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针灸反射学(反映点针灸的理论与应用修订版)(精) 9787302484776

配送至
$ $ USD 美元

商品编号: 4220455 类别: 图书 医学 中医学 中医养生
编辑推荐

针灸如何提高治疗疗效,如何用简单方法来诊疗顽难病症,如何用西方医学语言来解读针灸;这是作者的强项,作者早期研究针灸,后期成为浙江医科大学生理学教授,在美国攻读博士及从事博士后研究多年,一直在致力与研究针灸的临床疗效.

作者简介

作者:(美)金观源 相嘉嘉 金雷
美国国家卫生研究院(NIH)科研基金项目评审专家,著名针灸专家,70岁,浙江医科大学生理专业博士研究生 ,从事神经生理学和系统医学研究,具有中西医结合、国内外45年从事针灸临床与科研的独特背景。现任美国国际整体医学研究所所长,北京中医药大学、广州中医药大学名誉教授。

目录

1 1
针灸反射学的新学科 2

1 1 1
发展针灸疗法的挑战 2

1 1 2
复杂系统的研究方法 3

1 1 3
古典术语的科学表达与国际化 4

1 1 4
针灸反射学的内涵 5

1 2
反射弧:针灸治病的基础 6

1 2 1
内稳态与反射 6

1 2 2
针灸的刺激信号 8

1 2 3
穴位的组织结构与感受器 9

1 2 4
针感的传入途径 14

1 2 5
牵张反射与针下反应 16

1 2 6
针灸刺激输入的环节 20

1 2 7
针灸的反射中枢与自主性传出 21

1 2 8
神经 -体液调节的长反射 23

1 2 9
针灸的治病功效 25

1 2 10
针刺麻醉 27

1 3
反射区:经络的实质 28

1 3 1
经络现象的现代研究 28

1 3 2
牵涉痛与“内脏 -体表相关” 30

1 3 3
放射痛与“体表 -体表相关” 33

1 3 4经络学说要发展 35

1 3 5
取代经络的反射区概念 37

1 3 6反射区或经络的形成 39

1 3 7
反射区的分类与分布规律 41

1 3 8
反射区与经络体系的关系 48

1 3 9
反射区的局部重叠与分层 51

1 3 10
反射区的局部与整体的关系 53

1 3 11
反射区或经络的简化模型 55

1
4针灸作用原理的阐释 58

1 4 1穴位作用的相对特异性 58

1 4 2针灸调整作用的原理 61

1 4 3
针灸镇痛作用的原理 63

1 4 4针灸康复作用的原理 70

1
5针感传导原理的阐释 73

1 5 1针感传导的分类与特征 73

1 5 2中枢内兴奋扩散 74

1 5 3外周动因激发 79

1 5 4“肌肉紧张性扩散”假说 80

1 5 5“感觉神经末梢间传递”假说 86

1 5 6“感觉记忆激发”假说 88

1
6反射疗法:针灸的归宿 91

第2章 针灸反射疗法的控制 93

2 1
患者“黑箱” 94

2 2
体表反射信息的获取 95

2 2 1
皮肤温度 96

2 2 2
局部软组织的外观与张力 97

2 2 3
压痛点 98

2 2 4
皮肤电阻 100

2 3
针灸干预信息的输入 101

2 3 1最佳刺激部位 101

2 3 2
刺激类型 104

2 3 3刺激强度与时间 105

2 3 4基本针刺手法的刺激特征 107

2 3 5针感的性质及其产生机制 109

2 3 6针刺效应与针感的分离 112

2 3 7疗程与治疗间隔 113

2
4反馈施治的原则 114

2 4 1针灸疗效的判定 114

2 4 2疗效显现的时间模式 116

临床针灸反射学
2 4 3反馈施治的指标 118

2 4 4自身对照与即时效应 119

2 4 5快速修正治疗方案 120

2 5针灸治病的流程图 121

2 6影响针灸疗效的因素 123

2 6 1机体的敏感性 123

2 6 2合适的体位 124

2 6 3心理因素 127

2 6 4患者的精神状态 128

2 6 5操作者的指力 129

2 6 6无痛进针法 130

2 6 7治疗环境 131

2 6 8晕针的利与弊 132

2 6 9群体特征 134

2 6 10刺激顺序 136

2 6 11刺激面积 138

2 6 12针的粗细 139

2 6 13针刺角度与深度 139

第 3章 提高针灸疗效的对策 143

3 1 增大刺激量 144

3 1 1 以痛为输 144

3 1 2 探穴与捣针 145

3 1 3 带电移针法 146

3 1 4 一穴多针 147

3 1 5 一针多穴 148

3 1 6 手法辅佐 150

3 1 7 双手运针 151

3 1 8 合并电刺激 152

3 1 9 神经刺激法 154

3 1 10 “跳动穴”与跳动反应 155

3 1 11 血管刺激法 158

3 1 12 透热灸法 159

3 1 13 延久刺激的原则 160

3 2 获取热、凉针感 161

3 2 1 热、凉针感的产生机制 162

3 2 2 寒热辨证为先 163

3 2 3 烧山火、透天凉的刺激要领 164

3 2 4 呼吸配合的用意 167

3 2 5 热、凉手法简式 168

3 3 控制针灸感传 169

3 3 1 反映点,反映点,反映点 170

3 3 2 考虑组织的连续性 171

3 3 3 适当、持续而不痛的针感 172

3 3 4 调节刺激力的方向 173

3 3 5 疏前方,堵后路 175

3 3 6 刮针与低频振动 177

3 3 7 接力远循 178

3 3 8 雀啄灸与热波 179

3 4 配穴:多通道刺激法 180

3 4 1 微反射区与全身反射区的配合 180

3 4 2 局部与远隔反射区的配合 182

3 4 3 不同层次反射区的配合 184

