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在海德格尔的“林中路”上 9787568048453

配送至
$ $ USD 美元

编辑推荐

本书对处于海德格尔前后期思想枢纽地位的著述《艺术作品的本源》作了有自己独特观点、有探索性的阐释,在中西方哲学比较方面做了启发性的探索,对理解西方哲学、中国古典哲学、文学、美学等多个领域有重要的启迪作用。

作者简介

王均江,山东临沂人,哲学博士,华中科技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本科毕业于山东师大中文系,后在武汉大学中文系、哲学系分别获得硕士与博士学位。2001年起在华中科技大学人文学院工作,其中2005-2007在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做博士后研究,2010年任韩国安东大学客座教授。学术爱好广泛,著有《冲突与和谐——李贽思想研究》,在美国Journal of Chinese Philosophy、德国Frontiers of Philosophy in China及国内《世界哲学》《小说评论》《福建论坛》《武汉大学学报》《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等刊物发表论文二十余篇。

目录

目录
第一篇海德格尔与现象学研究/1
艺术:开启与守护本源的敞开域——对海德格尔《艺术作品的本源》的阐释/3
一、《本源》的主旨及其谈论艺术与美的语境/3
二、《本源》的“物性论”以及对它的误解/8
三、“实际生活经验”与美或艺术/14
四、“实际生活经验”的哲学表达——“形式显示”/22
五、“形式显示”的描述方法——以农鞋为例/29
六、作品如何建立一个世界与制造大地/35
七、“决断”与“基本指引”/45
八、作为“解蔽”的真理的本质/52
九、艺术与真理的三种关系以及艺术作为本源/59
论海德格尔思想主导词Ereignis/67
一、Ereignis与“看”/67
二、“看”或海氏现象学之“如何”与Ereignis/72
三、“看”与Ereignis的有限性思想/75
四、对Ereignis及其“同族词”翻译的看法/77
海德格尔的真理与信仰?/82
论Aufgehen在海德格尔哲学中的中英翻译/91
一、《形而上学导论》中的Aufgehen/91
二、对Aufgehen的中英译法的管见/95
三、《存在与时间》中的Aufgehen/98
第二篇现象学视域中的中国古典哲学/103
老子道论的现象学阐释/105
一、“道”,“导”与“指号”,“指示”/105
二、“自然”与“生活世界”/109
三、“无知无欲”与现象学的“悬置”/113
“无人无己”与“理性”之真——在李贽自由观的背后/117
自由:本无家可归,原无路可走
——现象学视野中的李贽求道之路/127
一、区分与差异/127
二、死亡与自由/130
三、自由:本无家可归,原无路可走/133
论李贽的“成人说”/137
一、“成人说”的提出及其背景/138
二、如何“成人”及何为“成人”/140
三、李贽“成人说”的局限与意义/147
第三篇现象学视域中的美学/151
现象学视域中的古希腊悲剧——从尼采《悲剧的诞生》谈起/153
一、悲剧与歌队/154
二、日神、酒神与“特殊视域”、“普遍视域”/157
三、英雄的命运、牺牲与现象学的悬置/161
四、尾声:中国有无悲剧/165
艺术:从“影子的影子”到“真理的源泉”
——柏拉图、尼采与海德格尔的艺术观之比较/167
审美体验、现象学悬置与身体性——与刘成纪先生商榷/177
一/177
二/181
三/184
美在“存在间的交往”——叶秀山美学理论述评/188
一/188
二/191
三/194
第四篇现象学视域中的文学评论/199
“末世”视野下作为“临时建筑”的文学
——论格非的《江南三部曲》/201
一/201
二/204
三/206
四/208
五/211
六/214
七/217
丢魂,历史与现实——论《黄雀记》,兼及苏童的长篇创作困境/219
一、捆绑与柔情/219
二、挖掘与疯狂/222
三、“丢魂记”与苏童小说的历史意识与现实感/226
论迟子建的自然写作/231
一、引言/231
二、聚焦于自然的写作/232
三、写作的自然化之弊/235
四、结语/239
欲望、命运与超然的真理——论余华的小说美学及其艺术实践/241
一、怀疑的时代与真实的探寻者/242
二、欲望的本性与人类的命运/244
三、求救的呼喊与认识的澄明/248
四、真理的发生与世界的解蔽/250
“她们”的命运——林白小说的女性人物/255
参考文献/261
后记/266

