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南渡,东藏,西征,北归……迤逦三十年
九十高龄的宗璞
终于向前辈、向历史、向期盼着的读者
献上了她的心血之作
媒体推荐
从1985年开笔,《野葫芦引》的写作迤逦三十三年,其间作者经历多次病痛折磨和生活变故,特别是视网膜脱落以后,宗璞不能读写,从《东藏记》及以后三卷全部口述而成,堪称长篇小说写作史上的奇迹。聚沙成塔,抟炼琢磨,终成大器。
作者简介
宗璞,当代作家。河南南阳人,1928年生于北京。哲学家冯友兰之女,毕业于清华大学外文系,退休于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既承中国文化的深厚渊源,又得外国文化耳濡目染,宗璞的作品蕴含着东方传统文化和西方人文思想的精神内涵,具有独特的艺术气质和高雅格调。主要作品有小说《红豆》《鲁鲁》《三生石》、童话《寻月记》《花的话》《总鳍鱼的故事》、散文《西湖漫笔》《紫藤萝瀑布》《花朝节的纪念》《三松堂断忆》等,出版了多种小说童话散文选集。由《南渡记》《东藏记》《西征记》《北归记》《接引葫芦》组成的多卷本长篇小说《野葫芦引》,是宗璞创作生涯中重要的作品。
后记
《南渡记》后记
这两年的日子是在挣扎中度过的。
一个只能向病余讨生活的人,又从无倚马之才、如椽之笔,立志写这部长篇小说《野葫芦引》,实乃自不量力,只该在挣扎中度日。
挣扎主要是在“野葫芦”与现实世界之间。写东西需要全神贯注,最好沉浸在野葫芦中,忘记现实世界。这是大实话,却不容易做到。我可以尽量压缩生活内容,却不能不尽上奉高堂、下抚后代之责。又因文思迟顿,长时期处于创作状态,实吃不消,有时一歇许久。这样,总是从“野葫芦”中给拉出来,常感被分割之痛苦,惶惑不安。总觉得对不起那一段历史,对不起书中人物;又因专注书中人物而忽略了现实人物,疏亲慢友,心不在焉,许多事处理不当,亦感歉疚。两年间,很少有怡悦自得的时候。
别的挣扎不必说了,要说的是:我深深感谢关心这部书、热情相助的父执、亲友,若无他们的宝贵指点,这段历史仍是在孩童的眼光中,不可能清晰起来。也深深感谢我所在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的理解和支持,否则,还不知要增加多少挣扎。
小说第一、二章以“方壶流萤”“泪洒方壶”为题在《人民文学》一九八七年五、六月号连续发表。当时为这部小说拟名为《双城鸿雪记》,不少朋友不喜此名,因改为《野葫芦引》。这是最初构思此书时想到的题目。事情常常绕个圈又回来。葫芦里不知装的什么药,何况是野葫芦,更何况不过是“引”。
又一年年尽岁除,《野葫芦引》第一卷《南渡记》终于有了个稿子。不过想到才只完成四分之一,这四分之一也许竟是浪费纸张和编者、读者精力的祸端,又不免沉重。
不管怎样,只能继续挣扎上前。
一九八七年十二月二十六日
《东藏记》后记
在蝉声聒噪中,《东藏记》终于脱稿。
《东藏记》是《野葫芦引》的第二卷。写作的时间拖得太长了,差不多有七年之久,实际上是停的时间多,写的时间少。至于书中人物在我头脑中活动的时间,就无法算计了。一九八八年,《野葫芦引》第一卷《南渡记》问世以后,我全部的精力用于侍奉老父,可是用尽心力也无法阻挡死别。一九九○年父亲去世,接着来的是我自己一场重病。记得一九九一年下半年,写《三松堂断忆》时,还是十分不支。一九九三年先试着写了几个短篇,下半年开始写《东藏记》。一九九五年发表了第一、二章(载《收获》一九九五年第三期),一九九六年写了第三、四章,一九九七年又是一场病,直到现在病魔也没有完全放过我。但是我且战且行,写写停停,停停写写,终于完成了这部书。
从一九九六年起,目疾逐渐加重,做过几次手术。现在虽未失明,却不能阅读,这两年写作全凭口授。再加上疾病的袭击,外界的干扰,我几次觉得自己已无力继续,但又不能甘心。亲友们分为两派,一派从我的健康出发,劝我搁笔。一派偏爱《南渡记》,认为不写完太可惜。他们说:“你不能停,写下去是你的责任。”
是的,写下去是我的责任。
我写得很苦,实在很不潇洒。但即使写得泪流满面,内心总有一种创造的快乐。我与病痛和干扰周旋,有时能写,有时不能写,却总没有离开书中人物。一点一滴,一字一句,终于酿成了野葫芦中的一瓢汁液。
在写作的过程中,曾和许多抗战时在昆明的亲友谈话,是他们热心地提供了花粉。他们中有些长者已经离去。我对他们深怀感谢。我希望,我所酿造的可以对得起花粉,对得起那段历史。我也参考一些史料,当然我写的不是历史而是小说,虽然人物的命运离不开客观环境,毕竟是“真事隐去”的“假语村言”。我还是那句话,小说只不过是小说。
近年来,外子蔡仲德是我任何文字的第一读者。堂姐冯钟芸教授曾读过全部《南渡记》原稿,又读了《东藏记》前五章,细心地提出意见。本书的责任编辑人民文学出版社杨柳女士以极大的关心和耐心守候着这部书,这样的编辑不多见了。
记得写《南渡记》后记时是在严冬,现在正值酷暑。此卷虽完,还有《西征记》《北归记》,也许还有别的什么记,不知又需要多少酷暑严冬。路还长着呢,只不知命有多长。
二〇〇〇年七月二十四日
距第六个本命年生辰前二日,时荷花盛开
《西征记》后记
二〇〇一年春,《东藏记》出版后,我开始写《西征记》。在心中描画了几个月,总觉得很虚。到秋天一场大祸临头,便把它放下了。
夫君蔡仲德那年九月底患病,我们经过两年多的奋战,还是没有能留住他。二〇〇四年春,仲德到火星去了。
仲德曾说,他退休了就帮我写作。我们有一张同坐在电脑前的照片——两个白发老人沉浸在创造的世界里。这张照片记录了我们短暂的文字合作。它成为一个梦,一个永远逝去的梦。
二〇〇五年下半年,我又开始“西征”,在天地之间,踽踽独行。经过了书里书外的大小事件,我没有后退。写这一卷书,最大的困难是写战争。我经历过战争的灾难,但没有亲身打过仗。凭借材料,不会写成报道吗?
