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山月记》由中华书局出版。
媒体推荐
中岛敦作为对人性的知性的理解者,在他的身上有一种穿越性,这种穿越性可以和夏目漱石以及晚年的幸田露伴媲美。
——日本作家伊藤整
中岛敦的中国题材历史小说显示了一种成熟和练达,表现了纯文学所具有的高雅与纯正的艺术品位。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王向远
中岛敦学贯中西,不仅深谙中国古典,还精通西方文学和哲学。他的作品不仅有简洁、高迈的汉文格调,还充满了深刻的哲理,蕴含着他对人的存在及命运的深刻洞见。
——宁波大学外语学院副教授郭勇
作者简介
作者:(日本)中岛敦 译者:韩冰 孙志勇
中岛敦(1909—1942),日本作家。1933年毕业于东京帝国大学文学系,曾在私立横滨女子高等学校任教。1942年7月在《文学界》发表《山月记》和《文字祸》,震动文坛。稍后发表《光·风·梦》,为芥川文学奖候选作品。12月因哮喘病发作而去世。中岛敦的作品多取材于中国古典故事,独出心裁,文字优美,探究人性的幽暗与自我的存在,充满现代特质,深获读者喜爱,广为流传。其中《山月记》为日本高中语文教材常选篇目,日文版《李陵·山月记》入选为最有趣、印象最深刻的“五大杰出小说”之首,日文版《中岛敦全集》获日本“每日文化出版奖”。
目录
短篇
山月记
牛入
高人传
盈虚
夫妇
狐凭
中篇
弟子
李陵
长篇
光·风·梦
光风霁月的中岛敦小说世界韩冰
后记
日本文学史上有几位彗星型作家,中岛敦是其中之一。生于1909年,卒于1942年,享年三十三岁。
中岛敦从中学时代开始文学创作,却不事投稿,自甘寂寞。他登上文坛那一年,也就是去世那一年。
年初,经由友人推荐,短篇小说《山月记》发表于老牌文学杂志《文学界》,受到瞩目。如决堤之水一发不可收,同年相继出版长篇小说《光风梦》与小说集《南岛谭》,并写下大量新作(遗作)。年底因宿疾哮喘去世。
甫一绽放,旋即消逝,如彗星只留身后光芒引人追想。
中岛敦去世时正值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战事平息后,中村光夫等人整理遗作,编辑出版《中岛敦全集》三卷,获每日出版文化奖。《山月记》被收入中学语文课本,脍炙人口。
在为数众多的铁杆读者中,至今还有人惋惜,“如果他能活到二战后,又会写出怎样的作品呢?”
加藤周一曾说,与明治时代以前相比,大正时代以后作家的特点就是不再具备汉文学功底。这话对中岛敦却不适用。
他出生于汉学世家,祖父、叔祖、伯父均为名闻一方的汉学家,父亲也在旧制中学担任汉学教师。中岛敦受伯父影响尤深,著有《斗南先生》追忆。
在这样的家世熏陶下,他有意识地将日本文学传统中的汉文水脉溶入现代日语,自然而不露痕迹,水乳交融之中独具文章之美:格调高雅、琅琅上口。
中岛敦熟读中国古典,小说从中取材正如取自自家药笼,不过所写并非一般意义上的历史小说。
他借司马迁之口赋予“述而不作”新的解释。“这是怎样生机焕发的叙述方式!不具备超乎寻常的视觉性想象的人决不可能有这样的叙述。”古典世界中巨大历史冲突下的人物命运本身具有典型的故事性,而中岛敦用“超乎寻常的视觉性想象”照亮了其中深藏的“存在”主题,使作品获得现代特质。
例如《李陵》一篇,将李陵、司马迁、苏武三人的境涯遭际进行对峙交错,拷问“我在”的主题。开篇即以近四分之一笔墨描写李陵与匈奴的战事,“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一场场抵死苦战至于无奈受降的经过写得惊心动魄。同样,司马迁受宫刑之辱、苏武北海牧羊的古老故事也在重新聚焦下焕发出异样的现实感,与千载之下的读者呼吸相接。
在《山月记》中,他从李徵化身为虎、摇摆于人虎之间追问“存在”的危险边界。对诗歌的执着,竟使诗人身沦异类。此种诡异情境,中岛敦自己似乎也在内心偶有涉足。
