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编辑推荐
《培育农垦国际大粮商研究》既可供从事现代农业组织创新研究的学者作学术研究参考,也可作为从事农业产业化经营的企业管理者的工作实务参考,还可为农林经济管理部门制定现代农业政策提供决策参考。
作者简介
邵腾伟,男,重庆工商大学财政金融学院副教授、中垦融资租赁股份有限公司董事会秘书,工学学士、金融学硕士、技术经济管理博士、农林经济管理博士后,曾在中央或地方行政机关、企业或高校工作,在农业组织创新、互联网农业、国际大粮商、供应链金融、企业股权战略方面有丰富的研究经历和实战经验。主持国家、省部级研究项目10余项,其中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2项(1项为重点项目)。出版学术专著3部。在《统计研究》、《系统工程学报》、《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中国管理科学》等学术期刊发表论文20余篇。
目录
第1章绪论
1.研究问题的提出
1.2研究的内容框架
1.3研究的技术路线
第2章中国农垦的背景资料
2.1中国农垦的历史渊源
2.2中国农垦的发展历程
2.2.1开拓创业阶段(1949~1966年)
2.2.2曲折发展阶段(1967~1977年)
2.2.3改革探索阶段(1978~1991年)
2.2.4改革推进阶段(1992~2005年)
2.2.5改革深化阶段(2006~2011年)
2.2.6全面改革阶段(2012年至今)
2.3中国农垦的战略地位
2.3.1农垦是保障粮食安全的国家队
2.3.2农垦是发展现代农业的领头羊
2.3.3农垦是中国境外农业的排头兵
2.3.4农垦是中国安边固疆的稳定器
2.4中国农垦的改革诉求
2.4.1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需要
2.4.2中国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
2.4.3农垦企业生存发展的需要
第3章国际大粮商的成长理论
3.1粮食安全理论
3.2产业组织理论
3.3企业成长理论
第4章国际大粮商成长的规律
4.1欧美国际大粮商成长的经验
4.1.1阿彻丹尼尔斯米德兰公司(ADM公司)
4.1.2邦吉公司
4.1.3嘉吉公司
4.1.4路易·达孚公司
4.2日本国际大粮商成长的经验
4.2.1日本全农公司
4.2.2日本丸红公司
4.3中国培育大型农业企业集团的案例
4.3.1中粮集团
4.3.2光明食品
4.3.3象屿股份
4.4国际大粮商成长的一般规律
4.4.1全球范围全产业链布局
4.4.2业务关联性多元化发展
4.4.3集团化多形式全球扩张
4.4.4金融服务配合业务扩张
4.4.5科技创新提升竞争能力
4.4.6本土化融入当地社会
第5章培育农垦国际大粮商的路径选择
5.1农垦国际大粮商的内涵界定
5.2农垦国际大粮商的成长环境
5.2.1同业竞争者
5.2.2潜在进入者
5.2.3上游供应者
5.2.4需求与替代
5.3培育农垦国际大粮商的实施路径
5.3.1打通粮食全产业链做强农垦企业
5.3.2通过农业产融结合做优农垦企业
5.3.3实施联合、联盟、联营做大农垦企业
第6章培育农垦国际大粮商的战略重点
6.1落实农垦“三化”改革
6.1.1农场公司化
6.1.2垦区集团化
6.1.3股权多元化
6.2发展社会化服务农业
6.2.1社会化服务带动周边农业
6.2.2农垦农业社会化服务的主要形式
6.2.3农垦农业社会化服务的典型示范
6.3发展合作化共享农业
6.3.1小农场与大市场对接
6.3.2共享农业的理论框架
6.3.3共享农业示范性案例
6.3.4研究结论及对策建议
6.4发展预售制众筹农业
6.4.1农产品以销定产对接
6.4.2产销对接的预售模型
6.4.3众包生产与众筹预售
6.4.4产销联合决策的案例
6.4.5研究结论及对策建议
6.5发展种养加循环农业
6.5.1循环农业的综合效益
6.5.2循环农业的生态原理
6.5.3循环农业的生态构建
6.6发展消费者体验农业
6.6.1体验捍卫消费者主权
6.6.2消费体验的模型构建
6.6.3消费体验的场景设置
6.6.4提升消费者的满意度
6.6.5研究结论及对策建议
6.7发展互联网智慧农业
6.7.1现代农业智能化的演化发展
