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1. 原美国儿科学会赞许推荐
2. 美国精神分析师告诉你早期陪伴的意义和方法
3. 新手妈妈必看的0-3岁陪伴指南
4. 对于孩子来说,重要的不是礼物而是妈妈的陪伴!
作者简介
埃里卡·柯米萨(Erica Komisar)
精神分析学家和家庭指导专家,曾在纽约私人诊所工作25年。她在乔治城大学获得学士学位,在哥伦比亚大学获得硕士学位,1999年在纽约弗洛伊德协会完成精神分析学家的培养课程。
柯米萨初的职业是临床社会工作者,她在纽约布鲁克林和曼哈顿地区为不同社会经济地位和种族背景的家庭服务,她设计并开展了多场亲子教育讲座。1992年,她创办了一家培训发展公司,为包括戈德曼、舍曼和斯特林在内的公司举办育儿培训班和工作/家庭生活研讨会。她还是曼哈顿花园幼儿园的心理顾问。除了帮助有情绪和行为问题的儿童及其家长,她还帮助治疗患有抑郁症、焦虑症、各种饮食障碍及成瘾问题的青少年和成人。
目录
第一部分 母亲的陪伴
第一章 更多的付出,更多的回报
第二章 揭穿关于现代母亲的谬论:做更好的选择
第三章 母亲的陪伴意味着什么?
第四章 陪伴:在场,关注并满足孩子的需求
第五章 做得更好:强化和修复母亲与孩子的联结
第六章 当你不能陪伴孩子时:替代照料的利与弊
第二部分 陪伴缺失的代价
第七章 陪伴缺失的代价
第八章 当母亲排斥育儿:
产后抑郁和母亲角色继承的缺失
第三部分 改变社会观念
第九章 为什么我们不重视母亲的角色?
第十章 我们该如何选择?优先关注家庭需求
附录
附录A 面试照料者
附录B 正念练习
附录C 睡眠挑战
致谢
参考文献
文摘
另一个令人不安的趋势是,所有年龄段儿童的暴力、攻击、欺凌行为都在增多。美国疾控中心2011年的一项调查显示:
超过70万名10~24岁的年轻人在急诊室接受治疗的原因是因打架造成的非致命性伤害。
大约33%的高中生声称在调查前的12个月里,参与过打架斗殴。
将近20%的高中生声称在学校里被恐吓过,16%的高中生声称受到过网络上的恐吓。
为什么这些会发生在我们的孩子身上?我认为一个关键的因素是太多的人雄心勃勃地追求自己的个人需求,而忘记了我们是如何进化成社会性动物的。母亲们常常把自己的工作和需求优先于孩子的需求。我知道这是个很有争议的话题,以至于很少有人敢去探讨这个问题。研究人员在关于儿童及其主要照料者的文章中不用“母亲”这一词;临床医生也不愿意公开“情感缺失或是缺少亲身陪伴的母亲与孩子的个性、社交能力甚至精神疾病之间的直接联系”,但是我们临床医生会相互讨论这个问题。越来越多神经科学、激素、情感依恋以及表观遗传学方面的研究证据支持了我们在临床实践中看到的关联。多年来,我一直积极促进社会改变,而不仅是心理学领域的些许变化。这就是为什么我在开始创建私人心理诊所前是一名社会工作者。
我们在媒体上看到了大量关于在职父母需求的讨论,但是关于孩子需求的讨论却很少。例如,在《纽约时报》上的一篇文章《华尔街妈妈们和全职奶爸们》中6,我们了解到爸爸和妈妈在家庭生计维持者和孩子照料者之间的角色发生了变化,越来越多的爸爸开始担任孩子的照料者。我们不知道在这样的夫妻分工方式中,孩子在妈妈不在身边时是如何想的。我们也很少听到当父母把年幼的孩子交给他人照顾时,是如何处理他们的矛盾情绪的。我们当中似乎很少有人想要谈论什么是对孩子最好的——或是从长远来看什么是对孩子最好的,同时也是对父母最好的。在本书中,我将通过一个专题讨论什么对我们的孩子有好处,以及什么对母亲的成功和满意感有益。
缺少情感安慰和亲身陪伴,以及由此带来的痛苦,可能是人们接受心理治疗最常见的原因。弗洛伊德说过“重复即是记忆”,这是一句很好的格言,虽然我们可能忘记童年时代的痛苦经历,但是我们经常在孩子身上重新塑造自己的成长模式。菲利普;拉金在《这就是诗》 一诗中正好对此情况进行了描述:
他们养育你,折磨你,你的爸爸和妈妈。
他们也许不是存心,但是事实如此。
他们把自己的过错灌输给你,
还额外为你附加了一些。
他们自己也是被折磨大的,
被那些穿着老式的可笑之人,
那些一半时间虚情假意,
一半时间又针锋相对的人。
人们传递着不幸,
如同越陷越深的海岸,
尽早逃离吧,
不要再养育孩子。
如果按照拉金的话,我们中几乎没有人会要孩子。但我认为他真正想告诉我们的是,如果母亲被上一代的养育方式所伤害,她往往会以同样的模式养育孩子。把她父母的养育方式和她的痛苦传给下一代。但是这个模式可以被改变,我会告诉你们如何做出改变,使你们养育孩子的模式有所不同,同时也带给你们更多快乐。
本书探讨了我们这个时代重要的社会问题:母爱缺失对孩子的影响。我希望鼓励母亲更加主动和自觉地去寻求她们需要的支持和帮助。我写这本书是为了帮助所有缺少母亲亲身陪伴和情感安慰但却无法发声的孩子,以及所有在离开孩子时感到痛苦和矛盾的母亲,告诉她们还存在其他选择。
1. 原美国儿科学会赞许推荐
2. 美国精神分析师告诉你早期陪伴的意义和方法
3. 新手妈妈必看的0-3岁陪伴指南
4. 对于孩子来说,重要的不是礼物而是妈妈的陪伴!