困惑之余,澹台玮、孟灵己年轻的身影给了我启发。材料是死的,而人是活的。用人物统领材料,将材料化解,再抟再炼再调和,就会产生新东西。掌握炼丹真火的是人物,而不是事件。书中人物的喜怒哀乐烛照全书,一切就会活起来了。我不知道自己能做到什么程度,只有诚心诚意地拜托书中人物。他们已伴我二十余年,是老朋友了。
我惊讶地发现,这些老朋友很奇怪,随着书的发展,他们越来越独立,长成的模样有些竟不是我原来设计的。可以说是我的笔随着人物而走,而不是人物随着我的笔走。当然,并不是所有的人物都这样,也只在一定程度内。最初写《南渡记》时,我为人物写小传。后来因自己不能写字,只在心中默记。人物似乎胆大起来,照他们自己的意思行事。他们总是越长越好,不容易学坏。想想很有趣。
《西征记》有一个书外总提调,就是我的胞兄冯钟辽。一九四三年,他是西南联大机械系二年级学生,志愿参加远征军,任翻译官。如果没有他的亲身经历和不厌其烦的讲述,我写不出《西征记》这本书。
另外,我访问了不止一位从军学子和军界有关人士,感谢他们从不同的角度给予我许多故事和感受。有时个人的认识实在只是表面,需要磨砖对缝,才能和历史接头。
一九八八年,我独自到腾冲去,想看看那里的人和自然,没有计划向陌生人采访,只是看看。人说宗璞代书中角色奔赴滇西。我去了国殇墓园,看见一眼望不到头的墓碑,不禁悲从中来,在那里哭了一场。在滇西大战中英勇抗争的中华儿女,正是这本书的主要创造者,他们的英灵在那里流连。“驱敌寇半壁江山囫囵挑,扫狼烟满地萧索春回照,泱泱大国升地表。”《西尾》这几句词,正是我希望表现的一种整体精神。我似乎在腾冲的山水间看见了。
二十年后,我才完成这本书。也是对历史的一个交代。
如果我能再做旅行,我会把又是火山又是热泉的自然环境融进去,把奇丽特异的民俗再多写些。也许那是太贪心了。完成的工作总会有遗憾的。
仲德从来是我的第一读者,现在我怎样能把文稿交到他的手里呢?有那一段经历的人有些已谢世,堂姐冯钟芸永不能再为我看稿。存者也大都老迈,目力欠佳。我忽然悟到一个道理,书更多是给后来人看的。希望他们能够看明白,做书中人的朋友。当然,这要看书中人自己是否有生命力,在时间的长河中,能漂流多久。
必须着重感谢的仍是责编杨柳,她不只是《野葫芦引》的责编,现在还是我其他作品的第一读者,不断给我有益的意见和帮助。如果没有她,还不知更有多少困难。
《南渡记》脱稿在严冬。《东藏记》成书在酷暑。《西征记》今年夏天已经完成全貌,到现在也不知是第几遍文稿了。但仍一段一段、一句一句增添或减去。我太笨了,只能用这种滚雪球的方式。我有时下决心,再不想它了,但很快又冒出新的意思,刹不住车。这本书终于慢慢丰满光亮起来(相对它最初的面貌而言),成为现在的《西征记》。时为二〇〇八年十二月冬至前二日。
待到春天来临,我将转向“北归”。那又会是怎样的旅程?
二〇〇八年十二月三十一日
《北归记》后记
这一部书完全是在和疾病斗争中完成的。尤其是写后一半时,我已患过一次脑溢血。走到忘川旁边,小鬼一不留神,我又回来了。上天垂怜,我没有痴呆。虽然淹缠病榻,还是躺一会儿,坐一会儿,写一会儿,每天写作的时间很少。我时常和责编、我三十年多年来的老战友杨柳讨论,杨柳对我已经退化的智力时予提携。又有联大附中老同学,少年儿童出版社编审段成鹏提意见,终于完成了《北归记》。我有些高兴,但仍不轻松。南渡,东藏,西征,北归,人们回到了故土,却没有找到昔日的旧家园。生活在继续,我也必须继续,希望上天留给我足够的时间,完成这个继续。
请看下一部《接引葫芦》。
二〇一七年十一月小雪前一日,多次重读文稿后
《野葫芦引》全书后记
冯友兰说:“人必须说了许多话,然后归于缄默。”我现在是归于缄默的时候了,但是要做两种告别。
一是告别我经过的和我写的时代。父母亲把孩子养大,好像重新活了一次,写一部书也是重新活了一次。因为不是自传,所以更难。本来,《野葫芦引》全书计划为四部,但写完《北归记》,觉得时代的大转折并没有完,人物命运的大转折也没有完。所以,还有一部《接引葫芦》,《接引葫芦》和《野葫芦引》是一个整体。
二是告别书中的人物,他们都是我熟悉的人,但又是完全崭新的人,是我“再抟”“再炼”“再调和”创作的人。我把自己的生命送给了他们,我不知道我的贞元之气能不能让他们活起来,能活多久,我尽力了。
在这部书里,我写了三代人,分布在各个学科。是我的长辈、准兄弟姊妹和朋友们告诉我许多生活经验,并各方面的知识。我就像一只工蜂,是大家的心血让我酿出蜜来。感谢所有帮助过我的人。书其实是大家的,感谢是说不尽的。
还要感谢亲爱的读者,他们告诉我,他们和书一起长大。他们鼓励我,加油!加油!我觉得自己像被拥拖着,可以不断向前。希望所有的人,书中的、书外的,都快乐地勇敢地活下去。
百年来,中国人一直在十字路口奋斗。一直以为进步了,其实是绕了一个圈,又走到和原地很近的一个地方。也许,升高了一点,大概是螺旋式上升前进吧。需要奋斗的事还很多,要走的路还很长。而我,要告别了。
二〇一七年九月十四日初稿成
