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意的身体雅克勒考克的创造性剧场教学 9787541148804

配送至
$ $ USD 美元

商品编号: 4215336 类别: 图书 艺术 戏剧
编辑推荐

将生命投入到一滴水中
倾听世界在你身体里的回音
一种属于诗人的观看方式
一部身体与动作的诗篇
追寻所有艺术创作的源头
本书是20世纪法国戏剧大师雅克?勒考克40多年的剧场教学笔记,也是了解勒考克思想的第一手资料。书中详细记录了后来被勒考克的学生阿里亚纳?姆努什金概括命名为“形体戏剧”的起源与发展,在那些简单真切的语言中,勒考克以活生生的经验和富有创造力的美学观念,为戏剧注入新的脉动,在动作的法则与空间的形式里迸发出对于现代戏剧的重要启示。
于是,我们将抵达一种顿悟:有时候,身体比头脑知道得更多。
***
一个早晨,大海醒了!
浴室里,风正在梳头!
树穿上衣服!
一个怒气冲冲的人敲着门……是火进来了!
四棵树在一张公园长椅上相遇,彼此握手,聊着天。

我教学的主旨,便在于如何达到这个人类共通的诗意本质,进而显示出藏在生命表象之下的真实,让我们不再只满足于停留在生命的表面。
——雅克?勒考克
***
◎ 我们时代蕞能给人带来灵感的戏剧教师雅克?勒考克,20世纪形体戏剧重要奠基人的沉思与狂想
◎ 一种属于诗人的观看方式,一部身体与动作的诗篇,追寻所有艺术创作的源头
◎ 启迪了无数戏剧工作者和其他领域的艺术家,自1998年出版以来已被翻译为20多种语言

作者简介

作者:(法国)雅克?勒考克(Jacques Lecoq,1921—1999)编者:(法国)让–加布里埃尔?卡拉索(Jean-Gabriel Carasso)让–克劳德?拉利亚(Jean-Claude Lallias) 译者:马照琪

雅克?勒考克(Jacques Lecoq,1921—1999),20世纪影响深远的戏剧教育家,形体戏剧重要奠基人。于1956年创立了雅克?勒考克国际戏剧学校,担任校长,并一直从事教学工作至辞世。勒考克的训练旨在帮助演员唤醒身体的想象力、丰富肢体的表达,拒绝模式化的表演方法,从而激发演员的创造力。曾经受教于勒考克的学生遍布全球,不仅包括业内演员、导演、舞台设计师,还有作家、建筑师、心理学家等,他们都从其教学中得到启迪,共同见证了雅克?勒考克训练体系的强大生命力。
让–加布里埃尔?卡拉索(Jean-Gabriel Carasso),雅克?勒考克的学生,巴黎国立戏剧研究协会负责人。
让–克劳德?拉利亚(Jean-Claude Lallias),克雷泰伊大学文学教授。
马照琪,戏剧编导、讲师、小丑医生演员。2005年于中国台北成立“沙丁庞客剧团”,致力于肢体喜剧表演与集体创作,并于2016年成立“红鼻子关怀小丑协会”,将专业的小丑表演带进医院的儿童病房,在台湾各地的主要医院中定期表演。

