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介子平的创作风格常以资料鲜见、文笔老到、文化含量丰富深沉、发人深省见长。作品兼具文学性和可读性,颇受读者欢迎。本书依然发挥他的创作特长,文化背景的选择和透视人物剖析的角度独特。
《民国情事》是继《民国文事》后的又一民国话题作品。其依旧延续先前体例,风格一以贯之,字数也相当。
本集所选,皆为这一时期发生在文化人中间的情感故事,没有波澜壮阔,却也刻骨铭心,没有浓墨重彩,却也暗香浮动。
作者简介
介子平,本名王介平。1964年生,山西人。1984年学校毕业后参加工作。后任《图书导报》主编、中国图书商报山西记者站站长、图书发行研究杂志编委等职。现供职于山西出版集团,为《编辑之友》杂志社副主编,副编审。出版有诗集《青灯》(北方文艺出版社1991年12月版)、《烟霏云敛》(甘肃文化出版社2003年8月版)、散文集《少年文章》(中国文联出版社2000年12月版);出版文集《消失的民艺——年画》《褪色的记忆——连环画》(山西古籍出版社2004年5月版);主编有《山西新华书店志》(山西人民出版社2003年10月版)。常年在《文汇报》《光明日报》《经济日报》《中国图书商报》《中国法院报》《中国旅游报》《美术报》《山西日报》发表文章,在多家杂志开辟有专栏。
目录
征婚
昔时闹离婚
原配
死老婆
为妻守贞
替身
娶少妻得幼子的尴尬
回忆录里无此人
女子报仇
捧伶
艺人背后的文人
一个被出版事业耽误的诗人
佛光寺的大愿
女性最大的荣誉是被称作“先生”
女妒
彼岸花
低到尘埃里
失恋之诗
秋水山庄辜负人
马幼渔的女儿
往事绯闻
罪不在红颜
里外不是人的人
苍白无力的道德观
情僧意切
酒色之诗 含蓄意趣
非凡之情
陈独秀教子
公车
红白事不收礼
一首情歌的政治化过程
才女石评梅
后记
序言
文字是情感的并发症
《民国情事》是继《民国文事》后的又一民国话题作品。其依旧延续先前体例,风格一以贯之,字数也相当。
本集所选,皆为这一时期发生在文化人中间的情感故事,没有波澜壮阔,却也刻骨铭心,没有浓墨重彩,却也暗香浮动。
时间长河,不停流逝,唯有情事,代代不竭。枉费了,意悬悬半世心;好一似,荡悠悠三更梦。同一情感,不光民国有,不同时空,不同记忆,《诗经》里唱过,《古诗十九首》里吟过,记忆存储在时空的每个角落。经历晚清数十年的启蒙,至民国,民智开启,人性解放,与昔时相比,虽也无外家国情怀,男女情愫,看上去已然戛戛独造,别开生面。明月转廊,家与国情怀,如鸟之双翼;高烛红妆,男与女情愫,似剪之双刃。所谓缺一不可者,半张钞票只有找到另一半,方有价值。故日人能尽其情,与地能尽其利、物能尽其用、货能畅其流,同等当紧。任鸿隽说:“现在观察一国文明程度高低,不是拿广土众民、坚甲利兵作标准,而是用人民知识的高明,社会组织的完备和一般生活的进化来作衡量标准的。”情事纹路可归一般生活类,其高明,在进化。情至深处。诗最美,这个世界的佳景,唯有自由了羁绊的心灵,才会遇到。
此间,男女情感也可以更为自由地表达,其开放度,今人或有不及,比如同居登报广告,离婚也要登报说明。熊希龄与毛彦文、潘赞化与潘玉良、郁达夫与王映霞、沈从文与张兆和、鲁迅与许广平、徐悲鸿与蒋碧薇等等情感大戏之外,尚有诸多鲜为人知的小戏。拨动心弦者,知音,撞击心灵者,爱意,有道是台上曲含泪,曲终人断肠。日暮天际,一叶归舟,若有一张青春的返程票,最想寻觅者,定是那些无以挽回的情感。
