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子关系对了孩子的世界就对了 7205093074,9787205093075

配送至
$ $ USD 美元

编辑推荐

亲子关系的建立是孩子的成长,更是父母的修行。
别让最温情的父母之爱,成为孩子成长的枷锁。
100个实战案例分析改变数千万焦虑家庭。
新锐家庭关系指导吴在天;
《亲子关系对了孩子的世界就对了》作者的笔触非常细腻,他的文字中,有一股活力从不间断地流淌,有了这样的活力,一本书就可以是滋养的了。
著名心理学家武志红倾情推荐。

作者简介

吴在天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婚姻家庭咨询师,沙盘游戏治疗师。心理圈新锐自媒体撰稿人,数篇“10万+”家庭教育爆款热文制造者。关注孩子以及成人的内心成长。心有大爱,身负无数父母的信赖。

目录

PART 1 父母的情感隔离导致孩子的空心病
孩子的生命该由他自己来经历
被圈养的孩子,他的世界也是个圈圈
“乖”和“懂事”不该是感谢孩子的词语
你曾因为焦虑而强制孩子吃药吗
不被打扰,是孩子成长的奢侈品
孩子的作业,不是缓解父母焦虑的工具
孩子为何容易被诱惑
父母的情感隔离导致孩子的空心病
内在安稳的父母是给孩子最好的礼物
PART 2 爱你的孩子,也爱你内在的孩子
初次当妈不容易,新妈妈的情绪更需被看见
去爱你的孩子,也爱你内在的孩子
别让孩子成为情绪的俘虏
可以离乳时,切勿轻言断奶
我们为何都想要稳稳的幸福
陪伴,才能滋养孩子的兴趣和热情
别让人生陷在比赛中
未知的恐惧,不过是把纸想象成一堵墙
PART 3 让孩子学会跟随自己的内心
留白,让孩子谱写生命的原动力
请还给我自己吃饭的权利
因为有爱,所以自信
欣赏是对孩子最好的表扬
让孩子学会听从自己的内心
如何陪孩子消化那些难以承受的情感体验
熊孩子哭闹时怎么办
孩子哭闹,是想要一个爱的证明
如何拒绝孩子不合理的要求
怎样培养孩子的自控能力
孩子的世界,源于父母给他的人生信条
让你的信任住进孩子的心里
放手,是最好的接纳和祝福
PART 4 了解孩子成长背后的心理动力
有边界才有自我,有拥有才有分享
争抢玩具是教孩子尊重边界的好时机
交换玩具的意义比玩具更有价值
让孩子在争执中学会自己处理问题
孩子被打而不还手,他在想什么
如果孩子打人了,要看到孩子背后的动力
和孩子一起面对校园欺凌
别用谎言教导孩子诚实
离婚了,如何减少对孩子心理的伤害
让孩子学会认识和尊重身体
和孩子谈性,谈的是你对性的态度
性教育是预防被侵犯的必修课
如果住在彼此心里,死亡就不是分离
PART 5 我们都是情绪没长大的成年人
溺爱孩子的真相:其实是为了爱自己
父亲,是孩子走向广阔世界的桥梁
你是“手机爸爸”吗
为什么别人看着我做事,我会做不好
看见孩子——养育孩子最好的套路
所有家暴的目的都是控制
别用成年人的角度去看待孩子的问题
孩子一哭,我就不知道怎么办了
给孩子一个善意的成长环境

序言

孩子问题行为的背后,
多是亲子关系出了问题
我在心理热线做志愿者的时候,有个离家出走的孩子跑到服务站,问我们可不可以让她在服务站住几天。
服务站的志愿者尝试联系她的家人,但是这个孩子非常不情愿,她一直哭着对志愿者说:“别叫我爸爸妈妈来。”
服务站没有办法收留这个孩子,对于离家出走的未成年人,也只能通过联系家长进行劝解及做相关的心理咨询服务。这个孩子当时的情绪很差,说她的妈妈常常说她不认真读书,一点用都没有。为了缓和孩子的情绪,志愿者让孩子暂时留在了这里。
不知道是否因为听说要联系她的家人,她在服务站休息的时候,趁大家不注意还企图吞食安眠药自杀。有志愿者在她手机上找到了她同学的联系方式,最后联系到了她的家人。等到她父母来的时候,我们终于明白这个孩子为什么不愿意见到父母。
孩子的父亲见到孩子的第一反应,不是关心,而是抱怨孩子给他添了麻烦。接着又数落孩子不好好读书,总是往外面跑,回去要好好收拾她……
现场有志愿者忍不住对这位父亲说:“孩子都想着自杀了,你还数落孩子,孩子的命还没有学习重要吗?”
碍于面子,那位家长没有再说什么。但我们都可以想象到,有这样的家长,孩子还谈什么好好学习?
其实,每个孩子天生都带着对世界的好奇心,学习和探索本是件非常自然的事情,但是常常因为父母的焦虑、担心,孩子对世界探索的动力,不得不转移到承接父母的焦虑中来。
很多时候,孩子的问题,无论是学习问题还是行为问题,背后都是家庭情感出现了问题,父母与孩子的亲子关系出了问题。
比如很多家长只看孩子的作业、成绩,却从不关心孩子的情绪、心理,孩子的情感得不到滋养,早恋、网瘾便成了慰藉情感的方式。
有的父母的行为表面上担心孩子,其实是为了缓解内心的焦虑和担忧,孩子在成长中就学会了拯救父母的情绪、拯救别人的情绪。还有些强势的父母,限制和控制孩子,爱自己的想法甚于爱孩子,孩子的自我被拿走,失去了做自己的动力。每一个孩子的成长,都有背后的动力,每一个动力的背后,可能都有我们难以理解的东西。孩子会为了成全父母而放弃成长,孩子也会为了成长,把动力扭曲成问题。
每个成年人都曾是孩子,我们或许都曾想象过当自己做父母的时候,会如何去爱孩子。但我们成为父母之后,似乎又不能理解孩子的那些想法了。当我们情绪急躁的时候,只有一个念头:他怎么这么不懂事?
也许,我们早已忘记了自己童年时的那些内在需求,也无法了解孩子成长的动力。我们只是用自以为正确的方式、对孩子的前途有益的方式,去对待和控制孩子的成长。
成长,不仅仅是对于孩子而言的,也同时发生在每一个成年人身上。