3 4 4 双侧反射区的配合 185

3 4 5 对应反射区的配合 187

3 5 改变患者原有的功能状态 189

3 5 1 影响针灸疗效的功能状态 189

3 5 2 入静与精神放松 191

3 5 3 调息与自主神经 193

3 5 4 导引与机体敏感性 194

3 5 5 特殊姿势与“阻力针法” 195

3 5 6 因时施治:时间针灸法 196

3 6 避免与克服“抗针性” 197

3 7 打破疾病的稳定态 200

3 7 1 稳定态的“弹子模型” 200

3 7 2 顺势疗法与反治法 201

3 7 3 反治法的运用 202

3 8 其他辅助措施 203

3 8 1 协同作用的原则 203

3 8 2 针灸与按摩的配合 204

3 8 3 冰敷与热敷 205

3 8 4 泡浴与游泳 206

3 8 5 运动疗法与康复 206

3 8 6 针药并治 207

常见针灸适应证顽难病例

的治疗 209

4 1 运动系统病症 212

目 录

4 1 1 冻结肩 /肩周炎 /肩痛 212

4 1 2 颈椎病 /慢性颈痛 214

4 1 3 落枕 /颈部扭伤 216

4 1 4 腰痛 218

4 1 5 髋骨关节炎 /腹股沟痛 222

4 1 6 膝关节炎 /膝痛 223

4 1 7 类风湿性关节炎 /手足小关节炎 225
4 1 8 肌纤维组织炎 229

4 1 9 肌腱炎 /足后跟痛 230

4 1 10 网球肘 /肱骨外(内)上髁炎 231
4 1 11 腕管综合征 233

4 1 12 腱鞘炎 /扳机指 /腱鞘囊肿 234

4 1 13 软组织损伤 /踝关节扭伤 236

4 2 神经系统病症 237

4 2 1 坐骨神经痛 237

4 2 2 肋间神经痛 /胸痛 240

4 2 3 股外侧皮神经炎 242

4 2 4 末梢神经炎 242

4 2 5 反射性交感营养不良 244

4 2 6 三叉神经痛 246

4 2 7 周围性面神经麻痹 248

4 2 8 面肌痉挛 251

4 2 9 头痛 /偏头痛 253

4 2 10 中风偏瘫 256

4 2 11 震颤 /帕金森病 264

4 2 12 多发性硬化症 265

4 2 13 阿尔茨海默病 266

4 2 14 癫痫 267

4 3 精神性疾病 269

4 3 1 失眠 269

4 3 2 神经官能症 /紧张症 /焦虑症 271

4 3 3 癔症 273

4 3 4 抑郁症 /精神分裂症 /精神病 273

4 4 眼病 275

4 4 1 近视 /屈光不正 275

4 4 2 视网膜病 /视神经萎缩 /青光眼 278
4 5 耳鼻咽喉疾病 280

4 5 1 耳鸣 /神经性耳聋 280

4 5 2 梅尼埃病 282

4 5 3 鼻炎 /鼻窦炎 283

4 5 4 失声 283

4 6 口腔疾病 285

4 6 1 牙痛 /拔牙后疼痛 285

4 6 2 颞颌关节功能紊乱 286

4 7 循环系统病症 287

4 7 1 高血压 287

4 7 2 心绞痛 /冠心病 289

4 7 3 心律失常 291

4 7 4 雷诺综合征 292

4 8 呼吸系统病症 293

4 8 1 感冒 /扁桃腺炎 293

4 8 2 哮喘 /支气管炎 294

4 9 消化系统病症 296

4 9 1 恶心 /呕吐 /呃逆 296

4 9 2 胃炎 /消化性溃疡 /反流性食管炎 298
4 9 3 溃疡性结肠炎 /易激性肠道综合征 300
4 9 4 胆石症 301

4 9 5 肝炎 302

4 10 泌尿生殖系统病症 304

4 10 1 尿潴留 304

4 10 2 夜尿症 305

4 10 3 尿失禁 306

4 10 4 前列腺炎 /癌 307

4 10 5 阳痿 /早泄 308

4 10 6 痛经 /子宫内膜异位症 309

4 10 7 更年期综合征 /潮热 311

4 10 8 不育症 311

4 10 9 胎位不正 313

4 10 10 子宫肌瘤 314

4 11 皮肤科病症 315

4 11 1 带状疱疹 315

4 11 2 荨麻疹 /瘙痒症 /神经性皮炎 /银屑病 316
4 11 3 痤疮 318

4 12 其他病症 319

4 12 1 减肥 319

4 12 2 戒烟 321

4 12 3 戒酒 323

4 12 4 戒毒 324

4 12 5 糖尿病 326

4 12 6 甲状腺疾病 327

4 12 7 人体免疫缺陷病毒感染 /艾滋病 329

临床针灸反射学
4 12 8
恶性肿瘤 330

5 1
内脏反射区 335

5 1 1
肺反射区 335

5 1 2
肠反射区 335

5 1 3
心反射区 336

5 1 4
泌尿生殖系反射区 337

5 1 5
胃、食管反射区 338

5 1 6
肝、胆、脾、胰反射区 339

5 2
躯体反射区 340

5 2 1
躯体前区 340

5 2 2
躯体侧区 340

5 2 3
躯体后区 341

5 3
中枢反射区 341

5 3 1
身体中线区 342

5 3 2
身体边缘区 342

5 3 3
头皮区 343

5 4
五官反射区 343

5 4 1
眼反射区 343

5 4 2
耳反射区 344

5 4 3
鼻反射区 345

5 4 4
口腔、咽喉反射区 345

5 5
经外奇穴索引 346

5 5 1
头、颈部 346

5 5 2
躯干部 348

5 5 3
四肢部 349

附录 1 针灸反射学简明问答 351
附录 2 针灸反射学新歌赋 360
附录 3 作者自传 362
三十七年磨一针——我的行医生涯 362
老骥伏枥,壮心不已 385
四十年未曾谋面的师生缘——写在恩师