作者简介
埃里卡·柯米萨(Erica Komisar)
精神分析学家和家庭指导专家,曾在纽约私人诊所工作25年。她在乔治城大学获得学士学位,在哥伦比亚大学获得硕士学位,1999年在纽约弗洛伊德协会完成精神分析学家的培养课程。
柯米萨初的职业是临床社会工作者,她在纽约布鲁克林和曼哈顿地区为不同社会经济地位和种族背景的家庭服务,她设计并开展了多场亲子教育讲座。1992年,她创办了一家培训发展公司,为包括戈德曼、舍曼和斯特林在内的公司举办育儿培训班和工作/家庭生活研讨会。她还是曼哈顿花园幼儿园的心理顾问。除了帮助有情绪和行为问题的儿童及其家长,她还帮助治疗患有抑郁症、焦虑症、各种饮食障碍及成瘾问题的青少年和成人。
目录
第一部分 母亲的陪伴
第一章 更多的付出,更多的回报
第二章 揭穿关于现代母亲的谬论:做更好的选择
第三章 母亲的陪伴意味着什么?
第四章 陪伴:在场,关注并满足孩子的需求
第五章 做得更好:强化和修复母亲与孩子的联结
第六章 当你不能陪伴孩子时:替代照料的利与弊
第二部分 陪伴缺失的代价
第七章 陪伴缺失的代价
第八章 当母亲排斥育儿:
产后抑郁和母亲角色继承的缺失
第三部分 改变社会观念
第九章 为什么我们不重视母亲的角色?
第十章 我们该如何选择?优先关注家庭需求
附录
附录A 面试照料者
附录B 正念练习
附录C 睡眠挑战
致谢
参考文献
文摘
另一个令人不安的趋势是,所有年龄段儿童的暴力、攻击、欺凌行为都在增多。美国疾控中心2011年的一项调查显示:
超过70万名10~24岁的年轻人在急诊室接受治疗的原因是因打架造成的非致命性伤害。
大约33%的高中生声称在调查前的12个月里,参与过打架斗殴。
将近20%的高中生声称在学校里被恐吓过,16%的高中生声称受到过网络上的恐吓。
为什么这些会发生在我们的孩子身上?我认为一个关键的因素是太多的人雄心勃勃地追求自己的个人需求,而忘记了我们是如何进化成社会性动物的。母亲们常常把自己的工作和需求优先于孩子的需求。我知道这是个很有争议的话题,以至于很少有人敢去探讨这个问题。研究人员在关于儿童及其主要照料者的文章中不用“母亲”这一词;临床医生也不愿意公开“情感缺失或是缺少亲身陪伴的母亲与孩子的个性、社交能力甚至精神疾病之间的直接联系”,但是我们临床医生会相互讨论这个问题。越来越多神经科学、激素、情感依恋以及表观遗传学方面的研究证据支持了我们在临床实践中看到的关联。多年来,我一直积极促进社会改变,而不仅是心理学领域的些许变化。这就是为什么我在开始创建私人心理诊所前是一名社会工作者。
我们在媒体上看到了大量关于在职父母需求的讨论,但是关于孩子需求的讨论却很少。例如,在《纽约时报》上的一篇文章《华尔街妈妈们和全职奶爸们》中6,我们了解到爸爸和妈妈在家庭生计维持者和孩子照料者之间的角色发生了变化,越来越多的爸爸开始担任孩子的照料者。我们不知道在这样的夫妻分工方式中,孩子在妈妈不在身边时是如何想的。我们也很少听到当父母把年幼的孩子交给他人照顾时,是如何处理他们的矛盾情绪的。我们当中似乎很少有人想要谈论什么是对孩子最好的——或是从长远来看什么是对孩子最好的,同时也是对父母最好的。在本书中,我将通过一个专题讨论什么对我们的孩子有好处,以及什么对母亲的成功和满意感有益。
缺少情感安慰和亲身陪伴,以及由此带来的痛苦,可能是人们接受心理治疗最常见的原因。弗洛伊德说过“重复即是记忆”,这是一句很好的格言,虽然我们可能忘记童年时代的痛苦经历,但是我们经常在孩子身上重新塑造自己的成长模式。菲利普;拉金在《这就是诗》 一诗中正好对此情况进行了描述:
他们养育你,折磨你,你的爸爸和妈妈。
他们也许不是存心,但是事实如此。
他们把自己的过错灌输给你,
还额外为你附加了一些。
他们自己也是被折磨大的,
被那些穿着老式的可笑之人,
那些一半时间虚情假意,
一半时间又针锋相对的人。
人们传递着不幸,
如同越陷越深的海岸,
尽早逃离吧,
不要再养育孩子。
如果按照拉金的话,我们中几乎没有人会要孩子。但我认为他真正想告诉我们的是,如果母亲被上一代的养育方式所伤害,她往往会以同样的模式养育孩子。把她父母的养育方式和她的痛苦传给下一代。但是这个模式可以被改变,我会告诉你们如何做出改变,使你们养育孩子的模式有所不同,同时也带给你们更多快乐。
本书探讨了我们这个时代重要的社会问题:母爱缺失对孩子的影响。我希望鼓励母亲更加主动和自觉地去寻求她们需要的支持和帮助。我写这本书是为了帮助所有缺少母亲亲身陪伴和情感安慰但却无法发声的孩子,以及所有在离开孩子时感到痛苦和矛盾的母亲,告诉她们还存在其他选择。
ISBN | 7111606949,9787111606949 |
---|---|
出版社 | 机械工业出版社 |
作者 | 埃里卡·柯米萨 |
尺寸 | 1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