在《狐凭》中,他进而上溯潜行至“文学”、“历史”的发生源头,刻画在无文字社会中,“文学”、“文字”的初生是怎样非同寻常、魅力四射而又危机四伏。
对于“文学”异物最感同身受的追历,无疑就是《光·风·梦》了。这部小说曾被推举为日本纯文学最高奖项芥川奖的候选作品,由于与当时文坛主流大相径庭,评委当中尽管川端康成极力保荐,最终在其他人反对下落选。
有趣的是,中岛敦似乎早就在小说中,借主人公R。L。史蒂文森之口做出了回应。“浏览一遍邮船今天送到的杂志上的评论,发现对我作品的批判大致来自两种立场。也就是说:认为性格或心理小说至高无上的人们,以及喜欢极端写实的人们。”然后他表示前者“哕嗦讨厌”,而后者以“左拉先生烦琐的写实主义”为代表,“据说把映入眼睛的东西事无巨细罗列下来,就能得到自然的真实。此种浅陋真可大发一笑。”
《光·风·梦》是复调小说,在叙述者第三人称的叙事与史蒂文森第一人称的手记这两条线索平行交错中展开。叙述者的目光与其说客观冷静,毋宁说是亲切同情,这使得两个声部此呼彼应,错落租谐。又如从不同方向打出的两束追光,聚在一处,映照出一片丰饶美好。
中岛敦与史蒂文森之间有着太多相似之处。苏格兰小说家史蒂文森一生留下了《宝岛》、《化身博士》等许多脍炙人口的作品,却只活了短暂的四十四年。他从小患肺结核,在人生最后几年只得离开潮湿多雾的英国,定居当时处于英、美、德三国殖民统治下的南太平洋萨摩亚群岛并最终葬身当地。《光·风·梦》描写的就是他在萨摩亚的生活和创作、与当地雄伟阔大的热带风光以及动荡不安的现实政治之间的纠葛。
中岛敦从小患哮喘,与史蒂文森一样,总是受到剧咳的折磨。去世前一年,赴太平洋上的帕劳群岛,任日本在殖民战争时期所设南洋厅的教科书编修,对日本殖民统治颇多微讽。
两人轨迹如此重合,难怪他笔端常带感情。而取材古典时整饬典雅的文体,在描写南洋时变得明媚瑰丽,犹如碧空海风般自由自在地呼吸。下面这段话无疑是借史蒂文森之口诉说的衷曲:
“对自己的死他已经习惯了。或者更准确地说,是抱着一种迎上前去与死游戏、与死赌博的心情。在死亡冰凉的手抓住自己之前,究竟能够编织出多美丽的‘幻想和语言的织锦’?这是一场豪奢的赌局。”
翻开这本小说集,犹如展开中岛敦用生命织就的“幻想和语言的织锦”。
文摘
版权页:
赵国邯郸都城有男儿纪昌,立志成为天下第一弓箭高手。问道寻师期间,得知当今射坛无出高人飞卫之右者,据说能百步穿杨,百发百中。于是千里迢迢寻访飞卫,拜入门下。
飞卫命新进门徒道:“先学会不眨眼睛,而后方可言射。”
纪昌回到家中,钻到妻子的织布机下,翻身仰卧,眼睛一眨不眨地注视着提线木梭在几乎触目可及的地方上上下下忙碌穿梭。妻子不知内情,大吃一惊,不懂夫君为何用怪异的姿势从奇特的角度窥看自己。纪昌训斥了怪不乐意的妻子,让她继续织布。日子一天天过去,纪昌始终用这种可笑的姿势修炼不眨眼的功夫。
两年后,即使急速穿行的木梭掠过睫毛,他的眼睛都不眨一下了。这时,纪昌才久违地从织布机下爬出。他已经修炼得纵然被锐利的锥尖刺向眼眶也目不转睛。不管是忽然有火星飞到眼里,还是眼前余烬飞腾,眼睛始终一眨不眨。眼眶肌肉已经忘记了闭眼的方法,所以即使夜间熟睡,眼睛也睁得大大的。到了后来,竟有一匹小蜘蛛来到他上下睫毛间结网筑巢。至此,他终于满怀自信,前去向师父飞卫禀告。
飞卫听后说道:“只是目不转睛尚不足以学射,必学视而后可。视小如大,视微如著,再来告我。”
纪昌再次回到家,从内衣缝里找出一只虱子,用自己的一根头发将它系住,挂在朝南的窗子上,天天对着凝视。日复一日地凝视着挂在窗下的虱子。最初,那当然不过是一只虱子。二三天后依然是一只虱子。可过了十几天,也许是心情使然,虱子似乎大了一圈。到三个月后,虱子看上去已经明显大如蚕蛹。挂着虱子的窗口外的风景也逐渐变化着。煦日春阳不知何时已变成炎炎夏日,刚还是秋高气爽、北雁南飞,转眼间已是云重天低、几欲飘雪了。
《山月记》由中华书局出版。
媒体推荐
