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编辑推荐
陈瑜主编的《宁波技能人才发展报告(2016)》共分为七篇展开:一是发展综述篇,综述2016年度宁波市技能人才发展现状;二是综合评价篇,从技能人才队伍建设、技能人才成长环境、技能人才与产业发展协调性等三个方面立体展现宁波市技能人才发展现状,同时设计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绩效综合评价方案,客观评价技能人才发展水平,把握发展动态;三是专题调查篇,围绕技能人才发展的各个环节,面向各工作主体(院校、企业、技能人才),开展技工院校(机构)技能人才培养调查、企业技能人才供给与需求调查、技能人才工作与生活状况调查等三项专题调查,系统考察各环节的基本特征,全面追踪各主体的真实感受,深入剖析技能人才发展面临的问题与挑战,为技能人才工作提供决策依据等。
目录
目录
第一篇 发展综述
1 弘扬工匠精神 打造“技能宁波”品牌 3
1.1 技能人才队伍发展稳步前进 3
1.2 地方立法护航技能人才开发 3
1.3 行动计划引领技能人才工作 4
1.4 发展指数评估技能人才发展 5
1.5 “155”公共实训体系搭建培养平台 5
1.6 “港城工匠”计划助力技能人才提升 6
1.7 系列活动打造“技能宁波”城市品牌 7
第二篇 综合评价
2 技能人才队伍建设:规模、结构与质量 11
2.1 技能人才的概念界定与内涵解读 11
2.2 宁波市技能人才队伍建设:规模、结构、质量 14
3 技能人才成长环境:培养、评价、使用与激励 19
3.1 宁波市技能人才成长环境:政策梳理 19
3.2 宁波市技能人才成长环境:政策分析 31
4 技能人才与产业发展:产业人才结构偏离度与紧缺指数 36
4.1 宁波市产业发展现状与特征研究 36
4.2 宁波市产业人才结构偏离度分析 42
4.3 宁波市重点产业技能人才紧缺指数分析 47
5 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绩效综合评价方案设计 54
5.1 指标体系 54
5.2 评价主体选择 55
5.3 评价方法选择 56
5.4 评估程序 58
第三篇 专题调查
6 技工(职业)院校技能人才培养调查 65
6.1 调查目的 65
6.2 调查设计 65
6.3 调查结果分析 66
6.4 主要结论与对策建议 71
7 企业技能人才供给与需求调查 77
7.1 调查目的 77
7.2 调查设计 77
7.3 调查结果分析 78
7.4 主要结论与对策建议 86
8 技能人才工作与生活状况调查 91
8.1 调查目的 91
8.2 调查设计 91
8.3 调查结果分析 92
8.4 主要结论与对策建议 105
第四篇 区域发展
9 余姚市技能人才工作报告 111
9.1 加强软硬件建设,完善职业培训体系 111
9.2 注重技能人才培养,着力创新培训模式 111
9.3 落实工作措施,提升职业培训质量 112
9.4 实施三项工程,推动技能人才发展呈现新高度 112
10 慈溪市技能人才工作报告 113
10.1 加强调研,完善政策,有序推进培训工作 113
10.2 加强监管,强化基础,切实提升培训质量 113
10.3 加强技能人才培养,开展多元化技能评价 114
10.4 搭建高技能人才培养平台,拓展技能人才成长渠道 114
10.5 抓好农民培训,努力落实新农村建设培训任务 115
11 奉化区技能人才工作报告 116
11.1 育字当先,提升人才培育内生活力 116
11.2 搭建平台,丰富人才培育途径 116
11.3 政策助推,营造技能人才培育成长环境 117
12 宁海县技能人才工作报告 118
13 象山县技能人才工作报告 119
13.1 育字当先,积极开展技能人才培训 119
13.2 政策助推,营造人才培育成长环境 119
13.3 搭建平台,丰富人才培育途径 120
14 鄞州区技能人才工作报告 121
14.1 “政策红包”让技能培训成为一种时尚 121
14.2 “以赛代考”让真凭实力成为一种荣耀 121
14.3 “企业主体”让人才评价成为一种动力 122
15 海曙区技能人才工作报告 123
15.1 强管理,重质量,提升职业培训机构规范化 123
15.2 送服务,建平台,开启家政培训就业一体化 123
15.3 进企业,稳推进,促进企业技能人才自主评价标准化 124
16 江北区技能人才工作报告 125
16.1 引领“到位”,助推技能人才培育体系升级 125
16.2 实施“转型 育才”系列培训计划,打造“江北特色”人才培养模式 125
16.3 着力营造氛围,打造“江北工匠”品牌 126
17 镇海区技能人才工作报告 128