二〇一七年十二月十二日改定
二〇一八年五月十四日最终改定
文摘
《北归记》节选
晚上,嵋在房间里收拾东西。“孟灵己!”是无因的声音。嵋走到窗前,见无因正把自行车放在门口。一会儿,无因走进屋来,到嵋房门前,房门开着,他还是敲敲门。嵋笑道:“请进。为什么叫我孟灵己?”无因道:“你是大人了,大学生孟灵己啊。”他提着一个方盒,一径走到书桌前,说:“我要送你一件礼物,我自己做的。”打开看时,是一个地球仪,差不多有篮球大。嵋道:“自己做的?”无因说:“我只是给它里面装了一盏灯,就可以看得更清楚。”嵋道:“你是说,你无论走到哪里我都能看见你吗?”无因定定地看着嵋,轻声说:“知我者孟灵己也。”见嵋穿着蓝布夹袍,套一件白色无领薄外衣,不觉说道:“你真好看。”嵋从来没有听无因这样说话,有些诧异,问道:“我好看吗?”无因道:“当然了。你自己不知道,我随时提醒你。”稍停了一会儿,他说:“轮船公司来了通知,三周后开船。”
无因要出国留学,不是新消息,而这船期却告诉了分别就在眼前。嵋的心突然沉了下来,她慢慢走到窗前,两人依窗而立。窗外墙角有蟋蟀的叫声,声音随着微风飘过草地。嵋低声说:“秋天来了,你要走了。”转身看那地球仪,说:“世界真有这么大吗?你要走得很远。”无因走过去,掩了房门,拉嵋在椅子上坐了,说:“我一直想要和你说一件重要的事,你愿意听吗?”嵋不看他,只点点头。无因说:“过去我们都还小,一切都是那么美好。现在我们是大人了,我要走了,要分别很久。但是,嵋,你记得在去路南的火车上,我们站在车厢外,经过许多山,你问我我在想什么。当时我没有答话。现在,我要告诉你。”无因停了下来,嵋抬起眼睛询问地看着他。他接着说:“现在我想的也正是那时我想的。我希望我们永远在一起。”他深深吸了一口气,问道:“你也是这样想的,是吗?”嵋已经满眼是泪,答道:“当然。”无因说道:“那就是说,你愿意做我的妻子,是吗?”这话像雷声一样,把两个人都惊呆了。他们拉着手,互相望了一会儿。嵋低声道:“你想我会怎么说?”无因说:“我想,你应该说,是。”嵋说:“你已经说了。”无因道:“不是我说,是你说。”嵋蓦地攀着无因的颈项,在他耳边轻声说了一个字:“是。”
无因一阵狂喜,紧紧抱住心爱的人。他们走出家门,夜凉如水,淡淡的月光笼在树顶上。无因说:“你知道,我从小没有母亲,妈妈待我很好。但总是少点什么。幸好我从小就认识了你,我觉得我的心容量很大,只有你能装满。”嵋仰头笑道:“我是大象吗?”无因道:“你是天地。”嵋道:“那么你是太阳?”“我是宇宙。”无因说。两人胡乱说着,有些话像诗,有些又像是疯话。
他们走回方壶,看见门口无因的自行车,嵋忽然说:“我要骑车。”无因一笑,总是有些忧郁的双眉舒展开来。他将嵋抱上车梁,自己轻捷地跨上车,骑过方壶和圆甑,骑过倚云厅和蓬斋,又骑过荷花池和钟山。嵋道:“无因哥,我真愿意就这样坐在你的车上,一直到永远。”无因慢慢骑着,说:“我要在两年以内完成我的功课,回来接你,我们的命运是在一起的。”他们走过石桥边的校车站,墙上贴着一条标语,在月光下看得出“民主自由”的字样。无因说:“我以为我的所学是对国家有用的,一些人在争取德先生,也要有人争取赛先生。科学和教育能救中国,没有起码的教育,民主也是一个空话。”嵋说:“我也以为应该多有一些做实事的人。”他们讨论的题目太大了,对于两个小小的年轻人,他们这时只需要淡淡的月光,青草的微香,继续游在梦中。
嵋回到方壶,进了房间,听见叩窗,将窗开了,无因倚车立在窗外。灯光在嵋身后照出金色的轮廓,无因看着嵋,说:“晚安,my darling。”My darling,多么好听!Darling,darling,它们在嵋的心里高唱着,多么可爱的称呼,多么好听的声音。这声音和着蟋蟀的鸣叫在青草上浮动着、跳跃着散开去。嵋对站在窗外的无因说,缓慢地、轻柔地:“My darling,晚安。”
次日下午,庄卣辰夫妇带领无因来访。卣辰打了领带,玳拉穿着长裙,略施脂粉。无因抱了一大捧红玫瑰,他也穿了西装,已是一位英挺俊逸的青年。大家坐定,嵋端了茶盘出来送茶。她穿一件桃红底起蓝白花的夹旗袍,罩一件白色外衣,短发蓬松,脸儿红红的,自有一种妩媚。碧初心想,小小的嵋也到了谈论婚嫁的时候了。玳拉的目光一直跟着嵋,赞叹道:“嵋真好看!”卣辰说:“我们的来意你们其实早已知道。”他指指嵋和无因,“让无因说吧。”
无因向嵋看了一眼,站起身对弗之和碧初鞠了一躬,说道:“我从小生长在校园之中,和嵋如兄妹一般。现在我们都已是成年人,我们希望永远在一起。我很快要去留学,我请求和嵋订下婚约,希望得到孟伯伯和伯母的同意。”无因说完,玳拉轻轻鼓掌,卣辰也松了一口气。弗之哈哈笑道:“这件事其实咱们早已心照不宣了,我和碧初素来看重无因,虽然嵋还是学生,现在无因要出国,这样定了也是必要的。”一时大家无话,无因和嵋互相望着,都好像进入了另一个天地。
