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企业劳动关系状况报告(2017) 9787516418376

配送至
$ $ USD 美元

编辑推荐

一本了解2017年中国企业劳动关系状况的参考书。

作者简介

黄海嵩
学 历:硕士研究生
现任职务:中国企业联合会、中国企业家协会驻会副会长
其他职务:中共十六大代表,第九届、十届全国人大代表,中共安徽省七届、八届委员会委员

目录

目 录
第一部分 企业劳动关系状况
第一章 中国企业劳动关系状况综述
一、中国企业劳动关系总体状况
二、2017 年我国公众对企业劳动关系的感知和表达
三、2017 年我国企业劳动关系存在的主要问题及风险
四、我国企业劳动关系发展趋势
第二章 劳动关系立法与政策
一、与劳动关系相关的党和国家方针政策
二、劳动关系专门立法与政策性文件
第三章 劳动力市场
一、2017 年劳动力市场总体状况
二、我国劳动力市场存在的问题和挑战
三、我国劳动力市场的发展趋势
四、促进我国劳动力市场发展的意见和建议
第四章 就业促进与发展
一、2017 年我国就业总体状况
二、我国当前就业方面存在的问题和挑战
三、我国近期的就业趋势
四、促进就业的意见和建议
第五章 劳动用工管理
一、劳动用工管理与用工形式的现状
二、劳动用工新趋势和新业态用工趋势分析
三、劳动用工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及风险
四、我国劳动用工管理与用工形式对策建议
第六章 工资收入与社会保障
一、工资收入与分配
二、社会保障与福利
第七章 劳动争议处理
一、我国劳动争议处理的现状及特点
二、我国劳动争议的总体趋势和劳动争议处理工作的新要求
三、2017 年我国劳动争议存在的主要问题及风险
四、我国劳动争议处理工作的对策建议
第八章 协调劳动关系三方机制
一、2017 年以来我国协调劳动关系三方机制的主要工作
二、我国协调劳动关系三方机制发展存在的问题
三、我国协调劳动关系三方机制下一步的主要任务
中国“互联网+”新业态企业劳动关系研究
上海市最低工资标准适度性研究
后 记

