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贸易投资与人才培养 9787302500469

配送至
$ $ USD 美元

编辑推荐

作者从事国际贸易与国际投资理论研究和国贸专业人才培养已经30年。30年来,作为江汉大学国贸专业的奠基人,作者参与并见证了该专业从三年制大专到四年制本科,再到国际商务硕士研究生建设的整个发展过程。为了进一步提升国贸专业科研能力和教学水平,打造一流学科,决定出版《国际贸易投资与人才培养》,内容涵盖作者长期从事国际贸易、国际投资和国贸人才培养等方面的研究成果,涉及比较优势与外贸发展战略、外贸企业改革与贸易实践、对外直接投资与“雁行模式”、利用外资与国际产业转移、产业集群与区域经济发展、家族企业成长与制度变革、电子商务与贸易模式创新、国贸人才培养与素质提升等八个方面,希望能以此专著,尽量多纬度、跨时空、多视角地展现作者对国际贸易、国际投资与人才培养等方面的研究探索和不懈追求。

目录

目 录
比较优势与外贸发展战略 1
从比较优势向竞争优势转变——中国产业发展战略调整的必然选择 2
一、比较优势理论与竞争优势理论的核心内容 2
二、比较优势与竞争优势之间的相互关系 4
三、中国产业发展实现从比较优势向竞争优势转变的战略调整 7
比较优势动态变化规律与中国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11
一、国际产业转移与比较优势的相互关系 11
二、国际产业转移与比较优势的动态变化规律 13
三、对中国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的思考 16
国外动态比较优势理论演进与发展 ——对当今中国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思考 19
一、源于要素结构变化的动态比较优势理论 19
二、源于技术进步的动态比较优势理论 21
三、源于其他角度的动态比较优势理论 24
四、对当前中国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思考 24
外贸企业改革与贸易实践 28
当前国有外贸企业发展所面临的几个问题 29
一、如何适应外贸体制转换问题 29
二、如何真正落实经营自主权问题 31
三、如何提高出口商品结构效益 31
四、如何提高企业规模效益问题 33
当前影响和制约武汉市对外贸易 进一步发展的几个问题 35
一、问题的提出 35
二、相应的对策 37
中国碳减排的主要路径探索 40
一、引言 40
二、碳关税 40
三、主要温室气体减排措施 41
四、国外开征碳税成功经验 42
五、应对之策 43
六、结论 43
浅析出口报价核算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 45
一、明确出口报价的要素构成与界定,是准确核算出口报价的 基础 45
二、重点掌握成本核算基本规律及方法,是科学核算出口报价 的核心 46
三、熟练运用三种常用出口报价核算,是实现出口灵活报价的关键 48
对外直接投资与“雁行模式” 51
论小岛清对外直接投资理论的实质及其局限性 52
一、小岛清对外直接投资理论的核心内容 52
二、小岛清的对外直接投资理论的实质 54
三、小岛清对外直接投资理论的局限性 55
四、“日本型”对外直接投资动因的新变化 56
论“雁行模式”的理论实质及其局限性 59
一、“雁行模式”理论的核心内容 59
二、“雁行模式”理论的实质 61
三、“雁行模式”理论的局限性 63
四、两点启示 65
“雁行模式”理论与日本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对“雁行模式”走向衰落的再思考 68
一、“雁行模式”理论形成发展,为战后日本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供了理论依据 68
二、战后日本产业结构成功实现优化升级,揭示出“雁行模式”理论的本质特征 70
三、20世纪末至今,日本产业结构优化升级长期乏力,最终导致“雁行模式”
走向衰落 73
四、几点启示 75
战后日本对外直接投资的特点 77
一、战后日本对外直接投资的基本特点 77
