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库报告:中国智库报告影响力评价与政策建议(2013-2017) 755202481X,9787552024814

配送至
$ $ USD 美元

作者简介

上海社会科学院智库研究中心,成立于2009年,全国第一家专门开展智库研究的学术机构,首开中国智库排名研究之先河。自2014年以来,连续五年发布《中国智库报告——影响力排名与政策建议》,2017年6月,《2016年中国智库报告》(英文版)在英国伦敦发布,《人民日报·海外版》撰文指出这是在海外发布的第一本中国智库报告。
中心直属上海社会科学院,是院国家高端智库建设的一个重要平台,着力于“智库研究”与“智库产品转化”,主要产品有:中国智库报告、上海新智库专报、上海全球智库论坛、全球智库研究动态、新智库论坛等。
中心旨在立足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的实践探索,积极借鉴国内外智库发展经验,聚焦前沿性、前瞻性和重大战略性问题,积极打造智库研究和评价平台,努力成为“智库的智库”,为引导和推进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服务。

目录

序 言
导 论 如何评价中国智库
一、 智库评价肩负引领智库发展重任
二、 智库评价体系建设仍处于探索阶段
(一) 智库评价机构这个主体尚缺乏一定的独立性和权威性
(二) 智库评价的客体内容缺乏统一、公开、标准化的信息渠道
(三) 智库评价标准、方法和指标体系的科学性尚待完善
三、 构建智库评价的中国版本
(一) 智库的政策影响力
(二) 智库的学术影响力
(三) 智库的社会影响力
(四) 智库的国际影响力
四、 应重视中国智库的圈层结构

第一章 2013—2017年中国智库的发展与评价
一、 中国智库报告年度主题设置
(一) 2013年: 中国活跃智库的基本特征
(二) 2014年: 中国特色新型智库的“特”与“新”
(三) 2015年: 国家治理体系与中国特色新型智库
(四) 2016年: 政策环境创新与中国特色新型智库
(五) 2017年: 新时代与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
二、 中国智库影响力评价内容
三、 综合影响力智库排名比较
四、 备选池智库数量变化及特征比较
五、 关于新智库提名的设置

第二章 2013年: 中国活跃智库的基本特征
一、 研究背景
二、 智库的定义与分类
(一) 智库定义
(二) 智库的筛选标准
(三) 中国特色的智库分类
(四) 中国活跃智库的基本特征
三、 中国智库影响力评价
(一) 评价标准和方法
(二) 评价类别和对象
(三) 评价程序与结果
……
四、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智库发展的阶段性特征
(一) 中国智库发展的五个阶段
(二) 推动智库发展的基本因素
(三) 中国智库发展的趋势: 影响力、多元化和国际化
五、 中国智库影响力评价的主要发现与政策建议
(一) 主要发现
(二) 智库发展的未来和政策建议
(三) 未来的研究和展望

第三章 2014年: 中国特色新型智库的“特”与“新”
一、 研究背景
二、 中国特色新型智库的科学内涵
(一) 中国特色新型智库的“特”与“新”
(二) 中国特色新型智库的作用与功能
(三) 中国活跃智库基本特征
三、 中国智库影响力评价
(一) 评价标准和方法
(二) 评价类别和对象
(三) 评价程序与结果
(四) 中国最具影响力智库的结构特点
四、 中国智库发展年度新特点
(一) 活跃智库动态盘点
(二) 智库研究选题浏览
五、 中国智库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与政策建议
(一) 中国智库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二) 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发展的政策建议

第四章 2015年: 国家治理体系与中国特色新型智库
一、 研究背景
二、 国家治理体系与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
(一) 全球视野中的智库与国家治理
(二) 中国特色智库的圈层结构
(三) 中国活跃智库组织形态新趋势
(四) 新常态下中国智库发展新要求
(五) 制度创新与国家高端智库试点
三、 中国智库影响力评价
(一) 评价标准
(二) 评价类别
(三) 评价程序
(四) 评价结果
(五) 中国最具影响力智库的发展特点
四、 中国智库发展年度新特点
(一) 活跃智库动态盘点
(二) 智库研究选题热点
五、 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的难题与改革建议
(一) 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的难题
(二) 推动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发展的对策建议