感天动地,感动的只是自己。天地尽头,可与自己的初时模样会面。而动人之事,往往不大,尤其涉及人性方面者。于陌生故事里,似曾相识;在熟悉文字间,似是而非。平凡中的真情,未必绚烂,却闪烁。雪莱说“一个人如果不是真正有道德,就不可能真正有智慧”,而一个人如果不是真正有道德,也不会做出动人之事。清者自清,浊者白浊,从哄堂大笑,到热泪盈眶,那些不太正经的君子,那些做人两难的政客,同样演绎过动人故事。
栀子比众木,人间诚未多,动人故事,源自真情实感,此情与彼情,因了在同一频率。正襟危坐的胡适之赞叹陆小曼的美貌,“陆小曼是北京城一道不可不看的风景”,生性木讷的朱生豪十载书信于宋清如,“我愿意舍弃一切,以想念你终此一生”。古者富贵而名磨灭,不可胜记,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
东风袅袅,二月二日江上行;香雾空蒙,东风日暖闻吹笙。“于千万人之中遇见你所遇见的人,于千万年之中,时间的无涯的荒野里,没有早一步,也没有晚一步,刚巧赶上_了=”,,合久必婚,却是好事难成,落花满径夜雨,头浇冷水透心凉。他日之因,今日之果,其实好的文字,都是情感的并发症。
那是一个摧毁与创新的时代,一个革命与流血的时代。几十年前民国文人说过的话,或仍适用于当下,今天的人们仍需要以旧时毒舌来抵抗当下的庸俗。发生过的情感故事,今日读来,依旧津津有味,那个时代离我们很近,却感觉很远。
是为序。
作者
后记
民国带来一个时代,也带走一个时代,作为历史其太近,作为现实又太远。
民国之多姿,难以想象,何以然?王余光《民国出版史》序云:“民国时期是距离我们最近的一段‘大历史’,政局上的多变和文化上的多元,都有着与前朝后世不尽相同的状貌。”历史的记述具有选择性,皆以当下为参照系。那些故事被津津乐道的背后,或因当下的不具备,更衬托出其精彩。
有精彩者,必有黯淡者。知堂《灯下读书论》云:“盖据我多年杂览的经验,从书里看出来的结论只是这两句话,好思想写在书本上,一点儿都未实现过,坏事情在人世间全已做了,书本上记着一小部分。”永远不明真相,永远热泪盈眶,还原历史,对于后叙者而言,需从不同的史料中分解分辨。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关注界限,有自己的认知盲点,其只在自己的界限内如身之使臂,臂之使指。陆陆续续写过几十万字有关民国的文字,所涉皆历史关节、人生片段、世相掠影,成文后时有补充,或添加,或拆解,甚至推翻。此集所选,即“民国情事”主题下的摘录。所谓情事,是一张社会的心理地图,关注情事,本质是关注生命。
“格致文库”是北岳文艺出版社着力打造的一套丛书,从陆续出版的、包括此书姊妹篇《民国文事》在内的文册看,市场认可,反映也良好,再次忝列其中,荣光之至。感激社长续小强先生的不弃微末,感谢责编马峻女士的辛勤工作,感念同事侯苗苗女士在校对方面予以的支持帮助。
作者
文摘
征婚
自古婚姻大事,必待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孟子.滕文公下》日:“不待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钻穴隙相窥,逾墙相从,则父母国人皆贱之。”礼教也。偶有“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互赠信物者,有“待月西厢下,迎风户半开”私订终身者,也只在娱人的文学作品中有所闻,却未见现实中的公开征婚,且要张榜出示,告白于世。