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编辑推荐
《城市人群活动时空GIS分析》可供地理信息、测绘遥感、城市地理、国土、交通、物流等专业科研人员参考,也可作为高等院校的本科生或研究生教材。
目录
第1章绪论
1.1城市人群活动
1.1.1活动分类
1.1.2活动特点
1.2人群活动研究的主要科学领域
1.2.1地理信息科学
1.2.2城市地理学
1.2.3交通工程学
1.2.4统计物理学
1.2.5人文地理学
1.3本书主要内容
参考文献
第2章时间地理学与时空GIS
2.1时间地理学概述及基本概念
2.1.1概述
2.1.2基本概念
2.2基于时间地理学框架的时空GIS
2.2.1时间地理学与GIS的结合
2.2.2时间地理学基本概念的GIS表达与分析
2.2.3面向时间地理分析的GIS时空数据模型
2.2.4行程时间不确定环境下的概率时间地理学
2.2.5面向“物理虚拟”混合空间活动的时空GIS
2.3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3章城市人群活动轨迹数据
3.1城市人群活动轨迹数据类型与特征
3.1.1城市人群活动轨迹数据类型
3.1.2城市人群活动轨迹数据特征
3.2城市人群活动轨迹数据研究与应用
3.2.1手机数据
3.2.2交通智能卡数据
3.2.3车载GPS数据
3.2.4社交媒体签到数据
3.2.5视频数据
3.2.6其他数据
3.3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4章城市人群活动轨迹数据的适用性及隐私问题
4.1轨迹数据的质量评价模型
4.1.1轨迹数据质量评价指标体系
4.1.2轨迹数据质量评价分析实验
4.2轨迹数据的适用性分析
4.2.1时空分辨率
4.2.2语义属性
4.2.3样本代表性
4.2.4数据适用性
4.3轨迹数据的隐私问题
4.3.1轨迹数据的隐私问题概述
4.3.2轨迹数据的隐私风险量化
4.3.3轨迹数据的隐私保护方法
4.4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5章城市功能区识别
5.1城市功能区的定义与划分
5.1.1城市功能区的定义
5.1.2城市功能区的划分
5.2城市功能与人类行为的相互关系
5.2.1人类行为—城市功能的互动
5.2.2传感器数据—人类行为—城市功能的研究范式
5.3城市功能区的识别方法
5.3.1城市功能区划分方法分类及原理简介
5.3.2研究实例
5.4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6章城市人群聚集消散特性分析
6.1城市人群聚集消散时空模式分析
6.1.1概述
6.1.2人群聚集消散定义
6.1.3人群聚集消散强度等级分类
6.1.4人群聚集消散时空聚类
6.1.5实验结果与分析
6.2人群聚集消散稳定性定量评价模型
6.2.1人群聚集消散过程及序列的定义
6.2.2人群聚集消散过程稳定性评价模型
6.2.3人群聚集消散序列稳定性评价模型
6.2.4实验结果与分析
6.3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7章基于城市空间结构的人群出行特征分析
7.1城市空间结构的定义与形式
7.2城市人群出行骨架网络与中心性分析
7.2.1城市人群出行整体骨架结构及其时空变化
7.2.2城市人群出行区域中心性及其时空变化
7.3城市人群出行多层次区域主体流向提取与分析
7.3.1城市人群主体流向计算方法
7.3.2多层次人群主体流向的综合
7.3.3区域主体流向的表达
7.3.4实验结果与分析
7.4城市不同功能区人群出行特征提取与分析
7.4.1居住区人群出行特征分布
7.4.2工业区人群出行特征分布
7.4.3商业区人群出行特征分布
7.4.4交通枢纽区人群出行特征分布
7.5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8章城市时空可达性
8.1可达性概念及其度量方法
8.1.1可达性概念
8.1.2基于地点的可达性度量方法
8.1.3基于个人的可达性度量方法
8.2行程时间不确定性环境下的时空可达性度量方法
8.2.1不确定性环境下地点可达性评价模型
8.2.2不确定性对地点可达性影响的实证分析
8.3基于空间设施选择行为的可达性评价
8.3.1空间设施选择行为分析
8.3.2基于设施选择行为的可靠地点可达性评价模型
8.3.3居民设施选择行为的实证分析
8.4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9章城市人群活动与空间结构适应性分析
9.1城市人群活动与空间结构适应性概念与分析框架
9.1.1适应性概念
9.1.2分析框架
9.2人群移动模式与城市空间可达性的适应性分析
