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编辑推荐
《国医大师李振华学术传承集》对中医临床工作者有较大的参考价值,特别对提高辨证论治水平有极为有益的帮助。
目录
导论
中华文化是中医学之本
谈中医的辨证论治
上篇 学术思想篇
李振华学术思想精要
李振华的中西医结合观
国医大师李振华教授谈养生
发挥中医学治未病优势 造福人类
中篇 临证经验篇
治疗胃痛的经验
诊治慢性萎缩性胃炎的思路与方药
治疗暑温的经验
论脾胃气虚导致慢性胃痛的病机与证治
治疗黄疸的经验
李老临证思辨特点的研究
从脾论治紫癜
治疗水肿的经验
治疗内科疑难杂症验案四则
治疗泻痢验案两则
治疗心脏室性早搏的经验
治疗脏躁病经验
外感热病学术思想及临证经验探讨
治疗“时令病”经验
治疗消化性溃疡经验
治疗崩漏经验
治疗慢性肠炎的经验
治疗梅核气经验
治疗慢性胃炎用药体会
治疗肝硬化经验点滴
治疗偏枯的经验
治疗冠心病经验
治疗急性脑出血验案一例
治疗乳癖经验
治疗哮喘经验
治疗内伤发热、失音的经验
胃脘痛辨证规律探讨
李老辨证思维方法选析
从肝脾胃失调论治复发性口疮
运用李振华脾胃病学术思想论治中医脑病的体会
治疗中风病临床经验
从脾论治脂肪肝学术思想探讨
辨治单纯性肥胖病验案1则
治疗肝病临证经验撷菁
活用温中方治疗关格
温中健脾除湿通络治疗顽痹经验
健脾除湿、清热通络治疗痛风的经验
养血温经通络法治疗寒痹
健脾除湿疏肝活血法治疗不孕症
治疗小儿典型感冒一例
治疗荨麻疹的经验
辨治少阳病经验
健脾温肾法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经验
肌衄治验两例
丹毒合并风疹治验一例
运用桂枝的经验
跟随李老临证撷菁
“心脾同治”法治疗功能性室性早搏的体会
治疗外感病十法
治痹证验案一则
治脾胃必须紧密联系肝
艾滋病诊治体会
脾宜健,肝宜疏,胃宜和
辨治梅核气经验解析
从脾辨治肥胖病验案两则
下篇 跟师感悟篇
谈名老中医李振华教授经验传承方法
再谈名老中医李振华教授经验传承方法
大医风采,济世活人
国医大师李振华传承工作感悟
时代呼唤大医精神回归
真信中医 真学中医 永做铁杆中医
跟师学习是发展创新中医药的必由之路
感谢李振华老师的栽培
一部传承中医、学习中医的好教材
从跟名师谈中医临床思维的培养
寻大师足迹 走岐黄之道
恩师如父
从师感悟
精研岐黄,仁心仁术,拯救苍生
人师难遇我得遇 正法难求我得求
国医大师李振华 引我走好中医路
随父学医的体会
解开学习困惑 坚定学好中医信心
文摘
版权页:
药症相符,脾气渐复,虚火渐清,气阴得充。气盛则血有所摄,热消则血行归经,故紫癜减小,诸证减轻。然此病本属难治,非一时可复。现患者睡眠好转,出汗减轻,故去酸枣仁、枸杞果、地骨皮、仙鹤草、麻黄根,加鸡血藤以补血调经,舒经活络;熟地养血滋阴;因时作干呕,再加白蔻仁温中行气止呕。
处方:归脾汤加减。生黄芪30g,党参18g,白术10g,茯苓15g,当归12g,白芍15g,生地15g,山茱萸15g,丹皮10g,鸡血藤30g,黄精15g,阿胶10g(烊化),黑地榆15g,黑侧柏叶15g,蒸首乌15g,熟地15g,炙甘草6g,白蔻仁10g。20剂,水煎服。
三诊:2007年9月14日。患者诸症略有减轻,干呕已止,紫癜颜色稍淡,精神较前好转,仍神疲乏力,不能从事体力劳动。舌体稍胖,苔少,脉沉弦细。
患者紫癜进一步消退,干呕止,故去白蔻仁;观其舌脉,阴虚内热之症已好转,故去生地。现患者神疲乏力,紫斑色淡,脾虚尤待恢复,故在归脾汤益气补血之基础上加山药健脾益气,川芎、丹参行气活血消斑,仙鹤草以增止血之力。
处方:归脾汤加减。生黄芪30g,党参20g,白术10g,茯苓15g,当归12g,白芍15g,熟地15g,川芎8g,丹参15g,山茱萸25g,丹皮10g,山药30g,鸡血藤30g,黄精15g,阿胶10g(烊化),黑地榆15g,黑侧柏叶15g,仙鹤草15g,炙甘草6g。20剂,水煎服。
四诊:2007年10月6日。患者紫癜明显减少,神疲乏力,睡眠不佳。舌体稍胖,脉沉弦细。
