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1948年底至1949年初,我华东和中原野战军在以徐州为中心,东起海州、西至商丘、北起临城、南达淮河的广大地区,对国民党军进行了声势浩荡的战略性进攻,形成了三大战役中双方伤亡最重、政治影响最大、战争样式最复杂的战役。作品集中描写了解放军气势如虹、势如破竹般在双堆集、陈官庄等著名战役中围歼国民党一个又一个“王牌主力”部队的恢宏场景,讴歌了百万支前民工纵横千里的奉献精神。与此同时,浓笔泼墨介绍了地下工作者与军统特务间惊心动魄的争斗……通过淮海战役敌我双方力量发生的变化,通过这一标志性战役,反映了民心所向的历史大趋势。……
名人推荐
《苍茫大地》感天动地之后,张新科再献扣人心弦之作
纪念 1948年淮海大地上那场气壮河山的战略大决战
媒体推荐
★扭转乾坤的战略布局
惨烈悲壮的战场搏杀
步步惊心的秘密较量
可歌可泣的支前壮举
人心向背的历史抉择
作者简介
张新科
留德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徐州工程学院校长。全国教育系统先进工作者。我国研究德国教育的知名学者,江苏省“333工程”杰出人才。主持完成国家社科基金、教育部重点课题和省部级人文与社会科学科研课题12项,先后用中英德三种语言发表论文110余篇,出版学术论著8部,获省部级科研奖励9项。
业余从事文学创作二十余年,在《当代》《十月》《钟山》《中国作家》《长江文艺》等文学期刊发表小说220余万字。作品多次被《小说月报》《中华文学选刊》《长篇小说选刊》选登。代表作有《远东来信》《苍茫大地》《鲽鱼计划》《天长夜短》《信人》等。多部作品被改编拍摄成电视剧。曾获江苏省第十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第五届紫金山文学奖和首届“海外文摘”文学奖等。
文摘
1948年初秋。
一场后来震惊中外的战役在一位将军的脑海中已经酝酿了很长一段时间。将军认为,济南战役之后,应该乘胜攻歼苏北淮阴、淮安、宝应、高邮、海州之国民党军队。如果不抓住这个机会调兵遣将,排兵布阵,千载难逢的战机就会稍纵即逝。是尽快向中央进言,还是以沉默方式静待上级的指令?他心存顾虑。中央军委和毛泽东对全局战略定有筹划谋略,自己的意见会不会影响到上级的决策呢?
将军最终选择了前者。
将军的名字叫粟裕,时任华东野战军代司令兼代政委。
这已经不是粟裕第一次斗胆向中央提出建议了。1946年6月,蒋介石发动全面内战后不久,中共中央采纳了他的建议,改变太行、山东、华中三支大军同时出击外线的计划,同意华中野战军主力先在苏中内线作战。
“嘀嘀,嘀嘀嘀,嘀嘀……”1948年9月24日,字斟句酌之后,一封电报从地处泰山脚下、汶河之滨的山东省宁阳县东疏镇大伯集村通过电波分别飞向了中共华东局、中原局和中央军委领导所在地。军委,并报华东局、中原局:
(一) 至此刻为止,攻济战斗已突入内城六个团,敌极混乱,决乘此时机于白昼继续攻歼该敌。……如敌停止北援,则我们下步行动,拟作如下建议:
1. 为更好地改善中原战局,孤立津浦线,并迫使敌人退守(至少要加强)江边及津浦沿线,以减少其机动兵力,与便于我恢复江边工作,为将来渡江创造有利条件,以及便于尔后华野全军进入陇海路以南作战,能得到交通运输供应的方便和争取华中人力、物力对战争的支持,建议即进行淮海战役,该战役可分两阶段:
第一阶段以苏北兵团(须加强一个纵队)攻占两淮,并乘胜收复宝应、高邮,而以全军主力位于宿迁至运河车站沿线两岸,以歼灭可能来援之敌。如敌不援或受阻,而改经浦口、长江自扬州北援,则我于两淮作战结束前后,即进行战役第二步,以三个纵队攻占海州、连云港,结束淮海战役,然后全军转入休整。