6.7.2“互联网+”的智慧农业主要场景
6.7.3“互联网+”的智慧农业实现路径
6.7.4“互联网+”的智慧农业发展对策
6.8发展金融化资本农业
6.8.1农业的金融抑制及其排斥
6.8.2农业全产业链的资金融通
6.8.3农业经营活动的风险规避
6.8.4结论及政策建议
第7章培育农垦国际大粮商的实践探索
7.1培育农垦国际大粮商的产业布局
7.1.1粮食产业
7.1.2橡胶产业
7.1.3棉花产业
7.1.4油料产业
7.1.5糖料产业
7.1.6茶叶产业
7.1.7果蔬产业
7.1.8乳品产业
7.1.9畜禽产业
7.1.10水产产业
7.1.11流通产业
7.1.12农业电商
7.1.13农业金融
7.1.14房地产业
7.1.15生态旅游
7.1.16海外农业
7.1.17农场商贸
7.2培育农垦国际大粮商的组织载体
7.2.1国际粮商的组织形态
7.2.2组织构建的基本原则
7.2.3组织构建的业务流程
7.2.4组建公司的注意事项
7.3培育农垦国际大粮商的初步成效
7.3.1培育农垦国际大粮商取得的阶段性成果
7.3.2典型示范一:中国农垦农场联盟的成立
7.3.3典型示范二:中垦乳业的乳业全产业链
7.3.4典型示范三:中垦租赁的农业产业金融
第8章研究结论及政策含义
参考文献
附录
文摘
版权页:
插图: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问题的提出
当今,世界农业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国际大粮商的主导作用日益增强。以“ABCD”为代表的美欧国际大粮商,不仅掌控着该国农业经济命脉,而且其业务范围遍布全球,对世界农业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在我国,农业产业化水平低,产品市场集中度低,产业链条集成化低,企业经营规模普遍较小,缺乏有国际核心竞争力的大型农业企业集团。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程度的提高,国际大粮商长驱直入,抢占种业等关键领域制高点,通过低价倾销和资本运作,瓦解我国农业产业链,削弱我国对农业的控制权和产品定价权。按照自由贸易理论,我国可以通过进口从国际市场调剂粮食,但现实是从来就没有纯粹的市场经济,一个国家并非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可以通过自由贸易买到粮食,往往还牵涉政治、军事和外交等复杂问题,尤其在当前国内外粮价倒挂的复杂背景下,国际大粮商加紧对我国粮食市场进行布局和控制,给我国粮食安全带来严峻挑战。近年来,尽管我国粮食年年丰收,产量稳定地维持在高位,但奇怪的是,我国每年粮食进口量也很大,并在高位攀升,平均每消耗5斤粮食中就有1斤来自国外进口。其实,中国大规模进口粮食并非国内供给不足,而是进口粮价远低于国产粮价,粮食加工销售企业更愿意从国外进口粮食到国内进行加工销售,以获得更大的差价收益(叶兴庆,2015)。数据显示,从2012年起,国内粮价开始高于国际市场价格,导致国产粮入库,国外粮入市。目前,国产稻谷、小麦、玉米等几个主粮品种的市场价格总体上比国际市场价格高出30%~50%,粮、棉、油、糖等大宗农产品的进口完税价每吨比国内低约一千元,导致粮、棉、油、糖等进口不断增加(陈锡文,2015)。进口增加容易导致两个消极后果:一是粮食库存积压严重,二是冲击国内粮食市场,使国内粮价大跌。若任由其发展,农民种粮积极性、国家粮食安全将深受影响。
国产粮连续增产,但粮食进口量却不断攀升,中国粮食产品缺乏竞争力是由多方面原因造成的,其中最核心的问题是我国粮食定价权的丧失。如果不是2008年发生的全球粮食危机,异常低调的国际四大粮商可能还在继续毫无声息地扩张。现在,国际四大粮商在全球的产业链条逐渐浮出水面。国际四大粮商都是拥有百年历史的跨国粮商,目前,世界粮食交易量的80%都垄断性地控制在它们手中,只有它们才可以给世界粮食定价。这些国际巨头凭借资本与经验的优势,已完成对上游原料和期货、中游生产加工和品牌、下游市场渠道与供应的绝对控制权。目前,全球排名前10位的谷物出口国中,四大粮商占据主导地位的就有9个,它们从种子、饲料、化肥这些最初环节到产、供、销一条龙经营,几乎每一个市场层面都占据绝对优势。由于国际四大粮商在农产品领域都有自己完整的产业链,一旦在目的国站稳脚跟,就利用资本优势迅速破坏该国原有的经营链条,使该国原有的粮食体系变为依附于国际四大粮商的一个环节。