患者长期紫癜,气血两虚,根本不固,虽药中病机,但易反复,仍采用归脾汤补气养血摄血。方中莲子肉、酸枣仁补脾养心安神以治心烦失眠;易党参,代之以白干参,以增补脾益气之力。
处方:归脾汤加减。生黄芪30g,白干参10g,白术10g,茯苓15g,当归12g,白芍15g,川芎8g,熟地15g,鸡血藤30g,山茱萸25g,阿胶10g(烊化),黑地榆15g,生地炭15g,莲子肉18g,酸枣仁15g,炙甘草6g。20剂,水煎服。
五诊:2007年10月27日。患者皮肤紫癜基本消失,余症俱已不显,唯体力不佳。舌体稍胖,脉沉细。2007年10月21日复查血常规示:WBC 6.2×109/L,RBC 4.2 ×1012/L, HGB 119g/L, PLT140×109/L。
患者诸症基本消失,效不更方,继服20剂,每日半剂,以资巩固。
[按]《景岳全书·血证》载:“血本阴精,不宜动也,而动则为病;血主营气,不宜损也,而损则为病。盖动者多由于火,火盛则逼血妄行;损者多由于气,气伤则血无以存。”然临床热盛、阴亏、气虚常相兼出现,或相互转化。临证应根据其侧重点的不同,采取相应的兼治方法。本例患者身体羸弱,素体不足,气阴两虚,阴亏虚火内生,灼伤脉络,迫血妄行,气虚不能摄血,溢于肌肤,发为肌衄、紫癜;形体失养,故头晕神疲乏力;虚火内扰,则心烦急躁易怒,失眠多梦;气虚则腠理不固,营卫不和,阴虚则虚火蒸腾,迫津外泄,故自汗盗汗;胃阴不足,胃失濡降,则时作干呕;气阴亏虚,血失统摄,故月经量多,夹有血块。舌质稍红,舌体稍胖,苔少,脉沉弦细,皆为气阴两虚之象。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主统血,治宜健脾益气摄血,养阴止血消斑。归脾汤一方,气血并补,重在补气健脾,气旺则血自生,脾健则血有统,为补气健脾摄血之名方。然本病为气阴俱虚,在归脾汤基础上,配合养阴凉血止血、活血化瘀消斑之药,随证加减,药中病机,故诸症向愈。
《国医大师李振华学术传承集》对中医临床工作者有较大的参考价值,特别对提高辨证论治水平有极为有益的帮助。
目录
导论
中华文化是中医学之本
谈中医的辨证论治
上篇 学术思想篇
李振华学术思想精要
李振华的中西医结合观
国医大师李振华教授谈养生
发挥中医学治未病优势 造福人类
中篇 临证经验篇
治疗胃痛的经验
诊治慢性萎缩性胃炎的思路与方药
治疗暑温的经验
论脾胃气虚导致慢性胃痛的病机与证治
治疗黄疸的经验
李老临证思辨特点的研究
从脾论治紫癜
治疗水肿的经验
治疗内科疑难杂症验案四则
治疗泻痢验案两则
治疗心脏室性早搏的经验
治疗脏躁病经验
外感热病学术思想及临证经验探讨
治疗“时令病”经验
治疗消化性溃疡经验
治疗崩漏经验
治疗慢性肠炎的经验
治疗梅核气经验
治疗慢性胃炎用药体会
治疗肝硬化经验点滴
治疗偏枯的经验
治疗冠心病经验
治疗急性脑出血验案一例
治疗乳癖经验
治疗哮喘经验
治疗内伤发热、失音的经验
胃脘痛辨证规律探讨
李老辨证思维方法选析
从肝脾胃失调论治复发性口疮
运用李振华脾胃病学术思想论治中医脑病的体会
治疗中风病临床经验
从脾论治脂肪肝学术思想探讨
辨治单纯性肥胖病验案1则
治疗肝病临证经验撷菁
活用温中方治疗关格
温中健脾除湿通络治疗顽痹经验
健脾除湿、清热通络治疗痛风的经验
养血温经通络法治疗寒痹
健脾除湿疏肝活血法治疗不孕症
治疗小儿典型感冒一例
治疗荨麻疹的经验
辨治少阳病经验
健脾温肾法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经验
肌衄治验两例
丹毒合并风疹治验一例
运用桂枝的经验
跟随李老临证撷菁
“心脾同治”法治疗功能性室性早搏的体会
治疗外感病十法
治痹证验案一则
治脾胃必须紧密联系肝
艾滋病诊治体会
脾宜健,肝宜疏,胃宜和
辨治梅核气经验解析
从脾辨治肥胖病验案两则
下篇 跟师感悟篇
谈名老中医李振华教授经验传承方法
再谈名老中医李振华教授经验传承方法
大医风采,济世活人
国医大师李振华传承工作感悟
时代呼唤大医精神回归
真信中医 真学中医 永做铁杆中医
跟师学习是发展创新中医药的必由之路
感谢李振华老师的栽培
一部传承中医、学习中医的好教材