……
粟裕
敬晨七时这里是鲁中山区少有的一处平原村落。村子北距济南一百公里,南距曲阜二十五公里,是周围十几个村寨的中心。村子里有一座建于清朝时期的崔家大院,占地四公顷,是方圆百里难得一见的六进六出的大宅,华野“攻济打援”指挥部就设在这里。华野把总部设在大伯集,可谓煞费苦心:一是因为这里战略位置适中,向北便于指挥济南战役,向南可以指挥阻援和打援的部队;二是这个村十分隐蔽,指挥部入住后,往日的集市即被取缔,日常只有千把口人,利于人员监视管控。为了保密和安全起见,白天华野指挥部领导在崔家大院办公,晚上则分散到周围村中不起眼的农户家住宿,没人会想到华野指挥部竟会设在这么个普普通通的村子里。国民党情报机关几乎天天在打探华野指挥部的情况,一架又一架的侦察机在鲁中大地上不分昼夜转着圈儿低空侦察,但直到济南战役结束,他们也没有发现华野指挥部所在地的蛛丝马迹。
“当!当!当!”
“报告!”
“请进!”
随着洪亮的报告声,机要科长走进了中原野战军副司令员陈毅的住处兼办公室,把一份加急电报送了进来。
陈毅接过电报,从头到尾仔细地看着,边看边陷入了沉思,过去的一幕幕像放电影一样从他的脑海中闪过:1946年6月下旬,抗战刚刚结束不到一年,蒋介石不顾全国人民的强烈反对,撕毁停战协定,用突然袭击的手段进攻中原解放区,悍然发动了全面内战,解放战争正式拉开序幕。在接下来将近一年的时间内,国民党军队集中强大兵力,在中原、华东、西北、东北等几个区域内企图围歼中共部队。这一阶段对解放军来说,是艰难的防御阶段,但他们挺过来了。到了1947年6月30日,刘伯承邓小平率领十二万大军强渡黄河,发起了鲁西南战役,千里跃进大别山,揭开了战略进攻的序幕……
突然,陷入凝思的陈毅脸上露出了一丝笑容,他从口袋里摸出香烟抽出一支后,划亮火柴,轻轻地点着。机要科长知道,这是陈司令多年养成的习惯,心情愉快时最愿意点支烟当会儿神仙。
陈毅的思绪延续到了1948年7月。短短两年的时间,国共两党各自的实力发生了根本的变化——解放军经过二十来个月的英勇作战,共歼灭敌军一百六十万人,由此,国民党的兵力已由战争初期的四百三十万人下降到三百六十多万人,其中用于一线作战的正规军只有一百七十多万人,分布于东北、华北、华东、中原、西北五个战场,在战略上已处于被动挨打的地位。与国民党截然不同的是,解放军在不断发展壮大,兵力从战争初期的一百二十多万人增加到二百八十万人,部队正规化建设和武器装备方面也有很大提高,具备了进行大规模运动战、阵地战和城市攻坚战的能力。更令解放军官兵振奋的是,1948年9月16日,华野发起济南战役,经过八天八夜的连续作战,于24日攻克拥有七十万人口的山东省会济南,歼灭国民党军队第二“绥靖区”十万余人,打通了华北与山东地区的联系。这时的中华大地,中原、西北解放区逐渐巩固,华北、华东解放区连成了一片,东北除少数大城市外,绝大部分地区已获得解放。短短两年时间,“国统区”大面积缩水,经济萧条几近崩溃,此时的蒋介石仿佛热锅上的蚂蚁一般坐卧不宁,寝食难安。不久前,潜伏于国民党内部的“孤雁”从南京传来情报,蒋介石鉴于东北战场败局已定,华东、华中战场态势也极为不利,计划由华中“剿总”总司令白崇禧统一指挥武汉、徐州两方面人马,并采纳了“守江必守淮”的建议,准备收缩主力于淮河以南,加强淮河防御,屏障长江,阻解放军于长江以北……
“报告!电报如何处理,请首长指示!”机要科长清脆的声音把陈毅从沉思中拉了回来。
“哦!你先回去吧。”陈毅说道。凭经验,机要科长知道,华野要有大动作了。
此刻陈毅手里拿着的正是粟裕发给中央军委并华东局、中原局的电报。