王韬周游列国,见识过现代生活,且素喜嫖妓,但对于挑选终身伴侣的标准颇为严格:“娶一旧家女郎,容不必艳,而自有一种妩媚,不胜顾影白怜之态。性情须和婉,明慧柔顺而不妒,居家无急颜遽色。女红细巧,烹饪精洁,倘能作诗作字更佳。薄能饮酒,粗解音律。每值花晨月夕,啜茗相对,茶香入牖,炉篆萦帘,时与鬓影萧疏相间,是亦闺中之乐事,而人生之一快也。”此标准,说说而已。然民国前后,西风东渐,风气为之大开。
1900年夏,三十三岁的蔡元培丧偶后,提亲者不计其数。面对纷至沓来的媒人,他写下了一张征婚启事,贴在书房墙壁:“(一)女子须不缠足者;(二)须识字者;(三)男子不娶妾;(四)男死后,女可再嫁;(五)夫妇如不相和,可离婚。”其做法可谓离经叛道,混淆纲常。对女子提出要求的同时,自己也做出了“男子不娶妾”等等的承诺,为婚姻平等之具体化。“可再嫁”“可离婚”,更是对“三纲五常”思想的宣战。消息传开,一时间沸沸扬扬,但无一应征者。1921年1月,蔡元培的续弦夫人黄世振也病逝。蔡元培再续娶,此次提出的条件是:“(一)原有相当认识;(二)年龄略大;(三)熟谙英文而能为研究助手者。”违背礼教,即大逆不道,其行为有故作宣示之意,蔡先生是那个时代的先驱思想家,且为果敢行动之人。然这两则征婚广告,只张挂于壁而已。
1912年底,四十四岁的章太炎丧偶,众人为之提亲,问及择偶条件,对日:“人之娶妻当饭吃,我之娶妻当药用。两湖人甚佳,安徽人次之,最不适合者为北方女子,广东女子言语不通,如外国人,那是最不敢当的。”其还在北京《顺天时报》登载征婚广告,此举轰动全国。他对女方提出了三个条件:“一须文理通顺,能作短篇;二须大家闺秀;三须有服从性质,不染习气。”
1923年冬,冯玉祥的原配夫人因病去世。其后,好友僚属劝其续娶,他遂接受好意。消息传出,仗冯玉祥位高权重,提亲者门限为穿。但冯本人一个都看不中,于是提出了择偶三条件,并由友人在报上做征婚广告:“不穿绫罗绸缎,只能穿粗布衣裳,吃粗茶淡饭;能纺纱织布,会自食其力;必须抚养前房子女。”此征婚广告一出,轰动效应可想而知。
名人尽情表演,平民百姓也不甘落后。民国初年《申报》有一首打油诗称:“无媒婚嫁始文明,奠雁牵羊礼早更。最爱万人齐着眼,看侬亲手挽郎行。”近代上海处处引领风气之先,男女平等思潮渐入人心。1931年7月6日的上海《民国日报》刊登了一则男青年的征婚启事:“我所希望于女子者,约有十项:一、要有清洁的嗜好和能力;二、要有概括的眼光以及学识;三、要有缜密而周到的心思;四、要有充量而素养的情感;五、要有治家的兴趣和能力;六、不要眼光势力;七、不要自我太强;八、不要太无意见;九、不要见人羞怯;十、不要态度虚浮。”
男人也罢,该报同日更有破天荒之举,竟刊登了一则启事,题为《一般女士征求如意郎君的标准》:“一、面貌俊秀,中段身材,望之若庄严,亲之甚和蔼;二、学不在博而在有专长;三、高尚的人格;四、风姿潇洒,身体壮健,精神饱满,服饰洁朴;五、对于女子的情爱,专而不滥,诚而不欺;六、经济有相当的独立;七、没有烟酒等不良嗜好;八、有创造的精神,有保守的能力。”
1931年9月16日《大公报》刊登过一则男性征婚启事:“余二十七岁,现中校职,世界主义之泛东方者。欲聘精通英文,具有姿色,富革命思想。长政治、外交,不尚虚荣,年在十七上、二十五下者为内助。有意者请函济南按察司街马子贞转刘海涛。”