外资粮商与中国市场渊源颇深。早期进入中国市场之时,它们在中国市场并没有设立工厂,而是以设立办事处的形式,以贸易业务为主,同时对中国市场进行多方位研究。路易?达孚公司是20世纪60年代进入中国的,最初的业务是饲料和谷物贸易,并通过农产品期货买卖进行风险控制。直到2006年,路易?达孚公司通过其北京子公司获得中国政府的玉米国内贸易许可证,开始拓展国内市场。公开信息显示,该公司从中国出口玉米的业务量持续增长,其在美国的棉花公司现在已经是中国**的棉花供应商。嘉吉公司的对华贸易始于1972年尼克松访华后不久。目前,嘉吉公司与中国的年贸易额超过50亿美元。过去几年中,嘉吉公司是中国玉米**的买家之一,并开始布局中国的化肥市场,已经建立了全资的山东嘉吉化肥有限公司,以及合资的云南三环中化嘉吉化肥有限公司。除了种植领域外,嘉吉公司在中国的链条基本搭建完成。ADM公司在中国的布局比较巧妙。20世纪90年代初,ADM公司开始与国内中粮集团共同做油脂业务,包括发展“福临门”等品牌食用油。1995年,ADM公司在中国大连建立独资子公司,随后又在广州和成都等地拥有了从事其他业务的工厂。从2000年开始,ADM公司开始大规模进军中国市场,并通过参股的方式进行全面布局,还收购了华农集团湛江油脂厂30%的股份。邦吉公司进入中国市场稍晚一些,注重从农场到终端的全产业链运营。
外资粮食企业到中国来,对中国粮食市场的发展是有好处的,但如果外资一旦在中国的粮食市场中起主导作用,就会危及我国粮食安全(李国祥,2016)。在自由贸易体系下,资本渗透进农业,攫取了美国政府的大量补贴,从而得以在全球推销低价粮食。与此同时,各国在低价粮食的倾销之下,逐渐丧失粮食自主权,美国粮食巨头和国家政权结合而成的“粮食帝国”得以掌控全球的粮食主权。中国的种业、农民和加工企业散、小、差,国际大粮商运用产业链战术,只需要打开其中一个环节,整个产业就被全部拿下,从而丧失粮食话语权。中国粮食话语权旁落,以大豆市场的教训最为惨痛。大豆原产于中国,世界各国栽培的大豆都是由中国直接或间接传播出去的。中国大豆产量一度比全世界其他国家的大豆产量之和还要多。2001年,中国对外开放大豆市场,外资企业不断涌入国内,跨国巨头开始涉足中国大豆业。2004年,在遭遇国际投资基金的疯狂打压后,中国中小型大豆加工企业和本土榨油企业不堪承受负荷,纷纷宣布破产,被外资低价兼并。根据公开资料显示,在2004年的大豆危机后,四大跨国粮商成功地控制了大豆85%的实际加工能力。这些被四大粮商所控制的榨油企业只收购转基因大豆,不收购国产大豆,收购价比较高,逼迫农民只能种植转基因大豆,且种子要从国外进口。转基因大豆占据中国市场后,中国大豆的定价权就这样落入外国人手中。目前,中国已经成为全球**的大豆进口国,每年的进口量达到全球总进口量的1/3。根据海关总署统计,2015年大豆进口量达到创纪录的8169万吨,比2014年增加了14.4%。种种迹象表明,“ABCD”控制中国的大豆定价权实际上并不是仅仅为了获取加工利润这么简单,而是在做一个非常庞大的全球战略布局,中国仅仅是这个布局中的一环。一般情况下,大豆压榨企业的资金大约有95%将用于原材料的采购。因此,大豆价格至为关键。国际大粮商所拥有的大豆价格定价权正是其拥有的整合中国市场能力的关键因素,也正是它们打垮竞争对手、垄断市场的**武器。国际大粮商使用产业链战术,短短几年就把中国大豆企业打败了。
控制大豆是外资图谋中国粮食市场的开始。一位国内粮食企业高管研究认为,跨国粮商投资我国大豆加工业是以销售外国大豆为前提的。ADM公司收购了华农集团湛江油脂厂30%的股份,却取得了其70%的原料采购权。这说明跨国粮商并不想利用我国大豆加工企业来赚钱,更不想涉足大豆加工业,只是想通过参股来获得进口大豆的话语权,把我国大豆加工业作为变现国际贸易利润的一个环节。在大豆领域得手之后,跨国粮商又开始操控食用油定价权。数据显示,“ABCD”四大跨国粮商已经控制了中国75%以上的油脂市场原料与加工及食用油供应。中国97家大型油脂企业中,跨国粮商控股64家。它们凭借国际资本,已基本完成对上、中、下游的绝对控制权。食用油市场中众多响当当的品牌早已被跨国粮商收入囊中。ADM公司在中国扩张的“标志性作品”为2000年其与新加坡丰益公司投资组建的中国**的粮油集团——益海集团。尤其是2006年底,丰益国际以27亿美元收购了嘉里粮油,并与其在中国的子公司益海集团合并,成为规模更为庞大的益海嘉里集团。