粟裕经过一个多月的深思熟虑,向中央军委并华东局、中原局建议,他的方案可以简简单单总结成一句话——济南战役结束后应立即开始淮海战役。在向中央军委建议的方案中,粟裕将战役区域界定于两淮和海州地区,目的是使山东解放区和苏北连成一片,即“小淮海”。粟裕这样界定,有自己的考量——当时解放军东北、中原和华东三支大军,各自都有强大的国民党军队要对付,如果此时发动大规模歼灭战,需要邻区之间互相配合、协助打援或钳制才能实现。作为华东野战军的代司令员,粟裕不敢想得太大,只想馒头一口一口嚼,不能一口吃个胖子。
陈毅手拿粟裕的电报,一边看一边踱着步,默默地进行着思考。陈毅知道这封电报的分量,老搭档粟裕的军事指挥才能,没有人比他更清楚。
对目前全国的战局形势,久经沙场的陈毅可谓了如指掌。就在本月的8日至13日,中共中央在河北省平山县西柏坡召开了一次关键性的中央政治局会议。会议的主题只有一个——全力加速解放战争进程。毛泽东在会议上作了《关于我军的战略方针》的讲话。讲话慷慨激昂,振奋人心,字字句句仍回荡在陈毅的脑海里:“我们的战略方针是打倒国民党,战略任务是军队向前进,生产长一寸,加强纪律性,由游击战争过渡到正规战争,建军五百万,歼敌正规军五百个旅,五年左右从根本上打倒国民党。”
想到这里,陈毅突然一拍脑袋,转身向外走去。
一踏进另一间办公室,陈毅的大嗓门立即响了起来:“呵呵,好事来喽!”说完,立即把电报递给了中原野战军司令员刘伯承。
刘伯承有点疑惑地接过电报,认认真真地读了一遍,然后兴奋地对陈毅说:“我看有必要开会研究一下,赶快通知小平他们过来。”
过了大约一刻钟,邓小平、李达等同志先后走了进来。
刘伯承屋内布置非常简单,靠墙角放着一张床,不远处是一张书桌和一把椅子,离门口不远处放着一个农村常用的方桌。几个人围方桌坐下,仔细斟酌着电文,开始了热烈的讨论。
邓小平第一个说话:“我们攻打济南时,国民党在徐州地区集结了三个兵团约十七八万人,为了防止他们北上支援济南,华野在他们北上途中布置了打援部队,使得他们一直在打援部队阵地前徘徊,不敢北上。这充分说明,我军的气势已经让敌人发怵,敌人一直避免在不利条件下与我军硬碰硬,也说明我军对敌人战略决战的有利条件正在日益成熟。”
陈毅接过邓小平的话:“济南战役虽然还没有完全结束,现正在进行战役扫尾,但大势已定,最后的胜利必然属于我们。待济南战役结束,部队简单休整后,下一步必然要向前推进。黄百韬的第七兵团布置在淮阴至海州一带,我看可以先围而歼灭之。”
李达同意陈毅的想法,随之接话:“陈毅同志说得对。徐州方面国民党军邱清泉、李弥两个兵团肯定会前往救援,在华野出击的同时,中野也应该配合作战,牵制徐州之敌并部分消灭之。”
你一言我一语,他们对当前的形势进行了充分分析,也对敌我双方的力量进行了全面评估。最后,刘伯承进行了总结,说粟裕同志的建议可行,认为打大仗的时机已经成熟,完全可以部署大兵团作战的淮海战役。
1948年底至1949年初,我华东和中原野战军在以徐州为中心,东起海州、西至商丘、北起临城、南达淮河的广大地区,对国民党军进行了声势浩荡的战略性进攻,形成了三大战役中双方伤亡最重、政治影响最大、战争样式最复杂的战役。作品集中描写了解放军气势如虹、势如破竹般在双堆集、陈官庄等著名战役中围歼国民党一个又一个“王牌主力”部队的恢宏场景,讴歌了百万支前民工纵横千里的奉献精神。与此同时,浓笔泼墨介绍了地下工作者与军统特务间惊心动魄的争斗……通过淮海战役敌我双方力量发生的变化,通过这一标志性战役,反映了民心所向的历史大趋势。……
名人推荐
《苍茫大地》感天动地之后,张新科再献扣人心弦之作
纪念 1948年淮海大地上那场气壮河山的战略大决战
媒体推荐
★扭转乾坤的战略布局
惨烈悲壮的战场搏杀
步步惊心的秘密较量
可歌可泣的支前壮举
人心向背的历史抉择