弗之和卣辰谈到了时事,卣辰道:“现在各方呼吁国共停止内战,有的写信,有的出宣言。我们艰苦奋斗得来的胜利平白毁掉,真是让人痛心。”弗之叹道:“我只希望能多有一些时间办好学校,把抗战期间好不容易保存下来的底气维持下去,也能有点时间记下我的一些认识和心得。”卣辰道:“胜利一年了,日本已经能够出口建筑材料。而我们呢?说是为了国家,其实都是为了自己的利益。”他抚摸着玳拉的手说:“连外国人都变成中国人了,中国却人总是不能共襄国事。”玳拉轻轻推了推卣辰,说:“其实我也不是那么乖。”她看了卣辰一眼,“伦敦那边的亲戚屡次来信,要我们到英国去。”卣辰不说话。弗之不觉问道:“哦,怎样考虑?”卣辰微叹道:“怎么离得开。”
庄家人辞去,嵋和无因起来送他们。弗之碧初看无因和嵋走在一起,很是欣慰。他们走回卧室,碧初微笑道:“这就是天作之合吗?”又喃喃道:“实在很难说。”弗之说:“我们只知道这一步,谁也不知道下一步。”
无因和嵋送走了父母,绕到后门,进了嵋的卧房。他们好像有许多话要说,又觉得不必说。无因说:“这旗袍真好看,不对,应该说你穿旗袍真好看,更显得苗条。”嵋调皮地一笑:“我知道了。来,我送你一样东西。”说着,从抽屉里取出一块椭圆形的旧式怀表,说:“这是很多年前爹爹从瑞士带回来的,它很勤快,还在走。”无因看了嵋一眼,接过怀表,不看正面看反面,打开看时,果见嵋在对他微笑,正是他喜欢的那帧照片。无因大喜,一手拿着怀表,一手抱住了嵋,亲她的脸颊又亲照片。嵋笑个不停,说:“你可真忙。”说着把怀表放在无因的上衣口袋里。无因用手按一按上衣口袋,又拉过嵋的手在自己口袋里摸。嵋摸到一个小盒子,打开看时,里面是一个窄窄的红戒指。无因说:“这是我在澄江得到的,据说是玛瑙,我以为是石头。我带回来,一直想送给你。前天,我自己在上面刻了两个字母。”嵋看戒指的内侧,果然有两个大写字母,M.Y。M是孟,也是嵋的第一个字母,Y是因的第一个字母。无因道:“M,Y。看见吗? My ,My darling。”说着,把戒指套在嵋左手的中指上,久久地吻着,两人都不说话。
过了一会儿,嵋说:“你不是想听我吹箫吗?现在我们有一点时间。”无因道:“我正想着呢。”便端坐在窗前椅上,“洗耳恭听。”嵋从锦套里取出玉屏箫,试了几个音,便吹起来。本来总是显得幽怨凄凉的箫声,却很饱满轻快。无因不知道她吹的什么曲子,也不想知道。他只知道嵋在为他一个人吹箫,在这个对他们两人都极重要的日子里。忽然,音调低沉下来,渐渐掩不住箫声本来的低婉萧瑟,最后在一个呜咽似的长音上停止了。两人不觉满眼是泪。嵋递了一块小手帕给无因,低声问:“你不想知道这个曲名,是吗?”无因很郑重地说:“是的,你是我肚子里的蛔虫。我知道,我问,你也不会说。”嵋也郑重地说:“你也是我肚子里的蛔虫。”两人说着,又都笑起来,他们要把这个解答留在那更美好的日子。
无因启程的日子终于到了,庄卣辰有课,不去送行。无因搂抱了父亲,望着父亲的背影消失在树影中。车来了。玳拉让无因坐在嵋身边,自己坐到前边。车子慢慢驶出校园,无因不自觉地紧紧拉住嵋的手。玳拉道:“我们先到车站外面,嵋留在这里。无因一切要自己当心,愿你有好运气。”无因揽住玳拉的肩,叫了一声“妈妈”,又说:“谢谢妈妈。”玳拉很感动,抬头看着长得这样高的儿子。
嵋和无因慢慢在月台上踱了两个来回,不时对望着。嵋说:“也许不发明那么多交通工具倒好,你就走不了那么远。”无因说:“有了交通工具,远也可以变近,也可以回来。”他拿起嵋的手,轻轻地吻着每一个指尖,轻声说:“你猜,我想什么。”嵋摇头。无因道:“我想把你抱上车,和我一起走。”嵋喃喃道:“我想你和我一同回去。”无因那块怀表,打开表盖,两人望着嵋的小照。无因说:“这是你吗?我们永远在一起。”月台上铃声响了,车就要开了。两人走到车门前,无因在嵋的额上轻吻了一下,又紧紧地拥抱她。在她耳边连声道:“My daring,my daring,等着我。”他上车了,嵋不由得喊了一声:“无因哥!”无因转过身来向她招手。车门关了,车启动了,车走远了。月台上空荡荡的,嵋还站在那里。
暮色中,嵋走进家门。家里静悄悄的,爹爹不在家。嵋在娘的卧房门前站了一会儿,轻轻推开门,娘正扶着床栏站着。见嵋进来,轻声问:“无因走了?”“无因走了。”嵋说。她扶着娘的手臂,突然呜咽起来。碧初道:“悲欢离合,人生总是有的。”
窗外秋风吹过,爬墙虎的叶子瑟瑟发抖,发出悠长的叹息
南渡,东藏,西征,北归……迤逦三十年
九十高龄的宗璞
终于向前辈、向历史、向期盼着的读者
献上了她的心血之作
媒体推荐
从1985年开笔,《野葫芦引》的写作迤逦三十三年,其间作者经历多次病痛折磨和生活变故,特别是视网膜脱落以后,宗璞不能读写,从《东藏记》及以后三卷全部口述而成,堪称长篇小说写作史上的奇迹。聚沙成塔,抟炼琢磨,终成大器。
作者简介
宗璞,当代作家。河南南阳人,1928年生于北京。哲学家冯友兰之女,毕业于清华大学外文系,退休于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既承中国文化的深厚渊源,又得外国文化耳濡目染,宗璞的作品蕴含着东方传统文化和西方人文思想的精神内涵,具有独特的艺术气质和高雅格调。主要作品有小说《红豆》《鲁鲁》《三生石》、童话《寻月记》《花的话》《总鳍鱼的故事》、散文《西湖漫笔》《紫藤萝瀑布》《花朝节的纪念》《三松堂断忆》等,出版了多种小说童话散文选集。由《南渡记》《东藏记》《西征记》《北归记》《接引葫芦》组成的多卷本长篇小说《野葫芦引》,是宗璞创作生涯中重要的作品。