郑魁山百年诞辰之前 397
人生之梦始于中学 403
眺望之江的童年 415
附录 4 书评 425
从阿是穴、反映点到反射区的发展 425
立足临床 创新实用 427
经络、针灸与计算机科学 428
附录 5 作者最新论文 430

寻回迷失的经络,发展现代针灸医学
——反思针灸的“去经络化”现象 430
“继往圣、开来学”的反映点针灸 445

参考文献 461

序言

本书首版以来我们对针灸反射学理论的一些新探索与体会。此外,我还
想强调一下目前对经络实质认识中依然存在的误区。有人看到我们应用神经反射学说来解释经
络,就以为我们在说“神经就是经络”。必须记住,两者不可等同。经络不可能等同于人体身上
任何一种已经知晓或尚未发现的组织结构。因为经络实质,是一种功能表现,是一种病理生理
现象;经络活动自然有结构基础,但功能不是结构。正如本书所指出的,经络的实质,不过是
身体上下、左右、内外各部分之间相互反射的联系通道,它的结构基础离不开现代医学所知的
那些神经、肌肉、筋膜、血管、淋巴管等组织。故没有必要继续去寻找“与经脉分布类似”的
组织结构,或者认定“体表内外联系通道必定是管道系统”。其实,这是现代经络实质研究中两
个最大的误区。人体内部有许多已知或未知的管道系统(血管、淋巴管等),还有不少无管道的
结构组织(如神经、肌肉、筋膜、骨骼)均按人体的纵轴(长轴)分布。“与经脉分布类似”,
不是验证经脉实体的任何特异证据。而且,许多传递信息的通道无须有肉眼可见或特殊显微镜
才能看见的管道。
有一个最好的例子是心绞痛(胸前区疼痛)的牵涉痛现象,它出现在左上肢的区域与传统
经络的心经、心包经几乎完全重叠,而且其生理机制已经十分明确(写在国内外生理教科书
中),即是通过上肢内侧皮肤传入神经与心脏传入神经在脊髓的相同节段发生会聚的结果。这
种皮肤 -内脏传入的会聚就是心脏牵涉痛这种功能现象的“通道的组织结构”,也可以说就是
心经、心包经的结构基础。这是一个东西方从不同角度与术语描述同一现象的典例。我称其为“殊途同归”。但是中国古典的经络描述要比西方的牵涉痛现象更有深刻的内涵,因为我们的祖
先提出的心经、心包经是双向(不仅从内到外,还可以从外到内)的,可以用来治疗或缓解心
绞痛,而内脏牵涉痛仅仅是单向的(从内脏到体表)。我在美国每次给西医讲经络原理时都是用
这个例子,西医听后没有一人不认同经络现象的。试想一下,我们还需要再去寻找心经或心包
经是否存在特异的管道结构吗?如果有人声称找到了,人们又会相信哪一个呢?
本书此次修订再版,除了修订部分内容外,主要在书末增加了附录的内容(十余万字),包括近年来我发表在《中医药导报》上的两篇长文“寻回迷失的经络,发展现代医学针灸”与 “‘继往圣、开来学’的反映点针灸”。这两篇文章涵盖了前面提到的近十几年来自己对针灸反射学理论的一些新认识。书末还收录了本书首版时的三篇专家书评。作者自传部分,也从原先的
修订版前言

行医 37年前后扩展。新加了童年与中学时代的两篇回忆(“眺望之江的童年”与“人生之梦始于中学”)与行医 50年的“老骥伏枥,壮心不已”;还收录了缅怀恩师郑魁山的“四十年未曾谋面的师生缘”。回忆录中增加了一些早年的照片,使图文并茂,尽可能给读者更多的信息。
至于首版以来新增加的有关针灸临床研究与科研的大量文献,本版没有添加,原因是其他一些针灸著作如朱兵教授新近主编的《系统针灸学》收集这些文献相当全面,尤其是针灸科研方面的最新成果,这里不再赘述。需要查阅的读者可以参阅其书。最后,感谢郑进医师对本书再版所作的仔细校对与修改插图。
金观源于美国威斯康星州密尔沃基市 2017年 3月 20日