ADM公司与新加坡丰益国际共同控制的益海嘉里,在国内食用油市场已经占有60%~70%的份额,金龙鱼、胡姬花、鲤鱼等食用油品牌同属益海嘉里所有。在合并的当年,就有媒体称益海嘉里掌握了国内油脂价格的控制权,成为中国食用油寡头。跨国资本以高于国家保护价收购国产大豆,目的是对大豆产业进行垄断。从全国的市场占有率来说,国产大豆只是一小部分,益海集团在国内转基因食用油市场中的占有率很高,其目的是控制大豆产品的定价权。外资控制了大豆领域,大豆油价格便容易被操纵。比如,2007年,在跨国粮商的操控下,国内食用油价格猛涨,中国储备粮管理总公司为此抛出20万吨食用油平抑油价,却未见效果。2010年初,金龙鱼等主要品牌食用油在全国范围内掀起了一轮涨价潮,售价几乎上涨了10%。根据中国粮油学会油脂分会的统计数据,中国油脂油料净进口总量已由2000年的461.4万吨上升到2010年的2088.9万吨,10年间增长了353%,并呈现不断加速上升的趋势。与此同时,中国食用植物油的自给率已由21世纪初的60%下降到目前的37%左右。中国十大食用油加工企业中,年产量150万吨以上的有3家,即益海、嘉里和中粮,前两家企业同属一个集团,即丰益国际,系新加坡丰益集团与美国ADM公司共同投资组建的。嘉里拥有金龙鱼、胡姬花、花旗等食用油品牌,金龙鱼已成功控股38家企业,参股鲁花等加工企业,工厂遍布全国。而“中粮系”食用植物油的主要贸易进口对象仍是ADM公司。目前,金龙鱼、福临门、鲁花三大食用油品牌占中国食用油70%以上市场份额,即“丰益嘉里系”独占中国食用油近50%市场份额。在外资形成原料买方垄断的同时,也垄断了产品定价权。
产业链战术符合微笑曲线理论,两端分别是上游种子和下游产品,把这两头一占领,整个产业就被控制住了。粮食的定价权在别人手中,中国粮食安全就受到威胁。外资进入粮食流通领域后,凭借其强劲的实力,通过兼并、收购、合作等方式主导国内粮食流通格局,挤压国内粮食企业的生存空间,控制中国粮价,进而威胁国内粮食安全。“大豆失守”只是外资操控中国粮食市场的一个缩影,水稻和玉米正在遭遇与大豆同样的经历。“ABCD”等国际粮商目前正在加紧对中国水稻和玉米控制权进行布局。对于粮食安全而言,最重要的是谷物,包括小麦、稻谷、玉米,同时还有作为食用植物油原料的豆类。在这些领域,外资那只“看不见的手”几乎无处不在。中国“大豆沦陷”已成事实,稻谷、小麦、玉米三大主粮也慢慢落入外资的布局中。早在十多年前,外资就开始在东北布局水稻全产业链,从种子、种植、仓储到加工,无一遗漏。2005年,丰益国际就与黑龙江佳木斯市政府开展了益海粮油综合加工项目,益海(佳木斯)粮油公司负责丰益国际在东北的业务开展,涉足水稻、大豆、玉米等系列的深加工。益海粮油在佳木斯市的水稻生产基地,生产香满园、金元宝、香宴、鲤鱼和金龙鱼5个品牌、多种规格的大米品牌产品。与此同时,益海粮油也没有放过对中国种业的市场布局。目前,我国采购益海粮食的种子已占到我国进口粮食种子的70%,采购益海的蔬菜花卉类种子已占到我国进口蔬菜花卉类种子的92%。益海种业已经在河北、安徽、新疆、吉林、北京和黑龙江成立了6个省级公司。据了解,外资企业已在中国审定了84个玉米品种,尽管外资玉米品种所占的市场份额还比较小,但在近几年里,一些外资玉米品种在中国的推广速度却很快。美国孟山都公司在广西推广种植了1000多万亩玉米,相当于黑龙江种植面积的1/5。玉米是养殖行业中的主要原料,一旦被外资控制,中国的养殖业就要受制于外资,猪、鸡、鸭肉类价格可能也要看外资的“脸色”。
随着外商规模不断扩大,外资抢占市场的行为越来越隐蔽。近年来,跨国粮商逐渐把国有基层粮库作为切入点,在租赁基层粮库进行代储的同时,也与基层粮库从事粮食贸易与深加工合作。对于外资的图谋,国家海关总署早在2009年就隐隐觉察到,并指出:丰益国际斥巨资进驻东北是当前我国在粮食生产和出口中值得关注的问题。遗憾的是,外资在中国粮食主产区大肆收购国有粮库,布局全产业链战术时,却得到了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2008年,益海粮油以极低的门槛收购了黑龙江富锦九粮库和黑龙江省绥化第四粮库用于水稻加工和稻壳发电,并依托当地丰富的农产品资源,进行大规模的粮食精深加工。此前,益海集团已经在全国各地与地方粮库合作,河北省南皮县,山东省武城县、嘉祥县、庆云县以及河北的孟村县等地的县粮食局直属国有粮库都和益海集团有合作。在全国主要的粮食产区,跨国粮商与县级粮库都有不同程度的合作。除了益海集团,邦吉、嘉吉、路易?