后记
《南渡记》后记
这两年的日子是在挣扎中度过的。
一个只能向病余讨生活的人,又从无倚马之才、如椽之笔,立志写这部长篇小说《野葫芦引》,实乃自不量力,只该在挣扎中度日。
挣扎主要是在“野葫芦”与现实世界之间。写东西需要全神贯注,最好沉浸在野葫芦中,忘记现实世界。这是大实话,却不容易做到。我可以尽量压缩生活内容,却不能不尽上奉高堂、下抚后代之责。又因文思迟顿,长时期处于创作状态,实吃不消,有时一歇许久。这样,总是从“野葫芦”中给拉出来,常感被分割之痛苦,惶惑不安。总觉得对不起那一段历史,对不起书中人物;又因专注书中人物而忽略了现实人物,疏亲慢友,心不在焉,许多事处理不当,亦感歉疚。两年间,很少有怡悦自得的时候。
别的挣扎不必说了,要说的是:我深深感谢关心这部书、热情相助的父执、亲友,若无他们的宝贵指点,这段历史仍是在孩童的眼光中,不可能清晰起来。也深深感谢我所在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的理解和支持,否则,还不知要增加多少挣扎。
小说第一、二章以“方壶流萤”“泪洒方壶”为题在《人民文学》一九八七年五、六月号连续发表。当时为这部小说拟名为《双城鸿雪记》,不少朋友不喜此名,因改为《野葫芦引》。这是最初构思此书时想到的题目。事情常常绕个圈又回来。葫芦里不知装的什么药,何况是野葫芦,更何况不过是“引”。
又一年年尽岁除,《野葫芦引》第一卷《南渡记》终于有了个稿子。不过想到才只完成四分之一,这四分之一也许竟是浪费纸张和编者、读者精力的祸端,又不免沉重。
不管怎样,只能继续挣扎上前。
一九八七年十二月二十六日
《东藏记》后记
在蝉声聒噪中,《东藏记》终于脱稿。
《东藏记》是《野葫芦引》的第二卷。写作的时间拖得太长了,差不多有七年之久,实际上是停的时间多,写的时间少。至于书中人物在我头脑中活动的时间,就无法算计了。一九八八年,《野葫芦引》第一卷《南渡记》问世以后,我全部的精力用于侍奉老父,可是用尽心力也无法阻挡死别。一九九○年父亲去世,接着来的是我自己一场重病。记得一九九一年下半年,写《三松堂断忆》时,还是十分不支。一九九三年先试着写了几个短篇,下半年开始写《东藏记》。一九九五年发表了第一、二章(载《收获》一九九五年第三期),一九九六年写了第三、四章,一九九七年又是一场病,直到现在病魔也没有完全放过我。但是我且战且行,写写停停,停停写写,终于完成了这部书。
从一九九六年起,目疾逐渐加重,做过几次手术。现在虽未失明,却不能阅读,这两年写作全凭口授。再加上疾病的袭击,外界的干扰,我几次觉得自己已无力继续,但又不能甘心。亲友们分为两派,一派从我的健康出发,劝我搁笔。一派偏爱《南渡记》,认为不写完太可惜。他们说:“你不能停,写下去是你的责任。”
是的,写下去是我的责任。
我写得很苦,实在很不潇洒。但即使写得泪流满面,内心总有一种创造的快乐。我与病痛和干扰周旋,有时能写,有时不能写,却总没有离开书中人物。一点一滴,一字一句,终于酿成了野葫芦中的一瓢汁液。
在写作的过程中,曾和许多抗战时在昆明的亲友谈话,是他们热心地提供了花粉。他们中有些长者已经离去。我对他们深怀感谢。我希望,我所酿造的可以对得起花粉,对得起那段历史。我也参考一些史料,当然我写的不是历史而是小说,虽然人物的命运离不开客观环境,毕竟是“真事隐去”的“假语村言”。我还是那句话,小说只不过是小说。
近年来,外子蔡仲德是我任何文字的第一读者。堂姐冯钟芸教授曾读过全部《南渡记》原稿,又读了《东藏记》前五章,细心地提出意见。本书的责任编辑人民文学出版社杨柳女士以极大的关心和耐心守候着这部书,这样的编辑不多见了。
记得写《南渡记》后记时是在严冬,现在正值酷暑。此卷虽完,还有《西征记》《北归记》,也许还有别的什么记,不知又需要多少酷暑严冬。路还长着呢,只不知命有多长。
二〇〇〇年七月二十四日
距第六个本命年生辰前二日,时荷花盛开
《西征记》后记
二〇〇一年春,《东藏记》出版后,我开始写《西征记》。在心中描画了几个月,总觉得很虚。到秋天一场大祸临头,便把它放下了。
夫君蔡仲德那年九月底患病,我们经过两年多的奋战,还是没有能留住他。二〇〇四年春,仲德到火星去了。
仲德曾说,他退休了就帮我写作。我们有一张同坐在电脑前的照片——两个白发老人沉浸在创造的世界里。这张照片记录了我们短暂的文字合作。它成为一个梦,一个永远逝去的梦。
二〇〇五年下半年,我又开始“西征”,在天地之间,踽踽独行。经过了书里书外的大小事件,我没有后退。写这一卷书,最大的困难是写战争。我经历过战争的灾难,但没有亲身打过仗。凭借材料,不会写成报道吗?