17.1 优化立体化技能人才引进举措 128
17.2 打造平台化技能人才培养高地 128
17.3 健全系列化技能人才激励机制 129
17.4 建立阶梯化技能人才培训补贴体系 130
17.5 全面实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 130
18 北仑区技能人才工作报告 131
18.1 统筹推进制度建设,加强政策保障 131
18.2 引才筑基,加快技能人才输入 131
18.3 发挥企业主体作用,提升员工技能素养 132
18.4 推进平台建设,加强技能人才培养 132
第五篇 比较分析
19 各县(市、区)技能人才发展比较分析 137
19.1 引言 137
19.2 各县(市、区)技能人才队伍建设透析 137
19.3 各县(市、区)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综合比较 151
20 技能人才队伍发展地方经验借鉴 158
20.1 引言 158
20.2 人才培养模式创新 158
20.3 公共实训基地建设 162
20.4 职业鉴定模式突破 164
20.5 管理体制机制改革 167
20.6 技能人才队伍发展的启示 171
第六篇 特别报告
21 宁波市技能人才发展指数研究报告(2016) 179
21.1 引言 179
21.2 测评对象、指标及方法 179
21.3 各行业技能人才发展指数的测评结果与统计分析 184
21.4 各县市区技能人才发展指数测评结果与统计分析 192
21.5 主要结论 199
21.6 政策建议 200
第七篇 工作重点
22 形势分析与工作重点 205
22.1 宁波市技能人才发展形势分析 205
22.2 2017 年宁波市技能人才工作重点 206
附录 209
附录1 宁波市技能人才发展重要政策(2016 年) 209
附录2 宁波市技能人才发展大事(2016 年) 214
附录3 宁波市技能人才发展情况调查问卷(企业部分) 215
附录4 宁波市技能人才发展情况调查问卷(技能人才部分) 218
附录5 宁波市技能人才培养情况调查问卷(技工/职业院校部分) 221
附录6 宁波市技能人才培养情况调查问卷(教师部分) 225
附录7 宁波市技能人才培养情况调查问卷(学生部分) 227
文摘
第一篇 发展综述
1 弘扬工匠精神 打造“技能宁波”品牌——2016 年宁波市技能人才发展综述
弘扬工匠精神、培养大国工匠已成为时代使命。“十三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定性阶段和全面实施“制造强国”战略的关键期,是宁波建设的战略机遇期。实施“中国制造2025”,加快制造业转型升级,实现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变,需要培养大批拥有工匠精神的技能人才。
当前,宁波经济社会发展已进入速度换挡、结构调整、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产业结构正从以中低端为主向以中高端为主提升,技能人才已成为区域竞争的战略资源。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和新要求,必须从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高度加快推进技能人才工作,坚定不移地走技能兴市之路,为推动宁波“中国制造2025”试点城市建设、产业转型升级和经济社会持续发展提供技能人才支撑。
2016 年,宁波市把技能人才开发作为推进“一圈三中心”建设的重要突破方向,纳入城市补短板创优势整体发展战略,以争创国家技能人才振兴综合示范区为目标,通过立法规范、规划引领,助推技能人才开发工作,建设一支数量充足、技能精湛、素质优秀的技能人才队伍,实现技能人才服务产业健康、快速发展,打造技能优先、技能领先的“技能宁波”。技能人才发展主要呈现以下鲜明特点。
1.1 技能人才队伍发展稳步前进
2016 年,宁波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将其作为人才强市的重要举措,不断加大投入,拓宽培养途径,完善评价方法,强化激励措施,推动了技能人才,特别是高技能人才队伍的建设。截至2016 年年底,宁波全市技能人才总量为129 万人,高技能人才总量为33.3 万人,高技能人才占技能人才比重由“十二五”初期的19%提高到目前的25.8%。完成各类城乡劳动者职业技能培训25.8 万人次,高技能人才培训3.8 万人次,新增市级技能大师工作室10 家,累计60 家;新增省级技能大师工作室6 家,累计30 家。新增全国技术能手2 人,累计29 人。同时,两项“国字号”荣誉首次落户宁波,宁波舟山港集团的胡耀华获“中华技能大奖”;宁波技师学院、宁波古林职业高级中学分别获批成为第44 届世界技能大赛塑料模具工程项目、烹饪项目中国集训基地。
