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子兵法解读辞典 7532652149,9787532652143

配送至
$ $ USD 美元

编辑推荐

何士明先生研究中国传统文化达数十年,退休后仍笔耕不辍,出版有《红楼梦诗词鉴赏辞典》《论语解读辞典》等中国经典著作的解读赏析作品,为普及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贡献良多。今番出版的《孙子兵法解读辞典》文字通俗晓畅,内容解读精当,博采众说,力图还原孙子原文原意,特别是解读注意结合现代事例,突破了以往对《孙子兵法》的解读大多局限于古代军事战例的风气,令阅读体验有了新的提升。

作者简介

何士明,1937年生。1961年毕业于上海师范学院(现上海师范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毕业后进入上海市鞍山中学任教,业余时间从事文学剧本创作。80年代初参与创办上海市医药学校,并正式调入该校至退休。研究中国古典文学和中医药文献长达40余年。出版有《红楼梦诗词鉴赏辞典》《论语解读辞典》等作品。

目录

前 言

凡 例

第一篇 计

第二篇 作战

第三篇 谋攻

第四篇 形

第五篇 势

第六篇 虚实

第七篇 军争

第八篇 九变

第九篇 行军

第十篇 地形

第十一篇 九地

第十二篇 火攻

第十三篇 用间

附录一 孙子小传

附录二 吴王孙武问对

附录三 宋郑友贤《十家注孙子遗说并序》原本辑录

附录四 古今中外名家评论孙子(兵法)辑录表

附录五 《孙子兵法》主要版本与注本一览表

后 记

序言

孙子,名武,字长卿,春秋末齐国乐安(今山东惠民县)人,传说始祖是舜。孙子避国乱赴吴国,隐居山中潜心著述,成《兵法》十三篇。吴王阖闾尽观十三篇,并对孙子进行考核,于是“知孙子能用兵,卒以为将,西破强楚,入郢,北威齐晋,显名诸侯,孙子与有力焉”;吴王又用伍子胥、孙子计,“南服越人”(见《史记?孙子吴起列传》、《史记?伍子胥列传》)。吴国称霸一时,孙子出了大力,其兵法起了重要作用(孙子曾以三万兵力破楚二十万兵力)。

孙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军事天才,《孙子兵法》是伟大的军事著作(我把它定义为“战争取胜系统工程”)。总观《孙子兵法》十三篇,从战前的庙堂计议决策到战争准备,从战争谋划到开战部署,从战争的原则、方法到开战后的战场应变处置,进行了论述,其中涉及到的战争、战役、战斗的战略、战术,以及与战争(取胜)有关的天时、地利、人和等方方面面的条件,进行了剖析,并一一作出明确规定,从而组成了一个严密、完整的军事思想理论体系。“其中有四个主要思想贯穿于始终,即整体思维的战争论、唯物主义的战争观、对立统一的辩证法、知彼知己的认识论。”(姜国柱、肖冬松编著《孙子兵法》导言)《孙子兵法》是我国军事文化宝库中的瑰宝。唐太宗对其评价:“朕观诸兵书,无出孙武。”(《唐太宗李卫公问对》)明代军事学家茅元仪这样评价:“先秦之言兵者六家:前孙子者,孙子不遗;后孙子者,不能遗孙子。谓五家为孙子注疏可也。”(《武备志?兵诀评?孙子》)这两则评价是对《孙子兵法》最高也是最恰当的定评;实际情况也是,从战国开始流行《孙子兵法》,在长达二千多年的战争史上,《孙子兵法》不断发出异彩,凡运用者胜、违背者败的战例,多得不可胜数。

《孙子兵法》在诞生地——中国享有崇高地位,在世界上亦享受崇高地位。早在唐代就流入日本,在日本的历史上影响很大;15世纪传入朝鲜;马来西亚、泰国、缅甸、越南、印度等国都有译本,都有学者进行研究。传入欧美国家虽然较晚(18世纪末传入法国、19世初及后传入英国等国,已被译成英、法、俄、德、西班牙、意大利等20多种文字),然而后来者居上,许多国家的学者甚至领导人对《孙子兵法》的热爱和崇敬比先传入国家有过之而无不及。英国军事学家、汉学家托马斯?菲利普斯的英译本《孙子兵法》一上市,立即在欧美引起轰动,受到联会国教科文组织的赞赏和推荐,一版再版。菲利普斯在再版导言中称赞:“《孙子兵法》的每一页都闪烁着一个军事伟人的智慧结晶的光彩。文章具有中国文学的典型风格,格言警句比比皆是。”美国前总统尼克松在其《真正的战争》中几次提到《孙子兵法》,如:“2500年前,中国古代的战略家孙子写道:‘夫兵久而国利者,未之有也。’他又说:‘兵贵胜,不贵久。’而美国人民所没有得到的东西就是胜利。”