困惑之余,澹台玮、孟灵己年轻的身影给了我启发。材料是死的,而人是活的。用人物统领材料,将材料化解,再抟再炼再调和,就会产生新东西。掌握炼丹真火的是人物,而不是事件。书中人物的喜怒哀乐烛照全书,一切就会活起来了。我不知道自己能做到什么程度,只有诚心诚意地拜托书中人物。他们已伴我二十余年,是老朋友了。
我惊讶地发现,这些老朋友很奇怪,随着书的发展,他们越来越独立,长成的模样有些竟不是我原来设计的。可以说是我的笔随着人物而走,而不是人物随着我的笔走。当然,并不是所有的人物都这样,也只在一定程度内。最初写《南渡记》时,我为人物写小传。后来因自己不能写字,只在心中默记。人物似乎胆大起来,照他们自己的意思行事。他们总是越长越好,不容易学坏。想想很有趣。
《西征记》有一个书外总提调,就是我的胞兄冯钟辽。一九四三年,他是西南联大机械系二年级学生,志愿参加远征军,任翻译官。如果没有他的亲身经历和不厌其烦的讲述,我写不出《西征记》这本书。
另外,我访问了不止一位从军学子和军界有关人士,感谢他们从不同的角度给予我许多故事和感受。有时个人的认识实在只是表面,需要磨砖对缝,才能和历史接头。
一九八八年,我独自到腾冲去,想看看那里的人和自然,没有计划向陌生人采访,只是看看。人说宗璞代书中角色奔赴滇西。我去了国殇墓园,看见一眼望不到头的墓碑,不禁悲从中来,在那里哭了一场。在滇西大战中英勇抗争的中华儿女,正是这本书的主要创造者,他们的英灵在那里流连。“驱敌寇半壁江山囫囵挑,扫狼烟满地萧索春回照,泱泱大国升地表。”《西尾》这几句词,正是我希望表现的一种整体精神。我似乎在腾冲的山水间看见了。
二十年后,我才完成这本书。也是对历史的一个交代。
如果我能再做旅行,我会把又是火山又是热泉的自然环境融进去,把奇丽特异的民俗再多写些。也许那是太贪心了。完成的工作总会有遗憾的。
仲德从来是我的第一读者,现在我怎样能把文稿交到他的手里呢?有那一段经历的人有些已谢世,堂姐冯钟芸永不能再为我看稿。存者也大都老迈,目力欠佳。我忽然悟到一个道理,书更多是给后来人看的。希望他们能够看明白,做书中人的朋友。当然,这要看书中人自己是否有生命力,在时间的长河中,能漂流多久。
必须着重感谢的仍是责编杨柳,她不只是《野葫芦引》的责编,现在还是我其他作品的第一读者,不断给我有益的意见和帮助。如果没有她,还不知更有多少困难。
《南渡记》脱稿在严冬。《东藏记》成书在酷暑。《西征记》今年夏天已经完成全貌,到现在也不知是第几遍文稿了。但仍一段一段、一句一句增添或减去。我太笨了,只能用这种滚雪球的方式。我有时下决心,再不想它了,但很快又冒出新的意思,刹不住车。这本书终于慢慢丰满光亮起来(相对它最初的面貌而言),成为现在的《西征记》。时为二〇〇八年十二月冬至前二日。
待到春天来临,我将转向“北归”。那又会是怎样的旅程?
二〇〇八年十二月三十一日
《北归记》后记
这一部书完全是在和疾病斗争中完成的。尤其是写后一半时,我已患过一次脑溢血。走到忘川旁边,小鬼一不留神,我又回来了。上天垂怜,我没有痴呆。虽然淹缠病榻,还是躺一会儿,坐一会儿,写一会儿,每天写作的时间很少。我时常和责编、我三十年多年来的老战友杨柳讨论,杨柳对我已经退化的智力时予提携。又有联大附中老同学,少年儿童出版社编审段成鹏提意见,终于完成了《北归记》。我有些高兴,但仍不轻松。南渡,东藏,西征,北归,人们回到了故土,却没有找到昔日的旧家园。生活在继续,我也必须继续,希望上天留给我足够的时间,完成这个继续。
请看下一部《接引葫芦》。
二〇一七年十一月小雪前一日,多次重读文稿后
《野葫芦引》全书后记
冯友兰说:“人必须说了许多话,然后归于缄默。”我现在是归于缄默的时候了,但是要做两种告别。
一是告别我经过的和我写的时代。父母亲把孩子养大,好像重新活了一次,写一部书也是重新活了一次。因为不是自传,所以更难。本来,《野葫芦引》全书计划为四部,但写完《北归记》,觉得时代的大转折并没有完,人物命运的大转折也没有完。所以,还有一部《接引葫芦》,《接引葫芦》和《野葫芦引》是一个整体。
二是告别书中的人物,他们都是我熟悉的人,但又是完全崭新的人,是我“再抟”“再炼”“再调和”创作的人。我把自己的生命送给了他们,我不知道我的贞元之气能不能让他们活起来,能活多久,我尽力了。
在这部书里,我写了三代人,分布在各个学科。是我的长辈、准兄弟姊妹和朋友们告诉我许多生活经验,并各方面的知识。我就像一只工蜂,是大家的心血让我酿出蜜来。感谢所有帮助过我的人。书其实是大家的,感谢是说不尽的。
还要感谢亲爱的读者,他们告诉我,他们和书一起长大。他们鼓励我,加油!加油!我觉得自己像被拥拖着,可以不断向前。希望所有的人,书中的、书外的,都快乐地勇敢地活下去。