目录

第二版前言
前言 一个变动中的固定点

I. 个人旅程

II. 这个世界与它的运动
01 即兴练习
02 动作的技术
03 学生的剧场

III. 通往创作的道路
01 手势动作的语言
02 主要的戏剧版图
03 动作研究室

IV. 新的气象

译后记
出版后记

后记

学校这40多年来的教学实践,在世界各地都延伸出了极为多样化的发展。他们之中有剧作家(广义而言,包括了剧作家以及那些非文字性的剧场创作者)、演员、导演,也有舞台设计。毕业的学生们已经在属于他们这个时代的剧场进行了实践,我在这里不一一列举他们的名字,否则必须列举所有的人,成名的与未成名的,而是将这个机会让给每一个人,根据他所得到的信息建立其自己的参考名单。
有些人在第二学年的尾声组成了一些团体进而成立剧团,他们偏好继续探索由学校课程所启发的集体创作之路甚于加入已存在的剧团。看到更多以创作为导向的年轻剧团的成立,对我来说别具意义。这些年来,我特别对瑞士魔力无极限剧团的表现印象深刻,他们将面具与造型的研究推展到极好;富特氏谷仓旅行剧团,这个原本位于英国科努瓦耶地区,然后又迁到法国奥弗涅地区的剧团,致力于重新寻回经典作品的真实面貌;动画默剧秀剧团(Moving Picture Mime Show)让观众认识到何谓图像默剧;农民起义剧团则进入社会的诸多滑稽怪象之中;纳达剧团从各种物品那里发展出极具诗意的剧场;合拍剧团创造了一个属于今日剧场的全新语言。我们更不能忘记在明尼阿波利斯的新月剧团(Théatre de la Jeune Lune),以及其他许多依循着相似创作理念的剧团。
这个学校的戏剧理念被传播到了许多国家。博洛尼亚、布鲁塞尔、米兰、伦敦、马德里、巴塞罗那等地方都成立了类似的学校。另外,从魁北克的专业戏剧学校到位于格拉斯哥的苏格兰皇家学院,甚至是日本、智利、澳大利亚,都有毕业生依据他们个人的观点而担任起传承的工作。除了所谓的“方法”,真正把我们联结起来的是一种前瞻性的教育态度:那就是在与年轻学生的接触当中,预见未来的剧场。戏剧学校不应该总是延续既存的戏剧教育,相反,它在某种程度上应该像一个梦想家,通过发明新的形式语言而为戏剧带来新生。就像我们之前重新发现了面具、歌队、小丑、丑剧一样,唯有如此,才能更加丰富戏剧的创作。
这个学校是一个强调创造作品甚于诠释作品的地方,它鼓励原创剧作的产生甚于研究既有文本。在教学中,我时常能够感受到未来剧场的隐隐成形。因此,我必须时时保持警觉,一方面要求对于不变的真理的坚持,一方面注意年轻学生们所展现的成长与进步。我们必须永远前进!
所有我在教学中叙述的,所有我为了教学目的而明确定义的戏剧领域,最终都需要彼此融合。唯有从剧种之间的疆界出发,从一个剧种到另一个的过渡与相互重叠之中,真正的创作才有可能,新的戏剧领域才会出现。“血统纯正”的戏剧是危险的。什么是“纯正”的通俗剧,什么又是“纯正”的悲剧?纯正,代表的是死亡!混乱是创作的必需,但它是一种有秩序的混乱,这个混乱让每一个人找到属于他自己的根与动力。
默剧除了向戏剧敞开,它与动作的关系更是密不可分,尤其是舞蹈。一些编舞者回到剧场里去寻找舞蹈已经遗失了的动作姿态,借由这个方式赋予现代舞新的生命。比如说,之
前有两位毕业生组成了布维耶/奥巴迪亚舞团(la Compagnie Bouvier/Obadia),我在他们的作品中就看到了这方面的研究精神。
最后我要指出的是,动态默剧的教学概念除了能够运用在戏剧之中,它也能被应用在不同的知识领域——与艺术相关甚至是不相关的。就我在建筑领域的教学经验而言,尊重人类身体在空间中的动作,将帮助这些不是演员的学生们盖出更好的房子。同样的方式也可以应用于其他艺术:音乐、美术——这些训练在我们的课程当中已稍有接触——甚至是文学、舞蹈,等等。这个教学概念能够被运用到各式的艺术教育当中:借由模仿的身体来重新认识现实,让每一个人在开始绘画、写作、歌唱、舞蹈等之前,先将环绕在他四周的世界融入身体里。如此,这些艺术创作就能多一点感受而少一点理智。
目前我们面临一个极大的困境,我们正处在一个由高度形式化与美学化的“装饰性”剧场所主导的时代,他们因一些现代流行的时尚效果而受到欢迎。今天的某些剧场不顾一切地制造煽动,震惊观众。年轻的学生们很聪明地排斥这类剧场,他们选择了另外一些更为简单却也更具力量的形式,根植于人人都能产生共鸣的真实生活。他们在意象中寻求的是真实,而不是谎言!
但是,他们到底为什么要来这个学校?为什么这些年轻的艺术家有时甚至跨越半个地球来到我的课堂?他们在自己的国家找不到能够满足他们的东西吗?这些我常常问自己的问题,答案其实很简单:他们寻求的是真实,一种确实可靠的真实,
一个超越所有流行之上的永久根基。面对这样的渴望,我必须避免所有蛊惑煽动的言论,以最大的诚恳和正直与之响应。他们需要的,是一种在他们面前能够站得住脚的有力语言,一个参考基准。