文摘

第一章 中国企业劳动关系状况综述
2017 年,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各地区、各部门全面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贯彻新发展理念,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推动结构优化、动力转换和质量提升,国民经济缓中趋稳、稳中向好,经济活力、动力和潜力不断释放,稳定性、协调性和可持续性明显增强,实现了平稳健康发展,经济增长出现了与质量、结构、效益同步提高的良好局面,为劳动关系稳定奠定了良好基础。
同时,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社会转型的过程中,劳动关系主体的利益诉求越来越多元化,劳动关系矛盾仍处于凸显期和多发期,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任务依然艰巨繁重。在新时代、新形势和新要求背景下,完善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规则支持体系,需要及时准确把握劳动关系的新形势、新特征和新动向,客观有效地提出新对策、新建议,这对于协调稳定劳动关系、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中国企业劳动关系总体状况
1. 宏观经济稳中向好为劳动关系稳定提供有力支撑一是经济运行好于预期。2017 年,我国经济运行保持在合理区间,四大宏观指标稳中向好。国内经济向高质量转型,经济韧性显著增强。新旧动能加速转换,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明显提升。二是企业效益持续好转。简政放权、降税清费、降低融资成本等多项政策为企业创新发展“减负”,企业效益持续改善,2017 年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总额比上年增长21%。其中,国有控股企业增长45.1%,改革成效明显。企业效益提高带动了就业市场的景气,劳动关系的稳定基础持续加固。三是服务业对就业拉动
明显。2017 年服务业增加值同比增长8%,2017 年前三季度,在全部规模以上企业同比新增就业人员中,服务业新增就业人员占91.8%。四是中西部经济高速增长,对劳动力的吸引力增强。2017 年,中西部经济增速加快,其中,贵州、西藏GDP 增速分别以10.2% 和10% 实现两位数增长,领跑全国;云南以9.5% 的增速排在第三位。中西部经济的增长对劳动力的吸引力增强。
2. 国家立法和政策制定促进劳动关系和谐稳定
一是中央高度重视新时期产业工人队伍建设,多举措提高产业工人素质。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新时期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方案》,把产业工人队伍建设作为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支撑和基础保障,为提高产业工人整体素质、促进劳动关系和谐提供了方向性的指导。二是去产能年度目标已完成,政策多方保障职工安置工作稳妥推进。整体来看,2017 年的去产能职工安置工作进展平稳。2016 和2017 两年累计110.3 万名去产能职工得到多渠道安置。三是国企改革推进完善市场化用工制度,扎实保障并维护职工合法权益。国务院等相关部门以《关于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指导意见》为引领,2017 年相继出台了多个政策性文件,强调在国有企业改制过程中,要处理好企业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强化民主管理制度,保障职工权益。四是不断落实保障农民工的劳动权益,将农民工欠薪治理纳入政府考核。五是颁布政策推动“双创”向纵深发展,营造有利的制度环境和市场环境,“双创”催生新业态使劳动就业岗位增多,国家政策对新业态的发展持包容审慎态度。六是降成本措施不断为企业减轻负担,企业活力增强促进劳资关系稳定。国务院及有关部门通过出台简并增值税,提高小微企业、高科技型中小企业的税收优惠,降低“五险一金”缴费比例,废止营业税等一系列政策有效降低了企业制度性交易成本。为企业提高员工
薪资福利留出涨幅空间,有利于促进劳资关系的稳定。七是“一带一路”建设实现跨越式发展,极大地促进了跨境的劳务合作。
3. 就业与经济同步增长利于劳动关系稳定
一是劳动力市场供求较为平衡。2017 年,劳动力供给数量仍然充裕,劳动力市场需求略大于供给,用人需求和求职人数波动趋势较为一致,供求总体平衡。二是东中西区域市场岗位需求均略大于供给,东西部用人缺口扩大明显。三是新一线及以下城市用工需求增幅明显,其中,第三产业需求最为旺盛。四是传统行业用人需求比较大,互联网、交通运输和金融人才相对紧缺。五是推销展销、简单体力劳动、生活服务类岗位在城市中需求缺口较大。六是市场对具有技术等级或专业技术职称的劳动者的需求均大于供给。七是城镇新增就业人口数达历史新高,而失业率则降至多年来最低水平。八是新经济、新业态带来更多就业岗位,新兴就业岗位呈现增长态势。
4. 工资收入分配和社会保障制度更趋完善
一是工资收入增幅超过GDP 增幅。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上年实际增长7.3%,增速较上年加快1 个百分点,实际增速比GDP 和人均GDP 增长分
别快0.4 和1 个百分点,扭转了居民收入增速近年来的回落态势。居民收入结构继续优化,工资、经营、财产3 项收入均加快增长。二是城乡工资收入差距持续缩小。农村居民人均工资性收入增长快于城镇居民人均工资性收入增长,城乡人均可支配工资性收入比值逐步缩小。三是国企全年薪酬涨幅最高,金融业薪酬水平继续位居行业领先地位。从涨幅来看,国企改革成效明显,全年薪酬涨幅最高,而合资企业、民营企业平均薪酬均出现不同程度的下滑。