百年来,中国人一直在十字路口奋斗。一直以为进步了,其实是绕了一个圈,又走到和原地很近的一个地方。也许,升高了一点,大概是螺旋式上升前进吧。需要奋斗的事还很多,要走的路还很长。而我,要告别了。
二〇一七年九月十四日初稿成
二〇一七年十二月十二日改定
二〇一八年五月十四日最终改定
文摘
《北归记》节选
晚上,嵋在房间里收拾东西。“孟灵己!”是无因的声音。嵋走到窗前,见无因正把自行车放在门口。一会儿,无因走进屋来,到嵋房门前,房门开着,他还是敲敲门。嵋笑道:“请进。为什么叫我孟灵己?”无因道:“你是大人了,大学生孟灵己啊。”他提着一个方盒,一径走到书桌前,说:“我要送你一件礼物,我自己做的。”打开看时,是一个地球仪,差不多有篮球大。嵋道:“自己做的?”无因说:“我只是给它里面装了一盏灯,就可以看得更清楚。”嵋道:“你是说,你无论走到哪里我都能看见你吗?”无因定定地看着嵋,轻声说:“知我者孟灵己也。”见嵋穿着蓝布夹袍,套一件白色无领薄外衣,不觉说道:“你真好看。”嵋从来没有听无因这样说话,有些诧异,问道:“我好看吗?”无因道:“当然了。你自己不知道,我随时提醒你。”稍停了一会儿,他说:“轮船公司来了通知,三周后开船。”
无因要出国留学,不是新消息,而这船期却告诉了分别就在眼前。嵋的心突然沉了下来,她慢慢走到窗前,两人依窗而立。窗外墙角有蟋蟀的叫声,声音随着微风飘过草地。嵋低声说:“秋天来了,你要走了。”转身看那地球仪,说:“世界真有这么大吗?你要走得很远。”无因走过去,掩了房门,拉嵋在椅子上坐了,说:“我一直想要和你说一件重要的事,你愿意听吗?”嵋不看他,只点点头。无因说:“过去我们都还小,一切都是那么美好。现在我们是大人了,我要走了,要分别很久。但是,嵋,你记得在去路南的火车上,我们站在车厢外,经过许多山,你问我我在想什么。当时我没有答话。现在,我要告诉你。”无因停了下来,嵋抬起眼睛询问地看着他。他接着说:“现在我想的也正是那时我想的。我希望我们永远在一起。”他深深吸了一口气,问道:“你也是这样想的,是吗?”嵋已经满眼是泪,答道:“当然。”无因说道:“那就是说,你愿意做我的妻子,是吗?”这话像雷声一样,把两个人都惊呆了。他们拉着手,互相望了一会儿。嵋低声道:“你想我会怎么说?”无因说:“我想,你应该说,是。”嵋说:“你已经说了。”无因道:“不是我说,是你说。”嵋蓦地攀着无因的颈项,在他耳边轻声说了一个字:“是。”
无因一阵狂喜,紧紧抱住心爱的人。他们走出家门,夜凉如水,淡淡的月光笼在树顶上。无因说:“你知道,我从小没有母亲,妈妈待我很好。但总是少点什么。幸好我从小就认识了你,我觉得我的心容量很大,只有你能装满。”嵋仰头笑道:“我是大象吗?”无因道:“你是天地。”嵋道:“那么你是太阳?”“我是宇宙。”无因说。两人胡乱说着,有些话像诗,有些又像是疯话。
他们走回方壶,看见门口无因的自行车,嵋忽然说:“我要骑车。”无因一笑,总是有些忧郁的双眉舒展开来。他将嵋抱上车梁,自己轻捷地跨上车,骑过方壶和圆甑,骑过倚云厅和蓬斋,又骑过荷花池和钟山。嵋道:“无因哥,我真愿意就这样坐在你的车上,一直到永远。”无因慢慢骑着,说:“我要在两年以内完成我的功课,回来接你,我们的命运是在一起的。”他们走过石桥边的校车站,墙上贴着一条标语,在月光下看得出“民主自由”的字样。无因说:“我以为我的所学是对国家有用的,一些人在争取德先生,也要有人争取赛先生。科学和教育能救中国,没有起码的教育,民主也是一个空话。”嵋说:“我也以为应该多有一些做实事的人。”他们讨论的题目太大了,对于两个小小的年轻人,他们这时只需要淡淡的月光,青草的微香,继续游在梦中。
嵋回到方壶,进了房间,听见叩窗,将窗开了,无因倚车立在窗外。灯光在嵋身后照出金色的轮廓,无因看着嵋,说:“晚安,my darling。”My darling,多么好听!Darling,darling,它们在嵋的心里高唱着,多么可爱的称呼,多么好听的声音。这声音和着蟋蟀的鸣叫在青草上浮动着、跳跃着散开去。嵋对站在窗外的无因说,缓慢地、轻柔地:“My darling,晚安。”
次日下午,庄卣辰夫妇带领无因来访。卣辰打了领带,玳拉穿着长裙,略施脂粉。无因抱了一大捧红玫瑰,他也穿了西装,已是一位英挺俊逸的青年。大家坐定,嵋端了茶盘出来送茶。她穿一件桃红底起蓝白花的夹旗袍,罩一件白色外衣,短发蓬松,脸儿红红的,自有一种妩媚。碧初心想,小小的嵋也到了谈论婚嫁的时候了。玳拉的目光一直跟着嵋,赞叹道:“嵋真好看!”卣辰说:“我们的来意你们其实早已知道。”他指指嵋和无因,“让无因说吧。”
无因向嵋看了一眼,站起身对弗之和碧初鞠了一躬,说道:“我从小生长在校园之中,和嵋如兄妹一般。现在我们都已是成年人,我们希望永远在一起。我很快要去留学,我请求和嵋订下婚约,希望得到孟伯伯和伯母的同意。”无因说完,玳拉轻轻鼓掌,卣辰也松了一口气。弗之哈哈笑道:“这件事其实咱们早已心照不宣了,我和碧初素来看重无因,虽然嵋还是学生,现在无因要出国,这样定了也是必要的。”一时大家无话,无因和嵋互相望着,都好像进入了另一个天地。