针灸疗法,作为一种外治法,是古典东方医学的瑰宝,也是中华文明的精华之一。它从“砭针”开始,至今已有几千年的历史,为防病、治病,促进历代与世界各国人民的身体健康作出了重大贡献。即使在现代医学高度发达的今天,针灸疗法的独特功效仍是任何其他疗法所不能取代的。经络学说,是针灸疗法的理论基础,更是集历代医家智慧、实践与研究成果之大成。由此,我自开始学习针灸时起,就十分注重继承古代传统的针灸理论与技法要领,先后受师于焦勉斋、郑魁山、魏稼等多位国内著名的针灸名师,得益匪浅(参见附录自传:三十七年磨一针)。
然而,尽管目前针灸热在西方方兴未艾,在过去的几十年中,针灸疗法的实践在国内已历经几次大起大伏。国内最大的一次针灸热开始流行于 20世纪 60年代中期,结束于 70年代后期。那时,无论是在城市还是乡村,针灸疗法的应用与科研都是空前的。不仅中医在搞,西医也在搞;不仅学医的在搞,不学医的,如理工科的也在搞。针灸、针麻机制的研究,几乎成为全国所有西医院校的科研重点。也正是从那时开始,围绕经络实质与针灸机制进行了大量现代研究,并取得令人瞩目的进展。但自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国内的针灸热逐渐降温,在医学领域取而代之的是多元化的、主要是现代医学前沿的基础理论与临床研究。
尽管导致国内针灸热降温的原因很多,但有两点是肯定的,即针灸不是万能的,它的适应证有一定的范围。而且,与其他中医疗法相似,针灸疗效不仅与患者不同的病情、甚至不同的精神状态有关,而且往往受针灸师或施治者临床经验的明显影响。在治疗各种病症时,从选穴、配穴到针灸方法,每个针灸师都有自己的经验或自己习惯的选择。疗效及其重复性也就难免受到这些随意选择的限制。即使与中药方剂疗法相比,针灸疗法的随机性也更大些。由此,有的人相信针灸能治病,有的人就不信。有的人宁愿用中药而不愿接受针灸治疗。当然,惧针也经常是后者的一个原因。
可重复性,是现代科学的一个最显著特点。显然,传统的针灸疗法还不能完全称为科学,而只能称作艺术,或界于艺术与科学之间的学科。所以,对传统的针灸技术及其理论基础经络学说,单靠继承是不够的,还必须运用现代科学的知识与方法去发展,去提高,实现它由艺术到科学的飞跃。正是抱着这样的认识,我经过早年的大量针灸临床实践之后, 1977年毅然决定到浙江医科大学(现名浙江大学医学院)深造,学习西医,尤其是后来攻读该校研究生时选择了生理专业,投身到有关针灸原理、经络实质的大量实验研究之中。实现针灸疗法及其理论基础的现代化,成为自己的夙愿。
在研究传统的经络学说中,最大的困扰是至今为止未能在经络的体表途径发现存在解剖学所未知的任何特异结构。而且,经典的经络体系难以概括大量后来发现的经外奇穴或新穴,即使其经穴的功能也显得十分纷乱,所谓“同经异治”或“异经同治”的解释又十分勉强。这是导致针灸疗法中存在取穴、配穴随意性大的主要原因。再加上针灸操作方法的不规范,以及许多主观或环境的影响因素没有被充分考虑或得到有效控制,针灸疗效的不确定性也就在所难免了。此外,

临床针灸反射学
迄今以来围绕经络实质、针灸机制与临床针灸技术所作的大量研究,多是零散、局部、小领域的
研究或报道,尚缺乏一个纲,缺乏一条科学的主线把它们融为一体。它们好比是一朵朵五彩缤纷
的花朵,但尚未拼成一块完整的织锦。
在深刻认识到这些问题后,已接受过现代医学专门训练的我,逐渐体会到从现代反射学的观
点出发来研究针灸与经络体系,是一个最有希望与前途的方向。
首先,运用反射学的观点阐述针灸机制及其经络系统,具有最简明、科学的特征。尽管针
灸治病的原理十分复杂,但针灸疗法归根结底可以简化成一种反射过程,即是一种反射疗法,
其效应是针灸的物理刺激通过人体体表特定位置输入人体后产生的反应。古人命名的所谓经络
系统,本质上是对人体体表的那些特定刺激位置与人体其他各部之间所具反射联系的原始描述,
或者可以把它归结为人体所具有的生理、病理反射系统。所谓穴位,既是体内生理或病理信息
在体表的反射输出部位或反射点,又是针灸治疗信号引发针灸效应的反射输入部位。
其次,反射学的观点不仅可以作为一条主线,把至今为止前人所作的大量有关针灸或经络研
究的成果有机地结合起来,而且十分有利于指导其深入的临床与实验研究。针灸治病过程可以看
作是一个反射的控制过程。通过研究其中反射信息的传递、加工以及干扰的排除来提高控制能力,
可以达到提高疗效及其重复性的目的。对此,控制论的科学方法论提供了一个有力的研究方法。
自 20世纪 70年代起,国内开始用控制论的方法来整理、发掘和提高古典针灸学的宝贵遗产。
我与合作者包文俊医生在 1976年就曾提出一个人体信息带的简化模型与图谱,对经络体系、针灸调整作用原理,以及针刺疗法的控制过程等方面作了较为详尽论述。由穴位或反映点连接而成的体表经络线路,也就是体表上分布的信息带。经 20多年的临床应用,人体信息带划分与分布规则的真理性经受了实践的检验。 1998年,我们又采纳国际上普遍认同的“反射区”的提法,替代“信息带”的名称,重新制作了“身体反射区”彩色挂图,其应用得到进一步的推广。所以,本书
提出的针灸反射学,是我们以往研究工作的继续与发展。
其实,早在 20世纪 50年代初期,国内就已出现并曾流行过解释针灸机制的神经反射学观点。
但由于当时有限的医学科学研究包括神经生理学等方面的知识,其认识十分肤浅;尤其是它未能
阐明经络现象的形成原理以及与指导临床治疗或提高针灸疗效挂钩,故一直只能作为一种假说而
存在。
然而,近 50年来,无论是人体生理学的进展或是对针灸机制的认识都已远远地超越了那个时
期。不仅大量的科学实验探索了针灸效应或循经感传现象与神经反射弧各个环节,包括高位中枢
如大脑皮层以及皮层下各神经核团、神经递质等的联系。针灸疗法的大量实践本身,更是极大地
推动与丰富了神经生理学中有关反射学的认识。另一方面,控制论、信息论、系统论的研究方法
在医学领域也有了深入的应用,它们进一步揭示了人体各种调节功能的一般规律,如原先简单的
反射弧通过反馈回路就变成了一个封闭的系统,可以对各种调节机制作模拟,作数学模型,作系
统分析。现在知道,行司人体功能与行为的各种反射,包括简单或复杂的、不等程度的长、短反
射,有或无体液因素参与的反射,组成了一个严密的整体反射系统。所以,本书应用的反射学观
点,不是以往那种初步认识的简单重复,而是螺旋式地发展到了新的高度。
采用反射区的概念解释经络,可以说是古典经络学说朝现代化的方向迈出的一大步。因为
它揭去了笼罩在经络现象上的神秘面纱,一针见血地指出经络的实质是身体上下、左右、内外
各部分之间相互反射的联系通道。但需要指出的是,在经典的反射学中,对体表反射区的认识
原先只局限于耳、足、手等局部区域,即属于微反射区。它尚无法替代分布于全身体表的经络。
而且由刺激这些微反射区而发展起来的反射疗法,多以按摩为主,自我保健为目的。虽然它们
在防病、治病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也出版了不少有关的著作,但那只是狭义的反射区概念与
第一版前言