1.2 地方立法护航技能人才开发
推进职业技能地方立法,主要是通过建立正式的制度安排来弘扬工匠精神,解决职业技能培训工作存在的问题,通过增强技能人才的供给提高产业的供给能力。宁波在全国率先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地方立法,《宁波市职业技能培训条例》已于2016 年7 月1 日起正式实施,该法规重点从理顺管理体制、明确企业责任义务和加快市场化培训等方面着手,为技能人才培养提供制度安排。
一是理顺管理体制。针对职能不清、多头管理等问题,从法律上明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人社部)是职业技能培训工作主管部门,建立职业技能培训协调机制。规定职业技能培训工作应当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人才发展总体规划,着力解决培训资源缺乏整合等问题。
二是加快市场培育。进一步放开市场准入,支持民间资金参与职业技能培训机构发展建设,实行分类登记管理,允许营利性民办培训机构按企业法人进行登记,推进技能人才培训市场化发展。
三是制定配套办法。制定实施职业技能培训补贴、职业技能竞赛管理等配套办法,探索差别化职业补贴标准,推动条例落地生根。根据产业发展规划、职业市场需求、人才紧缺程度和培训成本,将补贴工种划分为A、B、C、D 四大类。同时,突出高技能人才培养,提升宁波市高技能人才总量,对高级工及以上的级别,补贴标准进行了较大幅度提升,最高较原标准提升了90%。职业培训补贴紧贴产业发展和市场需求,充分发挥政策引导、资金引领的作用。
1.3 行动计划引领技能人才工作
为对接“中国制造2025”试点示范城市建设,着眼技能人才发展规划顶层设计,宁波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制定了《宁波市高技能人才“十三五”规划(2016—2020)》,为技能人才培养提供了目标和实施路径。同时,配套实施了《“技能宁波”三年行动计划(2016~2018 年)》,将其纳入市政府工作报告,并作为对县(市、区)人社部门目标管理考核的重要内容,积极推进名师、名匠、名校建设,努力打造立足宁波、面向长三角的技能人才开发、培训、评价和竞赛高地。
四大建设目标引领。《“技能宁波”三年行动计划(2016~2018 年)》主要包含以下四大建设目标。
(1)壮大技能人才队伍规模。到2018 年年末,全市技能人才总量达到150 万人,高技能人才总量40 万人;力争技能人才占从业人员比例达到40%,高技能人才占技能人才比例达28%,形成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比例结构基本合理的技能人才发展格局。
(2)建设技能人才培养平台。初步建成1 家综合性公共实训中心、5 家区域性公共实训基地、5 家专业性公共实训基地,增设30 家市级技能大师工作室,培育10 所专业特色鲜明、具有影响力的技工院校。
(3)完善技能人才评价机制。完善以企业技能人才评价和社会化职业技能鉴定为主要内容的多元评价体系。开发5~10个精品职业技能培训鉴定题库,培育10~20 家示范性职业技能鉴定所(站),培养100 名优秀职业技能鉴定考评人员。
(4)优化技能人才成长环境。完善高技能人才成长的政策体系和制度环境,形成高技能人才引进、培养、使用的良好环境,优化技能人才结构。组织开展多形式多层次技能竞赛活动,积极承办全国技能大赛,力争承办世界技能大赛集训,营造“劳动光荣、技能宝贵、创造伟大”的良好氛围。
十大主要任务先行。《“技能宁波”三年行动计划(2016~2018 年)》主要包含以下重点项目:①“国家技能振兴综合示范区”创建计划;②“技能宁波”新型智库建设计划;③“551”高技能引才集聚计划;④技能人才培训计划;⑤高技能人才“155”公共实训基地建设计划;⑥技工院校发展行动计划;⑦技能人才评价推进计划;⑧技能创业孵化平台建设计划;⑨技能人才校企合作推进计划;⑩技能人才成长环境优化计划。
1.4 发展指数评估技能人才发展
2016 年,宁波市首次发布“技能人才发展指数”,主要服务于“中国制造2025”试点示范城市建设要求,构建宁波市技能人才发展指数的测度模型,了解和把握全市、各县(市、区)及各行业技能人才发展水平的现状和变化趋势,为“技能宁波”建设提供及时、客观的决策依据。