《培育农垦国际大粮商研究》既可供从事现代农业组织创新研究的学者作学术研究参考,也可作为从事农业产业化经营的企业管理者的工作实务参考,还可为农林经济管理部门制定现代农业政策提供决策参考。
作者简介
邵腾伟,男,重庆工商大学财政金融学院副教授、中垦融资租赁股份有限公司董事会秘书,工学学士、金融学硕士、技术经济管理博士、农林经济管理博士后,曾在中央或地方行政机关、企业或高校工作,在农业组织创新、互联网农业、国际大粮商、供应链金融、企业股权战略方面有丰富的研究经历和实战经验。主持国家、省部级研究项目10余项,其中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2项(1项为重点项目)。出版学术专著3部。在《统计研究》、《系统工程学报》、《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中国管理科学》等学术期刊发表论文20余篇。
目录
第1章绪论
1.研究问题的提出
1.2研究的内容框架
1.3研究的技术路线
第2章中国农垦的背景资料
2.1中国农垦的历史渊源
2.2中国农垦的发展历程
2.2.1开拓创业阶段(1949~1966年)
2.2.2曲折发展阶段(1967~1977年)
2.2.3改革探索阶段(1978~1991年)
2.2.4改革推进阶段(1992~2005年)
2.2.5改革深化阶段(2006~2011年)
2.2.6全面改革阶段(2012年至今)
2.3中国农垦的战略地位
2.3.1农垦是保障粮食安全的国家队
2.3.2农垦是发展现代农业的领头羊
2.3.3农垦是中国境外农业的排头兵
2.3.4农垦是中国安边固疆的稳定器
2.4中国农垦的改革诉求
2.4.1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需要
2.4.2中国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
2.4.3农垦企业生存发展的需要
第3章国际大粮商的成长理论
3.1粮食安全理论
3.2产业组织理论
3.3企业成长理论
第4章国际大粮商成长的规律
4.1欧美国际大粮商成长的经验
4.1.1阿彻丹尼尔斯米德兰公司(ADM公司)
4.1.2邦吉公司
4.1.3嘉吉公司
4.1.4路易·达孚公司
4.2日本国际大粮商成长的经验
4.2.1日本全农公司
4.2.2日本丸红公司
4.3中国培育大型农业企业集团的案例
4.3.1中粮集团
4.3.2光明食品
4.3.3象屿股份
4.4国际大粮商成长的一般规律
4.4.1全球范围全产业链布局
4.4.2业务关联性多元化发展
4.4.3集团化多形式全球扩张
4.4.4金融服务配合业务扩张
4.4.5科技创新提升竞争能力
4.4.6本土化融入当地社会
第5章培育农垦国际大粮商的路径选择
5.1农垦国际大粮商的内涵界定
5.2农垦国际大粮商的成长环境
5.2.1同业竞争者
5.2.2潜在进入者
5.2.3上游供应者
5.2.4需求与替代
5.3培育农垦国际大粮商的实施路径
5.3.1打通粮食全产业链做强农垦企业
5.3.2通过农业产融结合做优农垦企业
5.3.3实施联合、联盟、联营做大农垦企业
第6章培育农垦国际大粮商的战略重点
6.1落实农垦“三化”改革
6.1.1农场公司化
6.1.2垦区集团化
6.1.3股权多元化
6.2发展社会化服务农业
6.2.1社会化服务带动周边农业
6.2.2农垦农业社会化服务的主要形式
6.2.3农垦农业社会化服务的典型示范
6.3发展合作化共享农业
6.3.1小农场与大市场对接
6.3.2共享农业的理论框架
6.3.3共享农业示范性案例
6.3.4研究结论及对策建议
6.4发展预售制众筹农业
6.4.1农产品以销定产对接
6.4.2产销对接的预售模型
6.4.3众包生产与众筹预售
6.4.4产销联合决策的案例
6.4.5研究结论及对策建议
6.5发展种养加循环农业
6.5.1循环农业的综合效益
6.5.2循环农业的生态原理
6.5.3循环农业的生态构建
6.6发展消费者体验农业
6.6.1体验捍卫消费者主权
6.6.2消费体验的模型构建
6.6.3消费体验的场景设置
6.6.4提升消费者的满意度
6.6.5研究结论及对策建议
6.7发展互联网智慧农业
6.7.1现代农业智能化的演化发展
6.7.2“互联网+”的智慧农业主要场景
6.7.3“互联网+”的智慧农业实现路径
6.7.4“互联网+”的智慧农业发展对策
6.8发展金融化资本农业