9.2.1基于出行网络的人群移动模式表达
9.2.2城市空间可达性
9.2.3适应性度量与分析依据
9.2.4适应性分析实验
9.3人群聚集消散模式与城市关键节点适应性分析
9.3.1人群聚集消散模式
9.3.2城市关键节点提取
9.3.3适应性度量与分析依据
9.3.4适应性分析实验
9.4人群交互模式与城市多中心结构适应性分析
9.4.1人群空间交互
9.4.2城市多中心结构
9.4.3适应性度量与分析依据
9.4.4适应性分析实验
9.5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10章面向时空需求的城市设施选址与优化服务
10.1基于大数据的交通设施空间布局优化
10.1.1基于手机数据的自行车站点布局优化
10.1.2基于浮动车数据的出租车充电站布局优化
10.2基于大数据分析的设施服务推荐及出行路径优化
10.2.1基于个体时空约束的设施推荐服务
10.2.2不确定环境下的可靠路径规划服务
10.3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11章面向城市人群活动的时空GIS研究挑战与展望
11.1时空GIS研究面临的问题和挑战
11.2时空GIS的研究展望
11.2.1地理范式向时空维的延伸
11.2.2时空建模理论
11.2.3时空活动预测
11.2.4时空活动的智慧应用
11.3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文摘
版权页:
插图:
不同的轨迹数据在个体日常活动类型的代表性上也存在差异,这主要与数据收集的方式有关。如前所述,首先,对于用户报告的方式获得的活动信息相对较为全面,但是也受到参与者的主观因素影响,例如对于持续时间较短和与个人隐私相关性较高的活动信息,可能会出现漏报的现象。其次,对于主动周期性感知方式得到的轨迹数据,所得到的活动信息依赖于周期的时间间隔,当位置感知的周期较小时,能够获得更为丰富的活动信息。例如在GPS辅助的志愿者出行调查中,可以通过GPS轨迹数据分析出的结果来补充用户自身漏报的活动信息。最后,对于个体事件触发的轨迹数据收集方式,活动信息的代表性直接依赖于触发事件的类型。例如,公交刷卡数据反映的是个体使用公交出行的活动特征,而手机定位数据中的CDR数据反映的是用户进行通信活动时的行为模式。
《城市人群活动时空GIS分析》可供地理信息、测绘遥感、城市地理、国土、交通、物流等专业科研人员参考,也可作为高等院校的本科生或研究生教材。
目录
第1章绪论
1.1城市人群活动
1.1.1活动分类
1.1.2活动特点
1.2人群活动研究的主要科学领域
1.2.1地理信息科学
1.2.2城市地理学
1.2.3交通工程学
1.2.4统计物理学
1.2.5人文地理学
1.3本书主要内容
参考文献
第2章时间地理学与时空GIS
2.1时间地理学概述及基本概念
2.1.1概述
2.1.2基本概念
2.2基于时间地理学框架的时空GIS
2.2.1时间地理学与GIS的结合
2.2.2时间地理学基本概念的GIS表达与分析
2.2.3面向时间地理分析的GIS时空数据模型
2.2.4行程时间不确定环境下的概率时间地理学
2.2.5面向“物理虚拟”混合空间活动的时空GIS
2.3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3章城市人群活动轨迹数据
3.1城市人群活动轨迹数据类型与特征
3.1.1城市人群活动轨迹数据类型
3.1.2城市人群活动轨迹数据特征
3.2城市人群活动轨迹数据研究与应用
3.2.1手机数据
3.2.2交通智能卡数据
3.2.3车载GPS数据
3.2.4社交媒体签到数据
3.2.5视频数据
3.2.6其他数据
3.3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4章城市人群活动轨迹数据的适用性及隐私问题
4.1轨迹数据的质量评价模型
4.1.1轨迹数据质量评价指标体系
4.1.2轨迹数据质量评价分析实验
4.2轨迹数据的适用性分析
4.2.1时空分辨率
4.2.2语义属性
4.2.3样本代表性
4.2.4数据适用性
4.3轨迹数据的隐私问题
4.3.1轨迹数据的隐私问题概述
4.3.2轨迹数据的隐私风险量化
4.3.3轨迹数据的隐私保护方法
4.4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5章城市功能区识别
5.1城市功能区的定义与划分
5.1.1城市功能区的定义
5.1.2城市功能区的划分
5.2城市功能与人类行为的相互关系
5.2.1人类行为—城市功能的互动
5.2.2传感器数据—人类行为—城市功能的研究范式
5.3城市功能区的识别方法
5.3.1城市功能区划分方法分类及原理简介
5.3.2研究实例