这样的择偶条件,多是原则性的泛泛而谈,具有向上向善意愿,故今天的男女青年大致也能接受,标准未降,仅需次序调整。凸现经济第一而已。但其中还是有所区别的,比如《民国日报》男子的征婚条件之九“不要见人羞怯”,已没有多少人理解,何为羞怯?若在今日,这条定要改为“不要见人张扬”。两则男性征婚广告都对女子的学识、思想提出了要求,“女子无才便是德”的传统看法在此受到冲击。再则女子的征婚条件之八“有保守的能力”,本意为守业持家,生活规矩,但这个“保守”在改革开放的今天,似乎已非中性之词。
为迎合此般潮流,上海某书局还出版了速成版《求婚尺牍》。据说老板约某作者编一本男子向女子求婚的尺牍,要求信件写法多种多样,措辞各异,反映求婚者不同的思想与愿望,交稿时间越快越好。该作者接稿后,异想天开,以才女身份于报端写了一则征婚广告,伪娘骗得求婚信无数,半月时间收信五百余。经挑选分类、编号按语,十余万字的文稿交出版人,出版即畅销。当时的鸳鸯蝴蝶派小说家也不失时机将这一现象写进了作品,1926年,平襟亚以网蛛生的笔名出版长篇小说《人海潮》,其中第三十二回里有一段描述:“过了几天,幼凤拟一段凤华绮丽的求婚小启,大致说‘有冯韵笙女士,随宦来沪,工诗擅画,毕业于某女校,今因父故无依,愿征一才貌兼优之少年,作终身伴侣’。自从这广告披露于新、申两大报之后,求婚的函件,像雪片一般。一星期内,积下一千七百多通。……函中形形色色,笑话百出。单是求婚人的身份,有拆字先生,洋行西崽,店倌伙计,以及洋场才子,小报记者,落魄文人,三教九流,不可方物。求婚函里的措辞,有委婉曲折,有大言不惭,有哀求苦恼,有肉麻不出,极光怪陆离所致。”P1-4
介子平的创作风格常以资料鲜见、文笔老到、文化含量丰富深沉、发人深省见长。作品兼具文学性和可读性,颇受读者欢迎。本书依然发挥他的创作特长,文化背景的选择和透视人物剖析的角度独特。
《民国情事》是继《民国文事》后的又一民国话题作品。其依旧延续先前体例,风格一以贯之,字数也相当。
本集所选,皆为这一时期发生在文化人中间的情感故事,没有波澜壮阔,却也刻骨铭心,没有浓墨重彩,却也暗香浮动。
作者简介
介子平,本名王介平。1964年生,山西人。1984年学校毕业后参加工作。后任《图书导报》主编、中国图书商报山西记者站站长、图书发行研究杂志编委等职。现供职于山西出版集团,为《编辑之友》杂志社副主编,副编审。出版有诗集《青灯》(北方文艺出版社1991年12月版)、《烟霏云敛》(甘肃文化出版社2003年8月版)、散文集《少年文章》(中国文联出版社2000年12月版);出版文集《消失的民艺——年画》《褪色的记忆——连环画》(山西古籍出版社2004年5月版);主编有《山西新华书店志》(山西人民出版社2003年10月版)。常年在《文汇报》《光明日报》《经济日报》《中国图书商报》《中国法院报》《中国旅游报》《美术报》《山西日报》发表文章,在多家杂志开辟有专栏。
目录
征婚
昔时闹离婚
原配
死老婆
为妻守贞
替身
娶少妻得幼子的尴尬
回忆录里无此人
女子报仇
捧伶
艺人背后的文人
一个被出版事业耽误的诗人
佛光寺的大愿
女性最大的荣誉是被称作“先生”
女妒
彼岸花
低到尘埃里
失恋之诗
秋水山庄辜负人
马幼渔的女儿
往事绯闻
罪不在红颜
里外不是人的人
苍白无力的道德观
情僧意切
酒色之诗 含蓄意趣
非凡之情
陈独秀教子
公车
红白事不收礼
一首情歌的政治化过程
才女石评梅
后记
序言
文字是情感的并发症