6.8.1农业的金融抑制及其排斥
6.8.2农业全产业链的资金融通
6.8.3农业经营活动的风险规避
6.8.4结论及政策建议
第7章培育农垦国际大粮商的实践探索
7.1培育农垦国际大粮商的产业布局
7.1.1粮食产业
7.1.2橡胶产业
7.1.3棉花产业
7.1.4油料产业
7.1.5糖料产业
7.1.6茶叶产业
7.1.7果蔬产业
7.1.8乳品产业
7.1.9畜禽产业
7.1.10水产产业
7.1.11流通产业
7.1.12农业电商
7.1.13农业金融
7.1.14房地产业
7.1.15生态旅游
7.1.16海外农业
7.1.17农场商贸
7.2培育农垦国际大粮商的组织载体
7.2.1国际粮商的组织形态
7.2.2组织构建的基本原则
7.2.3组织构建的业务流程
7.2.4组建公司的注意事项
7.3培育农垦国际大粮商的初步成效
7.3.1培育农垦国际大粮商取得的阶段性成果
7.3.2典型示范一:中国农垦农场联盟的成立
7.3.3典型示范二:中垦乳业的乳业全产业链
7.3.4典型示范三:中垦租赁的农业产业金融
第8章研究结论及政策含义
参考文献
附录
文摘
版权页:
插图: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问题的提出
当今,世界农业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国际大粮商的主导作用日益增强。以“ABCD”为代表的美欧国际大粮商,不仅掌控着该国农业经济命脉,而且其业务范围遍布全球,对世界农业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在我国,农业产业化水平低,产品市场集中度低,产业链条集成化低,企业经营规模普遍较小,缺乏有国际核心竞争力的大型农业企业集团。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程度的提高,国际大粮商长驱直入,抢占种业等关键领域制高点,通过低价倾销和资本运作,瓦解我国农业产业链,削弱我国对农业的控制权和产品定价权。按照自由贸易理论,我国可以通过进口从国际市场调剂粮食,但现实是从来就没有纯粹的市场经济,一个国家并非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可以通过自由贸易买到粮食,往往还牵涉政治、军事和外交等复杂问题,尤其在当前国内外粮价倒挂的复杂背景下,国际大粮商加紧对我国粮食市场进行布局和控制,给我国粮食安全带来严峻挑战。近年来,尽管我国粮食年年丰收,产量稳定地维持在高位,但奇怪的是,我国每年粮食进口量也很大,并在高位攀升,平均每消耗5斤粮食中就有1斤来自国外进口。其实,中国大规模进口粮食并非国内供给不足,而是进口粮价远低于国产粮价,粮食加工销售企业更愿意从国外进口粮食到国内进行加工销售,以获得更大的差价收益(叶兴庆,2015)。数据显示,从2012年起,国内粮价开始高于国际市场价格,导致国产粮入库,国外粮入市。目前,国产稻谷、小麦、玉米等几个主粮品种的市场价格总体上比国际市场价格高出30%~50%,粮、棉、油、糖等大宗农产品的进口完税价每吨比国内低约一千元,导致粮、棉、油、糖等进口不断增加(陈锡文,2015)。进口增加容易导致两个消极后果:一是粮食库存积压严重,二是冲击国内粮食市场,使国内粮价大跌。若任由其发展,农民种粮积极性、国家粮食安全将深受影响。
国产粮连续增产,但粮食进口量却不断攀升,中国粮食产品缺乏竞争力是由多方面原因造成的,其中最核心的问题是我国粮食定价权的丧失。如果不是2008年发生的全球粮食危机,异常低调的国际四大粮商可能还在继续毫无声息地扩张。现在,国际四大粮商在全球的产业链条逐渐浮出水面。国际四大粮商都是拥有百年历史的跨国粮商,目前,世界粮食交易量的80%都垄断性地控制在它们手中,只有它们才可以给世界粮食定价。这些国际巨头凭借资本与经验的优势,已完成对上游原料和期货、中游生产加工和品牌、下游市场渠道与供应的绝对控制权。目前,全球排名前10位的谷物出口国中,四大粮商占据主导地位的就有9个,它们从种子、饲料、化肥这些最初环节到产、供、销一条龙经营,几乎每一个市场层面都占据绝对优势。由于国际四大粮商在农产品领域都有自己完整的产业链,一旦在目的国站稳脚跟,就利用资本优势迅速破坏该国原有的经营链条,使该国原有的粮食体系变为依附于国际四大粮商的一个环节。