序言

总序
随着二十一世纪的历史时针缓缓推移,中国的现代化正以迅猛发展之势向前推进,中国人民现在比以往任何一个历史时期都更加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仅有利于中国,而且有利于整个世界,因为它既是一个关乎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整体利益的治国理想,又是一个关乎世界的和平发展与合作共赢的经世愿景。当然,中国的现代化,不仅是一个实践进程,而且是一个理论进程。实践进程需要理论的指导和对理论的反思,脱离理论的实践进程必定是盲目无益的;反之,理论进程也需要实践的支撑和证实,脱离实践的理论进程必定是空洞乏力的。中国现代化不断深化的实践进程已经把中国社会的文化变迁推到了一个转型嬗变的关键时期。对此,中国现代化建设的领导者们有着十分清醒的认识,提出了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理论创新战略,尤其是在中国高等教育领域已经开始实施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的重大发展战略之时,这将对中国乃至整个世界的现代化进程产生意义重大而深远的影响。在这一背景下,华中科技大学人文学院谋划在学校制定的实施“双一流”建设方案的总体部署下把“立德树人”摆在办学治院的核心位置,围绕“全程育人”和“全方位育人”这一根本任务,以科学研究促进教育教学,努力提升培养一流人文学子、建设一流人文学科的整体实力和水平。为此,我们恰逢其时地筹划出版这套“华中人文学术研究文库”。
自古以来,无论东西,人文科学对于整个人类文明的形成和发展乃至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都具有根本意义。《易经》曰:“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人文科学的重要性再怎么强调似乎都不为过,因为它是使人成为人的学问。虽然其他的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也很重要,但是它们终只能使人成为某种人,而不能使人成为人。唯有人文科学,才能堪称“斯文在兹”的“成人之学”抑或安身立命的“为己之学”。人之为人,本乎人性,基于人性而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理所当然应以人文教育为天职和本分。人文教育的首要目标就在于使人学以成人,人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之形塑皆与人文教育须臾不可离。若强以离之,则谓舍本逐末,蔽于道也,盖因“道之显者谓之文”。《大学》云:“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基于这种认识,历代具有远见卓识的教育家们都特别强调立德树人和厚德载物。然而,当今时代的人文教育逐渐式微,其前景着实令人担忧!这种状况不是人们在理论上对人文教育的重要价值认识不足所造成的,而是人们在实践上不能把它贯彻落实到位所造成的。在对待人文教育上,这种理论与实践的脱节致使人文教育的处境出现了“皇后式”的尴尬——在名义上地位高,而在实际上受冷落。如果我们任由人文教育的处境继续恶化下去,那么我们的高等教育就很难真正承担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
当前,强调中国高校必须把立德树人作为办学治校的根本任务来抓,这无疑会有助于改善人文教育所面临的尴尬处境。当然,要想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我们还必须采取各种切实可行的具体措施。其中,精进人文学术研究不仅是彰显人文价值和人文情怀的一个重要方面,而且是促进人文教育的一个重要抓手。我们推出这套“华中人文学术研究文库”,既是一项旨在改善我校人文教育和人文科学处境的重要举措,也是为了促进我国高校人文学科建设和人文教育发展而贡献自身的一份力量。本文库所收录的是华中科技大学人文学院部分教师的学术研究成果,其选题内容广泛,涉及文史哲三大领域,研究主体包括老中青三代学人。他们不仅是在第1线尽心从事传道授业解惑的师者,而且是致力于人文科学研究的学者;既有造诣精深的人文学养,又不乏弘毅致远的人文志向和大爱仁慈的人文情怀。虽然他们的研究成果明显地反映出他们因各自的教育背景和研究兴趣之不同而对人文精神的某一特殊方面的关切、思考和表达,但是恰如梁启超先生所言,“学术乃天下之公器也”,他们的个体化的思想和言说只有受到广大学界同仁的认真审视和严格评判,才能转变为“化成天下”之公器。有鉴于此,一方面,我们强调学术研究自由,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热诚欢迎各位专家和读者对本文库中的每一部作品都尽可能客观公允地提出自己的宝贵批评,不吝赐教,毕竟真理总会越争越显、愈辩愈明;另一方面,我们也强调学术研究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坚持学术规范、文责自负,衷心希望每一位作者都能够在独立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思想观点时尽可能虚怀若谷地接受他人的指教,坚持真理,修正错误。毕竟每个人的问题视角、理论视域、观点阐释、思想深度、研究方法、论证过程乃至语言表达等方面难免会有局限性,总有一个从欠完善到更完善的发展过程。
我们相信本文库的出版对于弘扬人文精神、提升人文素养、增强人文情怀、繁荣人文学术事业乃至推动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创新发展会有一份积极的贡献。祝愿本文库能为读者提供更多、更好的人文学术精品!