中岛敦作为对人性的知性的理解者,在他的身上有一种穿越性,这种穿越性可以和夏目漱石以及晚年的幸田露伴媲美。
——日本作家伊藤整
中岛敦的中国题材历史小说显示了一种成熟和练达,表现了纯文学所具有的高雅与纯正的艺术品位。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王向远
中岛敦学贯中西,不仅深谙中国古典,还精通西方文学和哲学。他的作品不仅有简洁、高迈的汉文格调,还充满了深刻的哲理,蕴含着他对人的存在及命运的深刻洞见。
——宁波大学外语学院副教授郭勇
作者简介
作者:(日本)中岛敦 译者:韩冰 孙志勇
中岛敦(1909—1942),日本作家。1933年毕业于东京帝国大学文学系,曾在私立横滨女子高等学校任教。1942年7月在《文学界》发表《山月记》和《文字祸》,震动文坛。稍后发表《光·风·梦》,为芥川文学奖候选作品。12月因哮喘病发作而去世。中岛敦的作品多取材于中国古典故事,独出心裁,文字优美,探究人性的幽暗与自我的存在,充满现代特质,深获读者喜爱,广为流传。其中《山月记》为日本高中语文教材常选篇目,日文版《李陵·山月记》入选为最有趣、印象最深刻的“五大杰出小说”之首,日文版《中岛敦全集》获日本“每日文化出版奖”。
目录
短篇
山月记
牛入
高人传
盈虚
夫妇
狐凭
中篇
弟子
李陵
长篇
光·风·梦
光风霁月的中岛敦小说世界韩冰
后记
日本文学史上有几位彗星型作家,中岛敦是其中之一。生于1909年,卒于1942年,享年三十三岁。
中岛敦从中学时代开始文学创作,却不事投稿,自甘寂寞。他登上文坛那一年,也就是去世那一年。
年初,经由友人推荐,短篇小说《山月记》发表于老牌文学杂志《文学界》,受到瞩目。如决堤之水一发不可收,同年相继出版长篇小说《光风梦》与小说集《南岛谭》,并写下大量新作(遗作)。年底因宿疾哮喘去世。
甫一绽放,旋即消逝,如彗星只留身后光芒引人追想。
中岛敦去世时正值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战事平息后,中村光夫等人整理遗作,编辑出版《中岛敦全集》三卷,获每日出版文化奖。《山月记》被收入中学语文课本,脍炙人口。
在为数众多的铁杆读者中,至今还有人惋惜,“如果他能活到二战后,又会写出怎样的作品呢?”
加藤周一曾说,与明治时代以前相比,大正时代以后作家的特点就是不再具备汉文学功底。这话对中岛敦却不适用。
他出生于汉学世家,祖父、叔祖、伯父均为名闻一方的汉学家,父亲也在旧制中学担任汉学教师。中岛敦受伯父影响尤深,著有《斗南先生》追忆。
在这样的家世熏陶下,他有意识地将日本文学传统中的汉文水脉溶入现代日语,自然而不露痕迹,水乳交融之中独具文章之美:格调高雅、琅琅上口。
中岛敦熟读中国古典,小说从中取材正如取自自家药笼,不过所写并非一般意义上的历史小说。
他借司马迁之口赋予“述而不作”新的解释。“这是怎样生机焕发的叙述方式!不具备超乎寻常的视觉性想象的人决不可能有这样的叙述。”古典世界中巨大历史冲突下的人物命运本身具有典型的故事性,而中岛敦用“超乎寻常的视觉性想象”照亮了其中深藏的“存在”主题,使作品获得现代特质。
例如《李陵》一篇,将李陵、司马迁、苏武三人的境涯遭际进行对峙交错,拷问“我在”的主题。开篇即以近四分之一笔墨描写李陵与匈奴的战事,“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一场场抵死苦战至于无奈受降的经过写得惊心动魄。同样,司马迁受宫刑之辱、苏武北海牧羊的古老故事也在重新聚焦下焕发出异样的现实感,与千载之下的读者呼吸相接。
在《山月记》中,他从李徵化身为虎、摇摆于人虎之间追问“存在”的危险边界。对诗歌的执着,竟使诗人身沦异类。此种诡异情境,中岛敦自己似乎也在内心偶有涉足。
在《狐凭》中,他进而上溯潜行至“文学”、“历史”的发生源头,刻画在无文字社会中,“文学”、“文字”的初生是怎样非同寻常、魅力四射而又危机四伏。
