄斯为了这事,想了好久好久,这才想出一个办法来。
他就命令他的管家,从他的大批奴隶中间,挑选出两百个挺聪明挺有教养的人,每一个人都指定了一本书,例如《伊利亚特》《奥德赛》等等,叫他们各自用功读熟了。
这件事对于管家,可不是十分好办。他费了许多力,督促责罚着那些挑选出来的两百个奴隶,才算达到了他主子的愿望。
这样,伊台里厄斯算是有了一个活的图书馆了。这在他是多么快活啊!
于是每天席上,到了和客人谈话的时候,他只消向管家做一个手势,就有一大群奴隶靠着墙壁肃静地站着。伊台里厄斯要念哪一本书的哪一节,就有一个奴隶出来,照样背诵,一个字也没错。
这些奴隶,就用他们各自所记熟的书当作名字,例如有一个叫奥德赛,另一个叫伊利亚特,又一个叫爱纳伊德……
伊台里厄斯这才称心如意了。整个罗马城都谈到他的伊台里厄斯和他的活图书馆活图书馆。这样的事情人们从没有见过。可是这却不能过得久长。终于有一天,出了一个岔子,满城的人都当作笑话来讲了。
在晚餐以后,主人和客人照平常那样谈说着文学故事,谈谈这个,谈谈那个。正谈起了一个古人。伊台里厄斯就向管家做一个手势,说道:
“我知道在《伊利亚特》那诗中有这样的一节……”
可是那管家却跪在地上,用颤抖的声音带着恐惧说:
“对不起,老爷,伊利亚特今天害着胃病了。”
这可并不是笑话。人类用着活书,倒有两千年之久呢。就算到了如今,满地都是图书馆,可人们还是不能够完全抛弃活的书。
★入选教育部推荐中小学生基础阅读书目
★著名翻译家胡愈之经典译本
★揭开文字和书诞生的秘密,读书之前,先读《书的故事》!
作者简介
伊林(1895—1953),苏联科普作家、儿童文学作家、工程师。其代表作《十万个为什么》堪称科普作品典范,著有《几点钟》《黑白》《大自然的文字》《山与人》等世界闻名的科普作品,对中国现代科普事业的发展影响巨大。
胡愈之(1896—1986),浙江上虞人,著名社会活动家,是集记者、编辑、作家、翻译家、出版家于一身的革命学者。
目录
上篇
第一章活的书3
第二章备忘录10
第三章东西说话16
第四章画图的文字19
第五章谜的文字30
第六章文字搬家41
下篇
第一章永久的书57
第二章带子书66
第三章蜡的书76
第四章皮的书81
第五章胜利的纸91
第六章书的命运104
附录我们的汉字,我们的书
第一章汉字的诞生113
第二章汉字的书写129
第三章汉字的艺术149
译者后记160
后记
一九三六年初夏,在印度洋船上颇为纳闷,就把伊林的《书的故事》从Ilo venly的法文译本译成汉文,打算带回给小侄女序同,当做一件恩物。到了上海以后,才知道这一本小书,在国内已有了两种译本。我这一个译稿,自然更没有出版的必要了。
后来,偶然的机会,看到董纯才先生的译本,和我的译本,竞有许多不同的地方。这才又把张允和先生的另一译本买来比较。原来董张两先生都是根据英译本重译的,和我所根据的法译本,内容颇有出入。其中最重要的是英译本不见了那原书最后一章最末几段文字,另外却又在上篇第三章后面,加上了一个故事,是嘲笑黑人的愚蠢的。当初我就怀疑法文本翻译不忠实,就请张仲实先生用俄文原本核对,才知道法文译本是比较忠实的,英译本却把原作增删了许多地方。
这一些书本来是给孩子读的,我不明白英译本的译者,为什么不加声明,添上了一段牛头不对马嘴的故事,故意要给英美的儿童,造成一种蔑视有色人种的成见。而且英译本故意截去原书的尾巴,也不明白到底是为了什么。
因此,为求忠实介绍苏联的青年读物起见,我就决定把这个译本重新印刷出版。并且请张仲实先生依照俄文本,加以校订,除了对俄文本中对于中国文字了解的一些错误加以删改外。自信和伊林的原作已没有多少出入。
伊林说得不错:“一本书都不是偶然的,因为书的生活断不能和人的生活分离。”从翻译上看来,也是如此。
译者
一九三六年十一月七日 上海
文摘
*章 活的书
世界上开头*本书,是什么样子的呢?
是印刷的还是手抄的呢?是用纸做成的,还是用旁的东西做成的呢?如果现在还存在着这样一本书,那么在哪一家图书馆里才找得到呢?