二、20世纪90年代日本对外直接投资的趋势 80
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日本对外直接投资的发展趋势 82
一、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日本对外直接投资的总体规模 82
二、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日本对外直接投资的区位战略 84
三、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日本对外直接投资的行业结构变化 86
利用外资与国际产业转移 89
国际产业转移的基本规律及变化趋势 90
一、当今国际产业转移的基本规律 90
二、当今国际产业转移的变化趋势 94
入世与中国利用外资战略新的调整 98
一、对利用外资产业领域战略进行调整 98
二、对利用外资区位战略进行调整 99
三、对利用外资投资方式战略进行调整 100
四、对利用外资企业主体战略进行调整 101
五、对利用外资优惠政策进行调整 102
六、对利用外资法律法规进行调整 102
产业集群与区域经济发展 104
雁阵产业集群 ——中国现代制造业发展的战略选择 105
一、战略的提出 105
二、雁阵产业集群战略的核心内容 106
三、中国制造业实施雁阵产业集群战略的因素分析 108
四、雁阵产业集群战略的实施步骤 112
汉正街地区产业发展战略研究 116
一、汉正街发展的历史变迁与转型 116
二、汉正街地区发展目标与功能定位 117
三、汉正街地区产业功能设计 118
四、汉正街地区产业发展策略建议 122
武汉制造业雁行产业集群战略研究 125
一、战略的提出 125
二、雁行产业集群战略的核心内容 125
三、武汉制造业实施雁行产业集群战略的因素分析 127
四、雁行产业集聚战略的实施步骤 130
关于西部大开发与武汉的战略对策选择 133
一、准确合理定位、走出认识误区 133
二、客观分析优势,明确发展目标 134
三、采取“两条腿”走路,加快武汉经济发展 135
中国加入WTO对武汉电信业的影响及对策 137
一、中国对外开放电信市场:承诺与影响 137
二、武汉电信快速发展的现状与问题 138
三、武汉电信业应对的对策与建议 140
把武汉市建成经济特区的构想 141
一、问题的提出 141
二、在武汉建设经济特区的有利条件 141
三、武汉经济特区目标模式选择 143
四、武汉经济特区的启动步骤 144
家族企业成长与制度变革 146
加入WTO与中国家族企业的制度性变革 147
中国的家族企业要想做大做强,产权制度必须与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相适应 147
当前影响和制约私营企业进一步发展的几个问题 153
一、问题的提出 153
二、相应的对策 155
电子商务与贸易模式创新 157
当前影响和制约中国电子商务进一步发展的几个问题 158
一、引言 158
二、当前影响和制约中国电子商务发展的因素分析 158
三、加快中国电子商务发展的对策建议 161
四、结论 162
跨境电子商务:中国外贸发展新模式 164
一、当前中国跨境电子商务发展新态势 164
二、跨境电子商务的运营特点及交易模式 164
三、中国跨境电子商务进一步发展面临的挑战 165
四、中国跨境电子商务发展应采取的相应策略 167
国贸人才培养与素质提升 169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综合素质研究——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综合素质
问卷调查结果分析 170
一、问卷调查的背景 170
二、问卷调查的核心内容 170
三、几点启示 174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课程体系改革与创新研究 177
一、国贸专业课程体系的现有框架和主要内容 177
二、当前国贸专业课程设置与社会对人才素质要求的差异分析 179
