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编辑推荐 1、阿城先生新著《昙曜五窟:文明的造型探源》紧接《洛书河图:文明的造型探源》之后,连续构成中央美院讲座课程的全貌。 2、《洛书河图:文明的造型探源》阐释文化的纵向延续,《昙曜五窟:文明的造型探源》讲述佛教的横向植入 3、《昙曜五窟:文明的造型探源》,梳理文化发展脉络,讲述佛教造像依据.其中关于“宅兹中国”里“中”的含义;王希孟《千里江山图》重要的表达内容等观点颇具新意。 4、从佛像造型特点来解读佛经,让理解佛经更加直观。从造型学的角度梳理佛教造像的演变过程,是一部图像学意义的简明佛教史。 内容简介 《昙曜五窟:文明的造型探源》是作者接续《洛书河图:文明的造型探源》,讲述中国文化脉络的著作,来源于作者在中央美术学院造型学院的讲座“文明的造型探源”课程。 开始部分接续《洛书河图》,继续讲关于北极星崇拜在周代和汉代的造型变化。重点在“宅兹中国”部分,通过造型分析,深入明确解释了“中”的造型来源于“建鼓”,而建鼓是天地沟通的重要工具与仪式。同时,证明了中国古代城市(都城)的中轴线的北端,是指向北极星。接续下去,以《千里江山图》分析了中国山水画的起源是表达“仰观垂象”,也就是按照星象来安排山川的结构。 之后是汉代部分,分析解释了汉代的造型原则是“气韵生动”。 叙述清楚了中国传统造型的纵轴之后,这时中国造型遇到横轴传来的佛教文化。这一部分,引用、导读佛教经典,以山西大同云冈石窟的“昙曜五窟”为具体例证,清楚地揭示出佛教造像的依据。 从此,中国造型,就一直呈现上述两个轴向的交汇,成为传统,影响一直到今天的中国。
出版社 | 中华书局 |
---|---|
作者 | 阿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