作者简介
张新科
留德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徐州工程学院校长。全国教育系统先进工作者。我国研究德国教育的知名学者,江苏省“333工程”杰出人才。主持完成国家社科基金、教育部重点课题和省部级人文与社会科学科研课题12项,先后用中英德三种语言发表论文110余篇,出版学术论著8部,获省部级科研奖励9项。
业余从事文学创作二十余年,在《当代》《十月》《钟山》《中国作家》《长江文艺》等文学期刊发表小说220余万字。作品多次被《小说月报》《中华文学选刊》《长篇小说选刊》选登。代表作有《远东来信》《苍茫大地》《鲽鱼计划》《天长夜短》《信人》等。多部作品被改编拍摄成电视剧。曾获江苏省第十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第五届紫金山文学奖和首届“海外文摘”文学奖等。
文摘
1948年初秋。
一场后来震惊中外的战役在一位将军的脑海中已经酝酿了很长一段时间。将军认为,济南战役之后,应该乘胜攻歼苏北淮阴、淮安、宝应、高邮、海州之国民党军队。如果不抓住这个机会调兵遣将,排兵布阵,千载难逢的战机就会稍纵即逝。是尽快向中央进言,还是以沉默方式静待上级的指令?他心存顾虑。中央军委和毛泽东对全局战略定有筹划谋略,自己的意见会不会影响到上级的决策呢?
将军最终选择了前者。
将军的名字叫粟裕,时任华东野战军代司令兼代政委。
这已经不是粟裕第一次斗胆向中央提出建议了。1946年6月,蒋介石发动全面内战后不久,中共中央采纳了他的建议,改变太行、山东、华中三支大军同时出击外线的计划,同意华中野战军主力先在苏中内线作战。
“嘀嘀,嘀嘀嘀,嘀嘀……”1948年9月24日,字斟句酌之后,一封电报从地处泰山脚下、汶河之滨的山东省宁阳县东疏镇大伯集村通过电波分别飞向了中共华东局、中原局和中央军委领导所在地。军委,并报华东局、中原局:
(一) 至此刻为止,攻济战斗已突入内城六个团,敌极混乱,决乘此时机于白昼继续攻歼该敌。……如敌停止北援,则我们下步行动,拟作如下建议:
1. 为更好地改善中原战局,孤立津浦线,并迫使敌人退守(至少要加强)江边及津浦沿线,以减少其机动兵力,与便于我恢复江边工作,为将来渡江创造有利条件,以及便于尔后华野全军进入陇海路以南作战,能得到交通运输供应的方便和争取华中人力、物力对战争的支持,建议即进行淮海战役,该战役可分两阶段:
第一阶段以苏北兵团(须加强一个纵队)攻占两淮,并乘胜收复宝应、高邮,而以全军主力位于宿迁至运河车站沿线两岸,以歼灭可能来援之敌。如敌不援或受阻,而改经浦口、长江自扬州北援,则我于两淮作战结束前后,即进行战役第二步,以三个纵队攻占海州、连云港,结束淮海战役,然后全军转入休整。
……
粟裕
敬晨七时这里是鲁中山区少有的一处平原村落。村子北距济南一百公里,南距曲阜二十五公里,是周围十几个村寨的中心。村子里有一座建于清朝时期的崔家大院,占地四公顷,是方圆百里难得一见的六进六出的大宅,华野“攻济打援”指挥部就设在这里。华野把总部设在大伯集,可谓煞费苦心:一是因为这里战略位置适中,向北便于指挥济南战役,向南可以指挥阻援和打援的部队;二是这个村十分隐蔽,指挥部入住后,往日的集市即被取缔,日常只有千把口人,利于人员监视管控。为了保密和安全起见,白天华野指挥部领导在崔家大院办公,晚上则分散到周围村中不起眼的农户家住宿,没人会想到华野指挥部竟会设在这么个普普通通的村子里。国民党情报机关几乎天天在打探华野指挥部的情况,一架又一架的侦察机在鲁中大地上不分昼夜转着圈儿低空侦察,但直到济南战役结束,他们也没有发现华野指挥部所在地的蛛丝马迹。
“当!当!当!”