2017年9月25日走在海德格尔的“林中路”上序在2005年9月的一天,我第1次见到均江。他来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做博士后研究,我是他的合作导师。随和、文雅,如一汪清水,这是他留给我的初印象。但很快,我发觉,这汪清水不是一眼见底的那一种,水打着漩儿,透出内在的紧张。在此后的两年中,我们常常碰面,每次碰面他都有问不完的问题,近于辩难的对答也许能多少缓解他问疑的急切,而我却总会被置于一种匆忙思考的促迫中。
2014年6月,均江自武汉发信来,邀我为他即将出版的书稿写序,我答应了。我知道,他是想借此同我一起回味那段难忘的学缘。这书稿是一部文集。集子中所辑的文字分作四篇,首篇“海德格尔与现象学研究”显然是书的主体部分,而开篇是他完成于七年前的博士后出站报告《艺术:开启与守护本源的敞开域——对海德格尔〈艺术作品的本源〉的阐释》;其他文字,有的属于中国古典哲学研究,有的涉及美学,有的则是对当代中国文学作品的评论。文思及于古今中西,头绪可谓多端,但其间毕竟贯有一条提挈全书意蕴的线索,此即“存在论”的艺术观及其与之一体的现象学方法。如果说有关海德格尔的文字是对这种艺术观和现象学方法的阐释,那么其余诸篇便无不可说是对这一方法和观念的运用或印证了。其于老子之“道”,所论为“老子道论的现象学阐释”;其于李贽学行,所论为“现象学视野中的李贽求道之路”;其于悲剧,所论为“现象学视域中的古希腊悲剧”;其于当代作家韩少功所谓“临时建筑”之说,则释之以“海德格尔意义上的‘诗’或‘诗意创造’,建基于对世界真相的揭蔽”,而格非的《江南三部曲》也被比为“一座希腊小庙”并以之“笼罩在海德格尔式诗性的光晕之下”。系于存在之思的现象学方法是本文集纵论中西古今的底蕴所在,其千言万语之鹄的则在于取法海德格尔以期在文化“末世”对人类生机之“本源”有所“开启与守护”。
在海德格尔那里,艺术被视为真理的生成或存在者之真理的显现,而真理在被喻以“无蔽”时其本质被归结为“澄明”与“遮蔽”的对抗,这种对抗或所谓原始争执见之于艺术作品则有“世界”与“大地”的争执——尽管“世界”并非直接就是与澄明相应的敞开领域,“大地”也不是与遮蔽相应的锁闭。作品之为作品存在,而非器具存在的基本特性有二:一是开启或建立一个世界,二是构筑或创造使所建世界得以立于其上的大地。这“世界”是一个敞开之域,相关的存在者于此进入其存在的无蔽之中或显露其本真存在,而敞开之域的敞开性也得以就此获得栖身之所。然而,一个世界的建立是不能没有质料的。与用于制作器具的质料消失在器具的器具存在中不同,用于作品开启世界的质料反倒被带进所建世界的敞开之域中,而这也正意味着蕴藏质料的大地被挪入敞开之域以成为作品制造的大地。此即所谓作品让大地成为大地。有着自行锁闭特征的大地是万物的庇护者,它倾向于把世界摄入它自身,但自行敞开的世界不能容忍任何锁闭,于是便有了世界与大地的对立。不过这对立却只是一种争执,双方在争执中相依为命:世界立身于大地,大地因世界这一敞开域而得以涌现;争执使一方超出自身包含另一方,双方由争执而产生质朴的恰如其分的亲密。这处于作品统一体中的争执,维系着作品之作品存在,亦构成真理生发的契机。海德格尔对于“艺术作品的本源”的究寻是全然异于传统趣致的另一路径,其措辞之奇突与运思之诡殊在古往今来的学人中罕有其匹。“无蔽”、“遮蔽”、“去蔽”、“澄明”、“敞开”、“闭锁”、“争执”……艺术的真谛在层层隐喻的簇拥中,唯有会心者靠生命的真切体验将所喻一层层剥开才可能与之相遇。均江在其七年前发表的博士后出站报告中所做的正是这件事,从对海德格尔艺术观的阐释中他收获的是一种理解艺术的新视野。