反射疗法。而本书提出的“身体反射区”与它们不同,包含了经典的十四经穴、所有的经外奇穴、至今为止在身体上发现的大多数新穴,故是广义的反射区概念,是对经典经络体系的继承与发展。身体反射区与微反射区,从整体到局部相互补充,描绘了一幅全身反射区的完整画面。故在阅读本书时,不要混淆它们不同的概念。而且,随着全身反射区的划分与把针灸疗法归入反射疗法,反射疗法的内涵也进一步扩大了。完全可以这样说,以刺激体表为特征的各种物理疗法,包括各种针灸、推拿、按摩、电疗、红外线、激光、磁疗以及西方的整脊疗法等都属于广义的反射疗法。
纵览本书的五大章节,我们应用反射学观点,发展现代针灸医学所作的创新工作可以归纳于以下三个主要方面:
(1)用身体反射区的概念来继承与发展经典的经络体系,去伪存真,化复杂为简单。通过分析、整理、归类各个穴位或反应点的功能,本书总结出与十四经络相对应的三大类身体反射区:内脏反射区,躯体反射区和中枢反射区,并绘制了相应的彩色图谱。各反射区分布规则,一目了然,且与西医解剖名称相应,易学易记,临床应用极为方便。它们既可帮助选择针灸最佳取穴,又可指导其他各种物理疗法,提高疗效或缩短疗程。

(2)把针灸归类于一种反射疗法,阐释了临床施治时必须控制的各个环节。针灸过程的控制,是临床提高针灸疗效的关键。本书从控制过程的一般原理出发,系统地论述了反射信息在针灸过程各个环节的传递特点与控制方法,如从反射过程的双向性,疾病信号在体表的输出,针灸治疗信号从反射点的输入,反射弧的各个环节,影响信号传递的干扰因素等进行分析。它涉及针灸临床上常见的各种技术理论问题,包括针灸师如何采集患者的疾病信息和选择、输入控制信息,故十分有利于针灸疗法操作过程的标准化,克服其临床施治时的随机性与提高疗效的确定性。

(3)把针灸学归类于反射学的范畴,充实与发展了经典的反射学内涵。在明确针灸疗法是一种反射疗法,经络或穴位的实质就是体表反射区之后,针灸学自然就归入了反射学的范畴。本书应用反射学作为一条主线来融汇与概括现代医学对经典针灸疗法及其理论基础经络学说所作的大量研究,提出了“针灸反射学”的新学科。我们从国际上著名的医学文献数据库(如 Medline等)检索了世界各国从 1960年至 2003年 40余年来发表的 700余篇有关针灸研究及临床应用的主要文献作为参考。

此外,本书以现代医学的术语总结了作者 37年来在国内外从事针灸临床,治疗常见、顽难适应病症的丰富经验,并详尽介绍了先师、已故针灸前辈焦勉斋大夫的许多“针书不载”的秘方。本书对常见针灸适应证的治疗方法、治疗机制与临床处置难点都有独到的分析,探索了提高治疗顽难病症疗效的各种途径。还实事求是地分析了各种针灸适应证的可能疗效,介绍了国内外(主要是美国)针灸临床常见病的异同点,国外针灸治病的环境,以及不同群体患者对针灸的反应等。
总之,这是一本立足临床,运用现代科学术语与方法,系统论述针灸疗法及其理论基础经络学说的专著。它使古典的针灸疗法与经络学说面目一新,为它们与现代医学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它既可解释针灸原理、经络现象又可用于指导临床针灸实践与科研,对国内外的针灸师、学生或科研人员都是一本极实用的高级参考书,使读者既可以重复前人的临床疗效,又可以帮助寻找治疗顽难病症的新路。它也是西医以及其他医务人员学习、整合针灸疗法的理想教材。
最后须强调指出的是,本书提出的针灸反射学新学科,完全是在继承传统针灸技法与经络学说基础上的发展。它集古今中外针灸科研成果及临床经验之大成,故是世界各国针灸名家、生理学家、临床针灸师共同奋斗的结晶。我们个人的研究仅是其中很小的一部分。所以,在本书即将出版之际,我们由衷感谢世界各国所有从事针灸临床与实验研究,为针灸理论与技术的发展和现代化作出积极贡献的人们,尤其是书中所用参考文献的作者们。此书也是对恩师、已故中国近代