弗之和卣辰谈到了时事,卣辰道:“现在各方呼吁国共停止内战,有的写信,有的出宣言。我们艰苦奋斗得来的胜利平白毁掉,真是让人痛心。”弗之叹道:“我只希望能多有一些时间办好学校,把抗战期间好不容易保存下来的底气维持下去,也能有点时间记下我的一些认识和心得。”卣辰道:“胜利一年了,日本已经能够出口建筑材料。而我们呢?说是为了国家,其实都是为了自己的利益。”他抚摸着玳拉的手说:“连外国人都变成中国人了,中国却人总是不能共襄国事。”玳拉轻轻推了推卣辰,说:“其实我也不是那么乖。”她看了卣辰一眼,“伦敦那边的亲戚屡次来信,要我们到英国去。”卣辰不说话。弗之不觉问道:“哦,怎样考虑?”卣辰微叹道:“怎么离得开。”
庄家人辞去,嵋和无因起来送他们。弗之碧初看无因和嵋走在一起,很是欣慰。他们走回卧室,碧初微笑道:“这就是天作之合吗?”又喃喃道:“实在很难说。”弗之说:“我们只知道这一步,谁也不知道下一步。”
无因和嵋送走了父母,绕到后门,进了嵋的卧房。他们好像有许多话要说,又觉得不必说。无因说:“这旗袍真好看,不对,应该说你穿旗袍真好看,更显得苗条。”嵋调皮地一笑:“我知道了。来,我送你一样东西。”说着,从抽屉里取出一块椭圆形的旧式怀表,说:“这是很多年前爹爹从瑞士带回来的,它很勤快,还在走。”无因看了嵋一眼,接过怀表,不看正面看反面,打开看时,果见嵋在对他微笑,正是他喜欢的那帧照片。无因大喜,一手拿着怀表,一手抱住了嵋,亲她的脸颊又亲照片。嵋笑个不停,说:“你可真忙。”说着把怀表放在无因的上衣口袋里。无因用手按一按上衣口袋,又拉过嵋的手在自己口袋里摸。嵋摸到一个小盒子,打开看时,里面是一个窄窄的红戒指。无因说:“这是我在澄江得到的,据说是玛瑙,我以为是石头。我带回来,一直想送给你。前天,我自己在上面刻了两个字母。”嵋看戒指的内侧,果然有两个大写字母,M.Y。M是孟,也是嵋的第一个字母,Y是因的第一个字母。无因道:“M,Y。看见吗? My ,My darling。”说着,把戒指套在嵋左手的中指上,久久地吻着,两人都不说话。
过了一会儿,嵋说:“你不是想听我吹箫吗?现在我们有一点时间。”无因道:“我正想着呢。”便端坐在窗前椅上,“洗耳恭听。”嵋从锦套里取出玉屏箫,试了几个音,便吹起来。本来总是显得幽怨凄凉的箫声,却很饱满轻快。无因不知道她吹的什么曲子,也不想知道。他只知道嵋在为他一个人吹箫,在这个对他们两人都极重要的日子里。忽然,音调低沉下来,渐渐掩不住箫声本来的低婉萧瑟,最后在一个呜咽似的长音上停止了。两人不觉满眼是泪。嵋递了一块小手帕给无因,低声问:“你不想知道这个曲名,是吗?”无因很郑重地说:“是的,你是我肚子里的蛔虫。我知道,我问,你也不会说。”嵋也郑重地说:“你也是我肚子里的蛔虫。”两人说着,又都笑起来,他们要把这个解答留在那更美好的日子。
无因启程的日子终于到了,庄卣辰有课,不去送行。无因搂抱了父亲,望着父亲的背影消失在树影中。车来了。玳拉让无因坐在嵋身边,自己坐到前边。车子慢慢驶出校园,无因不自觉地紧紧拉住嵋的手。玳拉道:“我们先到车站外面,嵋留在这里。无因一切要自己当心,愿你有好运气。”无因揽住玳拉的肩,叫了一声“妈妈”,又说:“谢谢妈妈。”玳拉很感动,抬头看着长得这样高的儿子。
嵋和无因慢慢在月台上踱了两个来回,不时对望着。嵋说:“也许不发明那么多交通工具倒好,你就走不了那么远。”无因说:“有了交通工具,远也可以变近,也可以回来。”他拿起嵋的手,轻轻地吻着每一个指尖,轻声说:“你猜,我想什么。”嵋摇头。无因道:“我想把你抱上车,和我一起走。”嵋喃喃道:“我想你和我一同回去。”无因那块怀表,打开表盖,两人望着嵋的小照。无因说:“这是你吗?我们永远在一起。”月台上铃声响了,车就要开了。两人走到车门前,无因在嵋的额上轻吻了一下,又紧紧地拥抱她。在她耳边连声道:“My daring,my daring,等着我。”他上车了,嵋不由得喊了一声:“无因哥!”无因转过身来向她招手。车门关了,车启动了,车走远了。月台上空荡荡的,嵋还站在那里。
暮色中,嵋走进家门。家里静悄悄的,爹爹不在家。嵋在娘的卧房门前站了一会儿,轻轻推开门,娘正扶着床栏站着。见嵋进来,轻声问:“无因走了?”“无因走了。”嵋说。她扶着娘的手臂,突然呜咽起来。碧初道:“悲欢离合,人生总是有的。”
窗外秋风吹过,爬墙虎的叶子瑟瑟发抖,发出悠长的叹息
ISBN | 9787020147663 |
---|---|
出版社 | 人民文学出版社 |
作者 | 宗璞 |
尺寸 | 3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