文摘

通往艺术的方法
人类共通的诗意本质
在一开始,我们的探索并不依靠任何文本或是任一种既存戏剧传统,例如东方戏剧、巴厘岛戏剧,或是其他。……而我们了解生活的方法,便是通过模仿的身体,以及情境重构的方式,让学生将想象力延伸到其他的层面和领域。我们以心理状态的情境重构为第一步,借助面具的力量,慢慢将表演层次一层一层地往上提升。它容许我们在第二年的课程中,终于能进入如意大利即兴喜剧及悲剧等伟大的戏剧世界。这种“渐进式的提升”表明了学校第一年课程的基本特质。
与此同时,还有第二种深度性的探索。这条探索线路带领我们通往生活的精髓,我称之为人类共通的诗意本质。它所关注的是所有事物抽象的一面——所有由空间、光线、颜色、物质、声音所组成的事物,而它们又可以在我们身上找到回声。
依据我们每人生命经验和感受的不同,我们所见、所听、所触摸、所品尝的不同,这些元素以不同的方式存在于我们的身上。所有这些存留在我们身上的,组成了属于我们普遍的基本特质,我们依据这个本质来传达出内心的冲动以及创造的欲望。因此,我教学的主旨,便在于如何达到这个人类共通的诗意本质,进而显示出藏在生命表象之下的真实,让我们不再只满足于停留在生命的最表面。学生们也可以于此发展出属于他们个人的创作之路。
当我们观察一片海洋的运动,或是一个元素,一个物质,比如水、油等,我们所面对的是客观的动作,对于这个动作我们不但能与之认同,它也会在观者的内心引发同样的感动。除此之外,其他不会动的事物的内在,也存有一种动态。它们是颜色、文字、建筑。一个颜色虽然没有形状,没有动作,但是它却能在我们内心引发一种运动,使心“动”起来,产生感“动”!我们借由意象默剧这种非源自日常生活的肢体动作,来寻求如何表达这些特别的情感。
动态默剧将蕴藏在物体内在的韵律、空间以及力量显示出来。当参观埃菲尔铁塔的时候,每个人或多或少都会在内心产生一股莫名的悸动,而我们要做的,就是把这份感受用动作
表现出来,它所带动的也许是一种同时往下扎根却又往上延伸的动态,并且伴随着逐渐减缓的速度。必须说明的是,我们并不欲以拟真素描的方式来描写动作(写实模仿)。它不是一种翻译,而是一种感动。就辞源学来说,感动代表的是“将感受化为动作”。事实上,我们每一天都在模仿周遭的世界,只是我们不知道罢了。当我们喜欢一个人或一件事物,我们就会开始不知不觉地模仿他们。在学校里,我们要做的就是将这个模仿行为从潜意识的深处拉出来,把它投射于外在的世界。这个过程一开始是一种重新认识,接下来将会变成一种领悟,最后,会变成创作的力量。凡是与艺术有关的工作,不管是画家、作家,或是演员,其创作都离不开从这些经验中汲取养分。

彩虹的颜色
我们先从颜色和光线开始。奇怪的是,尽管国籍或文化不同,比如说在面对颜色时,它所引发的动作联想每个人几乎都一样。拿掉各自的象征意义之后,对于全人类来说,它的诗意本质是相同的:蓝色,就是蓝!

在一小组学生之中,我指定几种不同的颜色,并要求他们不假思索地以最快速度反应,以呈现内在心理的动态。在试过彩虹的所有颜色之后,轮到学生自己来选择排练场中他们所看到的各种颜色,然后做出动作。观众必须从他的动作中辨认出他想要传达的颜色。

每一个颜色,都有最适合的一段时间、一个空间、一个节奏、一种光线。我们会共同发现一段动作是否太长,是否动得太多,是否渐渐失掉它的颜色。比如说,学生们经常喜欢以爆炸式的跳跃来代表红色,但事实是,一旦爆炸动作完成了,红色便将不复存在——它将变成光线。真正的红色只存在于爆炸前的那一刹那,存在于最集中而强烈的动态张力之中。
当学生在做这类练习时,我最关注的是他们的动作所呈现的质感。我会仔细观察这些动作是来自他们自己的身体,还是来自外在现成的形象——仿佛要重现一张精美的明信片一般;
并且,观察他们的动作是否太过于象征化,是否只重在描绘颜色的外在形象。当这些情形发生,就需要删减多余的动作,避免累赘,一步一步带领学生进入身体中心最接近颜色真实面貌的地方。这一切都无法以名称代替!
在这里,教学者最主要的任务在于如何点出动作的累赘之处而不直接告诉学生该怎么做。我的责任在于让学生心中充满疑惑:让学生自己来发掘那些老师已了解的事!教学者应该不
断地质疑自己,重新以新鲜无邪的眼光来观看事物,避免任何形式的老调重弹。
这个训练运用到了诗、绘画,以及音乐。从对颜色的分析开始,学生们紧接着必须对一张图片或是一幅画做出全面的分析。学生们先去美术馆观察绘画名作,然后再以动态默剧的方式将绘画翻译成另一种形式。同样的,这里的重点并不是要将一幅画重新描绘于舞台上,也不是要向观众解释这幅画,而是直接地与观众分享这幅画的内在精神。
ISBN9787541148804
出版社四川文艺出版社
作者雅克?勒考克
尺寸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