三、国贸专业课程体系改革与创新的基本思路与具体措施 182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综合素质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186
一、国贸专业人才综合素质的界定及基本特征 186
二、国贸专业人才综合素质评价指标体系建立及主要内容 188
三、国贸专业人才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具体应用 191
本科院校跨境电子商务人才培养研究 193
一、中国跨境电子商务发展与人才需求 193
二、跨境电子商务人才应具备的综合素质 193
三、跨境电子商务人才培养基本思路 195
四、跨境电商人才培养的具体措施 196
333教学法:《国际贸易》课程教学改革新模式 198
一、引言 198
二、“333教学法”的形成及核心内容 199
三、“333教学法”的具体操作 201
四、“333教学法”的考核方式及成绩评定 203
五、结语 203
大众化背景下中国高校发展面临的几个问题 205
一、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及基本特征 205
二、当前高校发展中必须引起重视的几个问题 206
后记 210

序言

前 言
中国改革开放已经40年了,40年来中国对外贸易和对外投资快速发展,进出口总额已经超越日本和德国,位居世界第一;国内生产总值已经上升至世界第二,仅次于美国。2015年,中国对外投资总额首次超过引进外资总额,成为对外净投资国。这些举世瞩目的发展成果和令人称颂的发展经验,为当今国际贸易与国际投资理论研究和探索提供了不竭的动力和源泉,也为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以下简称:国贸专业)人才培养提供了广阔舞台和发展空间。作者将从以下八个方面对国际贸易、国际投资和人才培养展开深入研究和探讨。
第一,比较优势与外贸发展战略。比较优势理论是国际贸易理论的基础和核心,作者在这方面进行了深入系统的研究。通过对比较优势理论和竞争优势理论核心内容及相互关系的分析和研究,作者提出了中国产业加快实现从比较优势向竞争优势转变的战略思路。提出中国外贸发展在战略上要继续强化现有的比较优势,巩固加工组装基地地位,提升产品的高科技含量和附加值,逐步实现由比较优势向竞争优势转变;加快引进新的比较优势,积极进口发达国家的先进技术和设备,提高引进国外直接投资的规模和质量,快速实现由比较优势向竞争优势转变;努力培养自主知识产权优势,加快技术创新步伐,扶植战略产业发展,彻底实现由比较优势向竞争优势转变。论文发表在《理论学刊》2004年第3期,被人大复印资料F10《国民经济管理》2004年第5期全文转载,在理论界产生一定影响。伴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越来越多国家(地区)依据各自比较优势,从自身的资源禀赋、基础设施、产业技术、市场需求以及政府政策等发展条件出发,通过国际产业转移,积极参与全球产业分工,不断推进自身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作者深入研究了国际产业转移与比较优势动态变化的相互关系及其动态变化规律,对于进一步制定和完善中国产业发展政策,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提出了一系列发展思路。特别需要强调的是,作者通过对动态比较优势理论的系统研究,结合当前中国产业发展实际和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现实状况,对中国如何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现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提出了一系列极具操作性的对策建议。