对于“文学”异物最感同身受的追历,无疑就是《光·风·梦》了。这部小说曾被推举为日本纯文学最高奖项芥川奖的候选作品,由于与当时文坛主流大相径庭,评委当中尽管川端康成极力保荐,最终在其他人反对下落选。
有趣的是,中岛敦似乎早就在小说中,借主人公R。L。史蒂文森之口做出了回应。“浏览一遍邮船今天送到的杂志上的评论,发现对我作品的批判大致来自两种立场。也就是说:认为性格或心理小说至高无上的人们,以及喜欢极端写实的人们。”然后他表示前者“哕嗦讨厌”,而后者以“左拉先生烦琐的写实主义”为代表,“据说把映入眼睛的东西事无巨细罗列下来,就能得到自然的真实。此种浅陋真可大发一笑。”
《光·风·梦》是复调小说,在叙述者第三人称的叙事与史蒂文森第一人称的手记这两条线索平行交错中展开。叙述者的目光与其说客观冷静,毋宁说是亲切同情,这使得两个声部此呼彼应,错落租谐。又如从不同方向打出的两束追光,聚在一处,映照出一片丰饶美好。
中岛敦与史蒂文森之间有着太多相似之处。苏格兰小说家史蒂文森一生留下了《宝岛》、《化身博士》等许多脍炙人口的作品,却只活了短暂的四十四年。他从小患肺结核,在人生最后几年只得离开潮湿多雾的英国,定居当时处于英、美、德三国殖民统治下的南太平洋萨摩亚群岛并最终葬身当地。《光·风·梦》描写的就是他在萨摩亚的生活和创作、与当地雄伟阔大的热带风光以及动荡不安的现实政治之间的纠葛。
中岛敦从小患哮喘,与史蒂文森一样,总是受到剧咳的折磨。去世前一年,赴太平洋上的帕劳群岛,任日本在殖民战争时期所设南洋厅的教科书编修,对日本殖民统治颇多微讽。
两人轨迹如此重合,难怪他笔端常带感情。而取材古典时整饬典雅的文体,在描写南洋时变得明媚瑰丽,犹如碧空海风般自由自在地呼吸。下面这段话无疑是借史蒂文森之口诉说的衷曲:
“对自己的死他已经习惯了。或者更准确地说,是抱着一种迎上前去与死游戏、与死赌博的心情。在死亡冰凉的手抓住自己之前,究竟能够编织出多美丽的‘幻想和语言的织锦’?这是一场豪奢的赌局。”
翻开这本小说集,犹如展开中岛敦用生命织就的“幻想和语言的织锦”。
文摘
版权页:
赵国邯郸都城有男儿纪昌,立志成为天下第一弓箭高手。问道寻师期间,得知当今射坛无出高人飞卫之右者,据说能百步穿杨,百发百中。于是千里迢迢寻访飞卫,拜入门下。
飞卫命新进门徒道:“先学会不眨眼睛,而后方可言射。”
纪昌回到家中,钻到妻子的织布机下,翻身仰卧,眼睛一眨不眨地注视着提线木梭在几乎触目可及的地方上上下下忙碌穿梭。妻子不知内情,大吃一惊,不懂夫君为何用怪异的姿势从奇特的角度窥看自己。纪昌训斥了怪不乐意的妻子,让她继续织布。日子一天天过去,纪昌始终用这种可笑的姿势修炼不眨眼的功夫。
两年后,即使急速穿行的木梭掠过睫毛,他的眼睛都不眨一下了。这时,纪昌才久违地从织布机下爬出。他已经修炼得纵然被锐利的锥尖刺向眼眶也目不转睛。不管是忽然有火星飞到眼里,还是眼前余烬飞腾,眼睛始终一眨不眨。眼眶肌肉已经忘记了闭眼的方法,所以即使夜间熟睡,眼睛也睁得大大的。到了后来,竟有一匹小蜘蛛来到他上下睫毛间结网筑巢。至此,他终于满怀自信,前去向师父飞卫禀告。
飞卫听后说道:“只是目不转睛尚不足以学射,必学视而后可。视小如大,视微如著,再来告我。”
纪昌再次回到家,从内衣缝里找出一只虱子,用自己的一根头发将它系住,挂在朝南的窗子上,天天对着凝视。日复一日地凝视着挂在窗下的虱子。最初,那当然不过是一只虱子。二三天后依然是一只虱子。可过了十几天,也许是心情使然,虱子似乎大了一圈。到三个月后,虱子看上去已经明显大如蚕蛹。挂着虱子的窗口外的风景也逐渐变化着。煦日春阳不知何时已变成炎炎夏日,刚还是秋高气爽、北雁南飞,转眼间已是云重天低、几欲飘雪了。
ISBN | 9787101090338 |
---|---|
出版社 | 中华书局 |
作者 | 中岛敦 |
尺寸 | 3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