历史上最早出现的《孙子兵法》注本,当推三国时曹操的注本,版本有《魏武帝注孙子》、《曹注孙子》,并收入合刻本、多家集注本。曹操是杰出的军事家,他的注本既重视字词的释义(做到言简意赅),更重视在实战中的运用,深得孙子之大义,是《孙子兵法》注本中较为出色的一种,历来受到学界的重视和推崇。其后为《孙子兵法》作注者,还有校勘者,彼落此起,至清末民国以百数计。其中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是《十一家注孙子》(《十家注孙子》),主要版本为宋刻本。十一家:曹操、孟氏、李筌、贾林、杜佑、杜牧、陈嗥、王皙、梅尧臣、何氏和张预。《十家注孙子》何谓?宋郑友贤所著《十家注孙子遗说并序》,认为杜佑注为其所著《通典》中的固定内容,而不计入集注所引起的说法。《十一家注孙子》成为后来众多学者作注、校勘的底本。其间出现的宋郑友贤所著《十家注孙子遗说并序》,相当于现代意义上的“解读”本、“鉴赏”本,对于初学《孙子兵法》或对于先秦文言文不熟者,帮助很大。不过读者朋友需要注意的是,总的来看,自曹操以来,数以百计的学者的注本、校勘本,以及解读性质的本子,都只是一家之言,古典著作版本没有国家标准,得到大多数人承认的《孙子兵法》版本,就是好本子;公认为更接近于孙子原意的版本,就是上乘本子。

上世纪四十年代,解放区八路军军政杂志社出版郭化若著《白话译解孙子兵法》,其书首开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研究《孙子兵法》之先河,标志着《孙子兵法》研究新时代的到来。新中国成立后,以中华书局领衔的一些注重于出版古典著作的出版社,出版《孙子兵法》多为历史版本的重版(或稍加整理校勘,或原样不动)。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特别是近十几年来,在多元化文化背景下,出现了古典名著出版热,《孙子兵法》出版亦不例外,几十上百种今人注释、译解、校勘的《孙子兵法》相继登场,成为新流行本。其中作者用功最深、资料最全、最具权威性、影响最大的当数杨丙安校理《十一家注孙子》,自问世后,凡有所著即以杨氏校理本为蓝本者甚多。读者朋友同样需要注意的是,这么多的《孙子兵法》新流行本,总的来看,它们也都只是一家之言。我除了购买杨氏校理本,还特地购买了七种《孙子兵法》新流行本,中华书局的五种,上海辞书出版社的二种。这七种书,就著者的教授、专家身份、就出版社的一流档次来看,完全有资格代表众多的《孙子兵法》新流行本。我发现七种书的内容,虽各具特色、长处,但各或多或少存在着一个硬伤:望文生义——因望文生义而与孙子原意不符。如:第一篇《计》结末“多算胜,少算不胜”,有人解读成“在战争尚未开始之前,就要进行周密的筹划。对战争双方各有利或不利的情况了解得越充分,就越能掌握战争的主动权,最终赢得胜利;计算不周,胜利的可能性就小”;有人译成“筹划周密、计划充分的,就能取得胜利;筹划疏漏、计划不充分的,就不能取得胜利”。前者没有说明胜利条件多者取胜;后者更明显没有提到胜利条件多者取胜。这样的解读和译文是不符合孙子原意的。筹划、计划,就采取军事行动而言,那是在后面篇章中的内容。本篇《计》的中心是:要用敌我双方的五个方面(五事)来衡量用兵打仗大事,要用敌我双方的七个方面(七计)的比较来考核用兵打仗大事,以求得可不可以用兵打仗的实情。最后一段是总结:庙算,即通过衡量“五事”、考核“七计”,得到的胜利条件多就能取胜,可以用兵打仗;得到的胜利条件少就不能取胜,不可以用兵打仗。今注家们的新流行本中,因望文生义而与孙子原意不符的,不是一处二处。至于字句解读、译文不确切而于孙子原意走了样的就更多了,下面举两个例子。