《民国情事》是继《民国文事》后的又一民国话题作品。其依旧延续先前体例,风格一以贯之,字数也相当。
本集所选,皆为这一时期发生在文化人中间的情感故事,没有波澜壮阔,却也刻骨铭心,没有浓墨重彩,却也暗香浮动。
时间长河,不停流逝,唯有情事,代代不竭。枉费了,意悬悬半世心;好一似,荡悠悠三更梦。同一情感,不光民国有,不同时空,不同记忆,《诗经》里唱过,《古诗十九首》里吟过,记忆存储在时空的每个角落。经历晚清数十年的启蒙,至民国,民智开启,人性解放,与昔时相比,虽也无外家国情怀,男女情愫,看上去已然戛戛独造,别开生面。明月转廊,家与国情怀,如鸟之双翼;高烛红妆,男与女情愫,似剪之双刃。所谓缺一不可者,半张钞票只有找到另一半,方有价值。故日人能尽其情,与地能尽其利、物能尽其用、货能畅其流,同等当紧。任鸿隽说:“现在观察一国文明程度高低,不是拿广土众民、坚甲利兵作标准,而是用人民知识的高明,社会组织的完备和一般生活的进化来作衡量标准的。”情事纹路可归一般生活类,其高明,在进化。情至深处。诗最美,这个世界的佳景,唯有自由了羁绊的心灵,才会遇到。
此间,男女情感也可以更为自由地表达,其开放度,今人或有不及,比如同居登报广告,离婚也要登报说明。熊希龄与毛彦文、潘赞化与潘玉良、郁达夫与王映霞、沈从文与张兆和、鲁迅与许广平、徐悲鸿与蒋碧薇等等情感大戏之外,尚有诸多鲜为人知的小戏。拨动心弦者,知音,撞击心灵者,爱意,有道是台上曲含泪,曲终人断肠。日暮天际,一叶归舟,若有一张青春的返程票,最想寻觅者,定是那些无以挽回的情感。
感天动地,感动的只是自己。天地尽头,可与自己的初时模样会面。而动人之事,往往不大,尤其涉及人性方面者。于陌生故事里,似曾相识;在熟悉文字间,似是而非。平凡中的真情,未必绚烂,却闪烁。雪莱说“一个人如果不是真正有道德,就不可能真正有智慧”,而一个人如果不是真正有道德,也不会做出动人之事。清者自清,浊者白浊,从哄堂大笑,到热泪盈眶,那些不太正经的君子,那些做人两难的政客,同样演绎过动人故事。
栀子比众木,人间诚未多,动人故事,源自真情实感,此情与彼情,因了在同一频率。正襟危坐的胡适之赞叹陆小曼的美貌,“陆小曼是北京城一道不可不看的风景”,生性木讷的朱生豪十载书信于宋清如,“我愿意舍弃一切,以想念你终此一生”。古者富贵而名磨灭,不可胜记,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
东风袅袅,二月二日江上行;香雾空蒙,东风日暖闻吹笙。“于千万人之中遇见你所遇见的人,于千万年之中,时间的无涯的荒野里,没有早一步,也没有晚一步,刚巧赶上_了=”,,合久必婚,却是好事难成,落花满径夜雨,头浇冷水透心凉。他日之因,今日之果,其实好的文字,都是情感的并发症。
那是一个摧毁与创新的时代,一个革命与流血的时代。几十年前民国文人说过的话,或仍适用于当下,今天的人们仍需要以旧时毒舌来抵抗当下的庸俗。发生过的情感故事,今日读来,依旧津津有味,那个时代离我们很近,却感觉很远。
是为序。
作者
后记
民国带来一个时代,也带走一个时代,作为历史其太近,作为现实又太远。
民国之多姿,难以想象,何以然?王余光《民国出版史》序云:“民国时期是距离我们最近的一段‘大历史’,政局上的多变和文化上的多元,都有着与前朝后世不尽相同的状貌。”历史的记述具有选择性,皆以当下为参照系。那些故事被津津乐道的背后,或因当下的不具备,更衬托出其精彩。