“报告!”
“请进!”
随着洪亮的报告声,机要科长走进了中原野战军副司令员陈毅的住处兼办公室,把一份加急电报送了进来。
陈毅接过电报,从头到尾仔细地看着,边看边陷入了沉思,过去的一幕幕像放电影一样从他的脑海中闪过:1946年6月下旬,抗战刚刚结束不到一年,蒋介石不顾全国人民的强烈反对,撕毁停战协定,用突然袭击的手段进攻中原解放区,悍然发动了全面内战,解放战争正式拉开序幕。在接下来将近一年的时间内,国民党军队集中强大兵力,在中原、华东、西北、东北等几个区域内企图围歼中共部队。这一阶段对解放军来说,是艰难的防御阶段,但他们挺过来了。到了1947年6月30日,刘伯承邓小平率领十二万大军强渡黄河,发起了鲁西南战役,千里跃进大别山,揭开了战略进攻的序幕……
突然,陷入凝思的陈毅脸上露出了一丝笑容,他从口袋里摸出香烟抽出一支后,划亮火柴,轻轻地点着。机要科长知道,这是陈司令多年养成的习惯,心情愉快时最愿意点支烟当会儿神仙。
陈毅的思绪延续到了1948年7月。短短两年的时间,国共两党各自的实力发生了根本的变化——解放军经过二十来个月的英勇作战,共歼灭敌军一百六十万人,由此,国民党的兵力已由战争初期的四百三十万人下降到三百六十多万人,其中用于一线作战的正规军只有一百七十多万人,分布于东北、华北、华东、中原、西北五个战场,在战略上已处于被动挨打的地位。与国民党截然不同的是,解放军在不断发展壮大,兵力从战争初期的一百二十多万人增加到二百八十万人,部队正规化建设和武器装备方面也有很大提高,具备了进行大规模运动战、阵地战和城市攻坚战的能力。更令解放军官兵振奋的是,1948年9月16日,华野发起济南战役,经过八天八夜的连续作战,于24日攻克拥有七十万人口的山东省会济南,歼灭国民党军队第二“绥靖区”十万余人,打通了华北与山东地区的联系。这时的中华大地,中原、西北解放区逐渐巩固,华北、华东解放区连成了一片,东北除少数大城市外,绝大部分地区已获得解放。短短两年时间,“国统区”大面积缩水,经济萧条几近崩溃,此时的蒋介石仿佛热锅上的蚂蚁一般坐卧不宁,寝食难安。不久前,潜伏于国民党内部的“孤雁”从南京传来情报,蒋介石鉴于东北战场败局已定,华东、华中战场态势也极为不利,计划由华中“剿总”总司令白崇禧统一指挥武汉、徐州两方面人马,并采纳了“守江必守淮”的建议,准备收缩主力于淮河以南,加强淮河防御,屏障长江,阻解放军于长江以北……
“报告!电报如何处理,请首长指示!”机要科长清脆的声音把陈毅从沉思中拉了回来。
“哦!你先回去吧。”陈毅说道。凭经验,机要科长知道,华野要有大动作了。
此刻陈毅手里拿着的正是粟裕发给中央军委并华东局、中原局的电报。
粟裕经过一个多月的深思熟虑,向中央军委并华东局、中原局建议,他的方案可以简简单单总结成一句话——济南战役结束后应立即开始淮海战役。在向中央军委建议的方案中,粟裕将战役区域界定于两淮和海州地区,目的是使山东解放区和苏北连成一片,即“小淮海”。粟裕这样界定,有自己的考量——当时解放军东北、中原和华东三支大军,各自都有强大的国民党军队要对付,如果此时发动大规模歼灭战,需要邻区之间互相配合、协助打援或钳制才能实现。作为华东野战军的代司令员,粟裕不敢想得太大,只想馒头一口一口嚼,不能一口吃个胖子。