第二,外贸企业改革与贸易实践。中国的国有外贸企业的改革源自20世纪90年代,当时中国国有外贸企业(仅指外贸专业进出口公司、工贸公司,地方综合性外贸公司)开始实现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外贸企业由原来计划经济体制下国家计划的执行者,逐步向市场经济体制下的自主经营者转变,外贸出口从以行政手段为主的直接调控,逐步被以汇率、利率和税率等经济手段为主的间接调控所取代。大学毕业后作者曾在湖北国有外贸企业长期从事进出口业务,对外贸企业改革较为熟悉,曾多次在《企业家》杂志撰文,发出国有外贸企业向何处去的呐喊。对国有外贸企业发展所面临的问题作者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探讨,特别是对国有外贸企业如何适应外贸体制转换,如何真正落实经营自主权,如何提高出口商品结构效益,如何提高企业规模效益等一系列问题进行了十分透彻的分析,提出了解决问题的真知灼见。在改革开放40年的今天读来,这些观点仍具有较强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文章发表在《江汉大学学报》社科版1997年第2期,人大复印资料《外国经济国际贸易》1997年第7期全文转载并产生很大影响。与此同时,作者对地方外贸特别是武汉外贸的发展十分关注,对上世纪末影响和制约武汉对外贸易进一步发展的几个问题进行了分析和探讨,提出了相应对策建议,受到武汉市领导和外贸部门的高度重视和关注。
第三,对外直接投资与“雁行模式”。对外直接投资,特别是日本对外直接投资,一直是作者长期跟踪研究的重点,也是战后国际贸易和国际投资研究的热点。作者早在武汉大学经济学院攻读世界经济专业研究生期间,就对小岛清对外直接投资理论和“雁行模式”(FLYING GEESE PARADIGM)理论展开系统性研究。其研究成果发表在《现代日本经济》《日本经济问题》《亚太经济》等一系列国家世界经济类核心期刊上,受到日本名古屋大学经济学部、日本大分大学经济学部专家教授的充分肯定和赞赏。小岛清教授的学生能房完昭教授和鸟谷一生教授在江汉大学进行学术交流时,对贵校能有研究小岛清理论和“雁行模式”理论如此深入的专家感到惊讶和钦佩。
第四,利用外资与国际产业转移。国际产业转移,主要指发达国家或地区通过国际贸易和国际投资等多种方式,将产业转移到次发达国家或地区以及发展中国家或地区,带动移入国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作者对国际产业转移的基本规律及变化趋势的研究成果,发表在国际贸易权威杂志《国际贸易问题》2004年第5期。据江汉大学图书馆数据检索显示,该文被引用率在该校文科学院教师中一直名列第一。作者认为,伴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知识经济的到来,全球制造业或劳动密集型产业由发达国家或地区向发展中国家或地区转移的速度明显加快,呈现出新的变化趋势。发达国家或地区从“边际产业”入手,向发展中国家或地区实施产业转移,被转移产业的层次由低到高梯次展开。发达国家或地区的生产区位中心,随着产业(产品)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而形成不同的转移模式。发展中国家或地区在承接产业转移过程中,伴随着生产要素密集性的改变,将逐步实现由比较优势向竞争优势的转变。作者提出利用“头脑”与“躯干”的价值差异,实现“价值链拆分”和“产业空间分割”,实现“头脑产业”和“躯干产业”的国际分工,仍然是当今国际产业转移的基本发展趋势。将品牌经营和加工制造相分离,已成为发达国家或地区实现产业转移的新变化。利用生产上的前后向联系和市场的关联效应,以支柱产业(龙头企业)带动相关联产业(企业)向移入国集聚并形成产业集群优势。
第五,产业集群与区域经济发展。产业集群(industrial clusters),是指在某一特定领域中(通常以一个主导产业为核心),大量产业联系密切的企业以及相关支撑机构在空间上集聚,并形成强劲、持续竞争优势的现象。作者开创性地提出武汉制造业发展要实施“雁行产业集群战略”,中国现代制造业发展要实施“雁阵产业集群战略”的构想,从不同的区域,不同层次,围绕制造业发展,提出很多开创性的思路和对策,研究成果获得武汉新闻一等奖。同时,作者对汉正街地区产业发展战略研究、西部大开发与武汉的战略对策选择、中国加入WTO对武汉电信业的影响及对策、把武汉市建成经济特区的构想等一系列论文,受到武汉市相关部门和领导的高度重视,为武汉经济发展和决策起到参考作用。