重点领域全覆盖。技能人才发展指数报告对宁波14个县(市、区)和重点发展区域,以及17个重点行业领域的技能人才发展状况进行了评价,涉及机械制造与模具、汽车及零部件、纺织服装、石化、钢铁冶金、日用家电等6个传统优势产业,新能源与节能技术、新材料、生物医药、精密仪器仪表、电子信息与光电等5个新兴产业,以及人力资源服务、会展与旅游、餐饮服务、现代物流、科技服务、商业与贸易6个现代服务业。
四大指数全评估。一是技能人才发展供求指数,通过技能人才供给指数和需求指数两个分指数对宁波市技能人才需求供给状况进行动态监测。二是技能人才发展质量指数,通过技能人才结构指数、流动指数两个分指数对技能人才的发展质量进行检测,主要涉及技能人才年龄、学历、职称结构和技能人才流动情况。三是技能人才发展潜力指数,通过技能人才储备指数和培训指数两个分指标对技能人才发展潜力进行评估,主要涉及青年技能人才储备情况、技能培训教学水平与效果。四是技能人才发展环境指数,由技能人才发展工作环境指数、政策环境指数、文化环境指数、环境信心指数四个分指标构成,主要涉及对培训机制、晋升机制、薪酬制度、激励机制、工作场所满意度,政策满意度、政策知晓度,对职业教育的认可度、对技能人才的尊重和认可度,对目前工作的信心、对未来技能人才发展的信心等方面。
1.5 “155”公共实训体系搭建培养平台
结合宁波市新兴产业结构特点,按照“统筹规划、合理布局、资源共享、高端引领”的原则,充分利用各类职业院校、技工院校及大型骨干企业的资源优势,整合优质资源,统筹规划新兴产业高技能人才公共实训基地建设。至2018 年年末,初步完成1个市级综合性公共实训中心,5个区域性公共实训基地,5个专业性公共实训基地建设,构筑功能互补、特色发展的“综合性 + 区域性 + 专业性”的高技能人才实训体制,为技能人才专业化提升提供平台基础。
一是综合性公共实训中心。按照“资源共享、高端引领”的原则,把握《中国制造2025》的战略契机,建设1个主要面向宁波市的重点产业,集职业技能培训、技能鉴定、师资培训、创业培训、世赛集训、国赛承接等于一体的市级综合性公共实训中心,开展职业教育师资培训、高技能人才和创业人才培训与评价服务,与院校紧密结合,与企业深度融合,发挥其对产业升级、结构调整、技术创新的推动和引领作用。
二是区域性公共实训基地。结合区域经济发展的特点和产业发展的需求,由政府和民间共同出资在区县周边共建5个区域性公共实训基地,发挥基地辐射作用,带动周边相关产业发展,满足当地院校、企业、社会培训机构等基本技能实训的需要,承担一般性、基础性技能实训项目。
三是专业性公共实训基地。利用行业组织、龙头企业、职业院校、社会培训机构在某个专业实训领域的特色优势和优质资源,建设5 家专业性公共实训基地,满足自身实训需求的同时,面向其他院校、社会培训机构和企业提供专项技能实训、技能培训等服务。
1.6 “港城工匠”计划助力技能人才提升
2016 年,宁波市专门出资2000 万元,建立“港城工匠发展基金”,用于一线优秀技术工人学历技能提升的教育培训补助,对入选“港城工匠”的人才给予一定奖励,并优先推荐参加国家、省、市各类高技能人才计划和荣誉的评选。2016 年7 月以来,为进一步传承宁波文化,弘扬工匠精神、劳动精神,培养一批长期奋战在生产一线、爱岗敬业、技艺精湛、精益求精、勇于创新、追求的优秀劳动者,宁波市总工会、宁波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宁波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联合发起“寻找身边工匠”活动,向社会公开征集“港城工匠”候选人,经过层层筛选,最终选出了宁波首批50 名“港城工匠”,每人可获学历技能提升补助金1 万元。
为实施“港城工匠”培育计划,宁波市构筑了五大平台①。
一是构建“港城工匠”孵化发育平台。宁波市总工会首次出资2000 万元,发起建立“港城工匠发展基金”,五年内全额用于一线优秀技术工人学历技能提升的教育培训补助。成立“宁波职工发展中心”,做大做强工会培训机构,通过与知名高校、职业院校、大型企业的项目化合作,深化职工学历继续教育、职业技能培训、工会业务培训、职工文艺培训等项目。
二是构建“港城工匠”成长成才平台。推进企业职工技能等级自主评聘,推广由市场和企业评价技能人才的做法,促进传统技能人才评价方式转型。重点围绕企业生产关键技术、前沿技术、高端技术和解决生产难题的工种,大力开展各级各类职工职业技能大赛。
三是构建“港城工匠”创新实践平台。全面深化一线职工“五小”竞赛,以及合理化建议“金点子”征集、疑难问题揭榜攻关、先进操作法总结推广等活动,激发广大职工立足岗位创新实践的积极性。提升劳模创新工作室创建质量,注重打造“劳模精神弘扬基地、