从跟名师谈中医临床思维的培养
寻大师足迹 走岐黄之道
恩师如父
从师感悟
精研岐黄,仁心仁术,拯救苍生
人师难遇我得遇 正法难求我得求
国医大师李振华 引我走好中医路
随父学医的体会
解开学习困惑 坚定学好中医信心
文摘
版权页:
药症相符,脾气渐复,虚火渐清,气阴得充。气盛则血有所摄,热消则血行归经,故紫癜减小,诸证减轻。然此病本属难治,非一时可复。现患者睡眠好转,出汗减轻,故去酸枣仁、枸杞果、地骨皮、仙鹤草、麻黄根,加鸡血藤以补血调经,舒经活络;熟地养血滋阴;因时作干呕,再加白蔻仁温中行气止呕。
处方:归脾汤加减。生黄芪30g,党参18g,白术10g,茯苓15g,当归12g,白芍15g,生地15g,山茱萸15g,丹皮10g,鸡血藤30g,黄精15g,阿胶10g(烊化),黑地榆15g,黑侧柏叶15g,蒸首乌15g,熟地15g,炙甘草6g,白蔻仁10g。20剂,水煎服。
三诊:2007年9月14日。患者诸症略有减轻,干呕已止,紫癜颜色稍淡,精神较前好转,仍神疲乏力,不能从事体力劳动。舌体稍胖,苔少,脉沉弦细。
患者紫癜进一步消退,干呕止,故去白蔻仁;观其舌脉,阴虚内热之症已好转,故去生地。现患者神疲乏力,紫斑色淡,脾虚尤待恢复,故在归脾汤益气补血之基础上加山药健脾益气,川芎、丹参行气活血消斑,仙鹤草以增止血之力。
处方:归脾汤加减。生黄芪30g,党参20g,白术10g,茯苓15g,当归12g,白芍15g,熟地15g,川芎8g,丹参15g,山茱萸25g,丹皮10g,山药30g,鸡血藤30g,黄精15g,阿胶10g(烊化),黑地榆15g,黑侧柏叶15g,仙鹤草15g,炙甘草6g。20剂,水煎服。
四诊:2007年10月6日。患者紫癜明显减少,神疲乏力,睡眠不佳。舌体稍胖,脉沉弦细。
患者长期紫癜,气血两虚,根本不固,虽药中病机,但易反复,仍采用归脾汤补气养血摄血。方中莲子肉、酸枣仁补脾养心安神以治心烦失眠;易党参,代之以白干参,以增补脾益气之力。
处方:归脾汤加减。生黄芪30g,白干参10g,白术10g,茯苓15g,当归12g,白芍15g,川芎8g,熟地15g,鸡血藤30g,山茱萸25g,阿胶10g(烊化),黑地榆15g,生地炭15g,莲子肉18g,酸枣仁15g,炙甘草6g。20剂,水煎服。
五诊:2007年10月27日。患者皮肤紫癜基本消失,余症俱已不显,唯体力不佳。舌体稍胖,脉沉细。2007年10月21日复查血常规示:WBC 6.2×109/L,RBC 4.2 ×1012/L, HGB 119g/L, PLT140×109/L。
患者诸症基本消失,效不更方,继服20剂,每日半剂,以资巩固。
[按]《景岳全书·血证》载:“血本阴精,不宜动也,而动则为病;血主营气,不宜损也,而损则为病。盖动者多由于火,火盛则逼血妄行;损者多由于气,气伤则血无以存。”然临床热盛、阴亏、气虚常相兼出现,或相互转化。临证应根据其侧重点的不同,采取相应的兼治方法。本例患者身体羸弱,素体不足,气阴两虚,阴亏虚火内生,灼伤脉络,迫血妄行,气虚不能摄血,溢于肌肤,发为肌衄、紫癜;形体失养,故头晕神疲乏力;虚火内扰,则心烦急躁易怒,失眠多梦;气虚则腠理不固,营卫不和,阴虚则虚火蒸腾,迫津外泄,故自汗盗汗;胃阴不足,胃失濡降,则时作干呕;气阴亏虚,血失统摄,故月经量多,夹有血块。舌质稍红,舌体稍胖,苔少,脉沉弦细,皆为气阴两虚之象。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主统血,治宜健脾益气摄血,养阴止血消斑。归脾汤一方,气血并补,重在补气健脾,气旺则血自生,脾健则血有统,为补气健脾摄血之名方。然本病为气阴俱虚,在归脾汤基础上,配合养阴凉血止血、活血化瘀消斑之药,随证加减,药中病机,故诸症向愈。
ISBN | 9787513211604,7513211604 |
---|---|
出版社 |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
作者 | 李郑生 |
尺寸 | 1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