各行业薪酬普遍上涨,金融业薪酬依旧领先各行业。四是技术研发岗位薪资最优,农民工、应届毕业生工资水平上升。五是收入分配制度改革进一步深化。2017 年6 月,国家发改委印发了《2017 年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重点工作安排》,为工资收入分配指明了政策方向和工作重点。国有企业负责人薪酬制度改革深入实施,员工持股试点改革成效初显。六是治欠保支工作成效显著。国务院、人社部等有关部门相继出台有关文件,进一步完善治理拖欠农民工工资问题长效机制。各地也加强对拖欠劳动者工资问题的治理。截至2017 年年底,各级劳动保障监察机构共查处欠薪案件14.3 万件,为308.7万名劳动者追发工资等待遇250.1 亿元。七是社会保障制度体系进一步完善。
社会保险覆盖面进一步扩大,保障水平不断提高。社保基金收入持续增长,基金结余规模扩大。五项社会保险基金2017 年总收入达到7.6 万亿元,比上年度增长15%。八是住房公积金制度覆盖面持续性扩大,缴存结构趋于均衡。住房公积金缴存扩面工作稳步推进,非公经济单位已占缴存单位总数的一半以上,住房公积金业务继续保持安全、平稳的发展态势,缴存、提取、贷款等主要指标持续增长,资金使用效率不断提高。
5. 企业劳动用工水平不断提高
一是用工管理法律法规不断完善,劳动合同签订率不断提高。2017 年1 月1 日,《重大劳动保障违法行为社会公布办法》开始施行。各地也相继
出台了一系列保障职工权益的法律法规,并积极推进劳动合同签订,履行、建立和完善集体协商制度。二是各地探索劳动定额定员标准化工作,制鞋行业劳动定额指导标准发布。多地提出通过探索劳动定额定员标准化工作,指导行业和企业制订实施科学合理的劳动定额定员标准。首部《制鞋行业部分劳动定额指导标准》于2017 年4 月12 日发布,有助于劳动密集型的制鞋行业规范发展。三是工会、职代会覆盖面持续扩大,民主管理制度不断健全。
截止到2017 年9 月,全国已建工会基层组织280.8 万个,工会会员人数3.03亿人,其中,农民工会员1.4 亿人。在全国已建工会的基层单位中,工会女职工组织已达266.5 万个,覆盖率达97.2%。 在职代会覆盖面上,全国已有515.4 万家企事业单位健全以职代会为基本形式的民主管理制度,覆盖2.5 亿名职工;民主管理的水平不断提高,模式持续创新。四是劳动保障监管力度加强,职工安全与健康权益保障不断向好。劳动保障监察执法广泛推行“双随机、一公开”执法方式,加大了对企业违法行为的监督和惩戒力度。职业病防治力度加大,职工劳动安全卫生权益得到较好维护,安全事故发生率逐年下降。五是“新业态”推动用工形式多元化,企业用工形式更趋灵活多样。
“互联网+”新业态下,新型用工关系不断涌现,“平台+ 个人”的用工方式优化了岗位供需配置,工作内容、工作时间、雇用形式更为灵活多变,用工形式的灵活性不仅为企业节省了人力成本,也减轻了企业负担,为企业的发展注入了活力。但因新就业形态的劳动用工关系不明晰、不容易被界定等原因,当前也出现了新业态从业人员的劳动权益、社会保障与传统用工模式下的劳动法律体系不匹配的问题,这给劳动关系的和谐稳定带来一定挑战。
6. 劳动争议调解仲裁质量明显提高
一是劳动人事争议多元处理格局基本形成。我国已基本形成了党委领导、政府主导、综治协调、人社部门牵头、有关部门发挥职能作用,社会力量积极参与的劳动争议处理格局。二是调解仲裁制度机制逐步健全。以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为主干,与企业劳动争议协商调解规定、仲裁办案规则和组织规则等一系列国家和地方性法规规章政策相配套的法律政策体系日趋完善。三是调解仲裁机构和队伍建设成效明显。全国大中型企业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组建率超过50%,乡镇(街道)劳动就业社会保障服务所(中心)调解组织组建率达到92%,仲裁院建院率达到95.7%,调解员、仲裁员队伍不断扩大,能力素质稳步提高。四是调解仲裁基础建设不断夯实。大力推进“互联网+调解仲裁”,加强调解仲裁在线服务平台建设,促进信息化与调解仲裁业务工作深度融合。
7. 劳动争议诉讼案件处理难度不断加大
劳动争议诉讼案件的发生与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及增速、劳动力就业人数等呈正相关,全国劳动争议案件主要集中在经济发达地区和GDP 增速比较快的省份。案由主要集中在“追索劳动报酬纠纷”“确认劳动关系纠纷” “经济补偿金纠纷”,以及“福利待遇”“工伤保险”等方面。其中,“追索劳动报酬纠纷”案件最多,占比达77.37%。劳动争议案件由仲裁程序一直持续到二审甚至再审的情况不断增多,案件审理难度逐渐增大。私企劳动争议隐患较突出。涉及私企的诉讼案件占比高达87%。劳动争议案件多发生在建筑业、制造业、批发和零售业、采矿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其中,建筑业的占比要远高于其他行业。用人单位败诉率明显高于胜诉率。
8. 我国协调劳动关系三方机制工作取得新进展
一是有效预防和化解劳动关系领域突出矛盾。通过下发文件、实地调研等手段,指导地方积极、稳妥做好化解过剩产能职工安置中的劳动关系处理工作,加大预防和解决拖欠农民工工资的力度,妥善化解劳务派遣用工风险隐患。二是不断深化劳动关系领域改革。国家三方四家分别开展《劳动合同法》调研论证工作,并联合中央综治办、最高人民法院、司法部、财政部共同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劳动人事争议调解仲裁完善多元处理机制的意见》,研究起草《关于完善新业态劳动用工管理和服务的指导意见》,着力推动《国务院关于激发重点群体活力带动城乡居民增收的实施意见》落实。三是进一步完善协调劳动关系工作机制。三方四家共同推进集体协商国际合作项目实施。中国企业联合会与国际劳工组织中国和蒙古局联合举办“企业劳动关系风险防范及企业集体协商培训班”。召开座谈会,指导地方健全组织体系,完善运行机制。四是继续夯实协调劳动关系工作基础。研究起草《关于建立劳动关系矛盾预测预警预防机制的意见(讨论稿)》,开展全国劳动关系形势分析研判。中国企业联合会利用大数据采集和分析技术手段编写发布《中国企业劳动关系形势研判分析报告》。对省级三方劳动关系工作人员进行培训。中国企业联合会开展了全国企联系统劳动争议兼职仲裁员培训,完成《企业劳动用工法律规制研究》和《劳动合同解除法律风险研究》课题,主办“中国企业法治论坛(2017)”“新时代企业劳动用工规范与变革论坛”等活动。
ISBN9787516418376
出版社企业管理出版社
作者黄海嵩
尺寸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