临床针灸反射学
针灸名家焦勉斋大夫的深切怀念。
而且,由于针灸原理及经络实质十分复杂,本书也只是为针灸及其理论基础的现代化提出了一个雏形,书中许多假说有待进一步的验证,谬误之处在所难免,尚祈专家指正。但我们深信,沿着针灸反射学的方向继续深入研究,一定能使古典的东方针灸术早日融入到世界现代医学的主流中去。
本书完成之后,承蒙中国工程院院士、天津中医学院副院长石学敏教授,甘肃中医学院针灸系名誉系主任、甘肃针灸学会名誉会长郑魁山教授在百忙之中予以审阅并为之写序,特此致谢。
金观源于美国威斯康星州密尔沃基市 2003年 9月 20日

文摘

针灸反射学的主要内容可以概括成两个方面:一是从人体存在的各种反射系统出发来研究古典经络体系的实质,提出经络就是体表特定部位与身体其他部位相互反射联系的一种原始表述,应用现代医学中反射区的概念取代经络。这将有助于简化经络体系,去伪存真,以及明确穴位的主治功能。二是进一步把针灸疗法归结为一种反射疗法,研究它的信息传递、干扰排除与控制过程,以明显提高其反射效应即临床疗效的重复性。本章首先阐述有关针灸反射学的基础理论,随后的各章将重点介绍其临床应用。

临床针灸反射学

20世纪 50年代就已流行过用神经反射学观点解释针灸治病的原理[1]。但本书提出的“针灸反射学”,不是以往那种初步认识的简单重复,而是应用反射学的观点来继承、整理和发展传统的经络学说,以及指导临床针灸疗法的实施,旨在全面实现针灸技术及其理论的科学化,为古典的针灸与现代医学的有机结合开辟了一条新径。针灸反射学新学科的提出,是在传统的针灸疗法受到现代医学严峻挑战的背景下开始的。
1.1.1 发展针灸疗法的挑战
具有千年历史的针灸疗法,由于它简单、实用、安全、有效、不需要复杂器械,并且易于操作等特点,它发展很快而且在民间被广泛传播。更由于它具有广泛的适应证和显著的效果,在回归自然的世界潮流下正被越来越多的国家与民族所接受。然而,实践在发展,认识是无止境的。在人类文明已经进入 21世纪的时候,纵观传统的针灸疗法,无论是它本身的技术或理论基础经络学说,毕竟是古代原始文化与技术环境下的产物,难免带有时代的局限性,面临着现代科学尤其是现代医学的严格检验与挑战。以下就是针灸现状中存在的几个最明显的问题。
第一是取穴、配穴的随意性。由于用治一种疾病的穴位很多,有各种各样的选择,可以是局部取穴,也可以是邻近或远端取穴;可以只用一个穴位,也可以同时应用许多个穴位;而究竟哪一个穴位效果最好,究竟同时用几个穴位最好,却很少有过科学的比较。此外,一穴多用更是十分普遍,穴位功效的特异性与非特异性之间很难划出明显的界线。
第二是操作方法的不规范。在选定所要刺激的穴位之后,无论是针刺还是艾灸,在操作上又有许多不同的手法或刺激形式。尽管针灸控制手段并不复杂,但在一个穴位上的刺激形式可以多种多样,如应用粗细不一的针体或强弱不等的刺激量在穴位不同深度、角度的刺激;针刺手法有捻转、提插、振荡以及由它们不同速率的操作组成的各种复合手法等。临床治疗时,选用何种刺激方式或手法,全凭操作者的经验而定。许多临床经验的报道甚至实验研究,也都没有从这些方面加以注明。操作方法的不规范,使许多有关针灸疗效甚至机制的研究结果丧失了可比性。
第三是疗效的不确定性。由于针灸治病是通过体表刺激实现的,而每个人的体表敏感性有着很大的个体差异,即使同样的刺激,输入机体的信息也不尽相同。而且,针灸治病的原理主要是调整作用,故疗效很容易受机体原有状态及其他许多因素包括情绪、精神状态的影响。加上前述取穴、配穴的随意性,针灸疗效的不确定性就十分明显。同一患者由不同的操作者来治疗,或者患同一种疾病的不同患者由同一操作者治疗,都可能会有完全不同的效果。有时,即使是同一患者同一疾病的两次发作,经同一操作者用同样方法治疗,效果也不尽同。现代医学的情况就与此不同了。当患者有某种细菌感染时,不论是有哪位医生处方或由哪家药房买的同一种抗生素,通常都具有一样的疗效。
第四是基础理论过于原始。古典的经络学说是针灸疗法主要的理论基础。十四经脉及其组成的穴位虽然描述了体表特定部位与内脏及其他部位的联系,但中医的脏腑并不与西医解剖学上的内脏所完全对应,加上脏腑相互关联的假说,难免有甚多牵强附会之处,而且许多古典术语模棱两可,如关于“阴阳”、“虚实”、“补泻”、“得气”等的定义含糊,使其对针灸治病原理的解释等,只能停留在朴素的辨证思维阶段,很难与现代医学融合。