陈瑜主编的《宁波技能人才发展报告(2016)》共分为七篇展开:一是发展综述篇,综述2016年度宁波市技能人才发展现状;二是综合评价篇,从技能人才队伍建设、技能人才成长环境、技能人才与产业发展协调性等三个方面立体展现宁波市技能人才发展现状,同时设计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绩效综合评价方案,客观评价技能人才发展水平,把握发展动态;三是专题调查篇,围绕技能人才发展的各个环节,面向各工作主体(院校、企业、技能人才),开展技工院校(机构)技能人才培养调查、企业技能人才供给与需求调查、技能人才工作与生活状况调查等三项专题调查,系统考察各环节的基本特征,全面追踪各主体的真实感受,深入剖析技能人才发展面临的问题与挑战,为技能人才工作提供决策依据等。
目录
目录
第一篇 发展综述
1 弘扬工匠精神 打造“技能宁波”品牌 3
1.1 技能人才队伍发展稳步前进 3
1.2 地方立法护航技能人才开发 3
1.3 行动计划引领技能人才工作 4
1.4 发展指数评估技能人才发展 5
1.5 “155”公共实训体系搭建培养平台 5
1.6 “港城工匠”计划助力技能人才提升 6
1.7 系列活动打造“技能宁波”城市品牌 7
第二篇 综合评价
2 技能人才队伍建设:规模、结构与质量 11
2.1 技能人才的概念界定与内涵解读 11
2.2 宁波市技能人才队伍建设:规模、结构、质量 14
3 技能人才成长环境:培养、评价、使用与激励 19
3.1 宁波市技能人才成长环境:政策梳理 19
3.2 宁波市技能人才成长环境:政策分析 31
4 技能人才与产业发展:产业人才结构偏离度与紧缺指数 36
4.1 宁波市产业发展现状与特征研究 36
4.2 宁波市产业人才结构偏离度分析 42
4.3 宁波市重点产业技能人才紧缺指数分析 47
5 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绩效综合评价方案设计 54
5.1 指标体系 54
5.2 评价主体选择 55
5.3 评价方法选择 56
5.4 评估程序 58
第三篇 专题调查
6 技工(职业)院校技能人才培养调查 65
6.1 调查目的 65
6.2 调查设计 65
6.3 调查结果分析 66
6.4 主要结论与对策建议 71
7 企业技能人才供给与需求调查 77
7.1 调查目的 77
7.2 调查设计 77
7.3 调查结果分析 78
7.4 主要结论与对策建议 86
8 技能人才工作与生活状况调查 91
8.1 调查目的 91
8.2 调查设计 91
8.3 调查结果分析 92
8.4 主要结论与对策建议 105
第四篇 区域发展
9 余姚市技能人才工作报告 111
9.1 加强软硬件建设,完善职业培训体系 111
9.2 注重技能人才培养,着力创新培训模式 111
9.3 落实工作措施,提升职业培训质量 112
9.4 实施三项工程,推动技能人才发展呈现新高度 112
10 慈溪市技能人才工作报告 113
10.1 加强调研,完善政策,有序推进培训工作 113
10.2 加强监管,强化基础,切实提升培训质量 113
10.3 加强技能人才培养,开展多元化技能评价 114
10.4 搭建高技能人才培养平台,拓展技能人才成长渠道 114
10.5 抓好农民培训,努力落实新农村建设培训任务 115
11 奉化区技能人才工作报告 116
11.1 育字当先,提升人才培育内生活力 116
11.2 搭建平台,丰富人才培育途径 116
11.3 政策助推,营造技能人才培育成长环境 117
12 宁海县技能人才工作报告 118
13 象山县技能人才工作报告 119
13.1 育字当先,积极开展技能人才培训 119
13.2 政策助推,营造人才培育成长环境 119
13.3 搭建平台,丰富人才培育途径 120
14 鄞州区技能人才工作报告 121
14.1 “政策红包”让技能培训成为一种时尚 121
14.2 “以赛代考”让真凭实力成为一种荣耀 121
14.3 “企业主体”让人才评价成为一种动力 122
15 海曙区技能人才工作报告 123
15.1 强管理,重质量,提升职业培训机构规范化 123
15.2 送服务,建平台,开启家政培训就业一体化 123
15.3 进企业,稳推进,促进企业技能人才自主评价标准化 124
16 江北区技能人才工作报告 125
16.1 引领“到位”,助推技能人才培育体系升级 125
16.2 实施“转型 育才”系列培训计划,打造“江北特色”人才培养模式 125
16.3 着力营造氛围,打造“江北工匠”品牌 126
17 镇海区技能人才工作报告 128
17.1 优化立体化技能人才引进举措 128
17.2 打造平台化技能人才培养高地 128
17.3 健全系列化技能人才激励机制 129
17.4 建立阶梯化技能人才培训补贴体系 130