第五章 2016年: 政策环境创新与中国特色新型智库
一、 研究背景
二、 政策环境创新与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
(一) 全球秩序重构进程中的智库新角色
(二) 中国特色理论构建中的智库新功能
(三) 地区、系统内启动智库建设的新方案
(四) 科学引导智库体系有序发展的新政策
三、 中国智库影响力评价与排名
(一) 评价标准
(二) 评价原则
(三) 评价类别
(四) 评价程序
(五) 评价结果
(六) 2016年中国智库排名情况与变化分析
四、 中国智库发展年度新特点
(一) 活跃智库动态盘点
(二) 智库研究选题热点
(三) 智库议题设置能力观察: 以“一带一路”为例
五、 加快推动《意见》落地的政策建议
(一) 中国新型智库建设的“冷热不均”现象
(二) 中国新型智库发展存在的两大风险
(三) 加快《意见》落地的配套政策建议

第六章 2017年: 新时代与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
一、 研究背景
二、 新时代与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
(一) 新时代呼唤中国智库提高资政能力
(二) 新时代要求中国智库多解民生之策
(三) 新时代呼吁中国智库夯实人才队伍
(四) 新时代推动中国智库加强智媒融合
(五) 新时代期盼中国智库引领国际话语权
三、 中国智库影响力评价与排名
(一) 评价标准
(二) 评价原则
(三) 评价类别
(四) 评价程序
(五) 评价结果
(六) 2017年中国智库排名主要特点简析
四、 中国智库发展年度新特点
(一) 活跃智库动态盘点
(二) 智库研究选题热点
(三) “新时代”议题设置及传播推广能力观察
五、 新时代党和国家机构改革背景下中国智库发展趋势
(一) 紧密结合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新态势
(二) 进一步完善政府采购制度
(三) 进一步推动事业单位改革
(四) 进一步加强智库开放合作

附录一 2013—2017年中国智库发展年度大事记
附录二 《2016年中国智库报告》(英文版)海外发布报告
附录三 智库研究中心调研记录(2015—2017年)
附录四 上海全球智库论坛综述(2014年、2016年、2017年)

序言

序 言

2017年召开的党的十九大进一步明确提出“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要求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充分发挥理论创新、资政建言、舆论引导、社会服务和公共外交等方面的重要作用。2018年是中国改革开放40周年,也是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建立健全决策咨询制度”5周年。值此重要时刻,我们将2013—2017年的《中国智库报告》汇编成册,反映上海社会科学院智库研究中心对中国智库发展的持续观察、研究与思考。
上海社会科学院智库研究中心(Center for Think Tank Studies, CTTS)成立于2009年,是全国第一家专门开展智库研究的学术机构。CTTS立足中国实际,紧紧围绕智库发展的重大问题,通过建立与国内外重要智库的联系,打造智库评价研究和智库成果转化的平台,努力成为“智库的智库”。2014年1月22日,CTTS推出《2013年中国智库报告》,在国内首次发布中国智库排名,并授权同步发布同年《全球智库报告》(中文版),此后每年初定期发布上一年的《中国智库报告》。2017年6月,《2016年中国智库报告》(英文版)在英国伦敦发布,这是在海外发布的第一本中国智库报告,引起国内外的广泛关注。
目前,《中国智库报告》备受中央和地方决策部门以及智库同行的关注,相关部门和媒体等给予大力支持。可以说,《中国智库报告》与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发展几乎同步。每一年的报告都紧扣时代主题,围绕中国智库发展新特点、新趋势,通过调查问卷和实地调研走访,努力反映中国智库发展的前沿问题,捕捉智库发展的中国元素,建构富有中国特色的智库评价体系,对中国主要智库的影响力做出年度排名与评价,以客观、冷静、独立的分析视角,见证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与发展,向决策者和资政服务用户展现智库发展特色、特点与特长提供平台,向智库建设者和相关从业人员提供行业发展动向、标准与经验,向智库管理机构完善智库发展的政策环境,为加快推进智库新政落地提供具有前瞻性与操作性的对策建议。本书是上海社会科学院创新工程“中国特色新型智库研究”的标志性成果。
《中国智库报告》研究工作的开展,得到了上海社会科学院历任领导和相关研究所、职能处室的大力支持。第十届市政协副主席王荣华,市社联主席王战,上海社会科学院院长张道根、院党委书记于信汇始终给予关心、鼓励和指导,CTTS理事长兼主任黄仁伟,副理事长洪民荣、权衡更是倾注了大量心血,院领导王玉梅、谢京辉、干春晖、王振、张兆安和王世伟、李安方、邵建、吴雪明、钱运春、于蕾、汤蕴懿、陆军荣等院内外领导与专家提供了大量帮助和支持。
在《中国智库报告》的编写过程中,全国各地社科院,上海市决咨委、哲社办、发展研究中心、市委党校及中国浦东干部学院给予了非常重要的支持,使这一探索性工作得以顺利开展和完成。《光明日报》《经济日报》《中国日报》《中国社会科学报》《解放日报》《文汇报》《社会科学报》、新华社、中国新闻社、澎湃新闻网、新浪网、人民网、东方网、上海电视台以及全国其他重要媒体也提供了大力支持和帮助。在此,对所有关心、支持和帮助上海社会科学院智库研究中心的单位和领导、专家表示衷心的感谢!
《中国智库报告》是智库研究中心的一项探索性集体研究成果,汲取了众多专家的建设性意见,但也不免存在着不足或缺憾,恳请大家提出建议和意见,我们将在今后的年度报告中加以改善。
著 者
2018年7月