总之,回顾至今为止的针灸疗法及其理论基础的现状,可以说其基础理论过于原始,治疗过程存在多种随机性,其疗效的重复性还比较低。这与现代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很不适应。可重复性,是科学的一个最显著特点。所以,目前针灸疗法还只能称作艺术,或界于艺术与科学之间的学科。针灸疗法现代化的关键,就在于提高针灸疗效的确定性,或者说减少其艺术成分的比例,实现它由艺术到科学的飞跃(图 1-1)[2]。为此,需要对传统的经络理论与技法进行一场革命。但要进行这场革命,没有适当的武器不行,下述有关复杂系统的研究方法就是最重要的武器之一。

现状目标
图 1-1 针灸疗法的现状与发展目标

1.1.2 复杂系统的研究方法
本书所运用的一般研究方法,没有离开现代科学或现代医学研究的轨道,即从实验或临床实践中的客观事实出发,通过分析、归纳上升为理论,再通过阐释事实与推理来指导新的实践,从而验证理论。除此以外,控制论的观点及其方法论,更是本书企图揭开千年经络之迷与使针灸疗法融入现代医学的主要工具。
在人们的生活与工作都已离不开计算机的今天,人们对控制论这一名词已不陌生。没有控制论,也就没有计算机的诞生。它的奠基人维纳把控制论( Cybernetics)定义为“关于在动物和机器中控制和通讯的科学”[3]。作为一种能应用于任何系统中的一般性控制理论,它已经在科学、工程及医学等广泛领域中,对于研究与解决复杂问题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与计算机一样,人体是一个由多层次子系统组成的十分复杂的自动控制系统。在现代生理学的研究中,已经大量地运用了控制论的普遍原理于人体功能的分析,加深了对人体调节功能原理的认识。例如,人体的各种功能调节系统都被认为是闭合的自动控制系统,并可将神经、体液或自身调节中的调节部分(如反射中枢、内分泌腺等)看作是控制部分;将效应器或靶器官、靶细胞看作是受控制部分;在控制部分和受控制部分之间,通过不同形式的信号(电或化学以及其他形式)进行信息传递。控制部分发出信息来改变受控部分的状态,受控部分则将自己的状态或所产生的效应的信息反馈回控制部分,不断纠正和调整控制部分对受控部分的影响,以保持人体的内环境稳态与进行正常的各种躯体运动[4]。
同时,人体的自动控制系统还通过体表感受器及感觉器官与外界环境的刺激发生信息交流。无论是发生在人体表面的经络现象,还是针灸调整作用的原理,都是这种通信活动的反映。在下文中我们将详细论述,经络或者反射区就是生物体通过这种内外环境之间的信息交流,在长期的进化过程中形成的;针灸的刺激信号更是一种可以影响人体自动控制系统的人为干涉。以经络体系为根基的针灸疗法,利用那些原已存在身体各部之间的信息通道,通过体表特定部位的刺激,向机体内部输入调控信息。

临床针灸反射学
另一方面,针灸师与患者之间通过诊断与治疗而耦合组成的系统,显然也可以用控制论的原
理来进行分析。针灸疗法作为一种外治法,不仅在操作过程中有各种随机性,要根据机体对刺激
的反应进行不断的反馈尝试,而且由于它们所输入机体的调控信息不过是能转化为电脉冲的刺激
信号,要依靠机体本身的自动调节功能才能发挥作用,故它们的效果可以受身体内外的多种因素
影响而不恒定。在研究复杂系统的种种方法中,控制论所提示的科学方法[5],是出类拔萃的。它
告诉我们如何选择各种对策与办法,控制各项条件来有效地达到预期的目标。运用控制论方法论,
无疑地将有助于控制实施针灸疗法的全过程,克服各种随机性与提高疗效的确定性。
把经络现象作为人体的一种特殊的通信活动来进行研究,用控制论的方法来整理、发掘和发展
古典针灸学的宝贵遗产,在 20世纪 70年代就已开始了[6]。笔者在 1976年曾提出一个人体信息带
的简化模型与图谱,对经络体系、针灸调整作用原理、针刺疗法的过程、针麻镇痛机制以及解决针
麻“三关”的途径等方面作了较为详尽论述[7]。1998年,我们又采纳国际上普遍认同的“反射区”
的提法,替代“信息带”的名称,重新制作了“身体反射区”彩色挂图[8]。本书是笔者在以往研究
工作基础上的继续与发展,参考了至今为止的、有关临床针灸理论及其技术的主要科学研究成果。
必须指出的是,经典的控制论通常是运用数学的方法,研究控制过程中信息的传递、储存与
变换,而较少注意那些信息的生物学含义。本书在应用控制论概念时,却企图尽量地阐明针灸控
制过程中各个环节的生物学或物理学意义,而很少涉及数学。例如,书中经常应用“针灸信息”
这个词以表示具有一定刺激量或具有其他序列特征的各种针灸信号;针灸信号又可以进一步分为
各种形式的物理刺激,如针刺是机械刺激,艾灸属热刺激,电针主要是电刺激等。再如,从反射
弧各个环节的组织结构及其生物学特征去阐释各种针灸信息通道及其反馈回路。总之,控制论的
概念或原理在本书中只是一种指导思想,只是被用来对针灸的全过程作一般分析,帮助人们去理
解与控制。其实,人体生理学的许多现代研究就是这样完成的[4]。在针灸学的领域里,这样做不
仅有助于解释清楚经络实质与针灸原理,更可以用来指导针灸疗法,提高临床疗效的确定性。