陈毅手拿粟裕的电报,一边看一边踱着步,默默地进行着思考。陈毅知道这封电报的分量,老搭档粟裕的军事指挥才能,没有人比他更清楚。
对目前全国的战局形势,久经沙场的陈毅可谓了如指掌。就在本月的8日至13日,中共中央在河北省平山县西柏坡召开了一次关键性的中央政治局会议。会议的主题只有一个——全力加速解放战争进程。毛泽东在会议上作了《关于我军的战略方针》的讲话。讲话慷慨激昂,振奋人心,字字句句仍回荡在陈毅的脑海里:“我们的战略方针是打倒国民党,战略任务是军队向前进,生产长一寸,加强纪律性,由游击战争过渡到正规战争,建军五百万,歼敌正规军五百个旅,五年左右从根本上打倒国民党。”
想到这里,陈毅突然一拍脑袋,转身向外走去。
一踏进另一间办公室,陈毅的大嗓门立即响了起来:“呵呵,好事来喽!”说完,立即把电报递给了中原野战军司令员刘伯承。
刘伯承有点疑惑地接过电报,认认真真地读了一遍,然后兴奋地对陈毅说:“我看有必要开会研究一下,赶快通知小平他们过来。”
过了大约一刻钟,邓小平、李达等同志先后走了进来。
刘伯承屋内布置非常简单,靠墙角放着一张床,不远处是一张书桌和一把椅子,离门口不远处放着一个农村常用的方桌。几个人围方桌坐下,仔细斟酌着电文,开始了热烈的讨论。
邓小平第一个说话:“我们攻打济南时,国民党在徐州地区集结了三个兵团约十七八万人,为了防止他们北上支援济南,华野在他们北上途中布置了打援部队,使得他们一直在打援部队阵地前徘徊,不敢北上。这充分说明,我军的气势已经让敌人发怵,敌人一直避免在不利条件下与我军硬碰硬,也说明我军对敌人战略决战的有利条件正在日益成熟。”
陈毅接过邓小平的话:“济南战役虽然还没有完全结束,现正在进行战役扫尾,但大势已定,最后的胜利必然属于我们。待济南战役结束,部队简单休整后,下一步必然要向前推进。黄百韬的第七兵团布置在淮阴至海州一带,我看可以先围而歼灭之。”
李达同意陈毅的想法,随之接话:“陈毅同志说得对。徐州方面国民党军邱清泉、李弥两个兵团肯定会前往救援,在华野出击的同时,中野也应该配合作战,牵制徐州之敌并部分消灭之。”
你一言我一语,他们对当前的形势进行了充分分析,也对敌我双方的力量进行了全面评估。最后,刘伯承进行了总结,说粟裕同志的建议可行,认为打大仗的时机已经成熟,完全可以部署大兵团作战的淮海战役。
ISBN | 9787559430793 |
---|---|
出版社 | 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有限公司, cn books, C6881 |
作者 | 张新科 |
尺寸 | 1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