第二篇《作战》第二段中的“故兵闻拙速,未睹巧之久也”。对“故兵闻拙速”,今注家多解读成:“故只听说用兵打仗宁可笨拙也要迅速获胜的道理”;“因此,用兵打仗只听说宁拙而求速胜的”;“所以用兵作战,只听说指挥虽然笨拙,但是要求速胜”。有人译成“所以,在军事上,只听说过指挥虽笨拙但求速胜的情况”;有人译成“所以军事上只听说过简单的速决”。这些雷同的解读和译文,大概意思:“用兵打仗笨拙,却要求速胜”,“指挥作战笨拙,却要求速胜”。这不是痴人说梦话吗?孙子指的“用兵打仗”的将帅、“指挥作战”的将领,应该是正常人,而不是痴人,知道自己笨拙,还要求速胜?“故兵闻拙速,未睹巧之久也”,是对称句:“(已)闻”对“未睹”,“拙劣”对“巧妙”,“很快失败(速败)”对“很快胜利(未赌……久)”,意谓在用兵上“拙劣的速败,巧妙的速胜”。上分句“速”解释“速胜”,与下文不对称了;再者上下分句,“拙劣——速胜”,“巧妙——速胜”,逻辑上讲不通。二句承接上文,“故”与“兵闻拙速”之间意思有跳跃,即:“所以要求尽快取得胜利,结束战争。如何做到呢?将帅应该听说过用兵打仗计谋筹划拙劣而速败,没见过用兵打仗计谋筹划巧妙而战争时间拖得长久的吧。”这种行文方法,是受汉语发展规律支配,并由先秦文言文(竹简上的文言文)的特点——精练、精练再精练,省字、省字再省字,以及遣词造句整齐性、对称性、和谐性、音乐性所造成。第五篇《势》第一段中的“三军之众……奇正是也”。“三军之众”,今注家多译成:“统率军队”;“三军士兵”;“凡是指挥三军”。有人解读成“全国军队之多”;有人解读成“统帅三军”。这些雷同的译文和解读是不确切的。“三军士兵”、“指挥三军”、“全国军队”、“统帅三军”,受敌必不败——由“五事”、“七计”总的条件占据优势决定,这是从整体、战略上说的。孙子说是“奇正是也”,这就犯了自相矛盾的低级错误——奇正,是从局部、战术上说的。但这么伟大杰出的军事家怎么会犯低级错误呢?只有三军中的一支军队(部队)受敌必不败,“奇正是也”,显示出上下分句极强的逻辑性。三军中的部分(一支军队、部队)用一个字来表达,除了这个“众”字,你还能找出其他更合适的字吗?今注家们的新流行本中,类似这样的解读和译文不确切的地方,不是二处三处。

阅读了具有代表性的今注家的六种《孙子兵法》新流行本,了解了其不足,我就想为热爱古典名著、热爱《孙子兵法》的读者撰写一部《孙子兵法解读辞典》书稿,以帮助他们通过将原文、注释、译文三者对照起来进行阅读,读通读懂《孙子兵法》原文,并通过阅读每篇末以提示方式所作的解读、鉴赏,真正理解《孙子兵法》的理论与精髓。为此我做到:(一)重视字词(包括虚词)的注释,详尽周全并力求其准确性;(二)采取直译的方法(个别字句,直译无法表达原意,则用意译),使原文、注释、译文三者对照得起来,使一般读者一看就明白,真正能够读通读懂《孙子兵法》原文,进而在古文、古汉语知识、规律方面亦有所收获,以便在阅读其他文言文时有所帮助。采取直译的方法,为了符合现代汉语的规律,使译文阅读起来更通顺、意思表达得更准确,往往需要加上一些必要的字词甚至句子,加上的地方大多有加括号的,也有未加括号的。未加括号的,读者只要将原文、注释、译文三者仔细对照,很容易区別出来。(三)有难点及与今注家的解读有不同的地方,在“提示”中列出并加以评点,以开阔读者的眼界,更好地理解《孙子兵法》。

期待着读者朋友的批评和指正!

何士明谨识
ISBN7532652149,9787532652143
出版社上海辞书出版社
作者何士明
尺寸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