第六,家族企业成长与制度变革。加入WTO对中国来说,不仅仅是推动中国经济的国际化进程,更确切地说,是大大加快了中国经济的市场化进程,导致一场以市场经济为目的的系统性制度变迁。这种制度变迁可归纳为一句话:凡是不利于市场经济发展的各种规定、规则、制度以及与市场经济不相符的习惯及观念都将成为我们进一步改革的对象。传统意义上的家族企业产权主体,主要集中表现为超经济的三缘性,就是通常人们所说的血缘、亲缘、地缘。作者对家族企业经营非常熟悉,敏锐地观察到中国家族企业随着企业的不断发展壮大,必然会暴露出很多制度上的缺陷和弊端。特别是在中国加入WTO以后,需要根据WTO的规则和市场经济的要求,在各层面作出相应的变革,才能确保家族企业持续健康快速发展。作者提出,中国家族企业要想做大做强,产权制度必须与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相适应;管理模式必须根据现代企业制度的客观要求进行改革;产业准入必须根据WTO的要求实行非歧视性待遇。该研究成果发表在《学术研究》2003年第2期,是广东省委党校党员干部学习的指定必读文献。另外,作者对影响和制约私营企业进一步发展的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提出实现从家族管理向现代化企业管理过渡,为企业快速扩张打下扎实基础;根据企业实际确立脚踏实地和快速稳健发展的战略;不断塑造和翻新企业文化,壮大私营企业对内的凝聚力和对外竞争力。
第七,电子商务与贸易模式创新。电子商务在进出口业务中的实际运用,一直是作者关注的重点。作者在文章中指出,“信用缺失”导致人们对网上交易仍心存疑虑,极大地影响了中国企业和消费者对电子商务的信心和热情;物流配送滞后,商品流通不畅;企业计算机的应用水平不高,高水平网络人才还很匮乏;与电子商务相适应的法规体制不够健全等一系列问题有待解决。同时,作者提出中国电子商务发展,要加快建立诚信长效机制,树立和增强中国企业和消费者对电子商务的信心和热情;加快物流配送体系建设,构筑有效的社会物流配送系统;加快推广电子商务知识,强化电子商务人才培养;健全与国际接轨的电子商务法律体系,确保企业和消费者的合法权益不受侵犯。必须强调,随着跨境电商在中国快速发展,跨境电子商务以其巨大的发展潜力,正在颠覆传统进出口模式,成为中国对外贸易发展新的增长点和新动力。作者的研究重点也转向了跨境电商,并形成了一批有价值的研究成果。
第八,国贸人才培养与素质提升。新世纪是中国经济全面融于世界并快速发展的世纪,也是中国经济对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综合素质要求不断提高,人才数量需求不断增加的世纪。为了适应中国经济对国贸专业人才的迫切需求,加快培养更多“思想好、外语强、理论懂、业务通、后劲足”的高素质国贸专业人才。作者长期从事国贸人才培养,对国贸专业人才综合素质培养进行长期深入的跟踪研究和探索。在通过大量调研和数据分析基础上,形成了一系列开创性的研究成果。作者开创性地提出,国贸专业人才综合素质可集中体现为思想品德素质、基础能力素质、专业能力素质和创新能力素质四个方面并形成三级指标考核体系。作者强调,要适应用人单位对国贸专业人才思想品德素质要求,切实加强思想品德素质的培养力度,养成爱岗敬业、吃苦耐劳的良好品质;适应用人单位对国贸专业人才基础能力素质要求,切实加强专业基础能力训练,努力提高英语和计算机应用能力;适应用人单位对专业能力素质要求,将专业技能训练与动手能力的培养有机结合起来,努力增强对工作的适应能力;适应用人单位对国贸专业人才创新能力素质要求,增强创新的动力和活力。随着跨境电子商务的发展和普及,国贸人才培养与素质提升必将进入一个新的阶段,传统交易模式也将面临新的挑战。
新时代,新起点,新作为,新跨越。作者从事国际贸易与国际投资理论研究和国贸专业人才培养已经30年。30年来,作为江汉大学国贸专业的奠基人,作者参与并见证了该专业从三年制大专到四年制本科,再到国际商务硕士研究生建设的整个发展过程。为了进一步提升国贸专业科研能力和教学水平,打造一流学科,我们决定出版《国际贸易投资与人才培养》,内容涵盖作者长期从事国际贸易、国际投资和国贸人才培养等方面的研究成果,涉及比较优势与外贸发展战略、外贸企业改革与贸易实践、对外直接投资与“雁行模式”、利用外资与国际产业转移、产业集群与区域经济发展、家族企业成长与制度变革、电子商务与贸易模式创新、国贸人才培养与素质提升等八个方面,希望能以此专著,尽量多纬度、跨时空、多视角地展现作者对国际贸易、国际投资与人才培养等方面的研究探索和不懈追求。