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编辑推荐
《中国针灸交流通鉴(教育卷)》由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出版。
目录
第一章先秦时期针灸教育
第一节针灸的起源与创立
第二节巫文化笼罩下的医学
第三节医学的分科
第四节针灸的传承
第二章秦汉时期针灸教育
第一节秦汉时期的医学制度
第二节秦汉时期针灸的发展
第三节秦汉时期针灸的传承
第三章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针灸教育
第一节针灸学的发展
第二节官办医学教育初露端倪
第三节针灸的民间传承教育
第四章隋唐时期针灸教育
第一节官方针灸教育
第二节民间教育
第五章两宋时期针灸教育
第一节官方针灸教育
第二节民间教育
第六章辽夏金元时期针灸教育
第一节官方针灸教育
第二节民间教育
第七章明代针灸教育
第一节官方针灸教育
第二节民间教育
第八章清代针灸教育
第一节官方针灸教育
第二节民间教育
第九章近代针灸教育
第一节时代背景
第二节近代针灸民间教育
第三节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针灸教育
第十章现代针灸教育
第一节大陆针灸教育
第二节台湾、香港、澳门针灸教育
第三节对外针灸教育
第十一章亚洲针灸教育
第一节日本针灸教育
第二节韩国韩医学教育
第三节马来西亚针灸教育
第四节泰国针灸教育
第五节印尼针灸教育
第十二章欧洲针灸教育
第一节英国针灸教育
第二节法国针灸教育
第三节德国针灸教育
第四节瑞士针灸教育
第五节俄罗斯针灸教育
第十三章美洲针灸教育
第一节美国针灸教育
第二节加拿大针灸教育
第三节巴西针灸教育
第十四章大洋洲针灸教育
澳大利亚针灸教育
第十五章非洲针灸教育
非洲的中医针灸教育
文摘
版权页:
王氏不仅详细地记载了俞募穴的位置,而且指出了其适应证。在运用针灸治疗疾病时,倡导四肢的五输穴与俞募穴配合使用,以发挥五输穴与俞募穴的协同治疗作用。如《脉经·卷六载:“心病,其色赤,心痛短气,手掌烦热,或啼笑骂詈,悲思愁虑,面赤身热,其脉实大而数,此为可治。春当刺中冲,夏刺劳官,季夏刺大陵,皆补之;秋刺间使,冬刺曲泽,皆泻之。又当灸巨阙五十壮,背第五椎五壮。”上述治法中的中冲、劳宫、大陵、间使、曲泽穴分别为手少阴心经五输穴中的井、荥、输、经、合穴,这是依据《难经》中“春刺井,夏刺荥,季夏刺输,秋刺经,冬刺合”行的刺法;巨阙为心之募穴,背第五椎指心俞,此即俞募配穴法。王氏将五输穴与俞募穴配合使用治疗神志病,确实是一种较为鲜见的治疗方法,拓宽了配穴思路。
《脉经》根据人体脏腑、经络、阴阳、表里相互配合的关系,把五脏六腑、十二经脉与三焦对应起来,为临床取穴提供了理论依据。如《脉经·卷二·平三关病候并治宜第三》中记载:同是浮肿,若出现在寸部,表明病在心肺,属上焦,宜选用上部的腧穴,如风池、风府等;若出现在关部,表明病在肝脾,属中焦,宜选用中部的腧穴,如胃管穴;若出现在尺部,表明病在肾,属下焦,宜选用下部腧穴,如横骨、关元等,通过三焦理论来指导选穴,可以起到执简驭繁的作用,也是五氏将三焦理论与腧穴理论相结合的创举。
《中国针灸交流通鉴(教育卷)》由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出版。
目录
第一章先秦时期针灸教育
第一节针灸的起源与创立
第二节巫文化笼罩下的医学
第三节医学的分科
第四节针灸的传承
第二章秦汉时期针灸教育
第一节秦汉时期的医学制度
第二节秦汉时期针灸的发展
第三节秦汉时期针灸的传承
第三章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针灸教育
第一节针灸学的发展
第二节官办医学教育初露端倪
第三节针灸的民间传承教育
第四章隋唐时期针灸教育
第一节官方针灸教育
第二节民间教育
第五章两宋时期针灸教育
第一节官方针灸教育
第二节民间教育
第六章辽夏金元时期针灸教育
第一节官方针灸教育
第二节民间教育
第七章明代针灸教育
第一节官方针灸教育
第二节民间教育
第八章清代针灸教育
第一节官方针灸教育
第二节民间教育
第九章近代针灸教育
第一节时代背景
第二节近代针灸民间教育
第三节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针灸教育
第十章现代针灸教育
第一节大陆针灸教育
第二节台湾、香港、澳门针灸教育
第三节对外针灸教育
第十一章亚洲针灸教育
第一节日本针灸教育
第二节韩国韩医学教育
第三节马来西亚针灸教育
第四节泰国针灸教育
第五节印尼针灸教育
第十二章欧洲针灸教育
第一节英国针灸教育
第二节法国针灸教育
第三节德国针灸教育
第四节瑞士针灸教育
第五节俄罗斯针灸教育
第十三章美洲针灸教育
第一节美国针灸教育
第二节加拿大针灸教育
第三节巴西针灸教育
第十四章大洋洲针灸教育
澳大利亚针灸教育
第十五章非洲针灸教育
非洲的中医针灸教育
文摘
版权页:
王氏不仅详细地记载了俞募穴的位置,而且指出了其适应证。在运用针灸治疗疾病时,倡导四肢的五输穴与俞募穴配合使用,以发挥五输穴与俞募穴的协同治疗作用。如《脉经·卷六载:“心病,其色赤,心痛短气,手掌烦热,或啼笑骂詈,悲思愁虑,面赤身热,其脉实大而数,此为可治。春当刺中冲,夏刺劳官,季夏刺大陵,皆补之;秋刺间使,冬刺曲泽,皆泻之。又当灸巨阙五十壮,背第五椎五壮。”上述治法中的中冲、劳宫、大陵、间使、曲泽穴分别为手少阴心经五输穴中的井、荥、输、经、合穴,这是依据《难经》中“春刺井,夏刺荥,季夏刺输,秋刺经,冬刺合”行的刺法;巨阙为心之募穴,背第五椎指心俞,此即俞募配穴法。王氏将五输穴与俞募穴配合使用治疗神志病,确实是一种较为鲜见的治疗方法,拓宽了配穴思路。
《脉经》根据人体脏腑、经络、阴阳、表里相互配合的关系,把五脏六腑、十二经脉与三焦对应起来,为临床取穴提供了理论依据。如《脉经·卷二·平三关病候并治宜第三》中记载:同是浮肿,若出现在寸部,表明病在心肺,属上焦,宜选用上部的腧穴,如风池、风府等;若出现在关部,表明病在肝脾,属中焦,宜选用中部的腧穴,如胃管穴;若出现在尺部,表明病在肾,属下焦,宜选用下部腧穴,如横骨、关元等,通过三焦理论来指导选穴,可以起到执简驭繁的作用,也是五氏将三焦理论与腧穴理论相结合的创举。
ISBN | 9787560545998 |
---|---|
出版社 | 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 |
作者 | 王宏才 |
尺寸 | 16 |