文摘

为什么家长一直在和孩子强调,要有礼貌,要对别人说“谢谢”,但有的孩子就是不懂说“谢谢”,哪怕家长在旁边提醒,孩子也不肯说?难道说声“谢谢”就这么难吗?是不好意思说,还是不想说?
昨天有一位女士给我留言。她说,假期带着六岁的儿子出门逛街,挤上地铁后,便有位年轻的小伙子站起来给他们让座。她告诉过儿子很多次,当别人给自己让座时,要主动跟别人说“谢谢”。结果,儿子一个字都不说,一屁股就坐了下去,一副理所应当的样子,完全没有对别人表示感谢的意思。
碍于公共场合,她又提醒儿子要说“谢谢”,可是儿子望了望对方,依然不说。这位女士当时就有一种崩溃的感觉。回家的路上,她又继续跟儿子强调礼貌的重要性,甚至详细地举例子,什么场合该说“谢谢”,该对什么人说“谢谢”,什么时候去和别人说“谢谢”。儿子表面上好像都懂了,但是她猜想,可能下次遇到类似的情况还是会这样,这也是她感到很无奈的原因。
后来,我反问了她一句:“你一直有提到教孩子说‘谢谢’,生活中,你是否有对你的孩子由衷地表示过感谢呢?你是否曾对他真诚地说过‘谢谢’呢?”
我们经常会对他人说“谢谢”,而对家人说“谢谢”,似乎就会显得有些生分。特别是对孩子,我们似乎很少说“谢谢”,通常我们会对孩子说“真乖”。比如我们带孩子坐公交车,孩子主动给老人让座了,收到最多的回复,可能不是“谢谢”,而是“真乖”“真棒”“真懂事”。家里来小客人了,我们请孩子把他心爱的玩具和零食拿出来分享给小朋友,很可能也会对孩子说“乖,你很棒,你很大方”。
我们欠孩子一句“谢谢”,谢谢他的分享,谢谢他的礼让,谢谢他的帮助。谢谢,不仅是表达感激,也是表达尊重。
有位朋友和我分享了她的一次经历:
有一天,她和孩子去楼下玩,走到一楼大堂的时候,看见前面有一位老奶奶,应该是刚刚从另外一部电梯出来,走在她们前面。老奶奶的腿不太好,拄着拐杖慢慢地往外面走,大概是出去散步吧。她们母女俩走得比较快,已经到了大堂的门口。大门是需要先按一下门禁才能把门打开。朋友按了一下门禁,拉开了门,准备让孩子先出去。孩子走到门边的时候,想了一下,也跟着妈妈站在了大门旁边,和妈妈一起拉着门,照顾行动不便的老奶奶先出去。
老人家见状,很有礼貌地和她们母女俩说了两声“谢谢”。让朋友没想到的是,她的女儿也很有礼貌地回复道:“不客气!”
朋友顿时被那个场景感动了。因为很少出现成年人对孩子说“谢谢”这种情况,即便是在自己家里,姥姥、姥爷通常也只是对孩子说“真乖”“真棒”。
更想不到的是孩子当时的回应,孩子自动反应地说了句“不客气”。朋友说她在平时几乎没有听到过孩子这样的回复,但显然孩子在日常生活中,已经记住了这句话。孩子在成年人之间的交往过程中,已经学会了如何使用“谢谢”“不客气”等礼貌用语,她知道这些话语应该在什么场景下使用。
等这位老奶奶出了大门之后,还回头微笑着对她的孩子说:“谢谢你,小姑娘!”她说当时真的是从心底感受到,老人对孩子说的一句“谢谢”,背后是两个平等人格之间的相互尊重。孩子感受到了对方的感谢和尊重,同时也学会了如何感谢他人的帮助。
成年人之间的交往,建立在一个相对平等的态度上,别人帮助了我们,我们会跟对方说“谢谢”,而不会说“你真乖”“真懂事”。父母与孩子之间,相互尊重的情感更容易交流。这不仅是亲子之间的情感关系,也是两个独立人格之间相互的平等和尊重。同时,这种人格之间的平等和尊重,更有利于孩子社交技能的提升。
然而,为什么常常在面对孩子时,我们要对孩子说“乖”呢?
“乖”是什么?乖,是成人给孩子提供的一种正确的生活方式。当我们要求孩子“乖”的时候,其实是带入了我们内心深处的一些恐惧。比如家里来客人了,有些父母会让孩子和客人的孩子分享玩具,通常会对孩子说“乖,你好棒”。其实,我们担心的是,如果孩子没有这样做,而对方的孩子又哭了的话,我们和亲戚朋友之间就尴尬了。
或者当孩子发自内心地礼让或分享时,我们不对他说“谢谢”,而是跟他说“你好乖呀”,其实这没有尊重孩子行为背后的动机,而是用了另外一种方式,告诉了孩子:你要活得“正确”,是这样才算好孩子,这样才对。这不是在感谢孩子,更不是在表扬孩子,这是在抹杀孩子真实的自我,诱导孩子建立虚假的自我。P9-11
ISBN7205093074,9787205093075
出版社辽宁人民出版社
作者吴在天
尺寸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