外资粮商与中国市场渊源颇深。早期进入中国市场之时,它们在中国市场并没有设立工厂,而是以设立办事处的形式,以贸易业务为主,同时对中国市场进行多方位研究。路易?达孚公司是20世纪60年代进入中国的,最初的业务是饲料和谷物贸易,并通过农产品期货买卖进行风险控制。直到2006年,路易?达孚公司通过其北京子公司获得中国政府的玉米国内贸易许可证,开始拓展国内市场。公开信息显示,该公司从中国出口玉米的业务量持续增长,其在美国的棉花公司现在已经是中国**的棉花供应商。嘉吉公司的对华贸易始于1972年尼克松访华后不久。目前,嘉吉公司与中国的年贸易额超过50亿美元。过去几年中,嘉吉公司是中国玉米**的买家之一,并开始布局中国的化肥市场,已经建立了全资的山东嘉吉化肥有限公司,以及合资的云南三环中化嘉吉化肥有限公司。除了种植领域外,嘉吉公司在中国的链条基本搭建完成。ADM公司在中国的布局比较巧妙。20世纪90年代初,ADM公司开始与国内中粮集团共同做油脂业务,包括发展“福临门”等品牌食用油。1995年,ADM公司在中国大连建立独资子公司,随后又在广州和成都等地拥有了从事其他业务的工厂。从2000年开始,ADM公司开始大规模进军中国市场,并通过参股的方式进行全面布局,还收购了华农集团湛江油脂厂30%的股份。邦吉公司进入中国市场稍晚一些,注重从农场到终端的全产业链运营。
外资粮食企业到中国来,对中国粮食市场的发展是有好处的,但如果外资一旦在中国的粮食市场中起主导作用,就会危及我国粮食安全(李国祥,2016)。在自由贸易体系下,资本渗透进农业,攫取了美国政府的大量补贴,从而得以在全球推销低价粮食。与此同时,各国在低价粮食的倾销之下,逐渐丧失粮食自主权,美国粮食巨头和国家政权结合而成的“粮食帝国”得以掌控全球的粮食主权。中国的种业、农民和加工企业散、小、差,国际大粮商运用产业链战术,只需要打开其中一个环节,整个产业就被全部拿下,从而丧失粮食话语权。中国粮食话语权旁落,以大豆市场的教训最为惨痛。大豆原产于中国,世界各国栽培的大豆都是由中国直接或间接传播出去的。中国大豆产量一度比全世界其他国家的大豆产量之和还要多。2001年,中国对外开放大豆市场,外资企业不断涌入国内,跨国巨头开始涉足中国大豆业。2004年,在遭遇国际投资基金的疯狂打压后,中国中小型大豆加工企业和本土榨油企业不堪承受负荷,纷纷宣布破产,被外资低价兼并。根据公开资料显示,在2004年的大豆危机后,四大跨国粮商成功地控制了大豆85%的实际加工能力。这些被四大粮商所控制的榨油企业只收购转基因大豆,不收购国产大豆,收购价比较高,逼迫农民只能种植转基因大豆,且种子要从国外进口。转基因大豆占据中国市场后,中国大豆的定价权就这样落入外国人手中。目前,中国已经成为全球**的大豆进口国,每年的进口量达到全球总进口量的1/3。根据海关总署统计,2015年大豆进口量达到创纪录的8169万吨,比2014年增加了14.4%。种种迹象表明,“ABCD”控制中国的大豆定价权实际上并不是仅仅为了获取加工利润这么简单,而是在做一个非常庞大的全球战略布局,中国仅仅是这个布局中的一环。一般情况下,大豆压榨企业的资金大约有95%将用于原材料的采购。因此,大豆价格至为关键。国际大粮商所拥有的大豆价格定价权正是其拥有的整合中国市场能力的关键因素,也正是它们打垮竞争对手、垄断市场的**武器。国际大粮商使用产业链战术,短短几年就把中国大豆企业打败了。
控制大豆是外资图谋中国粮食市场的开始。一位国内粮食企业高管研究认为,跨国粮商投资我国大豆加工业是以销售外国大豆为前提的。ADM公司收购了华农集团湛江油脂厂30%的股份,却取得了其70%的原料采购权。这说明跨国粮商并不想利用我国大豆加工企业来赚钱,更不想涉足大豆加工业,只是想通过参股来获得进口大豆的话语权,把我国大豆加工业作为变现国际贸易利润的一个环节。在大豆领域得手之后,跨国粮商又开始操控食用油定价权。数据显示,“ABCD”四大跨国粮商已经控制了中国75%以上的油脂市场原料与加工及食用油供应。中国97家大型油脂企业中,跨国粮商控股64家。它们凭借国际资本,已基本完成对上、中、下游的绝对控制权。食用油市场中众多响当当的品牌早已被跨国粮商收入囊中。ADM公司在中国扩张的“标志性作品”为2000年其与新加坡丰益公司投资组建的中国**的粮油集团——益海集团。尤其是2006年底,丰益国际以27亿美元收购了嘉里粮油,并与其在中国的子公司益海集团合并,成为规模更为庞大的益海嘉里集团。ADM公司与新加坡丰益国际共同控制的益海嘉里,在国内食用油市场已经占有60%~70%的份额,金龙鱼、胡姬花、鲤鱼等食用油品牌同属益海嘉里所有。在合并的当年,就有媒体称益海嘉里掌握了国内油脂价格的控制权,成为中国食用油寡头。