据说从前有过一个好事的人,他想在全世界每家图书馆里,去找寻这*本书。他整年整月钻在上了年纪的黄烂的、虫蚀的旧书堆里过日子。他的衣服和鞋子上面,堆满了厚厚的一层灰尘,不知道的人,还当他是刚从沙漠里长途旅行了回来。临了,他是从一家图书馆书架子前面一条长梯子上面跌下来死了。但是就算他能再活上一百岁也休想达到他的原来目的。因为世界上开头*本书,在他出世以前几千年,早就变成泥土,埋没在地底下了。
这世界上*本书,一点不像现在我们所有的书。这*本书是有手有脚的。它并不放在书架子上面。它能说话,也能唱歌。总之,这是一本活的书:这就是人。
原来在那时候,人们还不懂得读书写字。在那时既没有书,也没有纸,更没有墨和笔。那时候,一切先代的故事、法律和信仰,并不是保藏在书架子上面,而是从人们的记忆中遗留下来的。
人们死了,故事还是存留着,从父亲传到儿子,一代一代地流传下去。可是从一只耳朵传到另一只耳朵,历史就会变了些样子。一部分是忘掉了,一部分是后来穿插了进去。时间把历史磨光,正像河水磨光两岸的石块儿一样。譬如一个勇敢的战士的传说,后来就附会成一个巨人的故事:这巨人不怕箭,不怕枪,能够像狼一般地在林中跑,像鹰一般地在天上飞。
在我们这个时代,僻远的地方,还有些老头子、老婆子,爱讲一些故事,这些故事,在一切写下的书本里,都不曾留下影踪。这些故事一般就叫作传说或神话。
在很久以前,希腊人有一个习惯,爱唱《伊利亚特》(Iliade)和《奥德赛》(Odyssey)这两首诗歌。这诗歌说的是希腊人和特洛伊人战争的故事。这样地,人们一径听着唱这故事,直到了几世纪之后,才用文字写下来。
唱这些诗歌的人,希腊人就称作“阿德”(Aede)。每逢宴会的时候,阿德是*受人欢迎的。
希腊歌者阿德首先是靠住一根圆柱坐着,头上挂着他的竖琴。宴会快要完毕的时候,大盘的肉都吃空了,满篮的面包也光了。人们取出双柄的金杯子,放在桌上。客人们重新坐好位子,等待着音乐的演奏。
这时候,阿德才一手捧着竖琴,一手弹着琴弦,开始唱长篇的故事,又是狡猾的攸里西斯(Ulysse)啊,又是骁勇善战的阿奚里(Achille)啊。
阿德的歌是很悦耳的。可是总没有我们的书那样便当。因为现在我们只要花上几毛钱,就能买到一本《伊利亚特》,而且可以放在袋子里。这书不会要求什么。它既不要吃,又不要喝,从不会害病,更不会死亡,那是多么方便啊!
因此我想起一个故事来了,关于活图书馆的故事。
从前在罗马有过一个有钱的商人,叫作伊台里厄斯(Itellius)。说起他的财富,多得几乎叫人难以相信。他有一所挺大的住宅,可以容得下罗马全城的居民。每天他吃饭的时候,一定有三百个客人在一起。这三百个客人,一个个都是从*有声望*有才学的罗马公民中挑选出来的。
他吃饭的台子,也不止一张。他有三十张吃饭的台子。每一张台子都铺上了金线绣成的讲究的台毯。
他用了*精致的食品款待客人。在那时候,有一个风气,就是款待客人,除了讲究的食品之外,还要有*高雅*愉快的谈话。
但是伊台里厄斯所缺少的,就只是教育。他不大懂得读书,所以那些乐意接受他邀请的客人,暗中都在笑话他。
因此他在席上几乎没法子和客人谈些高雅的话儿。有时勉强谈了一些话,他就看出来,客人都在尽力忍着笑在听他。
这事情使他很难受。可是他生性太懒了,不能埋头在书本上下功夫,他也没有刻苦用功的习惯。伊台里厄斯为了这事,想了好久好久,这才想出一个办法来。
他就命令他的管家,从他的大批奴隶中间,挑选出两百个挺聪明挺有教养的人,每一个人都指定了一本书,例如《伊利亚特》《奥德赛》等等,叫他们各自用功读熟了。
这件事对于管家,可不是十分好办。他费了许多力,督促责罚着那些挑选出来的两百个奴隶,才算达到了他主子的愿望。
这样,伊台里厄斯算是有了一个活的图书馆了。这在他是多么快活啊!
于是每天席上,到了和客人谈话的时候,他只消向管家做一个手势,就有一大群奴隶靠着墙壁肃静地站着。伊台里厄斯要念哪一本书的哪一节,就有一个奴隶出来,照样背诵,一个字也没错。
这些奴隶,就用他们各自所记熟的书当作名字,例如有一个叫奥德赛,另一个叫伊利亚特,又一个叫爱纳伊德……
伊台里厄斯这才称心如意了。整个罗马城都谈到他的伊台里厄斯和他的活图书馆活图书馆。这样的事情人们从没有见过。可是这却不能过得久长。终于有一天,出了一个岔子,满城的人都当作笑话来讲了。
在晚餐以后,主人和客人照平常那样谈说着文学故事,谈谈这个,谈谈那个。正谈起了一个古人。伊台里厄斯就向管家做一个手势,说道:
“我知道在《伊利亚特》那诗中有这样的一节……”
可是那管家却跪在地上,用颤抖的声音带着恐惧说:
“对不起,老爷,伊利亚特今天害着胃病了。”
这可并不是笑话。人类用着活书,倒有两千年之久呢。就算到了如今,满地都是图书馆,可人们还是不能够完全抛弃活的书。
ISBN | 9787570200245,7570200241 |
---|---|
出版社 | 长江文艺出版社 |
作者 | 伊林 |
尺寸 | 1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