1.1.3 古典术语的科学表达与国际化
在东方的针灸术越来越全球化的今天,古典中医术语的科学表达与国际化已刻不容缓。中医
理论包括经络学说的发展已有几千年的历史,它所运用的人体整体观与辨证思维,至今尚有极大
的生命力,但它的许多术语,由于定义含糊或带有太多的原始色彩,在人类社会进入到科学技术
高度发展的今天,已越来越暴露出不容易被人理解与接受的弊病,甚至严重地妨害了它的国际传
播与科学化的进程。
在针灸学方面,一项已经完成的工作,是十四经脉及其所属 361个经穴和一些经外奇穴命名
的国际标准化,包括十四经脉分别由其英语缩写成统一的国际编码,如 LU、HT、LI、SI、…分
别为肺经、心经、大肠经、小肠经等;以及每条经脉的穴位依照顺序用数字从 1计起,如大肠经
共有 20个穴位,分别命名为 LI1~LI20。其中 LI1是商阳, LI4是合谷, LI5是阳溪, LI10是手
三里, LI11是曲池等[9]。这样的命名使不懂中文的学习者十分容易记住经脉与穴位的名字,有力
地促进了针灸在西方国家的推广。
但是,当经脉或穴位的名称用编码简化后,也有弊病存在。例如,十二经脉的中文名称原是
由三部分组成,即所联系的脏器、手或足以及所带有的阴或阳的程度,如“足少阳胆经”这一名
称既表达了它循行于足而连接胆囊或胸胁部,又提示它虽属阳经,但介于盛阳(太阳)与初阳(阳明)之间的程度。显然,这些含义不能从它的代码 GB中看出来。而且,许多穴位的中文名称也都带有其功能或局部形态学的特征,当经脉或穴位的原有名称

用编码替代后,它们就失去了这些附加特征。如“神门”改为 HT7后,从其新名再也不会联想其
作为“神经系统大门”的功能;再如曲池改为 LI11后,也体现不出要屈肘取穴的含义。这里提出
了一个难题,即中医原有术语国际化时,如何以其他形式来保留它们由于简化而可能失去的内涵。
由于十四经脉及其所属的每一个穴位在体表的解剖定位都是十分明确的,一条经脉或一个穴
位,除了上述内涵之外,它们无疑还是人体表面上的一种地区标志,就好像是地图上的经纬度作用
那样。其实,这也正是“经脉”(Meridian)名称的原意。由于经脉现象的实质就是人体各部之间的
反射活动,本书提出用“反射区”这个国际上通用、并且定义十分明确的名称替代古典的“经脉”。
在本书所附的反射区图谱上,各区的界限就是利用人们所熟知的常用穴位的位置来界定的。
在本书中,我们一方面在分析人体控制系统及针灸治病过程时,运用了许多控制论的现代术
语,如信息、信息通道、内稳态、反馈、神经网络、阈值、黑箱等,另一方面试图从物理学或生
物学的角度,对中医理论中与针灸方法有关的古典术语,如“得气”、“气至而有效”、“补泻手
法”、“烧山火”、“透天凉”等,作尽量科学化的表达。
为了实现针灸疗法由艺术到科学的飞跃,或者说使古典的针灸外治法焕发出现代科学的光彩,
使它真正成为现代医学的一个方面,古典经络学说和针灸术语的科学表达,无疑是最重要的一步。

1.1.4 针灸反射学的内涵
为了提高针灸疗效的确定性,需要对传统的经络理论与针灸技法进行一场革命。从反射学的
观点出发,有望根本上解决这一难题。
其实,早在 20世纪 50年代,受巴甫洛夫条件反射学说的影响,国内就已出现并流行过解释
针灸机制的神经反射学观点。如解释针刺合谷之所以能抑制牙痛,是在大脑皮层形成一个新的兴
奋灶,替代了原有的兴奋灶;并且试图以兴奋波在大脑皮层体觉区内的扩散来解释针感传导等经
络现象;等等。但是,限于当时的医学科学研究包括神经生理学等方面的知识,那时对针灸作用
的整个反射弧的了解还十分肤浅,对维持机体稳态所必需的各种反馈机制也是一无所知。最初的
反射学观点无法圆满解释所有的经络现象,更未能与指导临床针灸与提高疗效挂钩,故它一直只
能作为一种机制解释而存在。
然而,近 50年来,无论是人体生理学的进展或是对针灸机制的认识都已远远地超越了那个
时期。本书应用反射学的观点来总结与解释针灸疗法,不是以往那种初步认识的简单重复,而是
螺旋式地发展到了新的高度。我们提出一个新名词“针灸反射学”来包含这一领域的所有观点与
研究,它可以定义为“反射学观点指导下的针灸理论与技术”。英语缩写为“ Acu-Re.exology”。
在其英语缩写中没有放“灸 ”的英语( Moxibustion)前缀,是因为西方把针灸师通称为 “Acupuncturist”,故在此名词中也只用“ Acu-”来代表“针灸”二字。同样,本书用缩写“ Acu-
Re.exotherapy”来简称“针灸反射疗法”。
针灸反射疗法,也可以称为“反映点针灸”(Acu-Re.ex Point Acupuncture,ARPA)。它是
以反映点为刺激靶点的针灸疗法。反映点的英文是“ Re.ex Point”,因为主要用于以针灸为代表
的中医外治法,我们也以“ Acu-”为前缀,命名其为“ Acu-Re.ex Point”,缩写为 ARP,其复
数“ Acu-Re.ex Points”的缩写为 ARPs。
针灸反射学的研究内容至少包括以下诸方面:
(1)人体反射学的生理解剖基础与研究进展;

(2)针灸治病的反射过程及其原理;

(3)体表反射区(经络)的概念及其形成;
ISBN9787302484776
出版社清华大学出版社
作者金观源
尺寸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