文摘

如何评价中国智库

我们进行治国理政,必须善于集中各方面智慧、凝聚最广泛力量。重点建设一批具有较大影响和国际影响力的高端智库,重视专业化智库建设。党的十八大提出思想库建设、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尤其是2015年年初《关于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的意见》(简称《意见》)发布以来,智库建设百舸争流、如火如荼,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在世界舞台上更加鲜明地展现中国思想、提出中国主张、发出中国声音,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过程中,做出更具前瞻性、独创性和更高质量的思想贡献。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应当如何科学、客观、公正地评价智库,构建具有中国特色新型智库的评价体系,指导中国智库更加健康有序地发展,是当前我国智库建设中的一项重要任务。

一、 智库评价肩负引领智库发展重任
智库评价是引领智库健康发展的指挥棒,其重要性不言而喻。然而,透过智库发展热潮,不难发现,由于缺乏对智库评价标准的共识,甚至连智库定义仍莫衷一是,中国智库在进入快速发展通道之后,一方面,一些真正带有决策咨询功能的智库因缺乏制度保障而无法深度介入公共决策过程;另一方面,智库建设一哄而起缺乏有效引导,对智库名称的使用泛化、标签化、娱乐化、逐利化。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智库发展缺乏规范和标准,不利于中国智库长期健康地发展。为此,加快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首当其冲的是要加快构建符合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发展要求的评价体系和科学标准。
我们认为,构建智库评价体系能为智库发展明确标准、树立标杆,有益于促进智库有效产出、实现智库组织的长远发展。通过对智库本身及其成果、影响力等因素进行评价和排名公布,不仅能够为社会各界提供一个较为清晰的智库发展价值量表,而且标杆性一流智库的先行经验,对于各个智库了解、改进自身不足具有重要参考价值,是推动各类智库提高工作效率、加强内部建设、促进市场营销的重要指挥棒和风向标。同时,构建智库评价体系为决策者掌握智库整体发展状况提供了重要途径,有益于准确把脉智库发展问题、探索智库管理和建设有效路径。智库并非多多益善,大量低水平重复的智库研究不仅会浪费社会智力资源,也会对政府决策系统产生严重干扰甚至负面影响。错误的研究报告和政策建议不仅起不到资政的作用,还会因各种“噪音”降低决策效率、影响决策正确性,甚至误导政策决策。
对智库进行评估评价,不仅为智库发展提供标尺、有利于智库的自律发展,更为重要的是为政府、企业、社会公众提供一个重要的参照系,有利于政府、企业选择用好智库、监督管理好智库。我国智库发展已被提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战略高度上,是国家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成为在国际公共外交上发挥作用的重要力量,因而中国智库必须立足国情、面向全球化,努力建成具有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的机构。建立智库评价体系就是要站在全球制高点,抢占国际话语权。唯其如此,我国智库才能发挥其在国家战略中的重要作用。

二、 智库评价体系建设仍处于探索阶段
实际上,评价一个智库要比定义一个智库更困难,这不仅是因为智库具有多维度特征与多面特性,智库活动往往游弋于政界、学界、媒体和公众之间;更是因为评价机构本身的公正性与权威性也难以在行业内部取得共识,评价的手段和方法科学性容易受到质疑,也极易被模仿,甚至抄袭。总体来说,我国智库评价体系建设刚刚起步,尚处于探索尝试阶段,智库评价体系尚不完善,在评价标准、方法和程序等方面的研究上仍存在较大分歧。
ISBN755202481X,9787552024814
出版社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作者上海社会科学院智库研究中心
尺寸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