17.5 全面实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 130
18 北仑区技能人才工作报告 131
18.1 统筹推进制度建设,加强政策保障 131
18.2 引才筑基,加快技能人才输入 131
18.3 发挥企业主体作用,提升员工技能素养 132
18.4 推进平台建设,加强技能人才培养 132
第五篇 比较分析
19 各县(市、区)技能人才发展比较分析 137
19.1 引言 137
19.2 各县(市、区)技能人才队伍建设透析 137
19.3 各县(市、区)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综合比较 151
20 技能人才队伍发展地方经验借鉴 158
20.1 引言 158
20.2 人才培养模式创新 158
20.3 公共实训基地建设 162
20.4 职业鉴定模式突破 164
20.5 管理体制机制改革 167
20.6 技能人才队伍发展的启示 171
第六篇 特别报告
21 宁波市技能人才发展指数研究报告(2016) 179
21.1 引言 179
21.2 测评对象、指标及方法 179
21.3 各行业技能人才发展指数的测评结果与统计分析 184
21.4 各县市区技能人才发展指数测评结果与统计分析 192
21.5 主要结论 199
21.6 政策建议 200
第七篇 工作重点
22 形势分析与工作重点 205
22.1 宁波市技能人才发展形势分析 205
22.2 2017 年宁波市技能人才工作重点 206
附录 209
附录1 宁波市技能人才发展重要政策(2016 年) 209
附录2 宁波市技能人才发展大事(2016 年) 214
附录3 宁波市技能人才发展情况调查问卷(企业部分) 215
附录4 宁波市技能人才发展情况调查问卷(技能人才部分) 218
附录5 宁波市技能人才培养情况调查问卷(技工/职业院校部分) 221
附录6 宁波市技能人才培养情况调查问卷(教师部分) 225
附录7 宁波市技能人才培养情况调查问卷(学生部分) 227
文摘
第一篇 发展综述
1 弘扬工匠精神 打造“技能宁波”品牌——2016 年宁波市技能人才发展综述
弘扬工匠精神、培养大国工匠已成为时代使命。“十三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定性阶段和全面实施“制造强国”战略的关键期,是宁波建设的战略机遇期。实施“中国制造2025”,加快制造业转型升级,实现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变,需要培养大批拥有工匠精神的技能人才。
当前,宁波经济社会发展已进入速度换挡、结构调整、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产业结构正从以中低端为主向以中高端为主提升,技能人才已成为区域竞争的战略资源。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和新要求,必须从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高度加快推进技能人才工作,坚定不移地走技能兴市之路,为推动宁波“中国制造2025”试点城市建设、产业转型升级和经济社会持续发展提供技能人才支撑。
2016 年,宁波市把技能人才开发作为推进“一圈三中心”建设的重要突破方向,纳入城市补短板创优势整体发展战略,以争创国家技能人才振兴综合示范区为目标,通过立法规范、规划引领,助推技能人才开发工作,建设一支数量充足、技能精湛、素质优秀的技能人才队伍,实现技能人才服务产业健康、快速发展,打造技能优先、技能领先的“技能宁波”。技能人才发展主要呈现以下鲜明特点。
1.1 技能人才队伍发展稳步前进
2016 年,宁波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将其作为人才强市的重要举措,不断加大投入,拓宽培养途径,完善评价方法,强化激励措施,推动了技能人才,特别是高技能人才队伍的建设。截至2016 年年底,宁波全市技能人才总量为129 万人,高技能人才总量为33.3 万人,高技能人才占技能人才比重由“十二五”初期的19%提高到目前的25.8%。完成各类城乡劳动者职业技能培训25.8 万人次,高技能人才培训3.8 万人次,新增市级技能大师工作室10 家,累计60 家;新增省级技能大师工作室6 家,累计30 家。新增全国技术能手2 人,累计29 人。同时,两项“国字号”荣誉首次落户宁波,宁波舟山港集团的胡耀华获“中华技能大奖”;宁波技师学院、宁波古林职业高级中学分别获批成为第44 届世界技能大赛塑料模具工程项目、烹饪项目中国集训基地。