为了体现历史的真实和完整性,著作中对有些资料和案例的选择具有一定的历史跨度,希望通过这些成果,还原出中国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和国贸专业人才培养的历史轨迹。必须强调,著作出版得到湖北省省属高校优势特色学科群——城市圈经济与产业集成管理和江汉大学校级优势特色学科群——金融创新与城市经济发展的大力支持和资助,更加表明学校冀希望能通过该专著的出版,加快促进和推动江汉大学商学院国贸专业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上一个新台阶。

胡俊文
2018年3月12日于武汉枇杷园

文摘

比较优势与外贸发展战略

从比较优势向竞争优势转变——中国产业发展战略调整的必然选择
一、比较优势理论与竞争优势理论的核心内容
比较优势理论形成于18世纪中叶,完成于20世纪30年代。在国际经济学中用来解释比较优势的理论主要包括英国古典经济学家大卫?李嘉图(David Ricardo)的比较成本学说《政治经济学及其赋税原理》(1817年);瑞典经济学家伊莱?赫克歇尔(Eli.f.Heckscher)和伯蒂尔?俄林(Bertil.G.Ohlin)的要素禀赋学说《地区间贸易和国际贸易》(1935年)。由于俄林在其著作中采用了他的老师赫克歇尔,在1919年用瑞典文发表的一篇重要论文,因此,要素禀赋学说又称赫克歇尔—俄林模型。比较成本学说和要素禀赋学说,从两个方面说明了国际贸易产生的基础和动力:一是生产同一产品时,各国间劳动生产率的差异;二是各国间的生产要素禀赋的差异。各国间的这二种差异,导致了国际贸易的形成。也正是这二种差异,成为各国产业间国际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的直接来源。
李嘉图提出的比较成本学说,第一次以无可比拟的逻辑力量,论证了国际贸易分工的基础不限于绝对成本差异,只要各国之间产品的生产成本存在着相对差异,就可参与国际贸易分工。按照比较成本差异进行国际分工,各国生产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进行贸易,就能获得比较利益。“两优取重,两劣择轻”的思想,就是比较成本理论的“合理内核”及“精髓”所在。因此,比较成本学说,在本质上揭示了国际贸易领域客观存在的一般原则和规律,揭示了国家间产业分工和产业互补的合理性。一个国家不论处在什么发展阶段,经济力量是强是弱,都能确立自己的相对优势,即使处于劣势也可在其中找到劣势中的相对优势,在国际分工体系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并从参与国际贸易中获得利益。
赫克歇尔—俄林模型假定各国的劳动生产率是相同的,即各国生产函数相同。在这种情况下,产生比较成本差异的原因有两个:一是各个国家生产要素禀赋比率的不同。所谓生产要素禀赋指的是各国生产要素(或经济资源)的拥有状况。各国生产要素禀赋比率不同,是产生比较成本差异的重要决定因素。各国都生产使用本国禀赋较多、价格相对便宜的生产要素的商品以供出口,才具有比较优势,双方都可以获益。二是生产各种商品所使用的各种生产要素的组合不同,亦即商品生产的要素密集度不同。根据商品所含有的密集程度大的生产要素的种类的不同,可以把商品大致分为劳动密集型、资本密集型、土地密集型、资源密集型、技术密集型、知识密集型等不同类型。……
很显然,李嘉图的比较成本学说和赫克歇尔-俄林模型,主要在市场完全竞争条件下以产业间贸易(Inter-industry Trade)为研究对象,即一国或地区进口和出口属于不同产业部门生产的商品,涉及的是各国或地区间不同产业(产品)之间的关系。而对于在市场不完全竞争条件下产业内贸易(Intra-industry Trade),即一国或地区既出口同时又进口某种同类型制成品,两国互相进口和出口属于同一部门或类别的制成品,比较成本学说和赫克歇尔-俄林模型对其形成的原因及其相互关系却难以做出令人信服的解释。尤其需要强调的是,比较成本学说和赫克歇尔-俄林模型仅从供给方面分析了比较优势形成的基本规律,没有考虑需求和竞争因素的影响。在生产力欠发达、物资匮乏、需求水平低下的时代,由于卖方决定市场,供给决定需求,仅从供给方面分析比较优势无疑是正确合理的。但是,在生产力相对发达,基本需求已得到满足且需求层次不断提高的今天,市场已由卖方转向买方的情况下,一国或地区产业(产品)的价值能否得到实现,贸易利益能否最终获得,要取决于该国或地区产业(产品)能否满足人们的消费需求,取决于贸易各国同一产业(产品)的国际竞争力。现实的贸易是按照绝对优势和竞争优势的方向进行的,如果同一产业之间不具备竞争优势,产品就被排除在国际交换之外,比较利益也就根本无法实现。