5.4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6章城市人群聚集消散特性分析
6.1城市人群聚集消散时空模式分析
6.1.1概述
6.1.2人群聚集消散定义
6.1.3人群聚集消散强度等级分类
6.1.4人群聚集消散时空聚类
6.1.5实验结果与分析
6.2人群聚集消散稳定性定量评价模型
6.2.1人群聚集消散过程及序列的定义
6.2.2人群聚集消散过程稳定性评价模型
6.2.3人群聚集消散序列稳定性评价模型
6.2.4实验结果与分析
6.3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7章基于城市空间结构的人群出行特征分析
7.1城市空间结构的定义与形式
7.2城市人群出行骨架网络与中心性分析
7.2.1城市人群出行整体骨架结构及其时空变化
7.2.2城市人群出行区域中心性及其时空变化
7.3城市人群出行多层次区域主体流向提取与分析
7.3.1城市人群主体流向计算方法
7.3.2多层次人群主体流向的综合
7.3.3区域主体流向的表达
7.3.4实验结果与分析
7.4城市不同功能区人群出行特征提取与分析
7.4.1居住区人群出行特征分布
7.4.2工业区人群出行特征分布
7.4.3商业区人群出行特征分布
7.4.4交通枢纽区人群出行特征分布
7.5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8章城市时空可达性
8.1可达性概念及其度量方法
8.1.1可达性概念
8.1.2基于地点的可达性度量方法
8.1.3基于个人的可达性度量方法
8.2行程时间不确定性环境下的时空可达性度量方法
8.2.1不确定性环境下地点可达性评价模型
8.2.2不确定性对地点可达性影响的实证分析
8.3基于空间设施选择行为的可达性评价
8.3.1空间设施选择行为分析
8.3.2基于设施选择行为的可靠地点可达性评价模型
8.3.3居民设施选择行为的实证分析
8.4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9章城市人群活动与空间结构适应性分析
9.1城市人群活动与空间结构适应性概念与分析框架
9.1.1适应性概念
9.1.2分析框架
9.2人群移动模式与城市空间可达性的适应性分析
9.2.1基于出行网络的人群移动模式表达
9.2.2城市空间可达性
9.2.3适应性度量与分析依据
9.2.4适应性分析实验
9.3人群聚集消散模式与城市关键节点适应性分析
9.3.1人群聚集消散模式
9.3.2城市关键节点提取
9.3.3适应性度量与分析依据
9.3.4适应性分析实验
9.4人群交互模式与城市多中心结构适应性分析
9.4.1人群空间交互
9.4.2城市多中心结构
9.4.3适应性度量与分析依据
9.4.4适应性分析实验
9.5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10章面向时空需求的城市设施选址与优化服务
10.1基于大数据的交通设施空间布局优化
10.1.1基于手机数据的自行车站点布局优化
10.1.2基于浮动车数据的出租车充电站布局优化
10.2基于大数据分析的设施服务推荐及出行路径优化
10.2.1基于个体时空约束的设施推荐服务
10.2.2不确定环境下的可靠路径规划服务
10.3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11章面向城市人群活动的时空GIS研究挑战与展望
11.1时空GIS研究面临的问题和挑战
11.2时空GIS的研究展望
11.2.1地理范式向时空维的延伸
11.2.2时空建模理论
11.2.3时空活动预测
11.2.4时空活动的智慧应用
11.3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文摘
版权页:
插图:
不同的轨迹数据在个体日常活动类型的代表性上也存在差异,这主要与数据收集的方式有关。如前所述,首先,对于用户报告的方式获得的活动信息相对较为全面,但是也受到参与者的主观因素影响,例如对于持续时间较短和与个人隐私相关性较高的活动信息,可能会出现漏报的现象。其次,对于主动周期性感知方式得到的轨迹数据,所得到的活动信息依赖于周期的时间间隔,当位置感知的周期较小时,能够获得更为丰富的活动信息。例如在GPS辅助的志愿者出行调查中,可以通过GPS轨迹数据分析出的结果来补充用户自身漏报的活动信息。最后,对于个体事件触发的轨迹数据收集方式,活动信息的代表性直接依赖于触发事件的类型。例如,公交刷卡数据反映的是个体使用公交出行的活动特征,而手机定位数据中的CDR数据反映的是用户进行通信活动时的行为模式。
ISBN | 9787030552716 |
---|---|
出版社 | 科学出版社 |
作者 | 萧世伦 等 |
尺寸 | 1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