有精彩者,必有黯淡者。知堂《灯下读书论》云:“盖据我多年杂览的经验,从书里看出来的结论只是这两句话,好思想写在书本上,一点儿都未实现过,坏事情在人世间全已做了,书本上记着一小部分。”永远不明真相,永远热泪盈眶,还原历史,对于后叙者而言,需从不同的史料中分解分辨。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关注界限,有自己的认知盲点,其只在自己的界限内如身之使臂,臂之使指。陆陆续续写过几十万字有关民国的文字,所涉皆历史关节、人生片段、世相掠影,成文后时有补充,或添加,或拆解,甚至推翻。此集所选,即“民国情事”主题下的摘录。所谓情事,是一张社会的心理地图,关注情事,本质是关注生命。
“格致文库”是北岳文艺出版社着力打造的一套丛书,从陆续出版的、包括此书姊妹篇《民国文事》在内的文册看,市场认可,反映也良好,再次忝列其中,荣光之至。感激社长续小强先生的不弃微末,感谢责编马峻女士的辛勤工作,感念同事侯苗苗女士在校对方面予以的支持帮助。
作者
文摘
征婚
自古婚姻大事,必待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孟子.滕文公下》日:“不待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钻穴隙相窥,逾墙相从,则父母国人皆贱之。”礼教也。偶有“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互赠信物者,有“待月西厢下,迎风户半开”私订终身者,也只在娱人的文学作品中有所闻,却未见现实中的公开征婚,且要张榜出示,告白于世。王韬周游列国,见识过现代生活,且素喜嫖妓,但对于挑选终身伴侣的标准颇为严格:“娶一旧家女郎,容不必艳,而自有一种妩媚,不胜顾影白怜之态。性情须和婉,明慧柔顺而不妒,居家无急颜遽色。女红细巧,烹饪精洁,倘能作诗作字更佳。薄能饮酒,粗解音律。每值花晨月夕,啜茗相对,茶香入牖,炉篆萦帘,时与鬓影萧疏相间,是亦闺中之乐事,而人生之一快也。”此标准,说说而已。然民国前后,西风东渐,风气为之大开。
1900年夏,三十三岁的蔡元培丧偶后,提亲者不计其数。面对纷至沓来的媒人,他写下了一张征婚启事,贴在书房墙壁:“(一)女子须不缠足者;(二)须识字者;(三)男子不娶妾;(四)男死后,女可再嫁;(五)夫妇如不相和,可离婚。”其做法可谓离经叛道,混淆纲常。对女子提出要求的同时,自己也做出了“男子不娶妾”等等的承诺,为婚姻平等之具体化。“可再嫁”“可离婚”,更是对“三纲五常”思想的宣战。消息传开,一时间沸沸扬扬,但无一应征者。1921年1月,蔡元培的续弦夫人黄世振也病逝。蔡元培再续娶,此次提出的条件是:“(一)原有相当认识;(二)年龄略大;(三)熟谙英文而能为研究助手者。”违背礼教,即大逆不道,其行为有故作宣示之意,蔡先生是那个时代的先驱思想家,且为果敢行动之人。然这两则征婚广告,只张挂于壁而已。
1912年底,四十四岁的章太炎丧偶,众人为之提亲,问及择偶条件,对日:“人之娶妻当饭吃,我之娶妻当药用。两湖人甚佳,安徽人次之,最不适合者为北方女子,广东女子言语不通,如外国人,那是最不敢当的。”其还在北京《顺天时报》登载征婚广告,此举轰动全国。他对女方提出了三个条件:“一须文理通顺,能作短篇;二须大家闺秀;三须有服从性质,不染习气。”