1.2 地方立法护航技能人才开发
推进职业技能地方立法,主要是通过建立正式的制度安排来弘扬工匠精神,解决职业技能培训工作存在的问题,通过增强技能人才的供给提高产业的供给能力。宁波在全国率先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地方立法,《宁波市职业技能培训条例》已于2016 年7 月1 日起正式实施,该法规重点从理顺管理体制、明确企业责任义务和加快市场化培训等方面着手,为技能人才培养提供制度安排。
一是理顺管理体制。针对职能不清、多头管理等问题,从法律上明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人社部)是职业技能培训工作主管部门,建立职业技能培训协调机制。规定职业技能培训工作应当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人才发展总体规划,着力解决培训资源缺乏整合等问题。
二是加快市场培育。进一步放开市场准入,支持民间资金参与职业技能培训机构发展建设,实行分类登记管理,允许营利性民办培训机构按企业法人进行登记,推进技能人才培训市场化发展。
三是制定配套办法。制定实施职业技能培训补贴、职业技能竞赛管理等配套办法,探索差别化职业补贴标准,推动条例落地生根。根据产业发展规划、职业市场需求、人才紧缺程度和培训成本,将补贴工种划分为A、B、C、D 四大类。同时,突出高技能人才培养,提升宁波市高技能人才总量,对高级工及以上的级别,补贴标准进行了较大幅度提升,最高较原标准提升了90%。职业培训补贴紧贴产业发展和市场需求,充分发挥政策引导、资金引领的作用。
1.3 行动计划引领技能人才工作
为对接“中国制造2025”试点示范城市建设,着眼技能人才发展规划顶层设计,宁波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制定了《宁波市高技能人才“十三五”规划(2016—2020)》,为技能人才培养提供了目标和实施路径。同时,配套实施了《“技能宁波”三年行动计划(2016~2018 年)》,将其纳入市政府工作报告,并作为对县(市、区)人社部门目标管理考核的重要内容,积极推进名师、名匠、名校建设,努力打造立足宁波、面向长三角的技能人才开发、培训、评价和竞赛高地。
四大建设目标引领。《“技能宁波”三年行动计划(2016~2018 年)》主要包含以下四大建设目标。
(1)壮大技能人才队伍规模。到2018 年年末,全市技能人才总量达到150 万人,高技能人才总量40 万人;力争技能人才占从业人员比例达到40%,高技能人才占技能人才比例达28%,形成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比例结构基本合理的技能人才发展格局。
(2)建设技能人才培养平台。初步建成1 家综合性公共实训中心、5 家区域性公共实训基地、5 家专业性公共实训基地,增设30 家市级技能大师工作室,培育10 所专业特色鲜明、具有影响力的技工院校。
(3)完善技能人才评价机制。完善以企业技能人才评价和社会化职业技能鉴定为主要内容的多元评价体系。开发5~10个精品职业技能培训鉴定题库,培育10~20 家示范性职业技能鉴定所(站),培养100 名优秀职业技能鉴定考评人员。
(4)优化技能人才成长环境。完善高技能人才成长的政策体系和制度环境,形成高技能人才引进、培养、使用的良好环境,优化技能人才结构。组织开展多形式多层次技能竞赛活动,积极承办全国技能大赛,力争承办世界技能大赛集训,营造“劳动光荣、技能宝贵、创造伟大”的良好氛围。
十大主要任务先行。《“技能宁波”三年行动计划(2016~2018 年)》主要包含以下重点项目:①“国家技能振兴综合示范区”创建计划;②“技能宁波”新型智库建设计划;③“551”高技能引才集聚计划;④技能人才培训计划;⑤高技能人才“155”公共实训基地建设计划;⑥技工院校发展行动计划;⑦技能人才评价推进计划;⑧技能创业孵化平台建设计划;⑨技能人才校企合作推进计划;⑩技能人才成长环境优化计划。
1.4 发展指数评估技能人才发展
2016 年,宁波市首次发布“技能人才发展指数”,主要服务于“中国制造2025”试点示范城市建设要求,构建宁波市技能人才发展指数的测度模型,了解和把握全市、各县(市、区)及各行业技能人才发展水平的现状和变化趋势,为“技能宁波”建设提供及时、客观的决策依据。
重点领域全覆盖。技能人才发展指数报告对宁波14个县(市、区)和重点发展区域,以及17个重点行业领域的技能人才发展状况进行了评价,涉及机械制造与模具、汽车及零部件、纺织服装、石化、钢铁冶金、日用家电等6个传统优势产业,新能源与节能技术、新材料、生物医药、精密仪器仪表、电子信息与光电等5个新兴产业,以及人力资源服务、会展与旅游、餐饮服务、现代物流、科技服务、商业与贸易6个现代服务业。