跨国资本以高于国家保护价收购国产大豆,目的是对大豆产业进行垄断。从全国的市场占有率来说,国产大豆只是一小部分,益海集团在国内转基因食用油市场中的占有率很高,其目的是控制大豆产品的定价权。外资控制了大豆领域,大豆油价格便容易被操纵。比如,2007年,在跨国粮商的操控下,国内食用油价格猛涨,中国储备粮管理总公司为此抛出20万吨食用油平抑油价,却未见效果。2010年初,金龙鱼等主要品牌食用油在全国范围内掀起了一轮涨价潮,售价几乎上涨了10%。根据中国粮油学会油脂分会的统计数据,中国油脂油料净进口总量已由2000年的461.4万吨上升到2010年的2088.9万吨,10年间增长了353%,并呈现不断加速上升的趋势。与此同时,中国食用植物油的自给率已由21世纪初的60%下降到目前的37%左右。中国十大食用油加工企业中,年产量150万吨以上的有3家,即益海、嘉里和中粮,前两家企业同属一个集团,即丰益国际,系新加坡丰益集团与美国ADM公司共同投资组建的。嘉里拥有金龙鱼、胡姬花、花旗等食用油品牌,金龙鱼已成功控股38家企业,参股鲁花等加工企业,工厂遍布全国。而“中粮系”食用植物油的主要贸易进口对象仍是ADM公司。目前,金龙鱼、福临门、鲁花三大食用油品牌占中国食用油70%以上市场份额,即“丰益嘉里系”独占中国食用油近50%市场份额。在外资形成原料买方垄断的同时,也垄断了产品定价权。
产业链战术符合微笑曲线理论,两端分别是上游种子和下游产品,把这两头一占领,整个产业就被控制住了。粮食的定价权在别人手中,中国粮食安全就受到威胁。外资进入粮食流通领域后,凭借其强劲的实力,通过兼并、收购、合作等方式主导国内粮食流通格局,挤压国内粮食企业的生存空间,控制中国粮价,进而威胁国内粮食安全。“大豆失守”只是外资操控中国粮食市场的一个缩影,水稻和玉米正在遭遇与大豆同样的经历。“ABCD”等国际粮商目前正在加紧对中国水稻和玉米控制权进行布局。对于粮食安全而言,最重要的是谷物,包括小麦、稻谷、玉米,同时还有作为食用植物油原料的豆类。在这些领域,外资那只“看不见的手”几乎无处不在。中国“大豆沦陷”已成事实,稻谷、小麦、玉米三大主粮也慢慢落入外资的布局中。早在十多年前,外资就开始在东北布局水稻全产业链,从种子、种植、仓储到加工,无一遗漏。2005年,丰益国际就与黑龙江佳木斯市政府开展了益海粮油综合加工项目,益海(佳木斯)粮油公司负责丰益国际在东北的业务开展,涉足水稻、大豆、玉米等系列的深加工。益海粮油在佳木斯市的水稻生产基地,生产香满园、金元宝、香宴、鲤鱼和金龙鱼5个品牌、多种规格的大米品牌产品。与此同时,益海粮油也没有放过对中国种业的市场布局。目前,我国采购益海粮食的种子已占到我国进口粮食种子的70%,采购益海的蔬菜花卉类种子已占到我国进口蔬菜花卉类种子的92%。益海种业已经在河北、安徽、新疆、吉林、北京和黑龙江成立了6个省级公司。据了解,外资企业已在中国审定了84个玉米品种,尽管外资玉米品种所占的市场份额还比较小,但在近几年里,一些外资玉米品种在中国的推广速度却很快。美国孟山都公司在广西推广种植了1000多万亩玉米,相当于黑龙江种植面积的1/5。玉米是养殖行业中的主要原料,一旦被外资控制,中国的养殖业就要受制于外资,猪、鸡、鸭肉类价格可能也要看外资的“脸色”。
随着外商规模不断扩大,外资抢占市场的行为越来越隐蔽。近年来,跨国粮商逐渐把国有基层粮库作为切入点,在租赁基层粮库进行代储的同时,也与基层粮库从事粮食贸易与深加工合作。对于外资的图谋,国家海关总署早在2009年就隐隐觉察到,并指出:丰益国际斥巨资进驻东北是当前我国在粮食生产和出口中值得关注的问题。遗憾的是,外资在中国粮食主产区大肆收购国有粮库,布局全产业链战术时,却得到了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2008年,益海粮油以极低的门槛收购了黑龙江富锦九粮库和黑龙江省绥化第四粮库用于水稻加工和稻壳发电,并依托当地丰富的农产品资源,进行大规模的粮食精深加工。此前,益海集团已经在全国各地与地方粮库合作,河北省南皮县,山东省武城县、嘉祥县、庆云县以及河北的孟村县等地的县粮食局直属国有粮库都和益海集团有合作。在全国主要的粮食产区,跨国粮商与县级粮库都有不同程度的合作。除了益海集团,邦吉、嘉吉、路易?
ISBN | 7030526198,9787030526199 |
---|---|
出版社 | 科学出版社 |
作者 | 邵腾伟 |
尺寸 | 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