在一定意义上说,海德格尔的艺术见地以至其整个学说是“现象学”的,但这是从胡塞尔现象学那里受到决定性启迪却又终于依别——旨趣而歧出的“现象学”。在海德格尔看来,现象学乃是一种方法,不过这方法不是在工具意义上,而是在世界从哪里着手探究这一先行筹划的意义上。他是从“实际生命经验”着手探究世界的,这使他循着胡塞尔的思路踏上现象学之途而终辟出了全然属于他的运思蹊径。海德格尔从“有东西吗”这样一个“问题体验”开始他的独异思考,在寻问中他把被寻问的“东西”分为四个层次:前理论而前世界的东西,亦即“原始的东西”;前理论而世界性质的东西,亦即“真正的体验世界”;理论的“对象性的形式逻辑的东西”,其起因于“原始的东西”;理论的“客体性质的东西”,其起因于“真正的体验世界”。与“客体性质的东西”的理论把握相应的,是传统的经验主义的方法或“总体化”的方法;与“对象性的形式逻辑的东西”的理论把握相应的,是传统的理性主义方法或“形式化”方法;而要进到“真正的体验世界”及“原始的东西”,亦即“前理论的东西”,则需要“形式显示”这一现象学方法。“形式显示”并不像“形式化”的方法那样把现象的关联意义律则化以觅求形式的普遍性,而是形式地指出方向、道路,以求在实行中引出可能的、动态的因而具体化的生命经验。“形式显示”之说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后的海德格尔那里已几乎不再被提起,但这曾把他同胡塞尔关联在一起而又使他揖别胡塞尔的方法,毕竟融进了他的关于“在无蔽和遮蔽中的存在者之存在”的致思中。均江以专文讨论过“海德格尔现象学的基本方法”,而在本文集所辑的文章中亦多有“现象学阐释”、“现象学视野”、“现象学视域”的申示,敏于察探的读者或正可以就此领略这位年轻学子不懈于学思的那份海德格尔情结。
或是出于觅路者的敏感,我注意到这样一个细节:均江曾撰《海德格尔的真理与信仰》一文,其刊于我主编的《问道》第二辑(2008),这唯1一篇对海德格尔有所批评——以为从其“真理观”中“很难找到海德格尔有什么确定的信仰”——的文字,没有收入文集。显然,这经过斟酌的决定是审慎的。均江当年署文时也许多少受到我对海德格尔的解读的影响,而六年后重新推敲时终是不免于狐疑。然而这于我倒是一次机缘,似正可借这部文集的出版把我十六年前一个多少显得冒昧的说法撮录在下面,以求正于均江而乞教于方家。那段评说《存在与时间》于人生无待向度有所疏略的文字是:“海德格尔的以亲在(此在)为主题的存在论仅是从亲在的人缘、物缘等有待向度上说起的,亲在存在的无待向度既然在他的视域或思域之外,道德在亲在之存在意义上被冷落也便在情理之中。……价值无着即无境界可言,无境界的存在论所描述的终究是挣扎于可能之在中的个我的人的命运。”
均江在人生的途中,亦在治学的途中,种种可能的未来遭际向他敞开着。我寄厚望于他。

中国人民大学荣誉一级教授

2014年9月28日
走在海德格尔的“林中路”上前言托马斯哲学专题研究

作者
ISBN9787568048453
出版社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作者王均江
尺寸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