四大指数全评估。一是技能人才发展供求指数,通过技能人才供给指数和需求指数两个分指数对宁波市技能人才需求供给状况进行动态监测。二是技能人才发展质量指数,通过技能人才结构指数、流动指数两个分指数对技能人才的发展质量进行检测,主要涉及技能人才年龄、学历、职称结构和技能人才流动情况。三是技能人才发展潜力指数,通过技能人才储备指数和培训指数两个分指标对技能人才发展潜力进行评估,主要涉及青年技能人才储备情况、技能培训教学水平与效果。四是技能人才发展环境指数,由技能人才发展工作环境指数、政策环境指数、文化环境指数、环境信心指数四个分指标构成,主要涉及对培训机制、晋升机制、薪酬制度、激励机制、工作场所满意度,政策满意度、政策知晓度,对职业教育的认可度、对技能人才的尊重和认可度,对目前工作的信心、对未来技能人才发展的信心等方面。
1.5 “155”公共实训体系搭建培养平台
结合宁波市新兴产业结构特点,按照“统筹规划、合理布局、资源共享、高端引领”的原则,充分利用各类职业院校、技工院校及大型骨干企业的资源优势,整合优质资源,统筹规划新兴产业高技能人才公共实训基地建设。至2018 年年末,初步完成1个市级综合性公共实训中心,5个区域性公共实训基地,5个专业性公共实训基地建设,构筑功能互补、特色发展的“综合性 + 区域性 + 专业性”的高技能人才实训体制,为技能人才专业化提升提供平台基础。
一是综合性公共实训中心。按照“资源共享、高端引领”的原则,把握《中国制造2025》的战略契机,建设1个主要面向宁波市的重点产业,集职业技能培训、技能鉴定、师资培训、创业培训、世赛集训、国赛承接等于一体的市级综合性公共实训中心,开展职业教育师资培训、高技能人才和创业人才培训与评价服务,与院校紧密结合,与企业深度融合,发挥其对产业升级、结构调整、技术创新的推动和引领作用。
二是区域性公共实训基地。结合区域经济发展的特点和产业发展的需求,由政府和民间共同出资在区县周边共建5个区域性公共实训基地,发挥基地辐射作用,带动周边相关产业发展,满足当地院校、企业、社会培训机构等基本技能实训的需要,承担一般性、基础性技能实训项目。
三是专业性公共实训基地。利用行业组织、龙头企业、职业院校、社会培训机构在某个专业实训领域的特色优势和优质资源,建设5 家专业性公共实训基地,满足自身实训需求的同时,面向其他院校、社会培训机构和企业提供专项技能实训、技能培训等服务。
1.6 “港城工匠”计划助力技能人才提升
2016 年,宁波市专门出资2000 万元,建立“港城工匠发展基金”,用于一线优秀技术工人学历技能提升的教育培训补助,对入选“港城工匠”的人才给予一定奖励,并优先推荐参加国家、省、市各类高技能人才计划和荣誉的评选。2016 年7 月以来,为进一步传承宁波文化,弘扬工匠精神、劳动精神,培养一批长期奋战在生产一线、爱岗敬业、技艺精湛、精益求精、勇于创新、追求的优秀劳动者,宁波市总工会、宁波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宁波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联合发起“寻找身边工匠”活动,向社会公开征集“港城工匠”候选人,经过层层筛选,最终选出了宁波首批50 名“港城工匠”,每人可获学历技能提升补助金1 万元。
为实施“港城工匠”培育计划,宁波市构筑了五大平台①。
一是构建“港城工匠”孵化发育平台。宁波市总工会首次出资2000 万元,发起建立“港城工匠发展基金”,五年内全额用于一线优秀技术工人学历技能提升的教育培训补助。成立“宁波职工发展中心”,做大做强工会培训机构,通过与知名高校、职业院校、大型企业的项目化合作,深化职工学历继续教育、职业技能培训、工会业务培训、职工文艺培训等项目。
二是构建“港城工匠”成长成才平台。推进企业职工技能等级自主评聘,推广由市场和企业评价技能人才的做法,促进传统技能人才评价方式转型。重点围绕企业生产关键技术、前沿技术、高端技术和解决生产难题的工种,大力开展各级各类职工职业技能大赛。
三是构建“港城工匠”创新实践平台。全面深化一线职工“五小”竞赛,以及合理化建议“金点子”征集、疑难问题揭榜攻关、先进操作法总结推广等活动,激发广大职工立足岗位创新实践的积极性。提升劳模创新工作室创建质量,注重打造“劳模精神弘扬基地、
ISBN | 9787030578020 |
---|---|
出版社 | 科学出版社 |
作者 | 宁波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
尺寸 | 1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