以保罗?克鲁格曼(Paul R.Krugman)为代表的一批经济学家吸取了以往国际贸易理论的合理因素,创建了一个新的分析框架,提出了“新贸易理论”(Rethinking International Trade)。“新贸易理论”利用产业组织理论和市场结构理论来解释国际贸易新现象,用不完全竞争、规模报酬递增、产品差异化等概念和思想来构造新的贸易理论模型,论证了在市场不完全竞争和产业内贸易条件下,一国或地区企业国际竞争优势的形成和竞争力的来源,揭示了国际贸易的发生所依据的是竞争优势。提出一国或地区企业或产业的竞争优势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①规模经济。规模经济的存在意味着产量扩大,生产的平均成本降低,收益递增。规模经济包括内部规模经济和外部规模经济,前者是指企业产量增加而导致平均成本下降,后者则指某一产业中各个企业的平均成本随着整个产业产量扩大而下降的情况。②产品异质。指同类产品的差别,它主要包括垂直差异和水平差异两种形式。垂直差异指产品质量上的差别,水平差异指产品特征组合方式的差别。③企业的竞争策略。包括国内和国际市场之间的价格歧视策略、串谋、交换威胁、技术和信息控制等多种竞争策略维护和扩大自身的竞争优势。
美国学者迈克尔?波特(Michael E.Porter)通过《竞争战略》(1980年)、《竞争优势》(1985年)和《国家竞争优势》(1990年)等一系列著作,将其竞争优势的外延扩大到一个国家或地区的范畴,在产业国际竞争力研究方面做出了非常有价值的贡献。波特的竞争优势理论焦聚一点,即竞争优势是一国或地区财富的源泉。一个国家或地区之所以能够兴旺发达的根本原因在于这个国家在国际市场上具有竞争优势,这种竞争优势源于这个国家的主导产业具有竞争优势,而主导产业的竞争优势又源于企业由于具有创新机制而提高了生产效率。说到底,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竞争优势,就是若干行业的竞争优势,就是生产力水平上的竞争优势。比较优势理论认为一国的竞争力主要来源于劳动力、自然资源和生产要素的投入;而波特则认为,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劳动力、资源等要素禀赋的重要性将日趋下降,功效将日益降低,取而代之的是国家如何创造一个良好的支持环境和支持性的制度环境,以确保投入要素能高效地升级换代。在具体论述一个国家产业竞争优势的构成因素时,波特提出了决定国家产业竞争优势的钻石模型,认为决定一个国家产业竞争力主要取决于6个因素:①要素条件。包括人力资源、自然资源、知识资源、资本资源、基础设施等,其中特别强调的是“要素创造”(factor creation)而不是一般的要素禀赋。②需求条件。包括市场需求的量和质(需求结构、消费者的行为特点等)。③相关与辅助产业的状况。④公司战略、市场结构与竞争对手的情况。⑤政府行为。⑥机遇。这6个因素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共同维系着国家产业的竞争优势。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波特进一步发展了竞争优势理论,创立了“新竞争经济学”,提出了产业积聚的概念,即经营同一产业的一群公司在地理上往往集中在一起,在一个产业集聚区域,既有主导产业、企业,又有为主导产业配套服务的其他产业、企业和机构。它们共同组成了一个立体网络,既竞争又合作,从而赢得了产业和企业的国际竞争优势。
ISBN9787302500469
出版社清华大学出版社
作者胡俊文
尺寸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