1923年冬,冯玉祥的原配夫人因病去世。其后,好友僚属劝其续娶,他遂接受好意。消息传出,仗冯玉祥位高权重,提亲者门限为穿。但冯本人一个都看不中,于是提出了择偶三条件,并由友人在报上做征婚广告:“不穿绫罗绸缎,只能穿粗布衣裳,吃粗茶淡饭;能纺纱织布,会自食其力;必须抚养前房子女。”此征婚广告一出,轰动效应可想而知。
名人尽情表演,平民百姓也不甘落后。民国初年《申报》有一首打油诗称:“无媒婚嫁始文明,奠雁牵羊礼早更。最爱万人齐着眼,看侬亲手挽郎行。”近代上海处处引领风气之先,男女平等思潮渐入人心。1931年7月6日的上海《民国日报》刊登了一则男青年的征婚启事:“我所希望于女子者,约有十项:一、要有清洁的嗜好和能力;二、要有概括的眼光以及学识;三、要有缜密而周到的心思;四、要有充量而素养的情感;五、要有治家的兴趣和能力;六、不要眼光势力;七、不要自我太强;八、不要太无意见;九、不要见人羞怯;十、不要态度虚浮。”
男人也罢,该报同日更有破天荒之举,竟刊登了一则启事,题为《一般女士征求如意郎君的标准》:“一、面貌俊秀,中段身材,望之若庄严,亲之甚和蔼;二、学不在博而在有专长;三、高尚的人格;四、风姿潇洒,身体壮健,精神饱满,服饰洁朴;五、对于女子的情爱,专而不滥,诚而不欺;六、经济有相当的独立;七、没有烟酒等不良嗜好;八、有创造的精神,有保守的能力。”
1931年9月16日《大公报》刊登过一则男性征婚启事:“余二十七岁,现中校职,世界主义之泛东方者。欲聘精通英文,具有姿色,富革命思想。长政治、外交,不尚虚荣,年在十七上、二十五下者为内助。有意者请函济南按察司街马子贞转刘海涛。”
这样的择偶条件,多是原则性的泛泛而谈,具有向上向善意愿,故今天的男女青年大致也能接受,标准未降,仅需次序调整。凸现经济第一而已。但其中还是有所区别的,比如《民国日报》男子的征婚条件之九“不要见人羞怯”,已没有多少人理解,何为羞怯?若在今日,这条定要改为“不要见人张扬”。两则男性征婚广告都对女子的学识、思想提出了要求,“女子无才便是德”的传统看法在此受到冲击。再则女子的征婚条件之八“有保守的能力”,本意为守业持家,生活规矩,但这个“保守”在改革开放的今天,似乎已非中性之词。
为迎合此般潮流,上海某书局还出版了速成版《求婚尺牍》。据说老板约某作者编一本男子向女子求婚的尺牍,要求信件写法多种多样,措辞各异,反映求婚者不同的思想与愿望,交稿时间越快越好。该作者接稿后,异想天开,以才女身份于报端写了一则征婚广告,伪娘骗得求婚信无数,半月时间收信五百余。经挑选分类、编号按语,十余万字的文稿交出版人,出版即畅销。当时的鸳鸯蝴蝶派小说家也不失时机将这一现象写进了作品,1926年,平襟亚以网蛛生的笔名出版长篇小说《人海潮》,其中第三十二回里有一段描述:“过了几天,幼凤拟一段凤华绮丽的求婚小启,大致说‘有冯韵笙女士,随宦来沪,工诗擅画,毕业于某女校,今因父故无依,愿征一才貌兼优之少年,作终身伴侣’。自从这广告披露于新、申两大报之后,求婚的函件,像雪片一般。一星期内,积下一千七百多通。……函中形形色色,笑话百出。单是求婚人的身份,有拆字先生,洋行西崽,店倌伙计,以及洋场才子,小报记者,落魄文人,三教九流,不可方物。求婚函里的措辞,有委婉曲折,有大言不惭,有哀求苦恼,有肉麻不出,极光怪陆离所致。”P1-4
ISBN | 9787537855396,7537855390 |
---|---|
出版社 | 北岳文艺出版社 |
作者 | 介子平 |
尺寸 | 3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